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知识误区归纳知识误区 维新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区别。 广义上的维新运动指的是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抨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开始到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止。 狭义上的维新运动指的是戊戌变法,它开始的标志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召,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结束。只持续了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简单地说,维新运动的范围广一些,不仅仅指那103天的变法,还包括维新派办报、办学堂等一些活动。 难点分析 1.戊戌变法法令及作用。 类别颁布的新法意义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
2、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军事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增强军事力量 2.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 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同时,它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3、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戊戌变法还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教你一招 歌谣巧记忆 马关条约传北京,康梁带头联举人。 公车上书轰全国,变法维新开序幕。 中外纪闻强学会,光绪诏书要变革。 慈禧政变杀六君,维新百日终失败。 课前预习 知识点1 公车上书 背景:1895年, 的签订。 过程: 、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 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影响:揭开了 的序幕。 知识点2 百日维新 变法的时间: 年6月到9
4、月。 领导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主要内容:政治上:改革 ,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 。文化教育上:开办 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变法结果:变法触犯了 的利益。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宣告失败。 当堂训练 1.1895年春,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赔款白银二亿两的消息突然传至北京,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这些应试举人听到的消息是( ) A.邓世昌壮烈牺牲 B.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2.虽然它对清政府触动不大,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
5、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并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上文中的“它”指的是( ) A.公车上书 B.创立万国公报 C.强学会成立 D.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 3.19世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爱国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号,称“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掀起了救亡图存的(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4.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和推行维新变法的晚清皇帝是( ) A.康熙帝 B.乾隆帝 C.道光帝 D.光绪帝 5.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 改革政府机构鼓
6、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训练新式军队 A.B.C.D. 6.他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这位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曾国藩 课后作业 7.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以下是山东临沂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这次变法的相关讨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加剧的背景下发生的 B.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C.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D.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一八九五年春乙未恩科会试,齐集京师的各省举子群
7、情汹汹,愤懑难抑。广东举人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一千余人上书请愿,要求朝廷拒和、迁都、练兵,并立即实行变法。 材料二: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劝谏,太后更生气。现在朕几乎不保。你们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当时应试的各省举子群情汹汹,愤懑难抑的原因是什么? (2)当时应试的举子们上书请愿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事件有什么重要影响? (3)材料二中的变法指的是什么?材料中的“朕”和“太后”分别指的是谁? (4)材料二中这次变法最终结果如何?有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材料二中的“朕”的懦弱无能导致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2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