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_戴一鑫.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0201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_戴一鑫.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_戴一鑫.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_戴一鑫.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区域发展软科学2023年6月第37卷第6期(总第282期)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安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一般项目()作者简介:戴一鑫(),男,江苏盐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卢泓宇(),男,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基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戴一鑫,卢泓宇(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 ;西安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西安 )摘要:利用 年长江经济带沿线 省市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空间正相关性;(

2、)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有效推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现阶段,基础设施投资和政府过度干预都会制约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而对外开放有助于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关键词:高技术产业;产业集聚;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空间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c c c ,a ,a ;c c c ,a a c c c ,a ):,-,-:;-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国家三大发展战略,在承担经济高质量发展重担的同时,还肩负着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保护等责任,因此成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对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概

3、念被先后提出。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的是,新型城镇化注重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截止到 年末,长江经济带总人口已经达到全国人口的 ,为国家贡献 的生产总值,由此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国家新型城镇化整体进程。软科学2023年6月第37卷第6期(总第282期)区域发展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因素有许多,如产业集聚程度、人口集聚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综合服务体系完善程度等。本文重点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且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适应的政策建议。文献综述城镇化问题向来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内容,但是国内外关于城镇化研究的相关内容也存在差异

4、性。国外学者热衷于研究单一的人口城镇化问题,而国内学者更加倾向于研究涵盖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等多方面的新型城镇化问题。相比于单一的城镇化研究,新型城镇化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综合评价,不仅能够反映出人口的集聚程度,还能够兼顾人民生活质量,是体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学者习惯研究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二者间的关系,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基于研究内容的差异性,本文将国内和国外研究成果分别进行梳理、总结。从交通运输业发展和要素集聚的角度考虑,产业集聚会加快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及生产要素的聚集过程,进而降低交通运输和生产要素成本,这为企业集聚和人口流动奠定基础,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从效益角度考虑

5、,产业集聚和城镇化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即产业集聚能够推进城镇化进程且城镇化进程加快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认为企业集聚的过程会伴随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促使城镇规模扩大,甚至形成城市群。和 则通过构建 模型,利用实证方法证明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二者间的协同发展关系。此外,、也分别从现代服务业和城镇化,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的角度验证产业集聚和城镇化间存在的关联性。宋瑛等通过研究制造业与新型城镇化间的关系发现,制造业集聚显著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戴一鑫等人探索服务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产生的空间影响,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所带来的影响十分显著。傅为一等人深入考察了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

6、化效率三者间的关系。冯严超等人从产业协同集聚角度研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对新型城镇化产生的影响。以上学者均是从不同的产业视角研究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间的关系,这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现阶段,新型城镇化(或城镇化)与产业集聚间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这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证经验。尽管如此,学者们还可以从不同产业角度论证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间的关系,以此充实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内容。本文的边际贡献有:()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已经处于国内的领先水平,但现阶段尚未有文章深入研究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外部影响,所以本文试图探究长江经济带高技

7、术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本文认为产业结构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借鉴产业经济学的做法,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引入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中,以此完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本文重点研究长江经济带流域问题,以期丰富区域经济学研究成果;()本文引入时空分析观察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演化特点,便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适应的政策建议。高技术产业集聚影响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理论机制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涵盖 个省份及直辖市,成为贯通“东中西”的桥梁,在经济稳定增长、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显著贡献,因此长江经济带流

8、域的区域现象与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内容。本文重点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产生的影响,后文将介绍高技术产业集聚影响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机制。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过程,但同时还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城镇化强调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高技术产业包含核心技术研发与领域开拓、中端技术完善以及低端基础生产加工等诸多业务,这便能够为不同素质水平的劳动力提供相匹配的就业岗位。首先,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拥有着良好的教育资源优势,培育出大批研发性科学技术人才。高技术产业集聚可以为研发性人才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使人才实现聚集,进而发挥人力资本对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促进

9、作用,助推高技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次,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过去以制造业生产为主,早前培育出资本优势与技术优势,同时还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出大批掌握丰富经验的技术员工,而高技术产业的集聚也可以将这批优质员工汇聚在一起,为新时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献智献策。最后,长江经济带沿线人口所占比重较高,也不乏基础性的农村劳动力,依靠精力与体力换取劳动所得,但由于就业岗位不足,致使农村出现较为严重的剩余劳动力现象。高技术产业的集聚会扩大就业范围和增加岗位数量,这便可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进而提高农村人口的入城意愿和机会。高技术产业集聚为不同类型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一方面,有利于城镇人才扎根城镇,避免出

10、现人才流失现象;另一方面,可以凭借就业岗位优势吸引农村人口努力留在城镇,加快人口城镇化的进程。高技术产业具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双重属性,可以有效避免单一化发展的弊端,推动产业结构朝合理化、高级化方向不断演进。高技术产业侧重技术的研发,实现“卡脖子”技术的层层突破,而这些技术研发意味着投入大量的研发成本,这些研发成果转化一旦成功,不仅可以带来制造、加工的利润,还可以兼顾咨询、服务的额外收入,这有利于调整并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拓展产业发展范围,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夯实的产业基础。当然,高技术产业发区域发展软科学2023年6月第37卷第6期(总第282期)展往往会为地区经济作出突出贡献,作为高附加值

11、的优势产业,在集聚过程中会加快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流动,便于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率和地区经济活性,助推新时期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的繁荣会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夯实的资本基础,有利于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资,改善城镇的生活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品质,稳步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过去,传统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保护生态环境有所疏忽,一方面,厂商缺乏环保意识,为使产量符合订单要求,在生产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前提下过度追求生产效率,从而造成因大量不必要生产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滞后,且缺乏充裕的技术研发资金与意识以及科学、先进的生产手段与管理方法,致使企业在

12、客观层面对环境造成破坏。但高技术产业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业,它更加侧重技术型产业发展,因此对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发挥重要作用,摆脱“以资源严重损耗换取经济增长”的陷阱,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落实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为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作出贡献。综上,高技术产业集聚会在人口、产业、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影响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提高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地理学第一定律 指出事物彼此间都会存在相关性,而地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事物表现出更强的相关性;反之,地理空间距离较远的事物则表现出更弱的相关性。相邻地区间的流通成本较低,这便为资源流通提

13、供了可能,加快形成空间集聚态势,进而对周边事物发展产生辐射影响。新型城镇化综合反映人口、产业、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且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彼此间的地理位置又紧密连接,这便导致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空间相关性。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具有空间相关性。认为,溢出效应并不会止步于最初的溢出地,而会向邻近地区外溢。高技术产业会在具备工业基础优势的地区率先实现集聚,从而对周围地区的人才、资本等要素产生虹吸效应,扩大生产规模、产生规模经济,从而使本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先受益。但是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会增加,重点表现为用人成本、

14、租金成本以及运输成本等。此时,企业为缓解生产成本压力,就会选择向具有生产优势的邻近地区进行转移。根据集聚扩散理论,高技术产业集聚在影响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同时,还会对邻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影响。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会影响邻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计量模型和变量说明 计量模型为探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产生的空间影响,本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其中,代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代表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代表控制变量组合、代表空间权重矩阵、分别代表固定效应、时间效应以及随机扰动项,代表空间误差系数,和 代表空间滞后系数。关于空间效应的分

15、解,本文借鉴 和 的偏微分处理方法,其分解模型为:()()其中,包括了截距项和误差项,核心解释变量 对应的 的期望值偏微分矩阵可以表示为下式:()()()()()()|()|其中,对角线元素和非对角线元素分别表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即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产生的影响和高技术产业集聚邻近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产生的影响。空间权重矩阵的选取本文选取这四种矩阵分析并验证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产生的空间影响。空间权重矩阵的设置方式如表 所示。熵权法熵权法作为客观评价方法,能够有效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产生的干扰。其计算步骤如下所示:正向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16、)负向指标的标准化处理:(,;,)计算第 项指标值在第 项指标下所占的比重 计算第 项指标的熵值 (),(,计算第 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 软科学2023年6月第37卷第6期(总第282期)区域发展计算第 项指标的权重 计算各项指标的综合评分 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本文参考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 年)以及相关研究成果,从经济城镇化 、产业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 、社会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 、生态城镇化 、能源集约城镇化 以及城乡统筹共计 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对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 。表 不同类型空间权重矩阵的设置方式

17、空间权重矩阵名称空间权重矩阵公式空间权重矩阵意义邻接矩阵,与 不相邻,与 相邻反映地区间相邻关系的影响地理矩阵 ,反映地区间地理因素的影响经济矩阵 ,反映地区间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 地理矩阵 反映地区间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表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基准层指标层单位预期影响新型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均 元 人 增长率人均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美元 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 人产业城镇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人口城镇化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密度人 平方千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每万人大专及以上在校学生数人 万人社会城镇化教育经费占 比重科研经费占 比重用水普及率燃气覆盖率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人 千人

18、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千人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册 人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标台 万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土地城镇化建成区面积平方千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 人生态城镇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人能源集约城镇化单位 电耗千瓦时 元单位 水耗立方米 万元单位 能耗吨标准煤 万元城乡统筹城乡收入水平对比(农村 )城乡消费水平之比(农村 )区域发展软科学2023年6月第37卷第6期(总第282期)核心解释变量: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借鉴胡安军等人 的做法,利用区位熵指数对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算,

19、其计算公式为:a 其中,表示 地区高技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表示 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表示全国高技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表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控制变量本文选取基础设施水平、政府干预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分别用固定资产投资占 比重、财政支出占 比重和进出口总额占 比重 个指标加以衡量,其中进出口总额需要利用平均汇率将其折算成人民币后再与地区 进行比较。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本文涉及的数据来源于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以及地方统计公报。描述性统计见表 。表 描述性统计变量名称变量符号样本容量均值标准差最小

20、值最大值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 基础设施水平 政府干预水平 对外开放水平 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分析 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时空演化分析通过观察 年、年、年以及 年的长江经济带沿线 省市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分布图可以发现,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相对较高,其次是西北部地区,随后是中部地区,最后是西南部地区。此外,根据图 还能够发现,重庆的高技术产业在短短 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举成为长江经济带沿线 省市中集聚水平较高的地区,这足以凸显出直辖市身份对产业及资源产生的虹吸效应。而长江经济带沿线其他省市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变

21、化趋势,在 年时间内呈现出波动变化。东部沿海省市在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产业结构方面存在显著优势,因此具备率先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潜力;而西北部地区的金融业发展相对较好,此外还具备工业基础,再加之重庆作为直辖市发挥着虹吸作用,使资源在短时间内实现高度集聚,这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技术保障;中部地区整体处于平衡水平,并未拥有突出优势;而西南部地区无论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因此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分析新型城镇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单一人口集聚,更加侧重经济、社会、生态等层面的协同发展。因此,在衡量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22、时,不能单纯考虑各省市的人口数量或人口密度,还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等内容,从而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观察 年、年、年以及 年的长江经济带沿线 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分布图可以发现,东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处于较高水平,这与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社会综合服务优势密不可分;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次之,作为连接东、西部的重要桥梁,中部地区能够发挥枢纽作用,从而为该区位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作出贡献;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这与其自身“地广人稀”的社会属性有密切关系,此外,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服务相对落后也会严重制约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实证结果 空间自相

23、关检验 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本文采用全局指数对长江经济带沿线 省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其公式为:a ()()其中,();。的取值范围为 ,的绝对值越接近 ,表明变量间的空间相关性越强;相反,的绝对值越接近 ,表明变量间的空间相关性越弱。此外,当 为正值时,表明变量间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相反,当 为负值时,表明变量间存在负的空间相关性。基于四种空间权重矩阵的全局 检验结果如表 所示。软科学2023年6月第37卷第6期(总第282期)区域发展NNNN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

24、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上海市2005年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0.1013-0.23010.2302-0.45910.4595-0.76160.7617-2.55682009年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0.1304-0.31810.3182-0.48490.4850-0.68540.6855-2.35552015年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0.1307-0.32800.3281-0.65210.6521-1.29201.2921-2.15312019年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0.2277-0.42510.4252-0.83270

25、.8328-1.30901.3091-1.5156图 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时空演化趋势图注:该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 ()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NNNN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上海市2009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0.2074-0.25310.2532-0.30850.3086-0.34510.3452-0.75160.

26、1761-0.24390.2440-0.31460.3147-0.38490.3850-0.69560.2311-0.23520.2353-0.31050.3106-0.37380.3739-0.69502005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0.1668-0.20250.2026-0.23720.2373-0.28170.2818-0.80562019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2015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图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趋势图注:该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 ()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区域发展软科学2023年6月第37卷第6期(总第282期)表 全局

27、 检验结果年份邻接矩阵地理矩阵经济矩阵嵌套矩阵 *通过表 可以看出,无论基于何种矩阵,长江经济带沿线 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全局 指数均显著为正,这表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是具备空间集聚态势的,且各省份间发挥相互促进作用,这验证了 。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本文采用局部 指数对长江经济带沿线 省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异质性分析,其公式为:()()()本文利用 年的数据基于四种空间权重矩阵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如图 )。通过图 可以观察到,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整体处于第一象限,中西部地区基本处于第三象限,表明长江经济带沿线 省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彼此间发挥相互促进作用。相关

28、检验结果空间效应的存在会使传统的 模型出现偏差,因此需要利用 检验初步判断研究内容适合的空间计量模型。随后,本文又先后通过 检验、检验、检验以及效应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判断空间杜宾模型是否会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或空间误差模型以及时间、个体与双效应模型的选择。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的相关检验结果见表 所示。Moran scatterplot(Morans I=0.544)y8Moran scatterplot(Morans I=0.166)y8Moran scatterplot(Morans I=0.258y8Moran scatterplot(Morans I=0.471y8210

29、-110-1安徽贵州云南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浙江江苏上海10-110-1安徽贵州云南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江苏浙江上海安徽贵州云南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江苏浙江上海-10123z-10123z-10123z-10123zWzWzWzWz图 局部 检验结果软科学2023年6月第37卷第6期(总第282期)区域发展表 检验、检验、检验、检验及效应检验结果检验名称邻接矩阵地理矩阵经济矩阵嵌套矩阵 *检验 *检验 *检验 *效应检验 *通过表 的结果可以观察出,检验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对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存在空间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检

30、验和 检验的结果表明空间杜宾模型无法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或空间误差模型;效应检验的结果表明应选择双固定效应模型。综上所述,本文最终选择双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对内容进行研究。实证结果本文基于邻接、地理、经济以及嵌套四种空间权重矩阵利用双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产生的空间影响,实证结果如表 所示。本文重点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产生的影响。通过实证结果得出,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这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能够兼顾本地区和邻近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这也验证了 和 。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

31、力的就业问题,有利于稳定农村入城人口的数量;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同时加速地区间生产要素的集聚,进而有利于实现规模生产,产生规模经济,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经济优势往往会提高地区综合服务化水平,从而为完善社会综合服务体系作出贡献;此外,高技术产业作为附加值和资源利用率较高的产业,有利于实现资源集约化生产,因此高技术产业集聚会通过影响人口、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方面推动本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根据集聚扩散理论,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溢出效应提高邻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本文又分析了控制变量对新型城镇化产生的影响。通过实证结果不难发现,基础设施投资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为负,这意味着基础设施投资会严重

32、制约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外开放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间接效应显著为负,表明对外开放有利于提高本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但不利于邻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政府干预的直接效应显著为负,同样表明通过政府过度干预本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并不是现阶段的明智之举。内生性检验通过对新型城镇化的定义与评价,本文猜测高技术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二者间可能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会造成模型出现内生性问题,因此本文选择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其均值差值的三次方以及其滞后三期项作为工具变量 来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内生性,并对其有效性作出不可识别、弱工具变量以及过度识别检验,随后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内生性进行 检验,

33、检验结果如表 所示。根据表 中 、-以及 三项检验发现,本文选取的工具变量是有效的。最后,检验结果表明拒绝“模型存在内生性”的原假设,即意味着本文选取的核心解释变量(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并不存在内生性问题。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结论本文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法对长江经济带沿线 省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进而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产生的空间影响。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长江经济带沿线 省市的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总体呈现出“东部 西北部 中部 西南部”依次下降的趋势。东部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集聚水平较高,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作用较为明显;西

34、北部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较好,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此外工业基础良好,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可能;中部地区各项基础都较为适中,因此整体处于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中间位置;而西南部地区的工业基础落后,资金、人才以及技术方面也并未存在优势,因此高技术产业发展较为落后。区域发展软科学2023年6月第37卷第6期(总第282期)表 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的实证结果邻接矩阵地理矩阵经济矩阵嵌套矩阵 *()()()()*()()()()*()()()()*()()()()*()()()()*()()()()*()()()()*()()()()*()()()()*()()()()*()()()()*()

35、()()()*()()()()*()()()()*()()()()*()()()()*()()()()*()()()()是否控制时间效应是是是是是否控制个体效应是是是是 表 内生性检验检验类型检验值 *()注:括号中为 统计值;*代表 ,*代表 ,*代表 ;检验给出的是统计量对应的 值()长江经济带沿线 省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出“东部 中部 西部”依次下降的趋势。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存在显著优势,因此其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中部地区作为贯通“东中西”的枢纽中心,能够获取要素流动带来的红利,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西部地区无论在人口集聚方面,还是经济、社会等

36、方面都不占据优势,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为滞后。()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有效推动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投资会严重制约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本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但会对邻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政府过度干预同样不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建议依据上文得到的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现阶段,长江经济带沿线 省市的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并不协调,集聚水平较高的是以上海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和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北部地区,导致核心区域的扩散作用更为明显,但这一现象可能对长江经济带的整体联动效果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限制中游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7、上海和重庆应发挥横向外溢作用,注重全产业链的培育与拓展,将航天航空业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生产型产业链不断延伸,使产业规模效应惠及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提高整体联动性。凭借上海、重庆的高技术产业先天优势,重点打造上中下游生产功能区,为产品链化生产奠定基础,使各个省市都能够依赖于各自的生产要素禀赋优势为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的崛起作出贡献。()为实现地区间新型城镇化均衡发展,各地区政府应该重点挖掘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方面整体处于前列位置,因此要继续发挥经济和社会优势,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如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供给公平性

38、,缩小城乡间差距;中部地区则应该借助交通枢纽的优势,打造互通、便捷的交通网络,成为横跨东中西经济动脉的重要节点,充分利用要素流通带来的红利,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实力,同时优化社会服务体系,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基础;西部地区可以利用生态环境优势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如打造生态功能区,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优势产业,在保障生态环境不遭受破坏的基础上提高经济转化效率,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经济保障。()通过实证结果可以了解到,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显著推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进程,因此要鼓励各省市政府积极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政策支持,并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政府也要尽量规避高技术产业出现

39、垄断现象,否则会严重影响市场的公平竞争,而应努软科学2023年6月第37卷第6期(总第282期)区域发展力实现市场的多元化、竞争性发展。此外,基础设施投资与政府干预目前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有所限制,而对外开放能够有效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所以政府可以适当降低基础设施投资和政府干预水平,进一步扩大开放,优化港口合理布局,发挥沿海省市的对外开放优势,从而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参考文献:阿尔弗雷德韦伯 工业区位论 李刚剑,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宋瑛,廖甍,王亚飞 制造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戴一鑫,吕有金,卢泓宇

40、长江经济带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傅为一,段宜嘉,熊曦 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效率 经济地理,():冯严超,王晓红 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经济问题探索,():,:-,:,林光平,龙志和,吴梅 中国地区经济 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徐斌,陈宇芳,沈小波 清洁能源发展、二氧化碳减排与区域经济增长 经济研究,():付丽娜,彭真善,张爱群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交互影响 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经济地理,():赵磊,方成 中国省际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及驱动机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

41、究,():岳立,薛丹 新型城镇化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经济问题探索,():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经济研究,():熊湘辉,徐璋勇 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及动力因素测度研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刘畅,邓铭,冉春红 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文先明,王策,熊鹰,等 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金融支持的耦合协调发展 经济地理,():汪丽,李九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西北省会城市化质量评价及其动力机制 经济地理,():于斌斌,陈露 新型城镇化能化解产能过剩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李文,庄亚明 中国西部新型

42、城镇化建设综合测度及金融支持研究 经济问题探索,():蓝庆新,刘昭洁,彭一然 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 基于 年 个省市的空间差异研究 南方经济,():吕丹,叶萌,杨琼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与重构 财经问题研究,():陈湘满,陈瑶 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 当代财经,():孙叶飞,夏青,周敏 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胡安军,郭爱君,钟方雷,等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能够提高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黄凌云,刘冬冬,谢会强 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双向协调发展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