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开拓与隐忧——视觉文化语境下影像化叙事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反思.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04502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拓与隐忧——视觉文化语境下影像化叙事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反思.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开拓与隐忧——视觉文化语境下影像化叙事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反思.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开拓与隐忧——视觉文化语境下影像化叙事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反思.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HUNDREDSCHOOLSINARTS64李佳奇,等开拓与隐忧视觉文化语境下影像化余事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反思文章编号:1 0 0 3-9 1 0 4(2 0 2 4)0 1-0 0 6 4-0 8开拓与隐忧一视觉文化语境下影像化叙事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反思李佳奇,吴景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 3 0 0 2 4)摘要: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影视艺术的崛起对传统文学的生存状态造成了强烈冲击。小说为了自身的发展,开始有意识地向影视靠拢,在文本创作中出现了影像化叙事倾向。二者的融合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推动了文体变革,但无节制地运用影视技法也损害了文学独立的审美品格,这是当前函待正视的问

2、题,也是对创作者的考验。未来小说的发展既面临严酷的挑战,也迎来时代的机遇。关键词:视觉文化;影像化叙事;审美反思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视觉文化作为后现代的一种主导文化形态,已在当前社会文化中占据了不可小觀的地位,感官化的图像元素几乎席卷了当前社会生活的所有层面,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渗透与革新了人们旧有的时空观与思维方式。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就曾在2 0世纪初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1 1 8 他将电影比作印刷术,认为二者都能够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大量复制与传播思想,而电影的优势恰恰在于能够给人直观的视觉体验。加拿大传媒学者麦克卢汉也指出:“我们似乎

3、正在从一种抽象的书籍文化进人一种高度感性、造型和画像似的文化。”2 4 5 9当前视觉性的因素与逻辑已经成为本时代的文化主因,较之传统的印刷文化,它的优势在于能够满足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的时代要求,同时迎合全球化趋势,并且直接体现了大众意识形态,因此也可将之视为大众传媒时代消费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影视艺术作为视觉文化的一种直接的表现形式,与以文学为代表的书写文化相较已愈发占据优势地位,并强势挑战与挤压了传统文学的生存。本文中“影像化叙事”一词,泛指在小说创作中作家采用的与影像化特质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与叙事策略,也是当下文学的影像化生存最直接而显著的文本外在表现形态。*作者简介

4、:李佳奇(1 9 9 0 一),女,汉,吉林桦甸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吴景明(1 9 7 4 一),男,汉,吉林长春人,文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HUNDREDSCHOOLSINARTS65艺术百家2 0 2 4 年第1 期总第1 9 6 期一、瓦解与突围:小说叙事的影像化选择视觉并非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文化存在。中国古代的“象”观念最早记载于易经,“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3 5 7,体现出由视而像的视知觉观念。此后历经长久的理论探讨与文艺创作实践,基础的“意象”观终于在文心雕龙中得以构建,刘

5、巍指明“意象”来源于情感的孕育。“意象”观深刻影响了唐宋以来的文学创作,并逐步演进为“意境”论-对所见之物“象”展开诗化一想象与哲理性辩析,由外至内地推进视觉的延展。虽然中国传统视觉文化中并未直接提到“影像”二字,但是重视内在隐喻与意蕴的“意象”性审美却成为传统影像观中最为典型的表现。在古典小说创作中,中国传统的影像化叙事痕迹也到处存在。从上古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与寓言故事到汉魏六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再到唐代的梦幻小说与宋元的话本小说,影像化叙事逐步从结构上的粗浅简略走向复杂精巧,并最终在蔚为大观的明清叙事文学中展示了其独特的叙事美学与功效,丰富了古典小说的叙事内涵,也对后世创作产生持续影响。

6、然而,随着近代机械文明的发展,西方的摄影艺术传人我国,现代的新影像概念强烈冲击了基于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像观。影像文化作为一种视觉文化,来源于现代的消费社会,以现代化的高科技复制技术制作产出的仿像为其基本的形态。社会主导型文化由此开始了从印刷文化向视觉文化的嬉变,艺术世界的格局与艺术价值观念也从而更新与重组。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逊提出了“主因”概念:“所谓主因可以界定为一部艺术作品中的核心因素,它控制、决定和改变着其他因素,它保证了结构的统一。”4 1 2 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印刷文化的主因是语言文字,视觉文化的主因则是视觉的图像。这种文化的嬉变意味着社会由传统的语言文化审美形态逐步走向新的

7、视觉文化审美形态,也与后工业化社会以及消费文化的蔓延息息相关。同时,印刷文化与视觉文化在思维形态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基于印刷文化的传统文学艺术充满了抽象的“言外之意”,而视觉文化则以逼真而直观的影像画面符号作为能指,与客观的作为所指的描述对象进行直观化的对应,因而对此的接受简明而直白,并不需要进一步解析文字符号。丹尼尔贝尔清晰地指明了二者的差异,“印刷媒介在理解一场辩论或思考一个形象时允许自已调整速度,允许对话。视觉媒介我这里指的是电影和电视则把它们的速度强加给观众”5 1 1 5 6-1 5 7。7。影像的大肆流行满足了视觉感官的期待欲望,同时抑制了人类的想象力。此外,印刷文化的精英文化立场

8、与视觉文化的大众文化立场也深刻地体现在文字与图像的竞争背后。长久以来,传统社会中的精英阶层垄断着文化的话语权与书籍的撰写权,作为接受者的民众只能处于被动的被启蒙地位;而视觉观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先天便顺应了人类的感官需求,文化话语权此时从精英手中回归大众。受众的权力在当前的文化传播方式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从印刷时代被动接受的文化启蒙对象一跃成为视觉时代中主动而积极的文化消费者,这种自由性使得信息接受的门槛不断降低,更广泛的受众被纳人文学传播的范畴。绝大多数受众被当前碎片化的信息模式与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影响,急需简明直观的视听快感刺激感官,主动放弃了抽象的逻辑思维与理性的思辩精神,感性欲

9、望不断膨胀,审美由高蹈的精神领域坠人廉价的感知领域。当市场运作方式全面人侵文学的生产领域,文学日益被商业社会的消费逻辑统摄,作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从前他们只用将创作作为第一要务,但今日却必须将文化市场中读者的阅读需求纳入其重点考量。关注与强调外在视觉形象的可感性特征成为今天极端化的一种美学现实,上升为具有强力主导型特质的新型文化形态,这种可观看的形象化文化形态正潜移默化地改变并塑造人们的感觉方式与思维方式。在这种状况下,文学从2 0 世纪9 0 年代开始,不断由核心地位外移,文学读者群大量流失而随即转投影视艺术怀抱。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指出,“新的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

10、的东西视像化”6 1 3。O随着影视的话语霸权崛起,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与对文化产品的期待视野均有所改变,他们也希望文学叙事能够以影像化的方式进行展示。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感知特征,为文学寻求更佳的接受方式,作家主动呼应影像话语的特质,并改变了相应的叙事策略,无论是作家的主体性思维还是作品文本的呈现,都深刻体现了影视的审美规范与旨趣。本文所论的小说的影像化叙事在当下的文本呈现包含以下三种形态。其一,图文结合的叙事文本,也就是“图文小HUNDREDSCHOOLSINARTS李佳奇,等66视觉文化语境下影像化叙事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反思开拓与隐忧说”。在小说出版作品中插人一定量的配图,这里的图片已跳出了传

11、统小说插图的概念范畴,它并非作为文字的附庸孤立存在,而是成为小说叙事不可或缺的一个层面,以直观具象的方式展露文字内蕴的深刻情感,为读者在既定空间中提供强烈的视觉感受,与小说文字形成紧密的互文关系。其二,2 0 世纪9 0 年代图书市场中新出现的“影视同期书”,即在影视剧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一种“新型小说”,与之前先有小说再推出依此改编而成的影视剧的单向模式不同,出现了由影视剧转化改写而成的小说文本,可以将其视作市场经济下出版社迎合市场的一种销售策略,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将这种小说看作影视剧的衍生附属品,其也自然具有更多的影视化话语特征。其三便是本文着重论述的影像文化对传统小说创作的渗透。在影视的

12、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作家纷纷选择主动向影视靠拢,将影像化的创作思维、叙事方式与表现技巧嫁接至小说作品之中,运用视觉性的叙事修辞、蒙太奇的结构思维、镜头感的时空变换等叙事手段,打破传统小说线性叙事结构,使鲜明的画面感与明快的节奏感跃然纸上,体现出鲜明的影像化文本形态特征,这种改变可以被视为一种面对新的文化转型的积极应对策略。已在影视界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家海岩曾在采访中直言,他认为原来的文字读者群体已经在这个视觉时代中不断被瓦解与改造,因而作家的创作语言必须适应这种欣赏习惯的变更,作家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必须不断调整自已的写作方法以适应新的境况,这并非取悦读者,而是因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本风格特质。7

13、许多作家也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二、现实的两极:小说影像化叙事的价值与局限小说叙事的主动突围使其在当前时代展现出了崭新的活力与生机,但其在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呕待解决的问题。当文化消费占据了传统的精英审美空间,文学希望借助影像化的力量使自身重新拥有权力话语,但当文学过于妥协和屈服于影像化叙事时,影像符号便极大地侵蚀与消解了小说的品质。在这种困顿的时刻,我们更需要一分为二地客观看待影像化叙事带来的开拓性意义与内涵的现实性隐忧,审慎而严肃地思考这种叙事手段为小说创作带来的深层影响,方能令小说这一艺术形式与电影化的想象更加科学地结合,从而展露出长足的生命力。(一)打破常规:文学审美品格的延

14、展现代艺术在形式与体裁等方面相互吸收、渗透,小说与影视也不例外,这两种艺术在精神追求与具体的艺术处理层面都存在诸多互通的可能,这决定了二者能够在叙事领域打破常规的禁、得到艺术思维的启示。合理运用影像化叙事的手法,能够大大拓宽小说的叙事空间与思维边界。视觉与听觉等感官元素的引人,空间化的场景结构,叙事视角的多重变换,对白、特写、蒙太奇手法的使用等一系列影视文法被小说创作者吸收并运用,满足了受众的阅读需求,从而拓宽了传统的叙事空间,开拓了小说的审美品格,推动了小说文体的更新,同时彰显了文学自身的兼收并蓄。艺术自身具有多元、开放、包容的属性,不应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审美标准,不同的艺术形式能够互相影响并

15、转化,这也是数千年来艺术的发展进程中体现的规律。在艺术领域中,文学尤为明显地展示出了开放包容的特质,小说与戏剧、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相融,使得小说出现了戏剧化、诗化等创作风格;小说吸纳音乐艺术,增强了小说叙事的节奏感;小说吸纳绘画艺术,使文字描摹的画面变得真实可感;小说融合影视艺术,使得小说的视听感、空间感特征大为拓展。通过这种动态的开放与建构过程,小说不断吸收丰富的外来养料以发展并完善自身,拓展自身表现范围,从内容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文学的开放性使小说的创作牢牢抓住影视这一新的契机,对影像化叙事手法的主动吸纳使得创作语言多样而丰富,读者也因此增强了代人感。在电影艺术出

16、现之初,文学成为电影创作重要的想象来源,为电影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随着视觉文化进程加快,影视艺术的迅猛发展也对文学造成了强有力的辐射,出现了新的创作理念、新的受众群体和新的话语评价体系。在现代审美文化的范畴中,影视艺术的突出贡献在于令人能够形象地感知客观世界,对现实的逼真复制使得短暂的生活片段能够长久保留下来,抵抗时光的侵袭。创作者们从影视艺术中获得了崭新的、不同于语言的灵感与启示,促使他们采用一种视觉感强烈的、更加生动而形象的方式来描客观世界,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思想主题。作为影视基本叙事手法之一的蒙太奇,也可以被小说创作吸纳。精神的延续构建了小说世界的传统美感,而影像能够以可视、可感的状态存续

17、,那些吸收了影视基本叙事HUNDREDSCHOOLSINARTS67艺术百家2 0 2 4 年第1 期总第1 9 6 期手法的杰出之作,吸取了二者优势,实现了融汇与共鸣。这是艺术表现技法的开拓性进步,为小说在新的维度中建构自身提供了可能性,从而推动了文体的革新。叶兆言认为:“艺术交流有两个,一是学习,二是反叛。看到电影叙述方式后,作家也会自觉地换个方式去阐述。只有在学习和反叛的碰撞中才更有意义。”8 2 2小说的影像化叙事重视视听效果的营造与空间化的场景描掌,能够使用饱含视觉冲击力的手段传达作品自身的意蕴,拓展小说的审美之思。“小说的结构原则是时间,电影的结构原则是空间。小说采取假定的空间,通

18、过错综的时间价值来形成它的叙述;电影采取假定的时间,通过空间的安排来形成它的叙述。”9 6 9 视觉文化不断扩大影响,而受众的接受习惯也发生了从平面化到空间化的转变,小说创作者也有意识地在叙事结构中融人并强化空间叙事手法。比如严歌苓的小说就很好地将这两种叙事艺术的技巧有机结合,在持续追求语言艺术的同时,借助影像化叙事的力量深挖人物的隐含内在,恰如其分地植人镜头化叙事、蒙太奇等一系列电影表现技法。如在扶桑中,“我”作为讲述者视角出现,同时在叙述中,“我”的人生境况又与主角扶桑的人生相互交织呼应,形成了文体上独特时空结构的同时,以小见大,使读者能够在两条交错的时空线索中精确地感知华人这一群体在异国

19、的生活困境。如果依靠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我”与扶桑这两条故事线必然难以完美相融,会使读者在阅读中出现阻滞之感。但在时空交错的叙事技巧中,两个身份与阶层殊异的人却能够因为相似的境况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彼此呼应的同时也产生了来自不同层面的碰撞与对话。严歌苓的小说既饱含文字艺术的抽象意蕴,又吸收了影视中空间化的叙事精华,在影像技法的外衣下始终保有对人性与社会的深人叩问,使得其作品为文坛带来了别样的艺术启示。小说的影像化叙事别出心裁地整合了影视艺术独特的表现技法与审美法则,在坚持创作原则性的同时灵活吸收与运用,能够达到惯常文学叙事手段难以抵达的审美“彼岸”,为未来的小说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此外,应看

20、到的是,作家和读者在文学活动中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接受美学的视野中,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的阅读行为得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将文学的创作、出版、传播与接受整合到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如果小说失去了读者,即使文本中负载了再多的意义也都会沦为空谈。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买方市场掌握话语权的历史情境下,传统的精英文学必须要在自身的精神诉求和读者的需求中找到平衡点。在小说创作中引人直观简明的影像化叙事手法,能够使文本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更易被接受与传播,同时拓宽潜在的读者群。(二)趋同与消解:视觉霸权下的叙事危机影像化叙事已展示出了在当代的存在价值,但在具体创作中,影像化叙事的书写尺度是呕

21、待思考的问题。爱德华茂莱尖锐地指出:“在一个以语言为主要手段的作家手里,电影技巧能帮助他以一种更富有动力和含义的方式开掘他的主题但已有明显迹象证明,电影的影响已对太多的作家造成了伤害。”1 0 1 3 0 7 女如果作者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运用影像化叙事失当,只是一味地迎合市场,仅仅关注视觉化效果的展示,便会遮蔽作品的审美价值,在束缚了作家创作思维的同时束缚读者的想象力,导致文学独立审美品格的丧失。一方面,需要正视作者创作力的弱化与集体性的趋从。自文学艺术出现以来,作品的原创性便成为衡量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题中之义,体现了创作主体独特的个性,包括作品别出心裁的形式风格与内在丰富多元的审美内涵。然而

22、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今日,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与机械复制技术的不断发展日益使得小说创作成为一种文化工业形态,市场、商业、技术占据了主流话语权,传统文学中的艺术独创性特质则日趋失落。大规模的机械复制生产出一系列同质化的文学产品,商业利润替代审美个性成为首要考量。我们必须看到,文化工业并非完全排斥艺术的独创性与多样性,但永远以市场效益为第一优先。当对利润的追求与对艺术的追求产生了冲突,艺术自身必然会被挤对与打压。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下中国的小说创作时,便会很清晰地认识到,目前作品创作中原创性匮乏的问题已然不容忽视。作家为了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不得不考虑大众的“口味”与“回头率”,其创作思想往往会受之牵制

23、,作品的主题、内容、叙事技巧、审美旨趣等方方面面都会再现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以迎合大众趣味和吸引眼球为重要卖点。传统的对精神层面的美学追求被异化为对“眼球”美学的追捧,视觉效果成为被强调的重中之重,这种创作走向尤为明显地HUNDRED SCHOOLSIN ARTS68视觉文化语境下影像化叙事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反思李佳奇,等开拓与隐忧体现在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中。许多作家为了借助影视传播的力量打响自身的知名度,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在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便刻意追求情节的奇观化和故事的剧本化,放弃了传统小说中对人物性格的细致刻画和曲折迁回的叙事技巧,一切都以逢迎大众为先。比如在描写爱情

24、故事时,对“偶遇”与“巧合”等方式的高频使用,这些情节的不断突转和过度强调导致了牵强附会,乍看下似乎避免了平淡的故事叙述,但由于缺乏合理的铺垫与有效的推动,引发的矛盾冲突苍白无力,人物的行为缺乏性格逻辑,而只是被作者推动着向前,给人以虚假之感。人物形象也趋于平面化而丧失了历史感与生命维度的厚重感。影视化叙事技巧中空间对时间的遮蔽使得人物不再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我们很难在叙事形象的背后看到对其所处时代的隐喻。至此,小说叙事变得平面化,作品艺术质量愈发低劣,读者只能从中体会到一种瞬时的快感,而难以在掩卷之后长久回味。小说家的生存状态也随之改变。一面是传统文学陷人生存困境,另一面却是与影视“联姻”的

25、小说拥有了世人的瞩目。一些作家不得不向利益屈膝,但在名利双收的同时内心却饱含失落。作家衣向东曾直白地讲:“在写作中一点都没有想到如何适宜于改编成电视剧也是不可能的而且我很注意画面感,有的人甚至说我的小说不用改就可以直接开拍。”很多作家在当今身兼编剧一职,直接参与影视剧的制作环节。然而一些优秀的作家对小说与影视二者持有坚定的立场与泾渭分明的态度,如王朔、刘恒、潘军等人。在他们看来,剧本是为了赚钱而对现实无奈的妥协,小说才是真正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创作。他们的态度揭示了小说创作与影视制作在本体性、功能性等层面的对抗。现在文坛中盲目跟风现象盛行,在作品高产的数量背后,振聋发的精品之作却愈发难觅,绝大多

26、数作品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看都乏善可陈。一些创作者内心浮躁,其中以网络文学作家为甚。网络小说已经以类型化的形态趋于固定僵化,某一时期的榜单上都是前赴后继的跟风之作,创作者的想象力在视觉文化的霸权主义下趋于匮乏,便捷的信息复制技术为同质化的创作提供了温床。英国社会学家鲍曼认为:“消费主义是理解当代社会的一个非常中心的范畴。消费不只是一种满足物质欲求的简单行为,它同时也是一种出于各种目的需要对象征物进行操纵的行为主要体现在对象征性物质的生产、分布、欲求、获得与使用上。”1 2 1 1 小说创作中常用的文化符码由消费主义造就,城市空间中存在的商业化元素频繁亮相,创作者追求过于物化性审美的都市消费景

27、观,崇拜消费性的符号。千篇一律的畸形复制,大批量的同质化生产,导致了小说题材的狭窄与偏颇。当作家创作的出发点若是作品能够得到影视的青睐并以此规约自身,作家必然会丧失独特的创作个性,想象力也会由此退化,原创性因而不复存在。另一方面,需要正视影像化叙事对叙事文本深层意义的消解。小说的影像化叙事终究属于文学叙事的一种,落脚点始终应在文学而不是影视层面,这就决定了无论其外在的表现如何,终究不能与文学叙事的叙事格调和审美品格相背离。本雅明曾经提出:“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调谢的就是艺术品的韵味。”1 3 7 这里“艺术品的韵味”,便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中处于灵魂地位的“话语蕴籍”。它代表着读者在阅读时

28、的独特感受,是对虚拟审美对象的某种超越时空的理解与把握,读者运用通感与隐喻等一系列心理机制对文学作品进行曲折转换,从而在内心展开饱含个人独创性的、无限延时的审美体验和感知。另外,文本的形式与结构也与文本的“话语蕴籍”展现有不可分割的关联。小说是一种语言艺术,而影像化的视觉符号在文本中大行其道,不断挤压文字的生长空间,使文字丧失了本有的“话语蕴籍”功效,从而与传统的文学审美意蕴相背离。当文学创作丧失了余味悠长的审美特质,语言本身具有的线性而不确定的意指被视觉影像客观稳定的意指取代,文本就逐渐被视觉影像同化,以至于失去本身的存在特征。影像化叙事目前采取的是大众化叙事策略,突出表现为以身体感官的愉悦

29、与满足为审美内核,将叙事时间性转为空间化进程,想象的超越性一再退居。在阅读影像化叙事的小说文本时,其中的句子结构与传统的句法结构相区别,或是极短的以字成句,造成读者理解文意时思维要不断跳跃,由此破坏了阅读句子所需要的审美时效,也就是回味感;或是极长的以段成句,其中大量的物像符号与混乱驳杂的语法结构使得阅读往往流于表面、停滞不前。当句子完整的表意功能被破坏,碎片化结构带来的是阅读者对文本破碎性的理解,口语化和短语化的句子呈现又同时减弱了文本的表现功能,从而引发深层意蕴的缺失与消解。HUNDREDSCHOOLSINARTS69艺术百家2 0 2 4 年第1 期总第1 9 6 期在其他方面也都体现出

30、这一点:刻画人物心理时完全通过戏剧性的动作处理方式来进行替代性展示;将传统的时间化创作手法变为空间化的堆砌,运用扫动镜头式的不断剪切变换场景的手法,使叙事丧失了过渡与铺垫;文本中直观化、表象化的思想流露难以调动读者的内心感悟机制从而引发心灵的共鸣;等等。这些高度采用了影像化叙事手法的作品往往致力于极其直观地为接受者呈现电影作品般的瞬时性、片断性画面,以迎合接受者惰性肤浅的感官化的审美心理,这种“虚假”的真实复现遮蔽了接受者对现实的真正感受,自然也无法使人体会阅读传统小说作品时那种震撼人心的情感。当文本意义流于浅薄,失去了无限生发的可能性,当小说创作渐趋成为一次性的消费品而失去了反复品读的可能,

31、文学作品便由之失去了超越时间的精神指向与存在价值,而日渐向文化快餐的层面靠拢。文学本身应具备的冷静思考功能不复存在,小说的深度指向被无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平面化的观感。可以说,“话语蕴籍”的缺失可以被看作文学创作趋向影像化过程中极其致命的一击,这种对文学性的深层次消解与放逐不得不被看作当前文学面临的巨大危机。三、危机下的契机:小说影像化叙事的未来展望在当前影视占据主流话语权的背景之下,小说想要完全摆脱影视的影响实属不易。很多评论者从维护文学本质的立场出发,表达了对文学未来的深刻忧虑,甚至提出“文学已死”的论调。客观来看,这一担忧不无道理,作家被金钱与影视的话语权裹挟,创作出发点便是主动迎合影视

32、改编,从而使文学品格丧失,但基于此就以偏概全地认为这种借鉴与融合视觉因素必然导致文学“异化”的恶果并不客观。印刷时代的很多文学作品中早已不同程度地展示出视觉文法的存在。盛唐诗歌中,以蒙太奇叙事手法营造出时空交错画面的“造境”意识已数见不鲜;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更是用超前的全景式视觉化叙事语言调动起读者的在场感,带来了一场华丽丰满的视觉盛宴。而西方上溯至1 9 世纪的小说作品中,电影文法的影子已有迹可循。进入2 0 世纪后,海明威、乔伊斯等著名的现代主义文学泰斗在写作中均不约而同地主动吸纳了电影的诸多叙事技巧,但他们并未在影像的幻境之中迷失自我,而是始终坚守作品与现实人生的紧密联系,开拓出一

33、片唯有文字才能进人的精神之域。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如鲁迅与张爱玲等,以及一些研究者已经明确指出了他们的创作中存在的电影化叙事特征,他们在使用影像化叙事技巧的同时立足小说内容,厘清主从关系,构建出一种将语言文字魅力与电影叙事技巧相结合的、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小说范式,提供了一种二者相得益彰的复合式审美体验,这也为当代的小说创作者们提供了出色的范本。是否以文学为本位,是否在创作中过于贴近影像而放弃了文学表达的丰富与诗意,是否流于对场景与视图的表面性描掌而放弃了对人物内心意识的纵深式开掘,是否能在与影视“联姻”的过程中始终保有清晰的反省与认知能力,这些是作家面对强大的视觉文化霸权冲击时应该思考的文

34、学立场问题,否则便不免使小说艺术沦为影视文化的附庸。对文学来讲,时代的阵痛深刻体现在传统权威地位的丧失和话语权的被取代之中,然而视觉文化的到来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作为拥有几千年历史的“长者”,文学应该以开胸怀的开放姿态拥抱新兴艺术,及时调适自身,顺应新的时代需求。而影视艺术无论如何都不能无视文学的基石,否则只会剩下技术的空壳。文学与影视作为两种相区别的艺术形式,即使在叙事手段和表达方式上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外在表意符号,但二者同根而生的文化使命从根本上决定了二者能够平等对话与双向互动。在这种双向互动之中,不能有对某一方的过分倾斜与依赖,合理的互动应该永远以保有双方独立的艺术本体性为首要前提,影

35、像化叙事应该是对传统文学叙事手段的补充,而不是凌驾其上取而代之。小说在视觉文化背景下要经历艰难的突围,但也被注人了新的活力,面对全新的机遇。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下,表面的窘境也只是暂时的。学者李衍柱曾明确提出观点:“艺术的终结,恰恰是艺术新生的起点,艺术的黄昏则是艺术的黎明的前夜。”1 4 2 8文学也恰是如此,它并非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始终处于发展变换的状态之下,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文学主流形式。当一种旧文学形态走向衰落,同时一定会有全新的文学形态相应地生发。面对文字与图像的关系,许多学者往往将二者视为“对立”,将这两者间的互补交流夸大为“图文”斗争,这种着力强调语言而贬损图像的做法并不理性、客

36、观,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我们不得不说这种立场刻意排HUNDREDSCHOOLSINARTS70视觉文化语境下影像化余文化内涵与审美反思李佳奇,等开拓与隐忧斥前沿的、新兴的事物,是理性对感性的令人婉惜的驱逐。文字创作需要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感性的直觉灵感需要用理性来凝结整合,图像在当下暴露出的一些消极影响不能简单地与感性等同起来,从而忽视了感性的积极作用。米勒曾提出:“新形态的文学越来越成为混合体。这个混合体是由一系列的媒介发挥作用的,我说的这些媒介除了语言之外,还包括电视、电影、网络、电脑游戏.”1 5 1 0 送这揭示了当下时代文化特质的杂性与混合性。影视、剧本等构成视觉文化的基础形式本身

37、就包含不可忽视的文学性因素,同时文学是一种具有独特语言性优势的内视性艺术,语言艺术能够打破时空界限,它蕴涵的陌生化和间离作用等能够引发读者进行体味、联想、品鉴等一系列活动,使人类能够在充满想象的超现实世界中尽情邀游,这也是文学历经两千多年仍旧繁衍不息的原因所在。马克波斯特曾言:“容许言说者与听话人之间插人一段距离,这种空白便使得个体能够思考并冷静地判断他人的言辞,而不会受到他或她在场时的那种令人優服的影响。”1 6 8 6在读者这种有距离的心灵体味活动过程中,文学的价值便不言而喻。傅道彬和于弗曾明确指出:“人类之所以需要文学、需要诗,是源于生命与生存的需要,本真的生命就是诗化的生命,是人类诗意

38、的栖居。”1 7 6 1只要人类存在,文学这种承载人类情感的载体便不会消亡,而与视觉结缘的文学,综合性艺术的特质更为凸显,人、景、情、理、自然与社会等层面在多媒介的交互运用中有机结合,新型媒介技术建构的虚拟世界能够使文学的空间不断扩张,激发作者灵感,使其更具表现力与竞争力,文学目前的表面窘境,实则藏有网络化、信息化、大众化与虚拟化的历史契机。在消费主义话语霸权与图像“爆炸”的当下,文学也恰恰以其诗意的澄明坚守人类的精神家园,指引物质时代中迷途的灵魂,持之以恒地将我们带人内视世界的时间深处,开掘灵魂深处的无限可能。小说的影像化叙事将文学与生活的距离大大拉近,书写日常的真实与人性的本质化心灵诉求。

39、“影像化”的“化”字本身便表达了一种趋向与过程,这种小说的创作方式需要慢慢走向成熟,即使在过程中不乏泥沙,也仍有力作不断面世。小说的创作者应该在融合传统文学与影视艺术之时着力注重赋予文本内涵的深刻性,不能无底线地俯就庸俗与金钱的霸权,要在正视当代文学困境的视域下坚守本真、肩负起创作者的原则和立场。同时,面对网络文学迅速发展过程中作品鱼龙混杂的状况,建立健全全民化创作的管理机制能够在作品流人市场前增加一道“警戒线”,为未来小说的发展保驾护航。此外,构建平等合理的语图对话场域,以平等对话为基点对二者关系进行合理性重建,不仅有利于未来小说本身的生存发展,也有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更是视觉时

40、代人类与图像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四、结语当视觉文化的话语霸权崛起,小说在受到影视艺术剧烈冲击的态势下展示出了创作过程中鲜明的影像化特征,小说既有的审美范式受冲击,文体被推动更新的同时,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创作上的集体性趋从及文本深层意蕴的消解等。然而需要正视的是,作为文学的小说由文字符号构成,相较于影像的直观表意性,文字符号塑造的艺术形象与想象空间具有丰富、诗意与不确定性的特质,因而小说在视觉时代依然不可代替,拥有广阔未来。相较于数百年来印刷文化的流传,当代视觉文化背景下小说表现出的这种新型叙事形态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而每一种文学形态都要在质疑中逐步走向成熟。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文学必然要

41、经历这种艰难的蜕变并探索出一条薪新的道路。爱德华茂莱早在2 0 世纪7 0 年代就针对小说的视觉化倾向提出了建议,“电影显然对小说(包括长篇和短篇)有巨大的影响。如果要使电影化的想象在小说里成为一种正面的力量,就必须把它消解在本质上是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中,消解在文学地把握生活的方式之中。换句话说,电影对小说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是有益的;即小说仍是真正的小说,而不是冒称小说的电影剧本”1 0 3 2。这一观点清晰地表明,小说与影视的关系并不只是简单的劣势方对强势方的照抄与套用,而是要在二者的相互融会贯通间获得各自的新的特质与发展。当将视角上升至更为广阔的历史视野,我们能看到文学与影视这两种强

42、势的文艺形态始终面对同一种共同性的现实,并进行相互呼应的审美阐释;始终在特定的时代用艺术的方式缔造与共享衍生于此的文化精神。小说的明日与文学的未来仍旧充满无限希冀与想象空间。我们要坚信,只要人类的情感不会枯竭,文学就不会孤寂,我们也要坚信文字魅力的历久弥新。(责任编辑:张超)HUNDREDSCHOOLSINARTS艺术百家2 0 2 4 年第1 期总第1 9 6 期71参考文献:1 【匈】巴拉兹贝拉著,何力译.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 9 8 6.2】【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加】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3鲁洪生.细读周易【M.北京:

43、研究出版社,2 0 1 7.【4 周宪.视觉文化与现代性 A.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第1 辑 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0.5】【美 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9.6【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什么是视觉文化?【A.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第3 辑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2.7鲍晓倩.作家纷纷触电影视创作心态各不相仿 N.中华读书报,2 0 0 3-1 1-2 6.8刘莉娜.影视与文学:拯救还是伤害 J.上海采风,2 0 1 0,(4).9【美 乔治布鲁斯东著,高骏千译.

44、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 9 8 1.10【美】爱德华茂莱著,邵牧君译.电影化的想象一作家和电影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 9 8 9.11衣向东.“触电”可以改善生活N.羊城晚报,2 0 0 5-0 7-21(C06).12包亚明.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间的生产 J.学术月刊,2006,(5).13【德】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 9 9 3.14李衍柱.艺术的黄昏与黎明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 0 0 4,(4).15赖大仁.当代文学及其文论何往与何为 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 0 0 8.16【美 马克波斯特著,

45、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17傅道彬.文学是什么?J.科学中国人,2 0 0 4,(4).Exploration and Hidden Worries: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Reflection of Imagined Nar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Visual CultureLI Jia-qi,WU Jing-ming(School of Liberal Art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24)Abst

46、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visual culture,the rise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has had a strong impact on thesurvival status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For the sake of its own development,novels have consciously moved closer tofilm and television,and there has been a tendency towards visual na

47、rrative in text creation.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enriches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techniques of novels and promotes stylistic changes;However,the uncontrolled use offilm and television techniques has also led to the erosion of literary independent aesthetic character,which is an urgentissue to be faced and a test of the times for creators.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novels faces both severe challenges andopportunities of the times.Key Words:Visual Culture;Image Narrative;Aesthetic Reflec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