资源描述
7.1力
章节(课题)名称
7.1力
学时
2
总课时
1、2
三维目标
知识
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
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和探究,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学生特征分析
“力”这个字学生非常熟悉,用得很广泛,用在不同的地方含义也不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要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中所讲的力的含义.因为力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教材以学生熟悉的体育项目为基础并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入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结论.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得到学生容易理解的结论,难点就能突破.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力的基本知识
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物体运动状态及形状的改变,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札记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举例:生活中其它一些力的作用效果现象?
2.力的表述、单位
(1)用大写:F表示力
(2)国际单位:牛顿(N)
示例:
·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是1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
·一个质量是40 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 N.
·一般人右手的最大握力大约是560 N,左手的大约是430 N.
·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400 N,女子大约是390 N.
3.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师举例:
(1)现在请同学们拿起你们面前的橡皮筋或弹簧,先轻轻地拉,然后慢慢加力,注意不要拉断了.在拉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弹簧或橡皮筋的变化.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用的力越大,弹簧或橡皮筋被拉得越长,形变越明显.
这说明了力的大小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同学们拿着弹簧如果不是拉,而是压,会怎么样?同学们试试.还有类似的例子刚才用磁铁和小铁球实验时,磁铁从右端靠近小铁球,球就向右运动;磁铁从左端靠近小铁球时,球就向左运动.因为力的方向不同,所以产生的结果不同,说明力的方向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把教室的门打开(或关上),手的位置先从门把手开始逐渐向转轴靠近,重复几次.(靠窗户的同学可以开关窗户)向大家说说你的感觉.越靠近转轴的地方门越不容易开(关),用同样大小的力,在门把手的地方开(关)门最容易.同样大的力作用在门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是因为手作用在门上的位置不同,说明了力的作用点(的位置)也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总结: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三、小节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表述、单位
()力的三要素
四、作业
课后1、2、3
第二课时
1. 力的示意图
教师:力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表示力?
(1)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科学抽象)
(3) 线段长度-----------力的大小
箭头 ----------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力的作用点
教师示范:
2.力的图示
作用:精确的描述力
示范: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一组:我们已经知道磁铁对铁块肯定有力的作用,还需要知道铁块对磁铁有没有力的作用.因此,我们选择了一块磁铁、和磁铁外形相同的长方体铁块、两辆小车.(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1:将磁铁放在小车上,手拿铁块慢慢靠近,当近到一定距离时,载着磁铁的小车运动起来.如慢慢移开铁块,载着磁铁的小车还会随着铁块一起运动.
实验2:将磁铁和铁块分别放在两辆小车上,让它们慢慢靠近,靠近到一定距离时,两辆车会自动地一起运动起来,最后靠在一起.(进行实验)
从实验现象看到载着磁铁静止不动的小车,当铁块靠近它时,就会运动起来,说明磁铁也受到了铁块对它的作用力.(分析与论证)
第二组:穿着旱冰鞋的两名同学面对面站在一起,甲用力推乙时.甲乙两同学同时向后运动.甲用力推乙时,给乙一个作用力,同时甲也产生了向后的运动,说明甲也受到了乙对他的作用力.
第三组:用手用力提起装满水的水桶,手对水桶有向上的作用力,同时人会感觉到手被向下拉,说明手对桶有向上的作用力的同时,桶对手也有向下的作用力.(评估和交流)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证实了自己的想法.总结各组同学的实验,我们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
1.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3.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可以用力的示意图直观地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四.作业:
课后4、5、6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用手托起身边的一些物体
学生探究活动:
(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有什么区别?
实验分析
让学生通过感知认识力的存在及效果
感知身边一些力的大小
认识力的三要素,明白三要素对力的影响
推出力的相互性
个
性
化
教
学
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的调整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调整
板书设计
五、板书设计
1.力的作用效果
(1)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力的三要素
(1)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示意图
3. 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