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美灾难性报道的语言分析——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2951341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灾难性报道的语言分析——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美灾难性报道的语言分析——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美灾难性报道的语言分析——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美灾难性报道的语言分析——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美灾难性报道的语言分析——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美灾难性报道的语言分析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 目 录一、引言1(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11、研究背景12、研究意义13、研究目的1(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21、国内灾难性新闻研究现状22、国内灾难性新闻比较研究现状23、国外灾难性新闻研究现状2(三)研究方法3(四)样本及抽样说明(见附录)3二、相关概念界定3(一)灾难性新闻3(二)新闻语言3三、中美灾难性报道语言分析3(一)人称代词的使用4(二)情感性词语的使用及客观性原则对比4(三)叙事的方式对比5(四)灾难美学呈现对比6四、中美灾难性报道差异产生的原因7(一)宗教哲学文化的差异71、宗教对于生死观的影响72、宗教哲学对于社会秩序的

2、影响83、宗教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8(二)对比研究分析9五、中美灾难性报道的融合之道9(一)媒介专业主义的相互启示9(二)叙事语言的相互启示10结语12致谢语12参考文献12重庆三峡学院2016届广播电视新闻学毕业论文中美灾难性报道的语言分析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袁佳伟重庆三峡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2012级,重庆万州 404100摘要 高风险社会中,除去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后,中美对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表现出较大的区别,各自呈现了自身的报道的特点。当灾难性事件成为我们生活一部分的时候,新闻如何报道就成了所有新闻工作者亟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具有相似地位的新闻媒介对于同一事

3、件的报道,一方面从其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客观性和人文关怀等语言特色的角度,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两国的新闻报道进行比较分析;另一方面则从两国宗教文化和媒介专业主义的角度,分别研究宗教在不同文化中的生死观、社会秩序和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意义,进而揭示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灾难性报道中产生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最后依据分析,以媒介专业主义和叙事语言的相互借鉴为主要解决之道,以期两国的灾难性报道在对比研究中相互提高。关键词 灾难性报道 新闻语言 宗教文化 新闻职业理念一、引言(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1、研究背景1986年,德国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发出了全球进入风险社会的提示。中国不但处于风险社会,而且处在高风险社

4、会。生活在一个由信息环绕的社会之中,信息对于我们了解外部世界、调节自身行为、作出决策具有重要作用。而灾难性事件之于我们对环境的认识具有特殊意义,在社会中产生的效果也与一般的新闻报道不同。2、研究意义灾难性报道不同于其他政治、经济、文化等类型的报道。媒体在传递客观真实的信息的基础上,也要考虑报道给社会、个人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报道中的用词、语气、句型等语言特点不仅仅要有效的表达出事件,追求客观性的同时也要有良好的传播效果。中美两国在灾难性报道中存在着一些差异,我们期望通过对两国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和产生差异的原因,给两国新闻媒体以启示,给予两国媒体以相互借鉴的机会。两国的新闻媒

5、体在今后的灾难性报道中,从语言和效果上能够取得进步。3、研究目的通过对中美两国灾难性报道的对比研究,找出两者之间的某些差异。同时分析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以期对两国的报道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国内灾难性新闻研究现状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学者开始涉足灾难性报道的研究。黎薇在灾难报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中,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我国灾难性报道中所反映出的思想、体制、实务等。提出受灾者的心理在灾难性报道中需要得到重视,“以人为本”必须建立在客观性的基础之上。而袁鹏的国内灾难新闻报道的新变探析一文则从特性、功能、趋势的角度来探讨灾难新闻在多年的发展中历经的变化及原因,包括受众知情权的争取

6、、执政者人本意识的发展、新兴媒体的促进作用。到了近些年,国内的灾难性报道转向了人文情怀、灾难美学、二次伤害、图片等方面。曾臻的从新闻美学角度试析国内媒体灾难新闻的审美误区提出了几个在灾难性报道中经常出现的审美误区:“主题美”、“真实美”被忽视、新闻的“善”之美和“接近美”也被误解,引导方向偏离了新闻报道应有的价值。在王旭研究的2012年云南地震、吴丹研究的汶川地震中新闻报道使用的图片中,两者都是从灾难性事件中的图片呈现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图片所包含的现场场景,图片带来的冲击和独特的社会效果。2、国内灾难性新闻比较研究现状上世纪末期,比较新闻学开始在国内兴起,樊凡的中西新闻比较论、陈涵的比较新闻

7、学、刘夏塘的比较新闻学和童兵的中西新闻比较论纲。进入21世纪,童兵教授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著有比较新闻传播学。目前,在中西新闻对比报道的研究领域中,研究的范围、方法和对象都向着更广、更多的趋势发展。刘浏的从新闻叙事话语看灾难新闻的意识形态构建,从语言学的角度针对文本的陈述方式、角度、特色、结构等来分析纽约时报在此类报道中的意识形态。框架一直是新闻媒体不可或缺的文本构建方式。郝伟的框架理论下的中美灾难新闻报道以和对汶川地震报道为例,从主题的设置、结构方式、话语表述三个方面来探讨新闻框架在灾难性报道中的功能。凤淼的中西方灾难新闻之比较、朱妍的灾难性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以马航MH370飞机失联事件为

8、例,两者都是从批判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从表象到目的,呈现出政治意识形态对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产生的影响。3、国外灾难性新闻研究现状国外的新闻报道的比较分析始于上世纪初。20世纪前期,国外许多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对中国纸质媒体的研究。随着信息的流通和科技的发展,比较研究的对象领域不断扩充、研究范围逐渐扩大、比较研究问题也不断拓展。其中比较重要的论著有报业的四种理论、媒介制度比较研究。有关灾难性新闻的研究。西方学术研究者普遍认为,灾难性新闻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中期,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中心的社会心理学者对某次受灾的群体进行了调查研究,虽未涉及传播媒介在灾难性事件中的影响,但开了研究灾难性事件的先河。之后,在俄

9、亥俄州立大学的灾难研究中心中,他们开始将灾难性事件的研究范围扩展到媒体的角色。直至上世纪世纪60 年代以后,在灾难性报道中新闻媒介才拥有更重要的地位。在一些专著中,美国杰克卡彭的美联社新闻写作指南、杰里施瓦茨的如何成为顶级记者AP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斯蒂芬斯的新闻与揭丑等,从记者不能对任何人进行审判、应该满足公众知晓权、不应泄露隐私和记者应遵循真实性和客观性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三)研究方法(1)文献梳理法:全面梳理中西新闻学的对比研究,对相关的新闻作品进行整理归纳。(2)定量分析法:将新闻语言各部分按分类表的类别进行归类,最终获得各部分的量化数据。(3)定性分析法:建立一套概念体系,运用

10、逻辑推理、理论范式来解释或结构假设的命题。(4)对比研究法:对中美两国的灾难性报道的语言进行定量分析,显示两国媒体在遣词造句中的区别。(四)样本及抽样说明(见附录)针对我国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新闻,选取中国的新华社和美国的纽约时报中英文版相关报道作为整体样本。在样本中各抽取三篇代表性报道进行具体对比分析。同时选择了“加州地震”两国的报道作为对比研究。由于抽取的样本数比较少,同时分析的指标带有主观性,所以可能会给整个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误差。二、相关概念界定(一)灾难性新闻灾难就是由一些人为或是自然原因引起的,对人类和社会引发危害,一般超过受灾地区自救能力,亟需社会各部门制定应急举措的现象或事

11、件。灾难会对社会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灾难新闻所涵盖的议题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目前,灾难性事件主要涉及四个角度:一是对灾难本身的详细叙述,包括灾难基本情况、灾难的救援情况、灾难的成因和灾区的重建工作;二是对卷入灾难事件中的人员的报道,包括灾民处境以及救灾人员在灾害现场的活动等;三是有关政府及社会群众在事件发生后表现的报道,例如社会各部门组织应对事故的行为;四是对灾难发生后一系列的总结思考以及建立一整套相关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措施。 焦赛赛 中美新闻视角的符号学分析以中美灾难新闻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13(二)新闻语言新闻语言就是媒体在报道时所采用的话语,它是新闻实质内容的“外衣”,与其他的政治语

12、言、经济语言、医学语言等相区别的语言。尽管很多学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语言做出定义,但最后都认为:“新闻语言即指通过媒体,向人们传递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运用的语言。新闻语言的首要任务是向受众陈述事实、传递信息,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包括准确、简洁和通俗易懂。 陈晓 近年来报刊新闻的语言特色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0 新闻语言拥有丰富的内涵,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等。三、中美灾难性报道语言分析我们对中美各三篇有关“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报道进行量化分析。这六篇报道分别是美国的长江客船遇风暴沉没,数百人生死未卜、中国设法救援长江船难幸存者

13、、长江沉船“东方之星”号搜救工作结束和中国的“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遇难者遗体均已找到,搜救工作结束、再见,东方之星!记守护沉船7天6晚的湖北省军区某舟桥旅搜寻队、“东方之星”翻沉7日追思。(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大众传播的受众具有广泛性,因此它的内容必须具有大众性和平易性。从大众媒介产生之初,学者们一直都在探讨其大众性和平易性如何实现。易读性测量就是一种通过量化的方法,分析以文字为基础的大众传播内容如何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其中鲁道夫弗雷奇所编制的“易读性测量公式”最具影响力。他认为,媒体的内容若能为受众所理解,最重要是两个衡量维度:一个是降低语言上的难度;另一个是提高内容中的“人情味”。而对于

14、“人情味”,则是用“人称词的使用频率”来进行测量。人情味公式H.I.=3.635pw+0.314ps(H.I.=人情味分数 pw=每100字中的人称词数 ps=每100句中的人称词数)。 胡正荣,段鹏,张磊 传播学总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人情味分数风格010枯燥的1020较有趣的2040有趣的4060非常有趣的60100生动的表1 人情味等级美国对“长江之星”沉船事件的三篇报道的人情味分数分别为20.91、39.16和60.12。根据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三篇报道的风格为有趣的、非常有趣的和生动的。而新华社对此次事故的三篇报道的人情味分数分别为32.17、40.36和42.45

15、,依次为有趣的、非常有趣的和非常有趣的。从两者的对比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六篇报道的人情味都是比较突出的,只有一篇报道达到生动。这也就意味着中美新闻媒介对灾难性报道都开始趋向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表达,而不一定要表现的非常严肃,板着脸。(二)情感性词语的使用及客观性原则对比这里的情感性即媒体在报道中显露出的感情倾向,表现出喜恶、好坏的等评价类词语。对新闻的客观性的定义,学术界仍然存在着异议。所谓客观性,就是在新闻的写作中以全面真实的方式传递信息的性质。通常站在上帝的视角来进行叙述,引用当事人真实的话语。其中的事实可以被验证,作者一般不表明自己的立场,至少从两个方面来叙述新闻事实,不偏向任何一方。

16、受众可以在具有这种性质的报道中能够看清事件的真实情况,一般不会感受到作者对于事件的情感倾向。因此读者认为这种报道更可信,更愿意去接受,有助于形成自己的观点。 蒙丹,党玺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经营管理者-2013对于“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中美六篇报道,我们通过量化分析得出各篇报道所使用的带有明显个人情感色彩的词语数。新华社的三篇报道中,无论是对于救援工作的报道,还是对事件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题材都会出现“悲痛”、“灾难”、“生的希望”和“缅怀”等一类的词语。而在纽约时报中英文版的三篇报道中我们却很少看到这一类的词语,取而代之的是具体的数字和相关的背景介绍等。也就是说,中国的灾难性报道

17、不仅仅是将一些基本事实传递给受众,更重要的是将情感寓于事实之中,希望能够产生共鸣。而美国的报道则更加趋向于向受众直接传递一个简单明了的事实,让读者自己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体验来理解新闻事实。(三)叙事的方式对比叙事结构和新闻报道一直在相互博弈。一些学者仍然持有比较传统的观点,他们认为故事就不是以事实为主的,而保证新闻是绝对的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立足之本。甚至“反叙事”的模式也被一些学者推崇。但在他们当中存在着另一种看法,他们激励鼓励媒体从业者使用叙事结构,前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新闻部总裁Reuven Rrank就曾称:“每则新闻故事均应该展示小说、戏剧的特质。”在新闻报道中运用叙事,也就是能够以讲故

18、事的方式传递信息,能够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 霍敏 新闻报道的叙事学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5.6总而言之,新闻报道是是通过叙事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同时它在不断地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形式。其中主要包括:新闻事实的拼接和不连贯性、新闻事实的不完整性和“详细叙事”与“简单叙事”之分。而每一种叙事方式又和特定的新闻语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灾难性报道中,叙事的时间、叙事主体和叙事的角度都有其特殊性。叙事的时间包括叙事的时间顺序、时间间距和时间频率,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灾难性事件的特征联系在一起的。新闻文本的叙事节奏,尤其是在灾难性报道中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仅是指宏观层面上的新闻报道的速度,更是在新

19、闻报道中,通过停顿、描述、概括等方式来控制事件的叙述节奏。文本通常会利用“概括”来加快叙事速度,同时会插入详细描述来保持报道的张弛度。 韩小凤 报纸灾难新闻的叙事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6在灾难性报道中,记者、知情人和当事人都是报道中的叙事主体,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揭示灾难发生的性质。而对于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角度则是全景式的,新闻记者可以从事件的主体、客体、环境背景等全方位的,连续性的给予报道,给受众一种全景式的画面再现。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主体“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遇难者遗体均已找到,搜救工作结束主要就是从新闻发布会这一时间段内所获取的信息加以制作从事故发生后的新闻发布会来详细

20、介绍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结果主要是新闻发布会的发言人唐冠军、事件参与的负责人等再见,东方之星!记守护沉船7天6晚的湖北省军区某舟桥旅搜寻队从搜救队的整个搜救过程中选取了几段典型场景和人物进行再现主要是从搜救队员和被搜救的人员的故事中表现搜救工作这主要是记者通过观察来叙述,同时也有搜救人员自己的叙述“东方之星”翻沉7日追思通过“抢救”、“寻找”和“缅怀”三个不同的场景有序的安排主要从领导人的指示、救援人员的搜救过程和家属、普通人对逝者的缅怀角度进行叙述记者叙述自己在现场所观察到的、救援人员自身叙述救援过程和家属叙述自己的故事表2 新华社三篇报道的叙事方式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主体长江客船遇风暴沉没

21、,数百人生死未卜主要是从救援情况中的几个片段组合报道主要是从救援的进展的角度来展开叙事主要利用国内的新闻媒介作为叙事主体中国设法救援长江船难幸存者主要是对从事故发生到报道这一段时间内大致叙述从事故发生的时间、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和救援专家的救援方案的分析等角度进行叙述主要是记者从中国的官方媒体的提供的信息来叙述的,同时还有从事打捞专家的叙述长江沉船“东方之星”号搜救工作结束主要是搜救结束后的情况介绍和新闻发布会这些时间段来介绍情况新闻发布会事故情况的整体介绍和事故当时者的角度予以展示从新闻发布会的发言人唐冠军和中国媒体的报道作为主体叙述事件表3 纽约时报中英文版三篇报道的叙事方式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

22、出,新华社的三篇报道的叙事方式,无论是从叙述的时间、角度,还是叙述的主体都是比较丰富多样的,能够对这一灾难性事件进行全方位的展示。而纽约时报中英文版的三篇报道叙述的主体主要是来源于中国的媒介,同时大部分只有一些客观的信息,而没有对人物的报道。当然,造成这些差异是和事件在中国发生,中国媒体必然有更多的资源投入这场报道当中。同时研究选取的报道也有相当大的误差。但是总的来说,美国的新闻媒体所呈现的信息视角更为广泛,比如:将中国“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和之前韩国的沉船事件进行比较,同时报道中注重相关专家的建议等。也就是说,中国的新闻媒体所报道的内容除了一些基本的信息外,主要是用叙事的方式来表现人性,而美国

23、的媒体则主要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视角来从各个角度解读此次灾难性事件。(四)灾难美学呈现对比美学在报道中的体现最主要的是记者选取的主题,然后通过一系列相应的叙事方式得到表现。政治美学是灾难美学中的核心,尤其是体现在具有舆论喉舌功能的主流媒体上。每当灾难发生,传奇的领导干部一个个被塑造,媒体上很大一部分都是有关领导们不畏艰辛深入灾区、为了工作而废寝忘食等等。灾难早已成为一场场悲惨事件,但你会发现很多时候灾难中的受害者和忽略了,而那些领导人、救援人员全都成了报道的主角。结果就是,在每场灾难中都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悲伤成就伟大,灾难也就成为一个平台、一个展示的契机。 唐小兵 中国灾难美学 剑南文学(经典

24、阅读) 2010.10当然,灾难美学的表现形式并不只是上述一种。我们可以从各种报道中看到许多以展示受难者悲痛的文字,而且媒体不遗余力地搜集这些方面的素材。在读图时代,图片显然更有市场,其给读者的视觉冲击更为震撼。在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事故中,国内就有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写道:“孩子七窍流血尸体散发恶臭裹尸布告罄”。表现漂浮在海上的尸体、直升机上吊着尸体的图片也被国内某知名网站拿来刺激受众的视觉与心理。 曾臻 从新闻美学角度试析国内媒体灾难新闻的审美误区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5我们将新华社和纽约时报中英文版的六篇报道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中国的三篇报道有一篇基本上就是对搜救人员的英

25、勇形象的描述,同时还有一篇是对受难者家属的情感和事件的表现。在这几篇报道中,例如,曾从华感动地留下眼泪,感慨地说:“这几天不少热心人士为我们送餐送水,感谢他们!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作为人民子弟兵,为人民服务义不容辞,有需要,我们就一定能顶得上!”。这一类的话语占了一定的比例,从而使得读者在理解信息时会发生一些偏差。而对于美国的三篇报道,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引用中国一些媒体关于事件进程的消息,具体的数字和事实,而并没有一些对于搜救官员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官员如何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指挥的报道。这就能够让读者从大量信息中找出最主要的信息,得出自己的观点。四、中美灾难性报道差异产生的原因对于不同制度的新闻媒体对

26、同一件事件的报道所产生的差异有很多的原因,这其中必然会涉及到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的。因此对政治、经济的分析研究,前人已有很多的成果,所以我就将文化作为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对中美的新闻媒体的职业理念进行简要的分析,因为职业理念是一国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其进行分析也可以一窥其他因素的作用。(一)宗教哲学文化的差异1、宗教对于生死观的影响(1)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生死观从基督教分化而来的天主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其母体是相通的。灾难性报道中,基督教文化对新闻语言的影响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死亡”的命题上。基督教的信仰者信奉永恒的生活,而在现实的所作所为将和来世相联系,今世的积德作恶都将

27、作为后世进入天堂地狱的衡量标准。因此他们坚持活在当下,对每一天的生活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享受每天的生活。同时它也强调每个人独特的价值,他们一生都紧紧地围绕“原罪”,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是原罪救赎的过程,而死亡能够拯救他们的灵魂,完成自己的救赎,最终升入天堂。因此基于基督教的死亡观,美国的灾难性报道比较尊重死者的在生前的价值,对于死亡也是比较理性的看待,认为死者只是通过了赎罪进入了天堂。(2)佛教的生死观首先,佛教体现的是“重生讳死”生死观,中国哲学家们没有去探讨死亡的本性,而是强调人应当为什么而死或应当为谁而死。这就造成了无论是中国的新闻媒体还是普通人都视“死亡”为敏感的话题。因此在报道中我

28、们可以看到在之前的灾难性报道中,对死亡的数字总是支支吾吾的,而最近几年情况有所改善。同时中国视死亡为生死别离、阴阳两隔,所以在灾难性报道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死亡进行淡化处理,而对人物的品质、生平做详尽的描述。 高菲,帅全锋 新闻报道中宗教死亡观的在位与缺位基于中美讣闻报道的视角新闻知识2014(7)同时佛教强调因果、善恶、轮回等,在对待死亡上,人们倾向于表现其美好的一面。由此造成了新闻的重心由对灾难本身的报道转向对英雄人物的描写上。在此次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表现的并不是很明显,而在地震一类的灾难中,舍身为人的报道层出不穷。2、宗教哲学对于社会秩序的影响(1)人文主义哲学的个人主义西方人文主

29、义的兴起,关于“人“的价值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社会的主体,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加强。由此产生的个人主义不仅仅重视自己对生活的自主决策,社会对自己各项利益的重视,不允许任何人侵犯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个人主义把人自身作为一切价值的核心,他们认为社会仅仅是实现个人目的的桥梁。10 杨晓峰 从文学的视角看美国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期刊论文-河南社会科学 2009(5)在这种思想传统的影响下,西方媒介花费大量的笔墨描写灾难相关的个体,着重说明灾难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的不便与危害,同时报道一般采用从“个别”到“一般”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要求新闻媒介能够观察到事件和人物活动的

30、细节,通过细节来刻画个体、凸显个体,表现出个体的形象、感受和经历,利用个体反映全局,最终呈现新闻主题。(2)儒教的集体主义儒教的核心价值观在于它的集体主义,视“家-国-天下”的逻辑为共同目标追求的行为准则11 陈云 儒家宗法集体主义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期刊论文-云南社会科学 2013(6)。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是一个个不同群体中的成员。因此个人的行为必须依据社会的共同准则,其价值必须在社会中得到实现。在这种文化传统之下,在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媒体将报道的重点集中在全局的描述上,比如救援工作的进展状况。从而比较忽视事件对个体产生的冲击、不良影响。采取从“一般”到“一般”、从“整体”到“整体”的

31、方式直观灾区概况。因此,在这种报道思路下,新闻媒介在筛选事实素材时会倾向于选用骨干事实,简练而全面地说明事故情况,直线式地勾勒整体,明确表明主旨。而媒体所获得的相关骨干事实一般都是从权威官方部门那里得到的。因此这一类的信息体现出事实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媒介的表述具有客观性、逻辑性和科学性。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新闻报道的书面样式也最终形成。3、宗教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1)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天人分裂在西方的基督教观念中,认识上帝所创造的物种中最高贵者,人可以支配、主宰自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与自然是处于物质世界的两极,人存在的意义就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形成了天人分裂的思维

32、方式。而在天人分裂的思维方式下,西方逐渐形成了一种悲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剧烈冲突中,凸显个体的悲剧美,注重悲剧情怀的宣泄。这种思维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新闻媒体在报道时的写作方式。在天人分裂的思想影响下,国外的灾难性报道通常把受害者的痛苦遭遇展现出来,同时描写出生命逝去给个人、家庭带来的消极影响,表现出人在面对超越自身能力之外力量的渺小、失落。因此新闻媒体在涉及这类事件时,各种展现人类脆弱、绝望、消极的事实成为报道的核心。将抢险救灾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不利作为强调的部分,完全将灾难描绘成一幅人类痛苦的全景图。从而在原先天人分裂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使得人类在面对灾难时更多的是一种消极的态

33、度。1(2)道教的天人合一道教自古以来就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它的影响下,人类和自然是相互联系的。自然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运行,人类只有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次,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形成了一幸福文化,人们憧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的安定有序、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家庭的幸福。因此他们会在生活中,尤其是在灾难中寻求各种欣喜的,能够给心灵带来慰藉的消息。在我国的灾难新闻报道中,人们总是试图回避痛苦的事实、回避凄惨的现实、回避生命的逝去等,人们希望得知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记者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同时为了安抚受难者和读者的心灵,新闻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会刻意渲染一种“多难

34、兴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报道救援工作进展顺利,给社会提供一种积极的信号,坚定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闻媒介在选择这一立意的同时,便会使其选择积极事实对新闻主题进行说明,将眼泪和悲剧置于次要地位,将各种好消息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要框架。(二)对比研究分析在上述的分析中,我们是基于发生在中国的沉船事故。由于中美两国媒体在事故中处于两种不同的地位,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所获得的资料等方面都是不对等的。因此我们对发生在美国的灾难性事件进行两国媒体报道的简要对比分析,以期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我们选取的是新华网和纽约时报中英文版对2014年8月24日发生在美国加州的地震的两篇报道,分别是新华网的美

35、国加州湾区遭遇25年以来最强地震和纽约时报中英文版的美国加州北部遭遇25年最强地震在新华网的这篇报道中,文章主要内容是选自美国媒体,诸如CNN、ABC电视台。报道主要从地震发生的地点、伤亡人数、地震造成的破坏等几个方面作了简要的描述。在纽约时报中英文版中,报道的叙述对象更为多样,分别从加州州长、医疗中心发言人、加州紧急事务管理署的秘书、美国地质调查局、加州林业及消防部发言人、商店老板、一些普通市民等角度对地震进行了报道。这说明由于在灾难性报道中,由于他国媒体难以获得最新、最详细的现场资料。所以中美两国媒体在报道本国的灾难性事件中,往往能够从叙事的时间、角度和主体等方面做的更好,能够从各个角度将

36、事件呈现给受众。而新华网在对美国的灾难报道中并没有过多的涉及领导人在灾难中的表现,只是将重点聚焦于灾难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的事实上,灾难美学并没有运用于其中。而美国纽约时报中英文版则一如既往地没有花费篇幅来描述领导人的抢险救灾的行动。五、中美灾难性报道的融合之道(一)媒介专业主义的相互启示媒介专业主义起源于新闻行业,主要是指媒介从业者在工作中所秉持的相关职业意识,它是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文化组成部分。尽管政治、经济是媒介专业主义形成的基础,但是它一旦形成,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便具有了自身发展的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的其他部分。因此我们将之作为文化因素来考察它对灾难性报道语言的影响。国外媒介专业主义主要

37、包括三个部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责;新闻媒体的应具有的社会功能;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而西方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涵盖了一些基本准则,包括:(1)新闻媒介应该承担起社会的公共服务的职责,它不是政治、经济利益的代表,而是主要服务于大部分人的利益;(2)新闻从业者应是社会瞭望者,主要对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某些政治、经济利益集团的参与者;(3)新闻媒体是各种信息通道中的把关人,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作为选择事实、编写新闻的依据;(4)对真相的评判是理性分析的结果,不逾越新闻失实这条底线,不受制于其他的经济或政治压力;(5)新闻媒体不仅仅服从于上述的专业规范,还要接受新闻专业的自律。建立在新闻专业主义之上的

38、媒介专业主义在中美两国中既表现出相似的一面,同样在某些原则上也有一定的区别。它们主要的区别是美国标榜的“社会瞭望者”,而我国则是以“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自居12 吴斐 从“耳目喉舌”和“社会瞭望者”看中美新闻观的差异学位论文硕士 2009.6Sino-American linguistic analysis of catastrophic coverage-the star of the East sinking, for exampleYuan jia-weiMedia, radio and television journalism i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o

39、llege 2012, Wanzhou Chongqing 404100Abstract The high risk society, catastrophic ev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edia news reports. The uniqueness of a catastrophic event, requested catastrophic coverage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types of news reports. Meanwhile, after deducting the eff

40、ect of political ideology, China and for coverage of catastrophic events also showed a greater differe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resented their own report. When a catastrophic event when you become part of our lives, news reports is all journalists need to consider and solve the problem. Pape

41、r through on Sino-US two has similar status of news media for same event of reported, while from its language using of normative, and objectivity and Humanities care, language features of angle, through text analysis of method on two of news reported for compared analysis; on the is from two religio

42、us culture and media professional doctrine of angle, respectively research religious in different culture in the of death views, and social order and people and natural relationship in the of meaning, Then two cultures deep reasons of catastrophic coverage. Final analysis, to media professionalism a

43、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as the main way of narrative language, with a view to their catastrophic coverage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improve. Key words disastrous news report news language religious culture the idea of news career附录 。具体表现在西方媒介专业主义规范主要包括:保证信息真实准确、维护公众的权利、保持信息搜集和发布的标准和用公正的方法获得信息并尊重信息提

44、供者。灾难性报道中,美国媒体的报道更多的是用具体的事实、数字表达,以量的形式表现出信息的真实准确。它们会将灾难的事实迅速地传递给受众,记者一般不会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是让受众自己根据自己的经历做出自己的解释。因此报道中一般都是比较客观的事实、观点。根据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我国的媒介专业主义包括以下几个原则:为人民提供信息服务、引导正确的舆论、维护新闻的真实和客观。3通过两种不同的媒介专业主义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存在着许多想通之处。我国新闻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首先要借鉴美国媒体的“社会的观察者、报道者”的功能,尤其是在信息传播渠道极其多样的时代。我们新闻媒体需要在第一时间将灾难的情

45、况告知受众,而不是为了所谓的社会稳定而有所推迟或弄虚作假。同时,两国的媒介专业主义都强调了报道要注重社会效果,这是中国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职责。而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社会中会流传着各种谣言,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媒体都重视信息的准确、真实。尤其是在信息发布渠道更加多元、把关难度增加,新闻媒体更加需要在灾难性报道中表现出自己的专业素养。(二)叙事语言的相互启示首先,通过中美两国的灾难性报道的语言分析,大众媒介都会寻求易读性,而灾难性报道亦是如此。在衡量易读性的标准人称词的使用这方面,我国的媒体已经认同受众为中心的原则,能够将报道制作的比较生动,并不比美国的媒体报道逊色。但是这个世界往往比我们看到

46、的要复杂,事物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新闻媒体不能仅仅为了追求易读性而忽视向受众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灾难性事件中尤为如此,因为灾难性事件背后的原因往往是纷繁错杂的,我们的媒体需要为受众揭示其中的鲜为人知或是比较高深的内容。我国媒体需要向美国同行一样,在事故发生后,及时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来分析事件,使受众能够了解其来龙去脉。其次,为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我国的媒体不可避免的要为相对于事故本身而言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人物进行报道。这种行为确实是一种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做法,对受众也能够起到一种积极向上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灾难性报道中关于人性美的报道占据了大量的版面,如救援人员在现场的英勇献

47、身、领导人的正确指挥等等。一方面这是美国灾难性报道中所欠缺的,新闻报道不只是一些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群有血有肉、充满感情的人。另一方面过多此类的报道会造成对灾难美学追崇,同时这也是一种过度的舆论引导,从而忽视灾难报道本质和真正有价值的事实。因此在灾难性报道中继续弘扬人性的光辉,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但新闻的本质是告知人们消息,消除人们的不确定性。因此我国媒体需要注意适度原则,回归新闻的本来面目。当然能够做到传播消息和引导舆论两者的平衡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再次,中美两国的新闻媒体对于本国的灾难性报道,无论是从报道时间、报道主体还是报道角度都是比较多样、全面的,将灾难事件的各个维度立体地展示给受众。同时我们从两国的报道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媒体对事件参与者的展现并没有美国媒体多种多样,美国媒体通过对各类人在事故中的角色的报道,才能展现出事故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最后,我们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媒体对于发生在本国范围内的灾难性事件可以更加全面、专业的角度去解读,而对于其他国家的事件则只能通过他国的媒体的内容来完成自己的新闻传播。正是由于这种不对等的情况的存在(当然这是必然的,每个国家的驻外记者的数量是有限的),我们很难去接触到真实的事件。当国家实力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