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建筑模因解析_姜纪水.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0758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建筑模因解析_姜纪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建筑模因解析_姜纪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建筑模因解析_姜纪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DOI:10 13719/j cnki 1009 6825 202315009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建筑模因解析收稿日期:2023 01 31基金项目: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2023YS108)作者简介:姜纪水(1994 ),男,在读博士,助教,从事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刘哲政(1998 ),男,在读硕士,从事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通信作者:龙烁郡(1991 ),女,硕士,助教,从事聚落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姜纪水1,3,龙烁郡2*,刘哲政3(1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 益阳413000;2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410151;3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2、湖南 长沙410018)摘要:将模因学引入传统民居研究,论述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的模因性。以浙闽赣三省交界的廿八都古镇为例,基于模因视角对廿八都传统民居多元杂糅的建筑特征及其成因进行解析;对廿八都传统民居建筑模因进行提取,构建廿八都传统民居建筑模因图谱,为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模因;多元文化交错区;廿八都中图分类号:TU241 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6825(2023)15 0034 05我国民居研究肇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历经 80 余载的深入发展,其研究视野不断走向系统化与精细化1。在地域民居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大多着眼于典型

3、文化区的传统民居,即以地缘、血缘、语缘等为纽带构建的,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传统民居。然而,两个或多个典型文化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存在多元文化交错现象,其民居风貌与类型往往更为复杂。由于传统研究方法难以厘清这些地区与周边典型文化区的发展脉络关系,无法在更深理论层次上明确民居发展与演变的机制,使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成为学术研究的“边缘地带”2。因此,引入新的视角,开展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研究对于完善我国传统民居研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1“模因”理论与方法11“模因”与“建筑模因”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传播规律的理论,由英国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ichardDawkins)于 19

4、76 年 首 次 提 出。道 金 斯 指 出“模 因”(Meme)是一种“文化复制因子和文化传播单位”,即“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东西”3,其形成的前提是宿主(人)的创造型参与。道金斯借鉴遗传学的概念将模因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大类,两种类型的模因对应模因特性的两大层面:间接模仿和直接复制。与生物学基因类似,模因也存在遗传性、变异性和选择性三大特性4。“建筑模因”是模因论在建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其概念最早由建筑理论家、数学家尼科斯萨林加罗斯(NikosASalingaros)提出,他认为建筑师脑中的各种想法源于各种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

5、的模因,提出建筑模因是“特定建筑风格的视觉要素,是形态、几何构型、表面等等的一种再现”5。龙彬教授基于复杂性思维,提出建筑风格与地域特征是一类包含若干特定建筑模因的复杂系统,并将建筑模因定义为“建筑系统发展的历史痕迹与自然、经济、文化中大量不可预期的、偶发性的因素相整合演化而成的具有传播与适应能力的极简基本因子”6。换言之,建筑模因实质上是指建筑中各种思想、形式及空间特性,建筑风格的形成是这些特性的固定组合,人们通过对这些建筑思想、建筑形式和建筑空间的再现和模仿实现了建筑风格的传播。12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的“模因性”与资讯发达和流行文化蓬勃发展下的现代建筑不同,传统民居的模因性通常被研究者

6、忽略,风格相似的空间和形态更多被解释为政治管辖和文化及经济地理下的区域被动趋同现象7。在典型文化区,因其社会文化环境较为稳定,基于血缘、地缘、语缘为纽带构建民居建筑形态,人的因素可能并不突出,然而对于文化交流频繁的多元文化交错区而言则颇为不同。在我国陕甘川交界、赣湘粤交界、浙闽赣交界以及冀鲁豫交界等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多元文化交错区。作为多个典型文化区划之间的交集地带,这些多元文化交错区具有一系列边界特征,如军事地位突出、商贸运输业繁荣、地域文化多元且呈现非典型特征等。在传统民居方面,其地域特性并不明显,风格多与周边典型文化区相似,又或是杂糅多地风格于一体。从模因的角度看,模因传播不具有自主性,往

7、往以其宿主(人)的意向性为主导进行传播。多元文化交错区频繁的文化交流背后伴随着的是频繁的人口流动,这为建筑模因的跨地区传播提供了前提条件。一方面,建筑43第 49 卷 第 15 期2 0 2 3 年 8 月山西建筑SHANXIACHITECTUEVol 49 No 15Aug2023模因的“封装性”(萨林加罗斯认为建筑模因具有封装性,即建筑模因通常以复合体的形式存在从而获得更强的传播力。比如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就是多”的口号与他追求的纯净、透明的极简主义建筑风格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深入人心的概念)决定了由强势模因构成的模因复合体具有更强的传播效果,比如徽派建筑以“粉墙黛瓦马头墙,天井浮雕冬瓜梁

8、”为特色,构成强势的模因复合体,随着徽商的发展和移民的影响辐射到江南大部分地区;另一方面,模因的选择性和变异性决定其在传播过程中并非得到完全复制,比如在跨地传过程中会经历选择和变异,从而与传入地原有的建筑模因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模因复合体。基于模因视角,移民、文化交流等过程打破了原有建筑模因库的稳定性,造成了多元文化交错的传统民居多表现出多元杂糅的特性。2多元文化交错区 廿八都古镇传统民居建筑模因解析21廿八都古镇概况廿八都古镇,位于浙江省江山市西南端的仙霞山区,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西接江西广丰,南邻福建浦城。其特殊的位置常被形容为“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醒”。此外,古时有仙霞古道跨越仙霞岭

9、而连通浙闽,而廿八都正位于仙霞古道的中枢位置(见图 1)。廿八都始于唐代,繁盛于明清,是因驻军和商贸运输发展起来的一个集镇聚落。镇区辖浔里、花桥和枫溪三村,存在 146 种姓氏、13 种方言,有“百姓古镇”“文化飞地”之称。图 1廿八都古镇的地理位置江山港江山贺村清湖长台石门江山港江郎江郎山峡口三卿口保安仙霞关廿八都枫岭关梨岭关渔梁仙阳浦城观前九牧武夷山建阳建瓯南平仙霞古道南浦溪溪建廿八都镇区民居由枫溪河串联,沿枫溪两岸纵向布置。如今镇区仍有浔里街和枫溪街两段长约 600 m,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两旁传统店铺和民居林立,其中大规模的传统民居就有34 幢,包括22 处市级文保单位(见图2)。22

10、廿八都传统民居的模因特征廿八都传统民居大多建于清中后期,其建筑风格既具备其独特的山区民居特征,又融浙式、徽式、赣式以及福建民居建筑特征于一体。当地这种民居现象被归纳为“求梁于括苍之境,问柱于铜峰之源,石采于黄坛,杉市于停埠,征梓匠于茜淤,募陶工于徽婺”8。同时,传统民居在分布上并无明显的区域性或组团性的特征,而呈现杂糅多地建筑特征于一身,并在整体上保持相对统一的建筑风貌。1314121413712345678910111212356911410图 2廿八都民居调研概况8在建筑材料方面,廿八都传统民居采用的“开砖”均产自当地,并以空斗砌筑,内部灌注泥浆从而保证墙体的强度和热工性能,墙体不加灰饰,

11、忠实还原建筑材料的自然之美。在建筑造型方面,廿八都传统民居入口均建造高耸的石库门楼,门楼部分高出屋顶,呈跌落状,类似浙西宗祠建筑中的“牌楼门”,但形制较为简单。相关研究也表明,浙西牌楼门由宗祠发展到住宅房厅,并于清晚期发展为住宅院墙和门墙的砖石牌楼门,且带有“高其外门”的旌表意味9。由此推测,廿八都的石库牌楼门应是浙西牌楼门的一种变体(见图 3)。(b)砖石牌楼门(a)浙西屋宇式牌楼门(c)廿八都牌楼门图 3浙西屋宇式牌楼门、砖石牌楼门与廿八都牌楼门对比在建筑结构方面,大木构架混合了抬梁与穿斗两种形式,正贴使用了抬梁式构架以营造开阔的空间,而靠山墙的边贴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增加整体的稳定性。此外

12、,廿八都传统民居还普遍存在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插梁式结构,这是一种介于抬梁式与穿斗式之间的做法,为增大空间,在穿斗的基础上使用尺度大的插梁代替原先的穿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一般常见于江西和福建地区10 11(见图 4)。53第 49 卷 第 15 期2 0 2 3 年 8 月姜纪水,等: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建筑模因解析(a)抬梁式(b)穿斗式(c)插梁式图 4廿八都传统民居结构形式在建筑装饰方面,廿八都凡大型宅院均在大门之上设雕饰精美的门罩。在门上装饰门罩是徽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突出特征,受其影响,浙江、江西部分地区传统民居也表现出砖雕门罩的特征。与砖雕门罩不同,廿八都门罩为木构形式,有四柱三楼

13、式和两柱一楼式,并由梁、枋、垂柱、牛腿撑拱、轩顶、雀替挂落等木制构件层层搭接而成,上覆黛瓦,目之所及的所有木构件极尽雕刻,精美却不显繁复(见图 5)。(a)徽式砖雕门罩(b)廿八都木构门罩图 5徽式砖雕门罩与廿八都木构门罩对比在建筑空间方面,廿八都传统民居以天井为中心,四面布置敞厅、屏风,环绕天井有一圈檐廊,这种形制为典型的“四向明堂”之制。相关研究表明,四向明堂之制源于浙东民居,是天台等地区的民居特征12。在院落空间组合方面,当人站立于“宝壁”前望向正堂,刚好可以看到在正堂屋顶与门厅檐口之间形成一段发白的天光,当地人称“过白”(见图 6)。从以往发现的“过白”实例看,这种特征大多分布于岭南和

14、江西地区,也有研究表明其源头应是来源于赣北的天井院民居13。此外,廿八都民居也有在主院东西两侧增加成列的偏屋形成“护厝”,而这种“护厝”的做法是福建民居的典型特征(见图 7)。图 6“过白”示意图房间护厝房客房客房房间房间房间房间房间房间护厝房护厝房护厝房天井天井花厅房间护厝房下堂天井房间主屋上堂主屋花厅房间图 7廿八都民居的“护厝”结构23廿八都传统民居的模因来源根据建筑模因理论,建筑模因以人作为宿主,通过人的活动获得传播。因此以人口迁移轨迹对廿八都民居对廿八都传统民居建筑模因的来源进行解析。通过对姓氏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廿八都与周边其他百姓城镇具有明显区别,虽然姓氏众多,但大部分百姓城

15、镇以某一姓氏为主,而其他姓氏仅占极小部分,而廿八都姓氏分布相对均匀,各姓氏占比相差较小(见图8)。这说明廿八都是一个多源头移民的聚落,其人口迁移来源各不相同。对廿八都姓氏进行朔源调查,结果显示:廿八都姓氏人口来源主要有 6 个方向,依次为浙西的江山(27%);赣东北的广丰、玉山、上饶等地(24%);闽西的汀州及邵武等地(13%);闽北的浦城(12%);赣中北部的丰城、波阳等地(11%);闽东沿海的泉州及莆田、古田等地(7%)(见图 9)。陈;戴;王;李;谢;徐;刘姜;毛;何;郑;柯;林;马(a)廿八都镇(b)新塘边镇图 8廿八都镇与新塘边镇姓氏分布对比(数据来源:毛永国,江山姓氏渊源考略)闽东

16、沿海 7%其他 6%浙西南江山 27%赣东北广丰 24%闽西汀州等地 13%闽北浦城 12%赣北丰城等地 11%图 9廿八都姓氏迁徙来源统计(数据来源:蔡恭等,廿八都镇志)语言的多样性是廿八都作为多源头移民聚落的另一重要表现。目前在廿八都最常使用的方言有 13 种,包括“廿八都腔”“江山腔”“浦城腔”“广丰腔”“岭头腔”“溪下腔”“灰山腔”“洋田腔”“乌石块腔”“徽州腔”“南丰腔”“下浦腔”及“贵州腔”。对各方言进行朔源统计,结63第 49 卷 第 15 期2 0 2 3 年 8 月山西建筑果如表 1 所示(见表 1)。表 1廿八都方言来源统计表方言江山腔广丰腔浦城腔南丰腔下浦腔岭头腔溪下腔灰

17、山腔徽州腔来源地浙西江山一带赣北广丰一带闽北浦城一带赣中南丰一带闽南下浦一带闽西汀州一带闽东泉州一带赣中宜黄一带赣东北婺源一带图表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统计。综合姓氏与方言的统计,对廿八都移民来源地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其移民来源包括浙西、赣东北原徽州地区、闽西、闽北、闽东以及赣中北部地区(见图 10)。明清时期,得益于仙霞古道军事地位和商贸运输地位的提升,这些地区的移民大量迁入廿八都镇区,并世居于此,带来了其原属地的建筑模因,主要包括:以江山为代表的浙西民居模因;以上饶、广丰为代表徽派民居模因;以波阳、丰城为代表的赣北民居模因;以泉州、莆田为代表的闽东民居模因;以浦城、邵武为代表的闽北民居模因以

18、及以汀州为代表的闽西民居模因等。同时,这些外来的建筑模因在廿八都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特殊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经历了本土化和地域适应的过程,进而形成了廿八都传统民居的建筑风貌。波阳广丰江山邵武古田莆田泉州汀州丰城图 10廿八都移民输入的建筑模因来源廿八都24廿八都传统民居建筑模因提取与图谱构建根据建筑模因的定义,建筑模因是不可细分的极简基本因子,是表达传统建筑特征信息的基本单位,建筑模因的提取是从地域建筑中提取出控制其“性状”特征的模因因子。根据其表现载体的不同,可将建筑模因分为建筑思维模因、建筑形式模因和建筑空间模因。结合元素提取、图案提取、结构提取和含义提取的方法对廿八都传统民居建筑

19、模因进行提取,进而挖掘地域建筑中占主导地位并具有适应性的基本因子,实现地域建筑特征的深层次解读(见图 11)。基于模因提取结果,进一步借鉴基因图谱序列逻辑,结合建筑学的谱系排列逻辑构建廿八都传统民居建筑模因图谱,从而直观反映建筑模因及其相互演化关系(见图12)。3结论本文以廿八都古镇为例,尝试从模因的视角解析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多元特征杂糅并存的现象。研究发现,廿八都传统民居具有鲜明的模因特征,来源识别模因针对对象的模因提取建筑思维建筑形态建筑空间指标要素建筑营造观念材料色彩造型构图构建形式装饰符号空间关系构成建筑思维模因建筑形态模因建筑空间模因地域建筑风格建筑空间建筑形态提取组成要素元素提

20、取建筑空间空间结构特征结构提取建筑空间建筑形态标志性图案图案提取建筑思维非物质特征含义提取图 11建筑模因提取的方法F 墙头形式G 挑檐形式H 角簪形式J 装饰纹样装饰符号模因基因型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建筑生态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筑哲理观藏风聚气,阴阳相互的建筑风水观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建筑秩序观繁简有节,兼收并蓄的建筑价值观青铜器菱纹葫芦三角受力角簪材料色彩模因A 材料色彩基本材料A3A2A1 建筑单体空间模因L 平面空间M 立体空间基本单元间一堂两室原型空间原型室M1M2M3L1L2造型构图模因B 屋脸造型C 山面造型D 构架形式E 门罩形式构件形式模因檐柱承檩赣派马头墙徽派砖雕门罩干

21、阑式构架双坡造型大屋顶造型BBC1D1D2E1G1H1B3B4C2C3D3E2F1F2G2H2J2J1J3J4院落单元空间模因建筑组群空间模因N1N2N3N4Q1Q2Q3R1R2R3天井院落围合大天井窄天井虎眼天井N 院落平面P 院落立体组合N1N2N3N4P1P2三角受力角簪G1H1G2N2N3N4Q1Q2Q3R1R2R3P3P4Q 院落平面R 院落立体组合图 12廿八都传统民居建筑模因图谱表现型于浙西民居、徽州民居、赣北民居、闽东民居、闽北民居以及闽西民居的建筑模因经由人口迁移传入廿八都地区,并经本土化和适应过程,形成廿八都传统民居多元杂糅的风格。通过对廿八都传统民居建筑模因进行提取,构建

22、了廿八都传统民居模因图谱,揭示了建筑模因及其相互演化关系,进而为廿八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 郭焕宇 价值传承导向下的民居建筑研究动态:第25 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综述J 新建筑,2021(1):152 153 2 孟祥武,王军,叶明晖 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建筑研究思辨 J 建筑学报,2016(2):70 73 3 ichard Dawkins The Selfish Gene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78 80 4何自然,何雪林 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 现代外语,2003(2):94 103 5 萨林加罗斯NA 建筑论

23、语 M 吴秀洁,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5 57 6 龙彬,姚强 基于复杂性思维的建筑模因探析 J 新建筑,2018(2):89 93 7 陈未 论蒙古族藏传佛教建筑的“模因性”:兼论以人物为主线的藏传佛教建筑研究方法 J 建筑73第 49 卷 第 15 期2 0 2 3 年 8 月姜纪水,等: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建筑模因解析学报,2021(12):87 93 8 蔡恭,祝龙光,金庆康,等 廿八都镇志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422 449 9 张力智 儒学影响下的浙江西部乡土建筑 D 北京:清华大学,2014:94 96 10 林琳,朱永春 穿斗式大木结构类型与

24、谱系:以福州“三坊七巷”传统建筑为例J 建筑学报,2011(增刊 2):94 98 11 李龙飞,吴秀峰,刘继远,等 穿斗式木结构边节点传力特性及分析 J 山西建筑,2020,46(6):39 41 12 丁俊青,杨新平 浙江民居 M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179,213,224 13 张海滨 从“过白”看赣北敞厅:天井式住居类型及谱系流布J 建筑遗产,2018(4):38 48An analysis of the architectural memes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multicultural interlaced a

25、reaJiang Jishui1,3,Long Shuojun2*,Liu Zhezheng3(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Hunan City University,Yiyang Hunan 413000,China;2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Engineering,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Design,Changsha Hunan 410151,China;3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Art,Central South Univer

26、sity,Changsha Hunan 410018,China)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Meme into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and discusses thememetics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multicultural interlaced areas Taking Nianbadu ancient town at the border ofZhejiang,Fujian and Ji

27、angxi provinces as exampl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its causes of traditional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Nianbadu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eme By extracting the architectural memes of Nianbadu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memes map of Nianb

28、adu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The study of thispaper will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the multicultural interlaced areasKey words: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architectural meme;multicultural interlaced area;Nianbadu(上接第 24 页)5 檀勤良 生物质能发

29、电环境效益分析及其燃料供应模式 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 6 相龙方,李军,王继荣,等 生物质燃料发电供应链博弈分析 J 物流科技,2011,34(6):98 100 7 刘俊伟,田秉晖,张培栋,等 秸秆直燃发电系统的生命周期评价 J 可再生能源,2009,27(5):102106 8 王长波,陈永生,张力小,等 秸秆压块与燃煤供热系统生命周期环境排放对比研究 J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11):4418 4426 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 S 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10Muhammad Bilal,Hafiz M N Iq

30、bal ecent Ad-vancements in the Life Cycle Analysis of Lignocellu-losic BiomassJ Current Sustainable/enewableEnergy eports,2020,7(3):171-196 11 Conservation esearch;Study Findings on Conserva-tion esearch Are Outlined in eports from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Life Cycle Assessment ofForest-based

31、 Biomass for Bioenergy:aCase Study In British Columbia,Canada)J Ecology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2019(31):128Assessment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biomassparticulate fuel throughout its lifecycle in the northern regionLi Jialun,Yuan Xiang*(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

32、ogy,Beijing 100144,China)Abstract: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ss solid particulate fuel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industrychain,the carbon emission boundary of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biomass solid particulate fuel is divided The whole life cycle isdivided into four stag

33、es:planting stage,production stage,transportation stage and use stage The main carbon emission stagesare production stage and transportation stage A carbon emission calcul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it is calculated that the aver-age carbon emission of biomass solid particulate fuel in northern China

34、 is 0 09 g CO2/kg,accounting for only 5 3%of its car-bon emission in the burning s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life cycle,the carbon emission of biomass solid particulatefuel is very small,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zero carbon energyKey words:biomass solid particles;full life cycle;carbon emission83第 49 卷 第 15 期2 0 2 3 年 8 月山西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