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三历史12月适应性考试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14398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12月适应性考试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12月适应性考试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平罗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12月适应性考试试题(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2.《诗经·大雅·荡》载: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话不可忘:“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殷商镜子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这主要说明( ) A.文王意在寻找周代商的合理依据 B.历史传承应与现实政治统治结合 C.先秦时期已注重历史借鉴功能 D.历代王朝都汲取前朝灭亡教训 3.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但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上帝位。有学者认为,这人为地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材料说明( ) A.宗法不尊助推了秦朝灭亡 B.秦朝王位继承不尊宗法 C.废除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 D.相权扩大影响皇权加强 4.元朝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元朝的这一做法( ) A.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 B.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发展 C.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 5.(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 ( ) A. 增加财政收入 B. 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 增加粮食产量 D. 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6.“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萩;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反映了我国古代 (  ) A.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各项农业生产 B.实行精耕细作,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业产量 C.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重视在一定单位面积上多投入劳动,提高农业产量 7.钱穆说:“中国以农立国……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异玩,徒是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以及风俗之奢华。而于整个国民生计,无大补益。故对外战争,除防止侵略外,常无所利。”文中认为“常无所利”的根本原因是 ( ) A.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达 B.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C.封建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 D.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8.中国古代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 ) 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9.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 A. 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B. 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  C. 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D. 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迫切意愿 10.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的贵族家庭可以通过给死去的亲属建造纪念性建筑物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权势。到了公元前6世纪末,法律规定:如果墓葬纪念物的建筑投入超过了“l0个人3天的劳动”,就要遭到禁止。这种变化体现了古代雅典 ( ) A.法律保障了民主制实行 B.人文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C.公民社会不断发展完善 D.贵族的政治权利被削弱 11.苏联史学家科瓦略夫指出,希腊人是伟大的理论家,崇高的思想方式创造者。罗马和希腊人不同,他们是生活的伟大建设者。他们建成了在民族国家之前的一切形式中最完善的强大的国家,他们创造了法律,用来表现发达的国家生活,同时又把它当作国家生活的工具。材料反映出( ) A.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B.罗马人具有务实的精神 C.希腊人偏重于民主政治 D.希腊民主政治弊端较多 12.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罗马史论》中指出,一个共和国因为冲突而有活力,“嘈杂是最值得高度评价的东西”,当国家的每个人都安静祥和时,“那不是共和国”。作者强调的是 ( ) A.罗马共和国极富政治活力 B.社会冲突是发展壮大的前提 C.共和政体与社会和谐矛盾 D.政治自由有赖对分歧的包容 13.议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文件一起呈献……议会还修改了国王加冕誓词,新誓词删去了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一段话,改为“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议会此举的目的是 (  )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确保议会行使国家主权 C.赋予国王立法权 D.完全摒弃旧有法规法律 14.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 ) A.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B.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15.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到,“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这位航海家应该是(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16.1890年至1910年德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 时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农村人口占比 57.5 45.6 40 城市人口占比 42.5 54.4 60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 20世纪初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 B. 城市人口持续增加 C. 19世纪末德国工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越农业 D.农村人口持续减少 17.1900年世博会在法国巴黎举行,筹办此次世博会的法国工业部长儒尔•罗什曾感叹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距离变得越来越短,邻居也就越来越近,因此了解自己的邻居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一个人对周围的邻居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他将面临危险。”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法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B.以法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已经形成 C.世界变小使得国与国之间都成为邻居 D.法国可能对德国的迅速崛起存有戒心 18.1886年5月1日美国爆发了全国性工人罢工;1894年爆发的铁路工人大罢工中,联邦政府调动军队占领了芝加哥;19世纪90年代小农场主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平民党运动”;新闻界出现了许多被称为“清洁工”的揭发内幕、暴露丑恶的记者。这些事件的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马克思主义在美国日益广泛地传播 B.美国成为“托拉斯帝国主义”国家 C.美国的垄断膨胀导致社会问题繁多 D.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19.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写道:“……公社是由巴黎各区通过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组成的,这些委员是负责任的,随时可以罢免。……法官的虚假的独立性被取消……也如其他一切公务人员一样,今后均由选举产生,要负责任,并且可以罢免。”以下选项能准确反映题干信息的是( ) A.巴黎公社是人民自治的政治模式 B.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城市起义 C.巴黎公社是未来社会理想政体模式 D.巴黎公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20.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首先遇到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竞争。旗昌公司联合其他外国船运公司将运价压低一半,力图一举击垮新组建的轮船招商局。招商局通过吸纳商股、延揽漕运等方式度过了难关。旗昌公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股票下跌一半,濒临破产。轮船招商局决定购并旗昌轮船公司。材料主要说明 ( ) A.洋务企业实力强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B.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竞争激烈 C.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D.洋务企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21.1887年,广州市场上每包印度棉纱价格为两57白银,而每包中国本土手工纺纱价格则高达87两白银。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洋货通入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发展 22.1850年代末,少数中国商人已涉足外资航运企业。由于华商行船不单要缴纳捐税,亦须支付厘金,他们索性“与外人各图所求,互为结盟”,因此轮船悬挂洋旗之现象相当普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 A.洋商不用缴纳关税 B.近代企业发展已初现依附性 C.近代商人地位低下 D.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主权 23、由于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所以近代中国所使用的农业机器主要是依赖进口,请仔细观察1912年---1931年机器进口的变化的状况,请问对“机器进口变化”的状况做出正确解读的选项是 ( )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956 118 0.74 1917—1921 39269 798 2.03 1922—1926 43074 390 0.91 1927—1931 55192 998 1.81 A.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并成为主要劳动工具 B.农业近代化发展缓慢 C.民国政府正在积极倡导农业机械化 D.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确也推动了农机具的发展 24.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 )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C.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D.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25.继昌隆缫丝厂生产的生丝,称为“厂丝”、“洋庄丝”,同传统的手缫土丝比较,在色彩、捻度(打较)、条份、匀度、理绪、净度和装束成形等方面,都大为优胜,较之法国所产无多逊色。因而,西人喜买之,沽名之价,竟多三分之一。这表明 ( ) A.近代机器缫丝业具有较强竞争力 B.第二次工业革命法国的丝织技术落后 C.传统手工缫丝在当时基本被淘汰 D.实业救国思潮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非选择题(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西欧不同,中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农业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贸易立国的时期,尽管很早就有与海外的商业往来,却没有成长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古代海外贸易的基础及主要内容是丝绵织品及各种土特产。中国在这方面是有有利条件的,宋元至明初与海外的贸易往来规模也相当可观,„„然而中国终究由于缺乏内部市场机制的驱动,商业化的海外贸易活动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中外学者一般认为明中叶以后就衰落了。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中国的出口物资主要是农副产品,其中以茶叶、生丝为大宗。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茶叶占49.33%,生丝占36.48%;1883年茶叶占43.70%,生丝占24.88%;1893年茶叶占23.71%,生丝占22.11%。„„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工业品占8.97%,丝织品占3.14%;1883年工业品占18.23%,丝织品占6.67%;1893年工业品占20.45%,丝织品占7.53%。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中叶以后中国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10分) (2)与材料一相比,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有何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8分) 27.(20分)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一:(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 ——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材料三:在美国,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原生力量,它决定着公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 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明朝监督制度加强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3分)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的原因。依据以上材料,比较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主体上的不同之处。(6分) (4)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人民监管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综上材料,谈谈我国应如何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机制。(5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