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地理新课程实施现状及其对新高考方案的影响研究摘要:2008年9月高中新课程在江西省全面展开实验,地理新课程在理论上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乌托邦”式的教育美景。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了许多矛盾和偏离。这引起了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争论。课题组通过对江西省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将调查情况先运用SPSS10.0进行统计和分类,再将统计结果用模糊综合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教材内容的难度、深度与考试内容不一致;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差距;课程实施者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强,现有课程资源利用率低;学习方式转变花哨有余,深度不足;选修课程必修化;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
2、作缺乏深度,在实施层面上80%出现了虚化现象;研究性学习、实践教学口号多,行动少;地理信息系统与中学课程整合仅仅是浅尝辄止;面对学业水平考试,心态依旧;(2)在自上而下教育行政系统紧锣密鼓的部署与管理下,江西省相关部门和学校积极探索,精心组织,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的阶段性成果,积累了初步的工作经验,例如教学设施有所改善,教学理念有所转变,校本教材已着手开发,教师培训制度开始建立,高考方案得到改善,教育目标走向多维。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高中新课程实施决不是一蹴而就,目前各项工作开展的效果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从“中体西用” “消极摄取型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人才选拔型”的教育体制等社会学的
3、角度进行剖析对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从一个崭新的视角生态学的角度,把地理课程实施视为生态系统,运用泛化、特化、优化等生态位策略优化课程实施内、外部环境,建立课程实施系统的生态秩序,扩充地理新课程生态位的宽度,推进地理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关键词:江西省;地理新课程;实施现状;新高考方案序言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2001年9月,初中新课程首先在27个省市的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2003年,初中地理课程根据实验的情况进行了修订,之后逐步推广到全国。与此同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于2003年4月颁布,并于2004年秋季开始在3
4、8个省级国家级实验区及个别省份进行实验。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全面展开。新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全国掀起了对新课程和新高考方案研究的热潮。这些研究的特点,一是中小学教师、教研机构、学术界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进行研究,而由教育理论界、教育实践者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系统的综合研究还未出现;二是这些研究成果突出了“以考试为中心,课程为考试服务”的研究弊端;三是至今未出现一例从新课程实施现状来审视新高考方案的研究。2008年9月高中新课程在江西省全面展开,这是我省的教育大事。省委、省政府提出“普通高中新课程编排、实施是一项严肃细致的工作,各地各学校要在新课程实验中不断探
5、索、总结,使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按照国家的要求完整、准确地推进”。9月17日,省高招办组织召开了我省2011年普通高考改革工作研讨会,拉开了我省高考改革工作的序幕。我省高考改革工作分前期准备、赴兄弟省市考察学习、赴我省部分设区市调研、方案草拟、进一步征求意见等五个阶段开展工作。本课题从新课程实施现状为我省新高考方案献言献策,意义十分重大。本课题由金姝兰主持。参与人有多年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学副教授、讲师、助教和代表全省各个地市的中学特级、高级和一级地理教师、教研员等14人。研究报告和论文由金姝兰、钱立秋、杨芳英、朱子明、侯立春、徐彩球等统稿。其他中学地理教师、教研员负责实地调查、随堂听课
6、、与师生座谈、收集信息、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协助调研方案的实施和新方案的形成。在本课题结题之际,向所有参与本课题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的师生表示感谢!对上饶师范学院的同行和领导多年来的激励和帮助表示感谢!对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术委员会的同志在本课题立项时高瞻远瞩,给本课题及成员充分信任和肯定,并准予课题立项表示衷心感谢!对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上饶师范学院教务处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二年来对本课题的辛勤管理表示衷心感谢!因为你们的帮助,才使本课题的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目录导论.1研究队伍.1研究过程.2研究方法.2研究内容.4结果与讨论.27引用资料.30后记.41正文导论:2008年9月高中
7、新课程在江西省全面展开实验。省委、省政府提出“普通高中新课程编排、实施是一项严肃细致的工作,各地各学校要在新课程实验中不断探索、总结,使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按照国家的要求完整、准确地推进”。地理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的目的是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培养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生命价值的实现,使地理成为对学生的生活和终生发展有用的课程。地理新课程在理论上描述了一幅“乌托邦”式的教育美景,可是从
8、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矛盾和偏离?课题组通过实地调查、随堂听课、与师生座谈、收集信息、统计分析调查结果,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研究队伍:本课题由金姝兰主持。参与人有多年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学副教授、讲师、助教和代表全省各个地市的中学特级、高级和一级地理教师、教研员等14人。研究报告和论文由金姝兰、钱立秋、杨芳英、朱子明、侯立春、徐彩球等统稿。其他中学地理教师、教研员负责实地调查、随堂听课、与师生座谈、收集信息、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协助调研方案的实施和新方案的形成。研究过程:2008年9月(去年本课题组成员已开始调研)2010年1月随堂听课、座谈和问卷调查; 2009年7月9
9、月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选题报告论证,对选题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 2010年2月整理调查资料,统计调查结果; 2010年3月对江西地理新课程实施现状的成因分析(结合自身的情况,与省外国外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现状进行比较分析),运用教育统计学、计量学等相关的数学模型对新课程中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建设、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文综自主命题的教育成本进行定量分析,预测新课程实施现状对高考新方案的影响,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010年4月撰写研究报告的初稿;2010年5月带着初稿与学校、社会和相关部门进行交流,听取各方意见; 2010年6月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和重新补充材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与归纳总结
10、,修改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2010年11月论文发表; 2010年12月课题送审(即课题完成时间)。 研究方法:1、实证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研究和规范分析都是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方法。一般地说,前者多偏重于对研究对象的客观描述,后者多偏重于对研究对象的理性判断。本课题对新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实施现状、新课程资源现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新课程建设情况、地理课程与环境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综合情况、实施地理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地理学习评价方式、教师素养和专业化发展的现状、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编排的指导意见中关于“选修课的分步实施规划”的执行情况、2010年1月2
11、3日首次学业水平考试的认识、江西省新高考方案(草案)的看法等与师生座谈、问卷调查,调查采用分类整群抽样法,从上饶、景德镇、九江、南昌、宜春、新余、萍乡、吉安、抚州、鹰潭、赣州等11个市,随机抽取位于市区和县城的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各一所,作为调查对象,并与有关市、县(区)和中学的教研员、校长、任课教师和随机抽取的学生家长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度访谈,共调查学校33所,随机听课60余节,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00份),其中校领导10人,教师100人,家长50人,学生1840人,获取第一手真实可信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规范分析和理性判断,由此提出的策略和措施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2、定性
12、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课题对新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师生关系、课程形态、课程资源进行定性分析,而对上饶、景德镇、九江、南昌、宜春、新余、萍乡、吉安、抚州、鹰潭、赣州等11个市新课程实施效果进行比较和排序,增加评价结果的直观性,使结果更接近实际,课题组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定量研究,以便了解江西课程实施现状,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依据。3、动态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地理新课程的实施会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我省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而发展变化,所以地理新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分析都需要在动态过程中进行研究,通过静态分析促进动态发展的结果。4、横向和纵向比较相结合的
13、方法:对江西地理新课程实施现状成因的分析,不但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还要与省外国外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现状进行比较(即横向和纵向比较相结合),将生态位理论用于新课程实施的研究,在省内外、国内外教育领域内寻找教育智慧,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新课程实施方案和新高考方案。研究方法和手段路线图:定性描述相关理论综述实施现状调查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分析成因分析文化、经济和教育现状分析析比较研究综合、归纳和演绎得出结论研究内容:2008年9月高中新课程在江西省全面展开实验,地理新课程在理论上描述了一幅“乌托邦”式的教育美景,可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矛盾和偏离?课题组通过实地调查、随堂听课、与师生座谈、收
14、集信息、统计分析调查结果,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江西省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课题组于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间对江西省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分类整群抽样法,从上饶、景德镇、九江、南昌、宜春、新余、萍乡、吉安、抚州、鹰潭、赣州等11个市,随机抽取位于市区和县城的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各一所,作为调查对象,并与有关市、县(区)和中学的教研员、校长、任课教师和随机抽取的学生家长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度访谈,共调查学校33所,随机听课60余节,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00份),其中校领导10人,教师100人,家长50人,学生1840人。问
15、卷包括对新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实施现状、新课程资源现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新课程建设情况、地理课程与环境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综合情况、实施地理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地理学习评价方式、教师素养和专业化发展的现状、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编排的指导意见中关于“选修课的分步实施规划”的执行情况、2010年1月23日首次学业水平考试的认识、江西省新高考方案(草案)的看法等进行调查。最后将收集的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调查结果显示:1、教材内容的难度、深度与考试内容不一致。表面上看,新教材呈现学习模块的教学内容似乎减少了,要求也降低了,但课后的练习难度大
16、,课标的教学条文与原大纲虽然不同,但要求并未降低,高考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地理教学难免要添砖加瓦,60%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课改前感觉不是减轻,而是加重了。教研员去中学听课,发现80%教师把新教材已删掉的内容一字不漏地传授给学生,原因是虽然教材内容浅而广,但考试内容仍然过偏过难,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2、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差距。教师的心理、知识结构和能力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实施以来,虽然江西省对教师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执教高一、高二的地理教师利用网络参加了通识培训;全省每所完中有2-3名教师参加过江西省和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有关学科知识拓展、课堂教学方法
17、的培训;全省每个地市有两名教师参加了2009年10月中图出版社在广东省举行的典型案例教学评析培训;部分教师参加过关于优秀教学录像分析的培训;部分学校教师听过北京四中的专家和省内的骨干教师对课改认识的讲座和示范课。通过培训,教师的基本素质和适应新课改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由于教师缺乏扎实的知识功底和化为人格精神的学识修养,导致在解读教材时捉襟见肘,与教学任务的高要求相距较大; 由于教师缺乏娴熟的实践技能,缺乏研究并掌握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过程中能操作的教学技能和策略,导致教师无法理解课程是开放式的、个性化的、动态调整的、自组织的、自我建构的和超文本链接的,致使教学缺乏在预设基
18、础上的创新与生成。3、课程实施者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强,现有课程资源利用率低。如人力资源、物质与场地资源一方面是严重不足,严重匮乏,另一方面还有闲置和浪费,利用率不高;而社会资源、信息资源被忽视和埋没,未能有效开发和利用。在调研中发现,江西除师大附中、南大附中、赣州市一中和新余市的两所中学外,其余各中学不但没有独立的地理实验室,连实验必须的仪器、设备和标本都不齐全或没有。在调研中发现,江西省多媒体教学设施、网络教室和图书馆等课程资源呈明显的地域等级差异,位于市区的重点中学70%学校每个教室或每个年级重点班的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设施或为网络教室,位于县城的重点中学一般只有2-3个多媒体教室,基本够用
19、,而农村中学这些资源严重匮乏。有限的教育资源与无限的教育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优质教育资源稀缺,阻碍了地理课程目标的达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4、学习方式转变花哨有余,深度不足。98%的调研对象认为学习方式转变是穿新鞋走老路。首先“主动、合作、探究”一般用于赛课、公开课、研讨课等,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东西比较耗时间、精力,且运用不当时易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应有的调控技巧,在教学方式转变中迷失了自我,“主动、合作、探究”是为活动而活动,为探究而探究,只重形式而忽视了目标、动机和过程,导致地理课堂盲目热闹,教学活动设计有温度无深度,学生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多数
20、学生人云亦云,缺少独到的见解和精彩的生成。5、选修课程必修化。我们调研的对象中,高一都在上必修内容,高二进度有两种,一种是高一时已完成三个必修模块,本学期计划完成选修模块灾害地理、环境问题,另一种是本学期完成必修模块区域地理(景德镇等地市还要求完成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复习),全省除师大附中、宜春市一中,没有发现其他学校按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有针对性地、科学地选择选修内容,再根据选修情况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级,重新组合选修课上课班级。到目前为止,各学校是根据江西省2009年高考草案中拟定的把灾害地理、环境问题作为高考选做题的方案,把这两个选修模块变成必修内容,出现了选修课程教学必修化,导致
21、选修课程教学方式依然以讲授式为主,课时安排更为紧缺,只能采取蜻蜓点水的教学策略。学生缺乏深度探究,教学缺乏开放度,许多应该有的实验、实践未能落实,未能搭建起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桥梁等。6、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深度,在实施层面上80%出现了虚化现象。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不实”、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游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贴标签”。新课程所强调的“过程与方法”, 是期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如何审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如何认识和把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即强调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感悟,在过程中发现自身的思维,升华对问题的认识。我们调研的教师教案90%花了不少篇幅编写三维目标,可是,只
22、要稍用心琢磨,就会发现教师们编写的三维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严重虚化。60%教师回答:在教案中写上这些东西是为了应付检查。 7、研究性学习、实践教学口号多,行动少。受教师教学观念和教育评价机制的因素、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和科研素质的因素、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管理的因素的制约,92%学生认为目前学校研究性学习开展得不太理想,80%的研究性学习是在室内搞的虚研究,教师讲得多,学生动手机会少,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这一点与王丹华 、 刘六桂对井冈山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的调查结论一致)。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活动大都是形同虚设,教师经常占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时间去讲解练习或进行考试;当前中学地理
23、实践教学实施情况令人堪忧:90%不开设地理实践课程;开发设计的活动课程方案较多,但真正实施落实的很少;活动类型单一,知识学习、课题探究类的活动较多,而实践操作、参与体验类的活动较少;活动场所限于校园,校外的少,野外的更少,同时,教师也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管理;调研发现只有南昌市的少数学校开展了一些地理实验,其余学校除公开课、观摩课外(平时只有少数教师就地理原理的讲述有时会用电脑模拟)几乎不开展地理实验。8、地理信息系统与中学课程整合仅仅是浅尝辄止。95%的学校仅仅是要求学生了解GIS、RS、GPS的概念,忽视了它们是解决空间问题的工具、方法和技术。在教学方式上没有利用GIS辅助教学功能,发挥GIS
24、的工具性作用。学校没有购买航空相片和GPS仪器,学生不会判读航空相片。9、面对学业水平考试,心态依旧。2010年1月23日的首次学业水平考试与以往的会考在内容、形式、成绩记录、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但50%学校、70%教师、85%同学的观念却未变,文科生依然放弃生、理、化,理科生放弃政、史、地的学习。二、江西省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现状的社会学分析课程改革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新课程的实施更受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新课程的实施,不能忽视社会的作用。著名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解释是因果的解释,这种解释的实质在于分析社会现象对社会环境的依赖关系。1、受教育经费的影响,江西省教学
25、设施如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图书馆等基本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教育经费不足,现有的师资水平和物资资源不能有效支持新课程的实施。如,实施新课程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师收入却不能增加;高中新课程实施后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形式、有效成绩的认定、组织管理及文综试卷如何命题均受师资和经费的严重影响。2、“中体西用” 消极摄取型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影响。“中体西用”与日本的“和魂洋才”之比,前者是“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消极摄取型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后者则是“鼓励日本国民学习西方文化,同时也要求国民保留日本传统文化的积极摄取型政治经济文化形态”。21世纪日本和
26、中国一样需要课程改革,且教育改革方向有不少相似的方面。日本落在实处,中国受“中体西用” 消极摄取型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影响,江西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只是文本复原,缺少意义生成。3、“文化堕距”效应对课程改革的制约。“文化堕距”理论认为,一般来说,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在本次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了这种“文化堕距”效应:一方面是国家和江西省各级政府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课程改革,各种制度建设和新课程编选工作进展顺利,但是另一方面则是教师教育观念、学生学习方式和全社会教育价值观转变的步履维艰,阻碍新课程实施的思想观念依然存,新旧体制并存的挑战和困惑,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不够。目
27、前在江西乃至全社会范围还缺少一种根植于社会文化土壤之中的内在动力,畏缩心理、排斥心理、应付思想的学校和教师大有人在,穿新鞋走老路,戴着镣铐跳舞的现象在大部分学校依然存在。4、“后发效应”对课程改革的不利影响,“后发效应”是美国学者格申克龙提出的一个描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的概念。该理论认为, 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 他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发达国家的巨大的“示范”作用。由于2004年起不少省市开始了新课程实验和我省经济的“后发”地位,这就决定了我省的新课程实施也深深地打上了“后发”的烙印。目前我省的新课程实施方案、新高
28、考方案基本上是借鉴其他兄弟省份,如选修课如何实施,选修内容高考如何体现,如何处理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与高考录取的关系等。在国家改革的大环境下,我省新课改所能发挥能量的领域相对有限或者说已经被社会大前提规定好了。4、“以考试为中心,课程为考试服务”的教育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制约。受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全省选修课的开设基本没有按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编排的指导意见中关于“选修课的分步实施规划”的要求执行,而是考什么选什么。高考的现实冲击着学生的兴趣和爱好。5、“人才选拔型”的教育体制,使评价改革滞后于课程改革。现行强调分数、升学率等量化指标的评价标准,对新课程要求下的教育教学评价存在极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29、。评价是为了了解教学结果,确定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为师生的奖励或惩罚、晋级或升学提供依据,由于评价与惩罚或升迁挂钩,只看重评价的甄别功能,而不是诊断和发展的功能。高考方案和评价机制不发生本质性改变,老师就不会放弃以前那套自己认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他们对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在高考中有没有用,心中没有底,而产生一有种抵制情绪),所以,新课程实施是穿新鞋走老路。三、基于模糊综合模型的江西省地理新课程实施评价为了对上饶、景德镇、九江、南昌、宜春、新余、萍乡、吉安、抚州、鹰潭、赣州等11个市新课程实施效果进行比较和排序,增加评价结果的直观性,使结果更接近实际,课题组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定量研究将统计结
30、果用模糊综合模型进行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是一种定量的评价方法,是在全面考虑和尽量简化评价基本因素的前提下,运用模糊数学和统计的有关知识,进行推理和演算,将具有不同权重的各类评价者对各个评价指标的评分结果综合成一个总评定值,形成一个综合性判断,然后根据需要,对被评者是否达到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给予明确的结论,或者对被评者做出优劣程度的等级区分的过程,是对许多因素所影响的复杂的事物或现象的总评价。由于新课程实施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一些评价因素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很难给出精确划分,即使能划分也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反而会限制教学改革深入、创造思维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31、。模糊数学正好为解决这类复杂、模糊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在定性与定量之间通过模糊数学的理论架起了一座桥梁4。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很容易的对教师、学生、学校单独或综合评价。评价程序如下:1、建立评价对象因素集U 按照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把以上调研的问题作为评价要素U,根据新课程评价的需要,把U概括成 4个子要素。U=U1,U2,U3,U4=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式,教学评价四要素分别包括下列因素:U1=U11,U12,U13.U14=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U2=U21,U22,U23,U24=教材内容的难度、深度与考试内容的一致性情况,新课程资源开发情
32、况,地理课程与环境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综合情况,选修教材的选修情况U3=U31,U32,U33,U34=学习方式转变,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教学的情况,3S技术的使用U4=U41,U42,U43,U44=评价的类型和方式,评价手段,评价内容,评价效果 2、 建立评价集V V=V1,V2,V3,V4=优秀,良好,一般,差3、 建立各评价因素的权重集 A 根据各因素在评价项目中的不同重要性和对40多个学校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赋予不同的权重。U1,U2,U3及 U4 中的权重分别为: A1=(0.3,0.3,0.2,0.2); A2=(0.4,0.3,0.2,0.1); A3=(0.4,0
33、.2,0.3,0.1); A4=(025,0.25,0.25,0.25)4、 建立评价矩阵对上饶、景德镇、九江、南昌、宜春、新余、萍乡、吉安、抚州、鹰潭、赣州等11个市的40多个学校问卷调查结果运用SPSS10.0进行统计和分析(问卷中的A很好、B较好、C一般、D差四个选项的统计结果分别相当于评价集V中的优秀、良好、一般、差)。对课题组本次调查的江西省地理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各因素隶属于评价集V中评价等级的隶属度,然后依据统计结果建立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式、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的评价矩阵。 关于U1,U2,U3,U4各因素组的模糊评价矩阵分别为:R1= R2= R4
34、= R4= 其中评价因素的评价向量为(0.2 0.3 0.35 0.15),表示在调查人员中,对江西省地理新课程知识目标的实施,认为优秀、良、一般、差的分别占总人数的20%、30%、35%、15%。其他评价因素的评价向量也为同理得出。5、M一级评价采用 M(,) 模糊算子 B1=A1OR1 =(0.3,0.3,0.2,0.2) =(0.116,0.23,0.469,0.185) B2= A2OR2=(0.4,0.3,0.2,0.1)=(0.068,0.28,0.512,0.14) B3=A3OR3 =(0.4,0.2,0.3,0.1) =(0.139,0.21,0.42,0.221) B4=A
35、4OR4 =(025,0.25,0.25,0.25)=(0.0725,0.275,0.515,0.1375)6、二级评价采用M( ,)模糊算子:W=AOB,其中A为U= U1,U2,U3,U4 =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式、教学评价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权重。A=(0.3,0.3,0.3,0.1)B= W=AOB =(0.3,0.3,0.2,0.2)=(0.139,0.28,0.3,0.2)归一化后得B=(0.149,0.306,0.33,0.215)按最大隶属度原则,本次对江西省地理新课程实施评价等级为:一般。为了增加评价结果的直观性,使结果更接近实际,可计算百分制综合评价值,采取如
36、下的方法进行转换。假设模糊评语量化集为 C,则各对象的优先度为Wk=BkCT,其中 CT为 C 的转置矩阵,在本次测评中,假设评价集“优秀”,“良好”,“一般”,“差”各等级对应的代表分数为:90,80,70,50,则90,80,70,50通过下面的方法便可算出江西省的得分:Wk=BkCT(0.149,0.306,0.33,0.215)90,80,70,50T71.74 本次调查发现江西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地理新课程实施情况不同,若要对不同地区或学校地理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比较和排序,可对不同地区和学校的调查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利用前文相同的计算方法便可得出各个地区或各个学校的得分和在全省的排名,
37、从而全面系统的了解全省地理新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况,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四、江西省地理新课程实施现状对新高考方案的影响1、新高考方案的特点1.1 高考录取以高考成绩为主,同时参考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测评成绩。1.2考试内容包含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1.3考核目标: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考核目标多元化。2、江西省地理新课程实施现状对新高考方案的影响2.1 影响新高考方案的信度受江西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测评等弄虚作假严重,高考录取参考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
38、测评成绩必将影响高考方案的信度。2.2 影响新高考方案的效度在自上而下教育行政系统紧锣密鼓的部署与管理下,江西省相关部门和学校积极探索,精心组织,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的阶段性成果,积累了初步的工作经验,例如教学设施有所改善,教学理念有所转变,校本教材已着手开发,教师培训制度开始建立,高考方案得到改善,教育目标走向多维。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高中新课程实施决不是一蹴而就,目前各项工作开展的效果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受江西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新高考某些方案形同虚设,阻碍了新高考方案的实施,穿新鞋,走老路,带着镣铐去跳舞的现象存在,从而影响新高考方案的效度。(1)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测评等弄
39、虚作假导致不公平的考高录取结果;(2)分数这把尺子依然成为唯一评价所有学生的依据,不符合实际情况。(3)受地理新课程实施现状的影响,导致学习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相脱离,难以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及综合素质。(4)受地理新课程实施现状的影响,学习评价方式单一。(5)受地理新课程实施现状的影响,使学习评价仍然重视局部评价,忽视整体评价;重视结果,忽视行为;重视智力因素,忽视情感因素;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完善、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2.3 影响新高考方案的难度(1)本次课程改革是全方位的,从课程目标到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师角色都要变革,与以前的教育实践截然不同,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对立的,这无疑加大了
40、新高考方案实施的难度。(2)新高考方案实施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给学生减负,受“人才选拔型”的教育体制的影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依然过分追求甄别和选拔功能,导致高考试卷的难度超越新高考方案要求的难度。2.4 影响新高考方案实施的速度基于江西经济、文化和教育现状,我们认为江西的课改应一点一滴逐渐推进,将时间拉长些,让社会逐渐接受和理解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是要处理好课程改革的力度与社会可承受度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必须放慢新高考方案实施的速度。五、地理新课程实施的生态位策略地理新课程的实施会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我省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而发展变化,所以地理新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江西省地理新课
41、程实施现状,本文将从一个崭新的视角生态学的角度,把地理课程实施视为生态系统,运用生态位策略推进地理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生态位 (Niche)概念最早源于生态学,本质上是描述某个生物体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作用,是某生物单元的态和势两方面属性的综合。近年来,生态位理论在城市生态、企业评价、城镇规划、经济发展等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应用研究的热点。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一例将生态位理论用于新课程实施的研究。1、 地理新课程实施的生态位构成分析根据生态位理论, 地理新课程实施生态位中,态表示课程实施地的生态状态,是实施地过去发展、学习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
42、果,势是指实施地更新的速率、增长率、占据新生境的能力等。生态位的态和势的有机结合充分反映了生态位的大小。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是通过与传统地理课程在生态系统中的竞争,提高生态位宽度,得以壮大发展。根据生态位的定义,本文认为地理新课程实施的生态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课程理念生态位,课程经营管理生态位,课程实施环境生态位,如图1.课程实施生态位支撑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发展生态位课程实施环境生态位课程理念生态位课程经营管理生态位图 1地理课程实施生态位构成其中课程理念生态位是课程实施生态位的基础,课程经营管理生态位是课程实施生态位发展的动力,课程实施环境生态位是课程实施生态位发展的支撑条件。1.1课程理念
43、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地理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决心彻底扭转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明示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理念是课程实施的基础,直接影响学生从课程中获取营养的质和量,本文称之为营养生态位。应试教育长期以来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壤里,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理念需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争夺生存空间。如,新课程理念提出让地理成为对学生生活和终生发展有用的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地理实践活动。这与为了取得考试高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应试教育理念相冲突。1.2课程经营管理生态位发展
44、生态位课程经营管理生态位是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学习方式的实施现状。因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学习方式在课程实施中仍然占据相当大的生态位宽度,导致新课程教材内容的难度、深度与考试内容不一致、学习方式转变花哨有余,深度不足、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深度,在实施层面上80%出现了虚化现象(是基于笔者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对江西省地理新课程进行调研的基础得出的结果)、地理学习评价形式单一化、固定化1.3课程实施环境生态位支撑生态位课程实施环境生态位是指课程实施的支撑条件状况。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a、受教育经费的影响,教师教育经费不
45、足,现有的师资水平和物资资源不能有效支持新课程的实施。如,2011年江西省迎来了实施新课程的第一次高考,因经费和师资水平等原因,文综试卷依然只能用国家卷;b、“中体西用” 消极摄取型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影响。受“中体西用” 消极摄取型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影响,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只是文本复原,缺少意义生成;c、“文化堕距”效应对课程改革的制约。教师教育观念、学生学习方式和全社会教育价值观转变的步履维艰,阻碍新课程实施的思想观念依然存,新旧体制并存的挑战和困惑,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不够。目前全社会范围还缺少一种根植于社会文化土壤之中的内在动力,畏缩心理、排斥心理、应付思想的学校和教师大有人在,穿新鞋走
46、老路,戴着镣铐跳舞的现象在大部分学校依然存在;d、“后发效应”对现代化起步晚的地区,各项改革都会形成“后发”地位。如,江西省的地理新课程实施深深地打上了“后发”的烙印;e、“人才选拔型”的教育体制,使评价改革滞后于课程改革。现行强调分数、升学率等量化指标的评价标准,对新课程要求下的教育教学评价存在极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教师的素质和学生对新课程适应性。新旧体制并存的挑战和困惑,教师对新课程心理上适应不良,心理疲劳现象严重,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差距,知识结构不合理,沟通与合作能力不强,地理教学中缺乏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具的灵活使用能力(如大部分地理教师对GIS、RS等知识与技术的欠缺,严重地阻碍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新课程实施),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观察调查及组织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没有得到发挥,教科研意识与能力亟待提高,教育理论储备不足,自我评价偏高,认识与行动之间存在偏差;家庭文化背景的制约、个体社会化、反学校文化对学生适应新课程的影响、师定文化直接制约学生对新课程的适应。课程实施当前发展地位课程实施生态位的态课程实施生态位课程实施未来发展潜力课程实施生态位的势图 2课程实施生态位的态势课程理念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课程经营管理地理课程实施生态位的变迁传统课程的生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