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五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路探究_李兴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0481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路探究_李兴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五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路探究_李兴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五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路探究_李兴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3-04-03第一作者:李兴旺(1986),男,云南蒙自人,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理论、执政党建设理论。第 21 卷第 4 期2023 年 8 月红河学院学报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Vol.21No.4 Aug.2023DOI:10.13963/ki.hhuxb.2023.04.017“五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路探究李兴旺,周颖(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摘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从历史观的视角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置于“五史”的坐标之中进行了诠释与解读。将“五

2、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人们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就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载体和素材内容。将“五史”教育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可以使深奥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从而为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赋能增效。关键词:“五史”教育;思政课;理与路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23)04-0085-04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

3、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上好思政课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至关重要。然而,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何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一直以来是高校思政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2022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随后,中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将党史

4、、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归纳称为“五史”。面对当今“两个大局”的复杂局面,站在历史交汇点上,回首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历史以及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都是高校思政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素材和资源。这些真实、生动又富有感染力的素材能够提高思政课的动力与活力,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思政课中融入“五史”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一、“五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新时代,大学生在助力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只有全面了解“五史”,铭记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

5、的光辉历程,教育他们将知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历史的重担和国家的重托。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重任,所以把“五史”学习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势在必行。(一)是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内在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五史”教育工作,在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把党的历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2这些讲话精神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在思政课中融入“五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坚决做到

6、“两个维护”的真实写照,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现实需要。站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求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培养创新的理论思维。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出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党在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重点内容。理论的学习离不开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将“五史”中的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艰苦而又辉

7、煌的历史过程,更有助于学生掌握在这些过程中党所创造出来的理论,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这也是新时代对高校大学生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五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更加知党爱党、更加爱国爱社会主义,进而激发起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激情,增强自身使命和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86红河学院学报2023.4/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二)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现实需求2019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他在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

8、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近年来,思政课虽然一直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但是收效甚微,教学实效性不突出。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脱离、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老套等问题。此外,结合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观念,有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理论性强,内容晦涩、抽象难懂,教学内容枯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就要求高校思政课需要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重点明确了

9、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的问题。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五史”教育,从历史观的角度出发,里面包含着许多真实、有趣、富含哲理的故事,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这些素材,能够解决思政课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问题,不断加强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进而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3。(三)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需求我国当前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伟大事业,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必定会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

10、在朝着这个远大目标的征程中每前进一步都是极其不容易的。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和无比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人去探索、去实践、去开拓。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求学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很多人是为考试而学、为自己而学,所以就导致出现了政治理论功底较弱、政治素养不够的问题。虽然他们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但是大部分的学生不会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他们更多的是喜欢关注搞笑、幽默的娱乐信息。忽略的却是最重要的知识信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出力,人多力量大,一个都不能少,因此,针对部分高校学生

11、存在的问题,思政课要顺应学生和时代的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讲话精神为新时代思政课教育培养任务指明了方向。为了有效解决部分高校学生的学习问题,且完成时代赋予的新任务,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五史”,用历史的真实性、通俗性和生动性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真正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二、“五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要旨所在在高校思

12、政课教学中融入“五史”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通过采取有效的策略可以大大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和时代性。但是,在相互融入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好以下几个核心要点:(一)处理好“真”与“假”的关系当前,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信息获取途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 2022 年 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10.67 亿,其中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普及率已经达到 100%,而且青年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至少在 1 小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取思政教育的信息和素材更加方便和快捷,这同时也给思政课的教学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13、和挑战。但是,由于网络监管不到位、机制不健全,导致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为了博取眼球,故意诋毁、诽谤、侮辱英雄人物的虚假故事。比如对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邱少云、雷锋等英雄人物的诋毁损害。这对于好奇心重、历史知识欠缺、辨别能力弱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虚假信息会给他们的学习成长造成很大的干扰和误导。因此,思政课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要注意辨别真伪,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收集到的历史故事认真求证,确保史事的真实性。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在讲授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通过介绍真实的革命英雄故事去引导学生辨别网络上抹黑英雄的虚假故事,以此来引导学生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同时,教师

14、和同学要以史为据,对于诋毁英雄人物的言论和行为勇敢地进行批评和驳斥,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二)处理好“正”与“反”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经过千辛万苦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重要经验,但也有一些失败的惨痛教训,这些都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思政课教学中会经常出现两种错误观念和做法:一种是只讲功绩,不讲失误和过错,部分教师认为思政课就是要多传播“正能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那些失误和过错会87李兴旺,周颖:“五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路探究影响到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的树立,应该少讲或者是不讲;另一种

15、情况是个别老师为了博取学生的眼球、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故意大讲、只讲失误和过错,而少提或不讲功绩。在此,要旗帜鲜明地提出,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对的,他们都出现了没有辩证统一地看待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功与过的关系、成就与问题的关系、经验与教训的关系的错误。比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时,我们既要讲清楚陈独秀同志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建党和早期革命的活动做的出突出贡献,也要讲明白因为他在大革命失败后犯的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给我们的革命带来重大损失。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辩证统一的原则,处理好“正”与“反”的关系,一方面,通过讲授党所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信心,明确

16、自身使命和责任;另一方面,通过讲清楚失误和过错,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挫折和坎坷,使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激发出学生为党为国努力贡献的原生动力。(三)处理好“史”与“论”的关系在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发展、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许多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素材和资源。从学生的需求而言,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也非常乐于接受在理论教学时穿插故事的讲述,因为这种讲故事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抬头率的同时还避免了单纯理论教学所产生的枯燥乏味感。因此

17、,思政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恰当地、准确地讲解历史故事4。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容易犯为讲故事而单纯讲故事的错误倾向,或者是只浮于讲故事的粗浅层面,而忽视了对故事背后深刻含义和理论的总结和升华。从学科范畴来看,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都属于历史学科,而高校思政课不同于历史课,不能把思政课简单地上成历史课,思政教师要注意区别两者的不同之处,处理好“史”与“论”的关系之后,一定要把落脚点放在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想的引领上来。比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的群众路线时,结合课程需要可以给学生讲授“半条被子”、华侨领袖陈嘉庚考察团在重庆和延安的考

18、察、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了战争奇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历史故事,但是在讲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与老百姓相处,为老百姓做事、时时刻刻想着老百姓等关键细节,并且在课程的总结时要注意把核心观点进行提炼和升华,强调群众路线对于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重要性,即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就将“史”与“论”有机衔接起来了5。三、“五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对策路径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五史”教育的内容,是一项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和育人规划工程,发挥着凝神聚力、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及其深远的。要将“五史”教育内容融入思政课中绝非是简单的搬移

19、,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索融入的具体对策和路径。(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在党的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个要素放在一起单独成章进行论述,这就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支撑作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思维。同时,报告中还进一步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和人民福祉

20、,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这些有志青年又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为党和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在实际育人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思政课教学的地位,提高认识、科学研判,有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入“五史”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对思政课的重视和建设。(二)勤练内功,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五史”内容的全面学习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五史”学习教育的内容,这在客观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常言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甚至得是一条河。如果思政课教

21、师对“五史”的内容不了解、不清楚,在讲授时引用未经考证的史料甚至错误的史料,或者讲授时模棱两可,不能准确把握其内涵和要旨,这就会大大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削弱了学生对教师的可信度,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把学习“五史”内容作为自己学习备课时的必修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准确熟知内容外,还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此外,思政课教师在储备充足的基础上还要学会主动地讲“五史”,在教学时积极将“五史”内容巧妙地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努力让自己成为“五史”教育的宣讲员、传播者、践行者,从而更好引导学生知党爱党、知史爱国,使“五

22、史”教育的核心育人功能在思政课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88红河学院学报2023.4/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三)创新引领,激发新时代大学生学习“五史”的内生原动力“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当前,我国进入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根据 2021 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全国共有高等学校 3,012 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 4,430 万人。如何将如此庞大规模的在校大学生群体转化为能为社会献智献力的人才,这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当前,我国已经从教育培养、科学评价、激励制度、宣传力度等方面加强了高技能

23、人才队伍的建设,然而在培养人才方面,不管国家和社会的外因作用有多强,归根结底都应当通过大学生这一重要内因发挥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解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五史”的内生原动力的问题。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主学习能力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就导致了自身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出现。在“五史”形成过程中,有许多革命领袖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袖先辈,可以用他们的传记故事精神激发出广大学生的学习动力5。同时,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在阅读真实的人生故事时会主动反思自己的人生,重新认识自我,以榜样为目标,自省改正不良

24、的行为习惯,激发潜力,使学生从“要我学”实现到“我要学”的真正转变。(四)知行合一,结合实际开展多元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科学有效融入“五史”教育的内容,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能将课堂局限在教室之内,要突破教室场域的限制,将学生引到课堂外,甚至是校外,让他们自己去了解“五史”的真切内容,使学生走出去亲身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马克思主义的行。比如,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不仅存在于历史资料的描述当中,同时在现实中也有大量的实物资料存在。如革命纪念馆、革命斗争遗址、烈士陵园、博物馆、名人故居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

25、中心等,这些地方都记载了党、国家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与辉煌。因此,每个高校的思政课可以充分结合本土本校实际,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好红色精神血脉,发挥出思政课独特的育人功能,多带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课堂中所学的“五史”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他们对党的感情,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之情,树立和增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信念、信心和决心。四、结语正所谓“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新时代,在高校思政课中有效融入“五史”教育的内容,不仅能够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也可以有效提升新时代思政课对于大学生们的感召力、影响力和行动力

26、。大学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说,学习中共党史知识,加强中共党史教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发展能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6,所以,在高校思政课日常教学中融入“五史”教育的内容势在必行、正当其时,广大思政教师应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努力做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讲“五史”、准确讲“五史”、高质量讲“五史”,让学生主动了解“五史”、内心热爱“五史”、自信讲述“五史”,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成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好青年,更好激发学生用自己的青春力量奋力书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篇章。参考文献:1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

27、习时强调N.新华网,2013-06-26.2 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10-07-22(01).3 程敏,黄玮.党史素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论析J.中学政治教学考,2021(01):55-58.4 何会娟.“五史”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03):56-57.5 刘倩倩.“五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06):25-31.6 刘家桂.强化思政课教学中的中共党史教育J.红旗文稿,2017(12):23-25.责任编辑龚志文An Exploration of Rationa

28、le of Integrating“Five Histories”Education into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I Xing-wang,ZHOU Ying(Schoo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Hubei,China)Abstract:Integrating the education of“Five Historie

29、s”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s the key to actively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 the new er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It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practicality,vividness,

30、and fu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make profou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easy to understand,and thus empower and increase efficiency for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Key words:“Five History”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theory and path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