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8.2.1 解直角三角形 学案 一、新课导入 1.课题导入 如图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设塔顶中心点为B,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交点为A ,过B点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C,在Rt△ABC中,∠C=90°,BC=5.2米,AB=54.5米,你能根据上述条件求出图中∠A的度数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2.学习目标 (1)知道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以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2)能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3.学习重、难点 重点: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以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难点:合理选用三角函数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P72~P73例1上面的内容. (2)自学时间:8分钟. (3)自学要求:完成探究提纲. (4)探究提纲: ①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有一个角是直角,我们把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有哪些关系? 如图,在Rt△ABC中,∠C=90°,设∠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有: a.两锐角 互余 ,即∠A+∠B= 90 °. b.三边关系满足 勾股定理 ,即 a2+b2=c2 . c.边角关系:sinA= ,sinB= ; cosA= , cosB= ; tanA= , tanB= . ③已知直角三角形中不是直角的五个元素中的几个元素,才能求出其余所有未知元素?(提示:可从“确定一个直角三角形,至少需要哪些条件?”来思考) 已知其中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 2.自学: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自学提纲的答题情况(特别是第②、③题). 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个别指导或分类指导. (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纠正错误. 4.强化 (1)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要板书出来). (2)直角三角形的可解条件:必须已知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 ①已知两边:a.两直角边;b.一直角边和斜边. ②已知一边和一锐角:a.一直角边和一锐角;b.斜边和一锐角.
第二层次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P73例1、例2. (2)自学时间:8分钟. (3)自学方法:先独立解答,再同桌之间互评互纠. (4)自学参考提纲: ①在教材P73例1中,已知的元素是两条直角边AC、BC,需求出的未知元素是:斜边AB、锐角A、锐角B. 方法一:∵tanA = = ,∴∠A= 60 °,∠B=90°- ∠A = 30 °. ∵AC= ,BC= ,∴AB = . 方法二:∵AC= ,BC= ,∴由勾股定理可得AB= . sinA= = ,∴∠A= 60 °,∴∠B=90°-∠A = 30 °. 这里∠B的度数也可用三角函数来求,你会吗? ②比较上述解法,体会其优劣. ③在教材P73例2中,已知的元素是一直角边b和一锐角B,则要求的未知元素有直角边a、斜边c、锐角A. ④例2还有别的解法吗?请试一试,并留意你的答案与例题的答案是否存在误差. ⑤练习:在Rt△ABC中,∠C=90°,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a.c=20 ,b=20; b.∠B=60°,c=14; c.∠B=30°,a= . 2.自学: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关注学生解直角三角形的思路是否清晰,是否会选择恰当的三角函数关系式. 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或分类指导. (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 4.强化:解直角三角形的思路:首先,明确已知什么,要求的元素有哪些;其次,合理选择三角函数关系式,并正确进行变形(所选的关系式必须要有两个已知元素);第三,尽可能选用题目的原始数据,以减少误差. 三、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小组交流状况等方面进行点评.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 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本课时以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为主,以教师归纳讲解为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锐角三角函数和直角三角形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作业 一、基础巩固(70分) 1.(40分)已知在Rt△ABC中,∠C=90°. (1)若a=4 ,b=2 ,则c= ;(2)若a=10,c=10 ,则∠B=45°; (3)若b=35,∠A=45°,则a=35;(4)若c=20,∠A=60°,则a= . 2.(10分)在△ABC中,AC=2,AB=3,∠A=30°,则△ABC的面积等于(B) A. B. C. D.3 3.(10分)如图,在Rt△ABC中,∠C=90°,AC=6,sinB= ,那么AB的长是 9 . 4.(10分)如图,在Rt△ABC中,∠BAC=90°,点D在BC边上,且△ABD是等边三角形.若AB=2,求△ABC的周长.(结果保留根号) 解:∵△ABD是等边三角形,∴∠B=60°. 在Rt△ABC中,AB=2,∠B=60°, ∴BC= = =4,AC=AB•tanB= . ∴△ABC的周长为2+ +4=6+ . 二、综合应用(20分) 5.(20分)在Rt△ABC中,∠C=90°,tanA= ,△ABC的周长为45cm,CD是斜边AB上的高,求CD的长.(精确到0.1 cm) 解:在Rt△ABC中,∠C=90°,tanA= = ,AB+AC+BC=45 cm, ∴AC=45× = (cm),sinA= . ∴CD=AC•sinA= × ≈6.9(cm). 三、拓展延伸(10分) 6.(10分)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C=6,D是AC上一点,若tan∠DBC= ,求AD的长. 解:在Rt△BCD中,BC=AC=6,tan∠DBC= , ∴CD=BC•tan∠DBC=6× = . ∴AD=AC-CD=6- = .
20 × 2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