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51∕T 3064-2023 中国大鲵野外种群及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四川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9914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7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51∕T 3064-2023 中国大鲵野外种群及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四川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DB51∕T 3064-2023 中国大鲵野外种群及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四川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DB51∕T 3064-2023 中国大鲵野外种群及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四川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DB51∕T 3064-2023 中国大鲵野外种群及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四川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DB51∕T 3064-2023 中国大鲵野外种群及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四川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01 CCS B 05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30642023 中国大鲵野外种群及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 2023-06-19 发布 2023-08-01 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51/T 30642023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调查内容.2 5 调查方法.2 6 原始记录.4 7 调查结果.4 附录 A(资料性)大鲵野外种群调查记录表.5 附录 B(资料性)e-DNA 监测记录表.6 附录 C(资料性)中国大鲵野外问卷调查记录表.7 附录 D(资料性)中国大鲵主要形态学性状记

2、录表.8 附录 E(资料性)中国大鲵野外栖息地调查记录表.9 DB51/T 30642023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归口并解释。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天、江建平、王杰、谢锋、李成、朱未、赵春霖。本文件为首次发布。DB51/T 30642023 1 中国大鲵野外种群及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中国大鲵野外种群及栖息地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原始记录和调

3、查结果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对四川省行政范围内中国大鲵野外种群及栖息地的调查和快速评估。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707 河道整治设计规范 HJ 710.8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HJ 1167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样线调查法 line transects 按照统计学要求布设调查样线,调查人员在调查样线

4、上行进,观察并记录样线两侧中国大鲵的个体数的调查方法。3.2 网笼陷阱调查法 traps 按照统计学要求布设网笼陷阱,根据网笼陷阱捕获的个体数对中国大鲵野外种群进行调查的方法。3.3 环境 DNA(e-DNA)调查法 environmental DNA survey 按照标准方法采集中国大鲵栖息地水样,经抽滤后分离e-DNA,采用中国大鲵特异性引物的PCR进行扩增,测序分析环境中中国大鲵的存在与否和数量的调查方法。3.4 栖息地 habitat 中国大鲵栖息的野外环境条件。注:主要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构成,涵盖了从水体到陆地的主要环境因子。4 调查内容 4.1 中国大鲵的种群数量 包括采用样

5、线调查法和网笼陷阱调查法分别调查到的中国大鲵成体、亚成体、幼体和卵的数量。DB51/T 30642023 2 4.2 中国大鲵的主要形态学性状 包括性别、全长、体重、尾长、头长、后肢及后足长、尾宽、眼间距、前肢及前足长、尾高、头宽、鼻间距、眼径、健康状况、是否存在外部伤口、是否存在微生物感染、是否有体外寄生虫等。4.3 中国大鲵栖息地的 e-DNA 分析记录 包括监测位点、采集时间、DNA 提取结果、PCR 分析检测结果等。4.4 中国大鲵栖息地的主要环境因子 包括经纬度、海拔、河岸土地利用类型、气温、空气湿度、河床类型、河流底质、河宽、水深、水体流速、水体浊度、水温、总磷、总氮、氨氮、总硬度

6、、溶解氧、总碱度、水体 pH、电导率、植被类型与盖度、饵料生物等。4.5 中国大鲵及其栖息地的受胁因素 包括道路建设、砂石采挖、涉水工程建设、农牧渔业活动、污染类型、污染强度、外来物种等。5 调查方法 5.1 样线设置方法 5.1.1 河道选择方法 在开展调查的县市,应通过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如渔政,林业站,保护区等)联系,也可采用访问或文献调查的方式,筛选2-3条有中国大鲵潜在分布的河流进行实地考察。5.1.2 样线布设方法 在每条河流的上、中、下游分别设置1条样线,累计1 km。大型河流(长度大于5 km,河宽大于5 m)的样线设置应为长500 m 1000 m,宽离岸2 m,小型河流(长度

7、小于5 km,河宽小于5 m)的样线设置应为长200 m 500 m,宽为整条河流的宽度。调查应选择降雨少且水位低的时期以及流速缓慢的河段,每条河流连续调查三天。5.1.3 测量取样点选择 在调查开始前,应在距起点0.5 km处设置好安放器材及进行测量和棉签采样的工作点。在每一条样线的起点,填好野外实地调查记录表。5.2 野外种群调查方法 5.2.1 样线调查法 应在天黑后进行。调查开始后,3 个 4 个调查者并排沿着河流由下游至上游方向,通过聚光照明涉水行进。涉水应选择离岸 0.5 m、水深小于 1 m 且透明度高的河道。调查人员应佩戴手套,用手抄网捕捉见到的大鲵个体。相关调查结果参照附录

8、A 进行填写。5.2.2 网笼陷阱调查法 水温低于 22 C 时,在较深且/或透明度较低的水体采用网笼陷阱调查法,该方法尤其适用于调查大鲵种群密度较低的地区。网笼陷阱调查法布置的密度为每条样线 3 个 5 个网笼,放网时间为每日黄DB51/T 30642023 3 昏,收网时间为次日早上 6 点。诱饵可选择鸡肠,猪肝、沙丁鱼等。网笼陷阱调查法不宜在大鲵的繁殖季节使用。相关调查结果参照附录 A 进行填写。5.2.3 环境DNA(e-DNA)调查法 该方法应在白天进行。在样线中水深大于1 m,流速小于1 m/s且有大石块分布的点取 e-DNA 水样,取样点设置为每条样线3个。采用清洁剂清洗并用采样

9、点河水润洗过的容器(4 L 5 L塑料瓶)取水体表面以下2 cm 5 cm的水样4 L。采样人员应佩戴手套,且每次采样应更换手套。每个点取两瓶水样,用孔径为0.45 m的硝酸纤维滤纸(或玻璃纤维滤纸)在真空抽滤机过滤(玻璃设备应提前高温灭菌处理),滤膜保存在95%无水乙醇中用作后续分析(必要时可以更换滤膜,但所有滤膜均应保存在95%无水乙醇中)。相关调查结果参照附录B进行填写。5.2.4 问卷调查法 在每个村向至少10名当地人了解长期以来大鲵种群数量的变动以及栖息地受胁情况,参照附录C填写。5.3 形态学性状测量方法 5.3.1 形态学测量方法 对采集到的个体编号,采用软尺和游标卡尺测量其 1

10、1 个外部形态学性状(如图 1 所示),采用便携式钩秤测量其体重。观察判断个体性别、健康状况、是否存在外部伤口、是否存在微生物感染、是否有外部寄生虫等,并参照附录 D 填写。测量人员均需佩戴一次性橡胶手套,并在每次测量前更换。图1 中国大鲵形态学测量示意图 5.3.2 PIT电子标记方法 PIT 电子标签统一打在大鲵左前肢腋下,用于个体识别和长期跟踪监测。5.3.3 遗传背景样品取样方法 采用无菌棉签采集口腔粘液或体表粘液,其次可采用剪尾低损伤取样。样品采集后用 95%的乙醇保存并对应编号,带回实验室进行遗传背景分析。样品采集完成后,将大鲵原地放归。5.4 栖息地调查方法 5.4.1 调查时间

11、 DB51/T 30642023 4 栖息地调查在白天进行。在调查河流的1 km样线测量9个点的栖息地微生境环境因子(上、中、下游各3个点)。5.4.2 环境因子测量方法 经纬度和海拔用 GPS 测定;河床类型参考 GB 50707分类;河宽和水深结合人为估算、卷尺和激光测量的方法;底质分类参照 HJ 710.8的规定;水体流速采用流速计进行测量;森林类型参照 HJ 1167进行划分;河岸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四种(即河岸两侧无耕作土壤,营养丰富;河岸一侧无耕作土壤,另一侧为耕作土壤;河岸两侧耕作土壤;河岸两侧为耕作废弃的裸露的风化土壤层,营养物质很少);饵料生物按其丰富程度分级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12、;水质指标(水温、浊度、电导率、pH、溶解氧、总硬度、总碱度、总氮、总磷、氨氮等)采用便携式水质仪直接测量或现场采样送检的方式测定。相关数据参照附录E填写。5.4.3 人类干扰程度记录方法 对调查点的道路建设、砂石采挖、涉水工程建设、农牧渔业活动、污染、外来物种等影响程度分级(强、中、弱、无),并参照附录E填写。6 原始记录 6.1 范围和载体 原始记录应包括野外记录和实验室记录两部分。野外记录包括调查记录表、照片、视频、原始图件等。调查记录表应涵盖人工记录的数据和 GPS、温湿度计、便携式水质分析仪等的自动记录数据。照片、视频应为数字载体的自动记录。6.2 保存 原始记录应永久保存以备查阅。

13、电子记录应备份保存。7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应提交大鲵野外种群调查表、e-DNA监测记录表、中国大鲵野外问卷调查记录表、中 国大鲵主要形态学性状记录表和中国大鲵野外栖息地调查记录表,以及调查过程中所拍摄的物种照、工作照、栖息地照片等影像材料。中国大鲵野外种群及栖息地调查的报告应对调查方法、种群数量(密度)、分布、栖息地状况、受威胁因素等进行详细叙述。同时还应对调查到的每一尾中国大鲵的形态学性状和遗传背景分别进行测量和分析。DB51/T 30642023 5 A A 附 录 A(资料性)大鲵野外种群调查记录表 表A.1给出了中国大鲵野外种群调查记录的参考样表。表A.1 大鲵野外种群调查记录表 样线

14、:地点:调查日期:年 月 日 开始时间:时 分 结束时间:时 分 起点经纬度:海拔:终点经纬度:海拔:观测者:记录者:样线长:样线宽:天气:编号 中文名 调查方法 个体数量 备注 成体 亚成体 幼体 卵 DB51/T 30642023 6 B B 附 录 B(资料性)e-DNA 监测记录表 表B.1给出了中国大鲵野外种群的 e-DNA 监测记录的参考样表。表B.1 e-DNA 监测记录表 监测样地:样方编号:观测者:海拔:经度:纬度:风力:平静/微风/中/强 天气:气温:湿度:日期:起始时间:结束时间:序 号 位点号 是否监测到大鲵 水样 采集时间 采集编号 生境 DNA 提取结果 PCR 分

15、析检测结果 结论 注:DNA提取结果和PCR检测结果都以阴性和阳性表示。DB51/T 30642023 7 附 录 C(资料性)中国大鲵野外问卷调查记录表 表C.1给出了中国大鲵野外种群的问卷调查记录的参考样表。C.1 中国大鲵野外问卷调查记录表 编号 省 市/县 村 时间 受访人 受 访人 性别 受访人年龄 受访人居住时间 受 访人 职业 野生大鲵目击/听 说次数 最后一次目击/听 说时间 最后一次目击/听 说地点 是 否食 用野 生大鲵 食用大鲵时间及频次 是 否存 在放 归大鲵 大鲵放归数量及频次 放 归大 鲵来源 是 否存 在养 殖大鲵 养 殖大 鲵来源 是 否垂 钓及 垂钓 方式 大

16、 鲵野 外种 群数 量变动 大鲵野外种群数量变动的时间及原因 大鲵野外种群受胁因素 对大鲵保护的态度 大鲵保护的益处 栖息地变化情况 栖息地变化原因 非法捕鱼情况 是否存在抓捕大鲵现象 其他 DB51/T 30642023 8 附 录 D(资料性)中国大鲵主要形态学性状记录表 表D.1给出了中国大鲵主要形态学性状记录的参考样表。D.1 中国大鲵主要形态学性状记录表 日期 时间 记录人 样线 样点 编号 经度 纬度 海拔 幼体/亚成体/成体 性别 健康状况 是否存在外部伤口 是否存在细菌或病毒感染 是否有寄生虫 全长(cm)体重(g)头长(mm)眼间距(mm)头宽(mm)鼻间距(mm)尾长(mm

17、)后肢全长(mm)尾宽(mm)前壁及手长(mm)尾高(mm)眼径(mm)DB51/T 30642023 9 附 录 E(资料性)中国大鲵野外栖息地调查记录表 表E.1给出了中国大鲵野外栖息地调查记录的参考样表。E.1 中国大鲵野外栖息地调查记录表 日期 时间 记录人 样线 样点 经纬度 河岸土地利用类型 海拔(m)水温 气温 溶解氧 砂石采挖 pH 涉水工程建设 电导率 农牧渔业活动 浊度 道路建设 总硬度(mg/L)污染类型 总氮(mg/L)污染强度 总磷(mg/L)饵料丰富度 氨氮(mg/L)外来物种 总碱度(mg/L)外来物种干扰强度 水流速度(m/s)河床类型 水深cm(离岸0.5m)

18、底质 河宽(m)植被类型 湿度%注:河床类型参考GB 50707进行分类。底质分类参照HJ 710.8的规定。森林类型参照HJ 1167进行划分。河岸土地利用类型(河岸两侧无耕作土壤,营养丰富;河岸一侧无耕作土壤,另一侧为耕作土壤;河岸两侧耕作土壤;河岸两侧为耕作废弃的裸露的风化土壤层,营养物质很少)。污染类型(农药和化肥、生活污水、泥沙悬浮物)。砂石采挖、涉水工程建设、农牧渔业活动、道路建设、污染强度等干扰分类(强:生境受到严重干扰;植被基本消失;野生动物难以栖息繁衍;中:生境受到干扰;植被部分消失,但干扰消失后,植被仍可恢复;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受到一定影响,但仍然可以栖息繁衍;弱:生境受到一定干扰;植被基本保持原样;对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影响不大;无:生境没有受到干扰;植被保持原始模样;对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没有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手工业/轻工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