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艺术研究1 生态美学概述生态美学是生态与美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亲和的审美状态。生态美学认为,应该从生态角度重新定义美,要感受、亲近自然,而不是用传统的形式美割裂自然,其宗旨是从审美的视角表现生态环境,重新构建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大机器生产的普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拜物主义盛行、经济文化冲突加剧、心理疾病蔓延,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生态美学应运而生。生态学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 1866 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有机体普通形体学中提出。西方生态美学最早的理论萌芽是 1949 年利奥波德的大地美学,其正式发
2、端则是 1972 年米克提出的生态美学1。利奥波德将土壤、水域、植物和动物纳入其中,提出“人类事实上仅仅是生物/生命团队的一员”,即“生物/生命共同体”。这一论断与我国倡导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论十分接近。我国生态美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审美思想,可见,我国将生态和美学相结合的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具有雏形。而较为完善的生态美学理论的出现,就不得不提李欣复教授在1994 年发表的论生态美学一书。该书对生态美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介绍,也是我国对生态美学进行研究的起点。曾繁仁教授的生态存在论美学中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的生态智慧,具有中国特色,同时融入了西方生态美学观
3、念,中西结合。曾繁仁教授的生态存在论美学经过 20 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有较大影响力的生态美学观念2。2 郭熙生态美学观念渊源2.1 社会制度的变革北宋时期经济发达,儒学复兴,政治开明,人们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社会制度在变化,士大夫们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状态也在发生变化。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以来,越来越多的平民可以通过读书考试获取入仕机会。北宋时期,很多出身农村的士大夫都通过科考走上仕途,因此野店村居、丘山野溪变成他们的一种精神追求和心之向往,这彻底改变了许多出身贫寒、来自民间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命运,使他们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朝廷命官,即朝廷官僚的来源完全不同于汉唐,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士大夫。他们将自
4、己的艺术观点和审美趣味带入宫廷,潜移默化地对宫廷贵族艺术的审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2 佛教禅宗文化的影响北宋建国后,统治者“崇道教,兴佛法”,三教合一,大修寺观、道院,其中由佛教中国本土化独立发展起来的禅宗文化影响最大。禅宗以“自心”为禅林泉高致集 山水训生态美学思想研究花玉茹(曲阜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摘要: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生态美学应运而生。文章通过林泉高致集山水训的山水创作方法,深入探究其中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方法:文章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关于郭熙林泉高致集山水训以及生态美学的文献材料,在此基础上研究郭熙关
5、于山水画的审美观念、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以及其中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首先,对生态美学的概念以及一些重要观点进行归纳和梳理;其次,分析郭熙生态美学的思想渊源,分为社会制度的变革、禅宗思想的影响以及自身经历的影响;再次,从生态美学角度分析林泉高致集山水训中对于山水画绘制的观点,提炼出其中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最后,总结林泉高致集山水训中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的意义与带来的启示。结果:通过对林泉高致集山水训中山水画创作观点进行分析发现,其体现了热爱自然、天人合一、以自然为师的生态意识。结论:挖掘郭熙林泉高致集山水训中蕴含的生态美学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作用,发挥古代画论中所提及的生态美学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6、。关键词:郭熙;林泉高致集;生态美学;自然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2-0108-03109第 37 卷第 2 期 2024 年 1 月Vol.37 No.2January 2024艺术科技修的枢纽,提倡径直指向人心,亲近自然,禅修是心性的修持。各种禅修实践都围绕心性进行,体现了佛教“无念”“无妄”的思想境界。这是山水画家应该有的虚静的心胸,也是士大夫们的精神栖息处,更是郭熙所追求的林泉之心。2.3 郭熙自身生活经历的影响郭熙出身平民,自幼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审美评判标准不是“美”,而是“真”,郭熙主张对真实自然山水进行观察,顺应自然,与
7、自然和谐相处,不理会世俗纷扰,追求朴素的美,坚持去粗取精的创新精神。郭熙喜欢游历山水,对自然山水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也有较深的感受,并且能够融入山水,因此认为画家应该“饱游沃看”,才能画出让人感受较深、有意境的画作。郭熙善画山水寒林,通过长年对山水的观察,概括出了“卷云皴”“蟹爪皴”等皴法,笔法风格独树一帜。郭熙后由宰相引荐入京成为宫廷画家,不能常常回归田园乡村,因此更能理解位居朝堂的文人士大夫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和满足精神追求的审美需要。3 林泉高致集山水训中的生态美学思想林泉高致集是中国艺术理论的代表性著作,是由郭思整理其父郭熙创作经验、艺术见解和美学思想的著述,全书分为六篇“山水训”“
8、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画记”。“山水训”篇集中阐述了郭熙的山水画美学主张与创作经验,讲述了怎样观察自然、怎样提炼素材等创作方法,是该书最重要的部分。林泉高致集中没有直接表露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在生态审美上的关系,只是郭熙对山水画创作的建议,但其所言所论皆建立在人与自然亲和融洽的关系中,充满生态审美意味3257。3.1 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生态美学认为,万事万物都是血脉相连的有机整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是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理想境界。林泉高致集开篇即言:“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
9、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411郭熙用六个“常”道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丘园”就是田园乡村,是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家园,人们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之中可以畅神怡情,悠然自得,打鱼砍柴的隐居生活可以使人放松身心、感到满足,猿鹤的鸣叫会让人感到与大自然更亲近。生活中的束缚与羁绊是人们所讨厌的,在仙境般的山林烟霞中生活,是人们盼望却始终不得的。远离尘嚣、向往林泉是人之常情,郭熙开篇所言的实质就是想实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本真需求,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要实现这样的理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些通过科举入仕的读书人,希望在仕途中有所建树,同时十分向往林泉生活。因此,士大夫们对山水的喜爱,是出于对自
10、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想要追求理想、闲适的生活。由于现实不允许士大夫归隐,所以郭熙又提出,山水画可以满足士大夫们的精神追求,让士大夫们感受到猿鸣在耳、水光山色近在眼前,放松身心,得到精神愉悦。这种“以景为乐”的理念,充分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审美关系。这种生态审美观体现了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古人相信,人与天地本是一体的,只有亲近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老子认为人、地、天、道皆法自然,与自然本是一体,自然便是天地万物的本真状态3258。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将自然山川比拟为人,这种比拟的方式便是对人与自然生态同构性的暗示:将水比拟为山的血脉、脸面,草木比拟为山的毛发,亭台榭落比拟为山的
11、眉毛,垂钓场景比拟为山的精神气。血脉、脸面、眉毛、精神气等都是人所拥有的,郭熙的比拟显示了人与自然的亲近性和同构性。这样的比拟本身便具有“天人同构”的生态美学意义。可见,人类与大自然的亲和有很深的渊源。3.2 自然是人们心灵的栖息处为了更好地体现山水画“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价值,郭熙提出,世人论山水,把山水分为可以漫步其间、可以登高望远、可以畅快游玩和可以安然居住的,山水画能做到其中一点就可以成为精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为行得,何者?”426因为“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郭熙认为绘制山水、欣赏山水,目的都是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表达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可行、可望、
12、可游、可居充分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和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精神生态和谐。郭熙把山水分为110艺术研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四种。山水之美被分为四个层次,按次第来看,可行、可望较浅,可游、可居较深。可游可居的地方是山川中的精华所在,这种地方是有林泉之志的君子向往之处,也是山水画所应着意表现的5。这里所说的“可行”,是从山水游览角度去认识,指一般的游览,自然风景的质量一般;“可游”的山川指的是价值较高,能吸引游人驻足停望、反复品味的风景;“可居”的山川,其景物价值属于最高层次,使人畅神益智,不忍离去,乃至想要居住在此地。郭熙主张山水画要画可游可居之境,画出士大夫们渴慕的林泉佳境,回归心灵栖息处
13、,接近生命的本源,通过欣赏山水画,在精神上与大自然亲近,实现身心的愉悦和放松,从而更好地投入工作中。3.3 以自然为师山水画家崇尚自然,以自然为师,用丹青表达对山水的主观感受。这就要求画家深入观察和体验山水,将山水美和笔墨美相结合。郭熙提到“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即”就是要求画家深入自然山水之中,“取”就是选取能够打动自己的景色,提取创作素材,同时在自然山川中净化性灵。郭熙提出,绘制花卉和竹子时,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并且可以通过月光照射下的影子来细致观察。郭熙提出,山水画创作要采取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设身处地观察自然山水景色的微妙变化。例如山水烟云会随着四季、天气、晨暮的变化而变幻,人置于
14、天地间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为了抓住山水细微奇妙的瞬间变化,画家要找到正确的对策。林泉高致提到了观察山水的四种方法,即“山形面面看,山形步步移”,要认真观察远近距离不同所呈现的景色,每走一步,山的形状、给人的感觉都会发生变化。“四时之景不同”,四季的山水各有特点;“朝暮之变态不同”,在同一天的早上、中午、傍晚看山是有变化的,受天气的影响,所看到的山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座山,也有千形百面,山水受客观因素的影响,画家对山水的主观观察也在变化。只有师法自然,对大自然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才可以创作出引人入胜的画作,画出士大夫们渴慕的林泉佳境。郭熙还提出,应该“饱游饫看”,画家应该多游历、多观赏,身心与
15、自然相接,胸中有丘壑,体会大自然的美丽风景,提取素材,心中有了感悟,然后创作。宋代文人常常带着自己的作品游玩、泛舟,一叶小舟行驶在优美的自然山水中,与友人赏画,谈论自然美景或者进行艺术创作,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产生创作灵感。唐代画家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清代画家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都是基于多游历山水、多亲近自然而得出的结论。艺术理论源于自然,艺术创作更是离不开自然。4 结语郭熙的林泉高致集不仅阐述了山水画创作方法,还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包括亲近自然、敬畏自然、关爱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山水画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深入观察达到“畅神”的目的,回归自然,从而愉
16、悦身心,创作出更生动的作品。在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极为快速的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不平衡,人们无节制地剥削自然、压榨自然,对自然过度索取,人与自然亲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越来越难以实现,人们在身心疲惫时也无法得到自然的抚慰。人们应该明白,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栖息处。中国古代画论中很多都提及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如宗炳画山水序、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应深入发掘我国古代画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发挥其当世意义,防止人与自然分离,强调与自然亲和,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建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友好型社会。参考文献:1 程相
17、占.西方生态美学的建构路径及其启示J.东岳论丛,2020,41(3):114-120,191-192.2 袁鼎生,夏文仙.中国生态美学的四种形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4):152-158.3 孙红阳,王宾旗,代永丽.林泉高致蕴涵的生态美学思想剖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3):256-261.4 郭熙.林泉高致 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11,26.5 彭鹏,彭程.论 林泉高致中的景观设计理念 J.西部皮革,2019,41(18):22-23,26.作者简介:花玉茹(2000),女,山东曲阜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