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德州运河文学——德州董子名胜诗探微_崔秀霞.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0796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州运河文学——德州董子名胜诗探微_崔秀霞.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德州运河文学——德州董子名胜诗探微_崔秀霞.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德州运河文学——德州董子名胜诗探微_崔秀霞.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德州运河文学 德州董子名胜诗探微崔秀霞(德州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德州 )摘要:明清之际,德州董子读书台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臣大员、文人墨客驻足流连,留下了内容丰富的题咏之作。德州董子诗中有对董子读书台石刻发现始末、内容、字体等记载,同时也表达了对景县、德州两地同争高贤的观点;德州董子诗主要记述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苦学经历、天人三策的功绩与影响以及配享孔庙的地位。德州董子诗中还蕴含着物是人非、繁华落幕的寂寞与悲凉,德州乡贤诗人们对董子读书台则往往带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以傍读书台居住为荣,把董子作为一种精神凝聚之所在。关键词:运河区域;董仲舒;德州董子诗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2、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崔秀霞(),女,山东德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明清文学、德州地域文化研究。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教育家,广川人,汉景帝时,因精通 春秋 而被任为博士,曾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董仲舒以广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行,被后世尊之为“醇儒”。明代文人辛东山在 董子书院 一诗中说:“董公祠屋广川滨,英气沨沨宇宙春。义利分明开道学,忠言激烈冠斯文。春风画栋群山合,夜月湘帘万水新。不有天人传正派,乾坤那得重儒绅。”儒家学说最终能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学说,董仲舒可谓居功甚伟。随着隋代大运河的开通,唐、宋、明、清时期的德州既为交通、军事要冲,又是著名商埠,地理位置越来越重要,这样的历史渊

3、源给德州留下了众多文物和名胜古迹,董子读书台即是其一。因董仲舒先哲醇儒的身份,其读书之处 德州董子读书台,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臣大员、文人墨客驻足流连、吟诗感怀咏叹。即如清代田致 陵州四时词 诗中所谓:“柳湖西畔御河隈,芦荻萧萧两岸苔。酒户词场多少客,登高齐上读书台。”虽是在稍显凄凉的湖畔河隈秋景之中,但历代文人经行必瞻仰其址,因此而留下大量的题咏之作。德州关于董子的诗既有德州本地前贤诗人所写,也有游经运河的诗人所作,既有位极人臣、主盟文坛的大学者、大文学家,也有只录其名、不知生平经历的普通士子,由诗作者的身份,可见董仲舒历代影响之巨、影响范围之广。一、德州董子诗中对董子读书台石刻的记载与考证明

4、清以来的济南府、德州等志书中,均将董仲舒作为德州乡贤名人为其立传。董仲舒在德州留下了诸多胜迹,最著名的便是董子读书台。董子读书台始建于何年没有具体记载,最早记载德州“董子读书台”石刻发现始末之人是明弘治年间的程敏政。程敏政(),字克勤,中年后号篁墩,又号篁墩居士等。程敏政曾修 英宗实录 续资治通鉴纲目,朝廷预修 大明会典,出任副总裁官。孝宗时官至詹事兼翰林学士,进礼部右侍郎,侍皇太子讲读,卒赠礼部尚书。程敏政所撰 德州董子祠记 中记载,正统六年(),当时的德州知州韦景元,在庙庭东庑之下发现一石碣,上刻“董子读书台”五个大字,这应是董子读书台确在德州的证据之一,时人推测此碑为隋碑,隋代与汉代相隔

5、久远,不知其间是否有错讹之处,好在程敏政为饱学之士,地位又极高,不会无故妄言。明清之际,德州官员以及巡视德州的大员,如明成化年间知州王缙、弘治年间山东参政林先甫、万历年间知州马明瑞,清康熙年间山东督粮道朱廷桢等人多次修葺与重建董子读书台,董子台遂成为德州标志性的人文胜景。明代徐元祉在 嘉靖乙酉,谒董子祠作 序言中记载:余奉命监兑山河二省。如广川三日,谒王庙。庙左有祠。及旋,询诸吏,吏曰:“汉董子祠”。余曰:“噫。嘻哉!古迹可据欤?”吏曰:“庙左有祠,祠后有台,台下有石,石上有字,曰 董子读书台 是已。”余越月访之,果如吏语。序后依前人韵作诗三首,以怀董子。乡贤田同之在 董子读书台 一诗中详细记

6、录了石刻的发现始末、内容、字体等。诗中说:安平长乐古广川,文物峥嵘名不朽。千秋共仰读书台,踪迹惟馀董子有。董子生为广川贤,广川郡大相夤缘。弓高鬲津犬牙错,一台两地争讹传。幸赖胶宫筑安德,东庑掘地得片石。史籀体镌五大字,六丁呵护留真迹。粤稽长河与信都,重丘来历非模糊。百里之内值其地,按图摩碣均相符。方识此乃下帷处,麟经独抱天人具。醇儒西汉相江都,故里平原岭可据。方山卫水溯风流,于戏百世相如遇。此诗叙事有次第,词意简朴明了,首述古广川文物名胜峥嵘,但惟留世人千秋共仰的董子读书台。次写广川郡大、弓高鬲津两河犬牙交错,致使一台两地争相攀附讹传。再述幸因明代正统年间德州知州韦景元重视教育,修建学宫,掘地

7、东庑时,发现刻有“董子读书台”五个大字的石碑,至此确定了德州确为董子下帷读书之处。最后抒发因此而来的喜悦、感动之情,即使百代之后仍如亲遇董子一般。德州、景县同争董仲舒读书之处历来久之,在德州其他乡贤的诗中也有描述。如上诗田同之 董子读书台 中提到“一台两地争讹传”;另乡贤田霡 竹枝词四首 其二中也说:“德水蓧川祀董生,文成繁露理原精。闲从州乘观人物,一个高贤两郡争。”两郡为何会对此争讼不休?明代成化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的著名藏书家、学者邵宝诗中说:“地产醇儒郡有光。”生于此乡、学于此乡的醇儒为全郡带来光耀,后人争相考证其故里即为本乡。清代“金台十子”之一的乡贤谢重辉在 读书台 一诗中也说得明

8、白:“乃知大君子,声名远若雷。到处人恭敬,生荣死则哀。何须产其地?始得同高禖。便如其人存,拂尘酹一杯。”董仲舒为大君子,声名传播远如惊雷,所到之处人人恭敬,生则荣耀,死则哀悼。而谢氏认为无须为董子故里等发生争讼,看见据说是董子遗迹之处,就应像董子在那里一样,去怀悼、去追思,表现出一种通达的观念,同时表达出自己对董仲舒的追慕之情。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苦学精神、究天人之际的儒学追求都对德州的人文精神、人文传统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后人多有以董子读书台或繁露台为题的诗歌。作为德州文化的象征,董子读书台寄托、凝聚着历代德州人的人文情怀。二、德州董子诗中的董仲舒形象诗人们在诗中主要记述了董仲舒三年不窥

9、园的苦学经历、天人三策的功绩与影响、配享孔子的地位,以及对其的景仰之情。江西泰和人陈凤梧(),明朝弘治九年()进士,著有 毛诗集解 四书六经集注 周礼合训 等。陈凤梧曾巡抚山东,来德州视察时写下 董子书院 二首,其第一首云:古碑长表读书台,祠下秋风点绿苔。道谊两言垂世教,天人三策致君才。传从洙泗源流远,派启西京治化培。后学瞻依真有幸,肯将功利自相摧。诗中以极其崇高的敬意评价了董仲舒的学说主张,“道谊两言”指的是董子“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义利观,“天人三策”写董子的经学成就,“垂世教”“致君才”赞扬董子对后世的教化作用及其宏才大略。“洙泗”以孔子的讲学之地来代指孔子及儒学,是说董仲

10、舒学说源自孔子儒家大统,“派启”句是说董子在承继儒学的同时又开宗立派,主张经世治用、教化人民。另如清代田同之 念奴娇董子读书台 一词:天人三策,并江河星日,流光无息。学不窥园人不见,传得麐经一脉。两相骄王,书疏教令,足证春秋笔。广川人物,问他异代谁匹。今日董子书台,寒烟蔓草,极目无陈迹。百二篇章堪指数,总是当时经术。永济渠边,平原岭下,五字遗残石。千秋仰止,硕儒西汉之一。“天人三策”一句是说董子的经学成就如江河一般长流,与星日一般光芒永在;“学不窥园”句是感佩其苦学精神;“两相骄王”“书疏教令”是赞扬其政治建树足以留名青史。词中称颂董子乃为历代“广川德州学院学报 第 卷人物”中的翘楚、西汉硕儒

11、之一,是世人千秋仰止的典范人物。明正德六年()进士许复礼 董子书院 诗中云:“学苦还愁道脉湮,园林何暇问新春。名高一代天人策,庙享千秋孔孟邻。”先说董子苦学,再说其“天人之策”为名高一代的经学成就,最后以董子享祀孔庙的崇高地位作结。明代段云魁(生卒年不详),曾为广川副官守,其 谒董祠有感 也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感怀:“天人三策振儒风,四海车书仰戴同。功高北斗星辰上,配享东尼太庙中。”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曾拜临繁露台,如乾隆皇帝 繁露台 一诗中:“天人三策对贤良,已见春秋大义彰。”其又在 题繁露台 中说:“不如三卷 天人策,君鉴明标万古详。”充分肯定“天人三策”的经学地位与社会价值,认为三策平正

12、乃是千古帝王之法。三、德州董子诗中的落寞、悲哀与亲切之情明清时期,京杭运河畅通,北上进京的文人路经德州时,留下了众多题咏董子的诗歌,他们的诗中呈现出时代的色彩以及地域文化跌宕起伏的变奏,多蕴含着物是人非、时世变迁的无奈之感,何况高台虽存,已是荒草杂生、残碣难寻、繁华不再,后人睹之难免心生悲凉。与李攀龙、王世贞等并称明代“后七子”的吴国伦曾写 董子祠 一诗:万木广川村,萧萧古庙存。高粱蟠海气,残碣卧云根。日月黄河逝,文章汉代尊。即看荒草色,犹似未窥园。这首诗歌选择了抒写董子台现状的一系列意象:万木野村、萧萧古庙、残碣横卧、荒草满园,通篇笼罩着一种风流时光随黄河水而逝的感伤与繁荣难再的落寞情怀。另

13、有多首诗中也表现出大致相同的情感基调。如清代德州人田凤圆 董子台:屯氏河边柳,年年飏大堤。昔贤不可见,芳草与台齐。怀古寻残碣,登高策短藜。广川人物尽,惆怅野鸟嗁。诗人于万枯苏醒的春天登临董子读书台,见到的是河边飞扬的柳絮、同读书台齐高的芳草,“寻”字写出“残碣”的不易见,惆怅如同漫天飞舞的柳絮、漫延无边的芳草,而“惆怅”的原因则是源自“广川人物尽”的地域文化的凋零。在这样的一片荒凉破败之境中,野鸟的啼鸣更使人心魂震惊。罗植()在 同赵慎庵、卢抱孙过柳湖书院 一诗中更写出了昔年繁华与今朝衰飒的对比:曾记当年此地无,亭台高下绕清湖。长河转处帆争落,碧树阴中鸟乱呼。官长盍簪频载酒,名流错履竞操觚。只

14、今衰飒桥边柳,合抱还堪入画图。其他如明代田登 董子书院:“下帏人已去,荒草渐高台”;周琅(?)董子书院:“颓垣风雨草芊芊,牢落宫庭欲泫然”;明代陈棐 谒董子祠:“下帷人不见,满砌碧苔春。碑古瞻遗像,台荒步后尘”,田同之 九月十日,柳湖闲步 中所说:“胜事已随流水去,那堪重问广川乡。”除此之外,诗人们还常常凭古吊今,抒发其怀才不遇之感。明代田登 董子书院 即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下帷人已去,寒色渐荒台。树老鹤分子,堂空鸟篆厌。贤良当世重,道统自天开。望国心仍切,征贤诏不来。汉廷用枚朔,长叹失真才。”德州乡贤诗人们对董子读书台则往往带有一种亲切感、认同感,以傍读书台居住为荣,把董子作为一种精神寄

15、托。如冯梃櫆 夏日书怀十首 其一:“敝庐元傍董生台,重葺茅堂向午开。借此消闲良不恶,梦魂早已绝尘埃。”冯梃櫆 田雨来将移新居却寄三首 其一:“屋连屯氏水,巷接董生祠。卜居先占此,真与懒相宜。”田雯 老秀才述怀:“屯氏河涯老秀才,纸窗泥壁草堂开。亭是卢公吟杜地,家邻董子读书台。”以上诗句都带有一种自豪而欣喜的口吻,仿佛是在以诗宣告他人:我就居住在读书台旁,与董子相伴。著名乡贤、金台十子之一的谢重辉在 劝蒙斋买街西宅 中说:“鼓楼南畔街西宅,与我衡门相对开。宅后正临屯氏水,门前遥望董生台。”他邀约田雯买宅,其理由一是与“我”是对门,往来方便,二是门前可以遥望董子读书台。董子读书台给乡贤带来的激励与

16、慰籍是不可估量的,每读到此类诗歌,想像着这些读书、作诗、以董子相伴为荣的前贤,对那个时代总会多几分神往,总会让人心旌摇荡。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励志苦学精神,三策固本的儒学成就,从布衣到帝师的传奇人生,对德州人文所起的典范作用以及读书台今昔盛衰境况的对比,都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感怀董子的重要主题。他的读书台、柳湖书院等名胜古迹,对德州厚德包第期 崔秀霞:德州运河文学 德州董子名胜诗探微容、崇文尚学的人文性格内核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诗中所云:“不是当年开一脉,斯文今古赖谁 传”,“迄 今 繁 露 沿 题 额,旷 代 诸 生 溯 典型。”年月开始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沙王河动工复建的德州董子

17、文化园,主要包括董子读书台、董子书院、柳湖、董子巷等。如今,此园已成为德州的重要文化地标之一,为今天德州的城市文化、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参考文献:德州志(卷三)明嘉靖七年刻本德县志(卷十五)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田同之,撰 砚思堂诗文集晚香词长调 康熙乾隆间刻本爱新觉罗弘历,撰 御制诗二集(卷六一)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卢见曾,编 国朝山左诗钞(卷五十)清乾隆雅雨堂精写刻本陈棐,撰 陈文冈先生文集(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 册)田同之,撰砚思堂诗文集砚思集(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第 册)冯梃櫆,撰冯舍人遗诗(卷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 册)田雯,撰 古欢堂集山姜诗选(卷二)七言律诗 清代诗文集汇编(第 册)谢重辉,撰 杏村诗集壬午诗 清代诗文集汇编(第 册)范媋 董子书院 德州志(卷三)明喜靖七年刻本 马翥 陵州杂咏(其二)德县志(卷十五)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德州学院学报 第 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文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