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内涵意蕴、实践误区与提升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47601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内涵意蕴、实践误区与提升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内涵意蕴、实践误区与提升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内涵意蕴、实践误区与提升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 2024/6本刊特稿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内涵意蕴、实践误区与提升路径文/段 伟【摘 要】思政课教学亲和力是近年来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概念,表达的是在思政课教学中课程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吸引和影响的力量。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对于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形式上的亲和力理解内容上的亲和力、以知识性的亲和力替代价值性的亲和力、以“教”的亲和力遮蔽“学”的亲和力。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要在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和忠实践行“六要”要求基础上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这一根本前提,切实提高教学针对性,并着力使教学话语接地气。

2、【关键词】中小学思政课 教学亲和力 针对性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将增强亲和力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这不仅显示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高度重视,也显示出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特殊重要性。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怎样理解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亲和力方面存在哪些误区?如何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内涵意蕴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首先要对亲和力的概念进行理论溯源,在此基础上探究教学亲和力及其作用方式,并清晰把握

3、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具体内涵。1.如何理解亲和力?亲和力是一个源自化学领域的词语,指称的是自然界的化合反应,表明多种元素相遇时吸引和聚合的力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亲和力也被解释为“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的相互作用的 力”。1随着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亲和力一词逐渐被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主要用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情感关系的和谐状态。近年来,亲和力一词“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概念,频繁出现于党和国家的主流话语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2并用于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对于亲和力的理解,必须立足于基本的概念内涵。首先,亲和力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一种本质属性。作为一种力量,其源泉在于事物

4、的内部性质,往往先有亲和的内部品质,而后才有外部的亲和力。因此,外在形式上的亲和力可以模仿,但总归不够真实,要获得长久的亲和力必须从事物自身内在本性上下功夫。其次,亲和力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范畴。只有与其他事物发生某种联系的时候亲和之“力”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单个事物不能产生亲和力,必须在不同事物关系中促使亲和之“力”的产生,从而使事物之间相关吸引和影响。再次,亲和力转化为思想理论概念后,便具有了人文力量和价值导向力量。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和影响,展现出一种基于正义立场的善性力量。因此,缺少正确价值导向功能的亲和力不足以展现事物的魅力,52024/6本刊特稿只有具备有一定的价值导向功能,

5、服务于正义的社会事业的亲和力才是值得人们追求的。2.教学亲和力的构成及其作用方式教学亲和力必然包含构成教学基本要素的亲和力。具体来说,首先是“人”的要素。教学中“人”的要素具有能动性,并能够表达情感,这主要涉及的是教师与学生。“人”的要素的亲和力展现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影响的状态和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教师的个人魅力,以此增加教师、课堂等对学生产生的亲和力。其次是“物”的要素。“物”的要素同样在教学亲和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亲和力,它虽然不像“人”的要素那样具有能动性,能够表达情感,但“物”的要素却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属性

6、实实在在地发挥着吸引与拒斥、推动或阻碍等具有“力”的特征的作用。事实上,教学亲和力中“人”的要素同“物”的要素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适合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旦同教师的个人魅力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亲和力。相反,如果教学内容没有真理性、教学方法运用不当,即使教师个人魅力再大,也难以产生持久的亲和力。因此,教学亲和力是构成教学各种要素亲和力交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虽然亲和力一词来源于化学领域,但从“力”的作用方式来看,教学亲和力不同于化学状态中的“自然力”,它产生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交往中所形成的“文化力”,即教师通过个人魅力,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透彻的真理性

7、知识传递给学生,在与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拉近了距离、交流了情感、产生了共鸣。其中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包含着学生对教师的亲近与依赖感。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教师的亲近与依赖,一定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吸引与感染之上的。3.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中小学思政课是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本质上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它是一门涉及哲学社会科学诸多领域的综合性课程,并发挥一定的选拔人才的功能。因此,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

8、,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区别于一般的师生之间的日常生活交往,它是把课堂作为主要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更多地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精神交往的特质。以往提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时,经常使用“吸引力”等词汇,但当“亲和力”一经出现后,便很快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是因为“亲”与“和”更符合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影响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小学思政课亲和力体现在包括教学亲和力在内的方方面面,但无疑教学亲和力是最重要的方面。理解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要建立在教学亲和力的一般特征基础上,理解其作为中小学思政课所具有的亲和力的特殊内涵。首先,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亲和力表现为:教师传递的思想道德价值对学生

9、价值观念的影响及其变化;学生对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的接受与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力量与教师人格的力量耦合之后对学生情感上的吸引与影响。其次,思政课教学结果方面的亲和力表现为: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并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相应要求;学生是否认同与内化教师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学生是否从心底喜欢思政课并将其视为进一步深造学业的重要依靠。从思政课建设方面来说,把教学亲和力放置于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位置,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小学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实践误区思政课教学亲和力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但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对于如何

10、提升亲和力方面还存在一些实践误区,对这些误区的澄清与反思,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提升教学亲和力的具体路径。这些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教学形式上的亲和力理解内容上的亲和力长期以来,中小学思政课被认为是德育课程,6 2024/6本刊特稿而在新课程改革之前,这种德育课程主要以学科知识为线索组织,德育课被上成道德知识课,3以此适应升学选拔的需要。新课程改革聚焦知识生活化,基于生活化的理念,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经历几次修订之后,逐渐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其亲和力也大大提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要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

11、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在新课标引领下,一线教师不断创新教学形式,采用议题式、项目式、情境式等教学方式,以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升教学亲和力。但与此同时,这也产生了另外一种倾向,即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对教学形式的追求甚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把握。不可否认的是,教学形式的各种探索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思政课课程及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对提升教学亲和力具有积极作用,但对教学形式的过分追求也使一部分教师忽视了教学内容,导致以教学形式上的亲和力来理解教学内容上的亲和力。然而,“思政课离开对理论的追求所产

12、生的亲和在某种程度上不是真正的亲和,顶多只能算是迎合”。4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经常会有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通过缺乏明确目标指向的活动、游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学生参与度,而未着力阐释哲学、政治、经济、道德、法治等内容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核心要义,以致思政课教学实践偏离了课程内容要旨。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在课堂中并没有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这样的思政课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从实质上来讲还算不上真正具有亲和力的教学。如前所述,亲和力源自事物内部,思政课要提高教学亲和力不仅仅要关注教学形式上的亲和力,更重要的是要增强教学内容的理论魅力。2.以知识性的亲和

13、力遮蔽价值性的亲和力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还是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中小学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都体现出了综合性的特征,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化、历史、法律、伦理等多学科的知识,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生活世界高度相关,如果能用这些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生活世界中的困惑,解决生活世界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那么一定会增加课程及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教学实践中,一个能够将多学科知识贯通、学识渊博的思政课教师总是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因此,增加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人文知识性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另外一种倾向,即将思政课当成人文素养教育课,以此来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14、诚然,中小学人文素养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侧重于人文知识的习得与传承,其突出特征是凸显不同学科的知识性。但是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虽然知识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是思政课教学的全部,也不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因此,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人文知识的习得和传承,而在于铸魂育人、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是对处于“拔节孕穗期”的中小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使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果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把关注点放置于人文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其价值属性,那

15、么思政课就丧失了其最终的教育目的。当然,还要避免的一种倾向是将思政课仅仅视为应试升学的科目。虽然新课标强调课程的核心素养指向,但在一些学校,应试导向的思政课教学依然大行其道,这种功利思维也是强调应试知识教学而忽视思政课价值属性的表现。实际上,价值上的亲和力是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只有具备一定的价值导向功能,服务于正义的社会事业的亲和力才是值得追求的。所以,中小学思政课在开展知识教育的同时,要避免以知识性的亲和力遮蔽价值性的亲和力,只有把知识教学与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起来,才不至于失去课程本身的基本出发点,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思政课的教学亲 72024/6本刊特稿和力。3.以“教”

16、的亲和力替代“学”的亲和力中小学思政课同其他课程一样,教与学的矛盾始终贯穿于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因此,“教”的亲和力与“学”的亲和力构成了教学亲和力的统一体,其中既包括“人”的因素,也包含着“物”的因素。在亲和力的作用方式上,教师基于自身专业能力有机整合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吸引学生学习;学生基于自身发展需求,端正学习态度,运用有效学习方法配合教师教学。由此,教师与学生双方达到相互吸引和相互影响的状态,教学亲和力就得以彰显。很显然,这一过程就是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教与学关系中,学是教的目的,教是为了学。因此,如果说教与学的矛盾贯穿教学实施整个过程,那么“学”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思政课是

17、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不可否认,教师人格魅力的独特性、教学目标确立的精准性、教学内容选取的适切性、教学方法实施的有效性等方面都会对思政课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但学生对于思政课所能带来的思想道德需求的满足程度、对于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折服与喜爱程度、对于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甚至思政课教学对学生升学需求的满足程度等方面更需要我们关注。中小学思政课本身具有较强的价值属性,教学内容也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何将价值逻辑和理论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并以适当的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这是摆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重大问题。当前,很大一部分教师将教学的重心放置于“教”的层面,于是便产生了在

18、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现象,如只顾自己教学完成与否,不管学生是否习得;只管教学程序是否完成,不管学生是否有收获;只管完成教学内容,不管教学效果;等等。总之,用“教”的亲和力代替了“学”的亲和力。但是亲和力是一个关系范畴,必须在不同事物关系中促使“力”的产生,从而使事物之间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这就需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思维,在科学处理“教”与“学”的矛盾过程中,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 和力。三、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有效路径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必须建立在对其基本内涵的理解之上,综合考虑教学亲和力所涉及的具体要素,推动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而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

19、相互吸引、相互影响的力量,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实现价值引领的目的。1.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是提升中小学思政课亲和力的根本前提。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首先体现在彰显思政课所蕴含着的理论魅力上。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中小学思政课是中小学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没有彻底的理论说服力,就不可能让学生产生亲和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对自己所讲授的相关理论内容有透彻的把握,就不可能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贴近学生实际,进而运用相关理论及其所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学生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和

20、困惑。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在一些地区的中小学特别是小学阶段,还有为数不少的思政课教师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甚至思政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他们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很多时候还不够透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同时,由于初高中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增强,很多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加上初高中升学的需要,本来生活化的思政课变成了晦涩难懂或高高在上的理论宣讲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因此,提高中小学

21、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必须要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透彻把握着手。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明确四个学段所涉及的“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8 2024/6本刊特稿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主题内容。高中阶段要明确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逻辑主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等几个方面把握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有精透的把握,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回到学生身边”,这是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根本前提。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还体现在教学内容所蕴含的价值导向上。

22、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新课标分别指出,要“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明确指向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必须发挥价值导向的重要作用,要着力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政课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有透彻的把握,才能使思政课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2.切实提高教学针对性切实提高教学针对性是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应有之义。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要有实效。如果教学没有针对

23、性,学生就感受不到思政课教学与自身的关系,便不会走近教师,不会亲近和认可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学也就谈不上有亲和力。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放在一起来强调,这说明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也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方面,并与亲和力高度相关。实际上,当前中小学思政课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业质量等方面一直在追求针对性。以课程内容为例,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由“自我认识”到“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基于学生对“我”的认识与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展,按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高中思想政治以必修

24、课程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以选择性必修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兴趣,选修课程则关注学生专业素养发展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等。但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教学针对性进而提高教学亲和力,还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与经验,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的“有用性”。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高度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要基于学生成长需要,明确不同学段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困惑与迷茫。如讲授七年级上册“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限于将教材中的有关理论和案例讲清楚,还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在实际交往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如“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朋友的帮助”“我们应该为朋友

25、做任何事吗”等困惑,并帮助学生澄清问题。事实上,教师只有关注学生思想困惑和现实需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有关理论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提升教学亲和力。二是要理论联系实践。思政课不能远离实际生活,教学应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中小学思政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特别是初高中思政课涉及政治、经济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性知识,运用这些知识能够有效回应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增强教学中相关理论的解释力与说服力。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和时下一些文化现象相结合,借鉴现实案例,如2024年春晚在西安分会场中动画人物同群众一同朗诵的场景,才能启发学

26、生思考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具体路径。因此,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知现实生活,使教学与生活联系更为密切,才能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和最宝贵的理论品质,从而提升教学亲和力。另外,思政课作为中小学的主要课程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发挥了选拔人才的重要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为提升教学针对性,还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钻研学业质量标准,助力学生在相关学业评价中获得优异成绩,这也有利于提高教学亲和力。92024/6本刊特稿3.着力使教学话语接地气使教学话语接地气对于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提升有着特殊重要作用。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

27、,“话语是传播之基,没有强大有效的话语体系,传播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6中小学生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话语特点,教师需要认真研究不同学段学生的表达习惯和话语接受偏好,才能更好地吸引和影响学生,从而提高教学亲和力。然而,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教材体系没有被转化为教学体系,教材语言没有被转化为教学语言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初高中阶段,随着理论教学的不断深入,一些教师在没有弄清楚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教材知识进行简单搬运,从理论到理论,或只对理论进行简单例证,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甚至晦涩难懂,让学生感觉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似乎“远在天边”。实践证明,不对教学语言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转化,无法激

28、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这会直接影响教学亲和力。实际上,有学者很早就关注到这个问题,提出小学思政课要“接童气”,要“尽量避免单一的、只关注外显的、可见的、言语表达的经验方式”。7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教学语言接地气进行了通俗而深刻的阐述,指出:“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基本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面对中小学生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是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也是提升教学亲和力的有效路径。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要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尽量使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语言,运用日常生活话语来开展思政课教学。比如

29、教师在讲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中有关价值观的内容时,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不同人群对诸如“双减”等改革措施的看法,分析其价值取向的差异与成因,以使教学话语接地气。二是掌握不同学段学生的“对象话语”。时代不同,学生的话语表达方式也不同,如果教学语言不顺应学生的话语特点,师生沟通就会产生隔膜,不利于提升教学亲和力。比如,当代学生的话语体系常常涉及音乐、流行文化等。前几年在中小学风靡的流行歌曲孤勇者的歌词被用于七年级下册“我们的情感世界”一课教学内容时,就得到过学生的普遍欢迎。三是适当使用网络语言。比如,中小学生喜欢用简短词语、缩略词和表情符号来表达自身情感与想法,教师在教学中用一些缩

30、略词、表情符号等来表达教学信息时,无疑会增强教学亲和力。当然,使教学话语接地气需要经历一个不断熟练的过程,肯定还受到教师性格、师生关系、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能为了接地气而刻意接地气,否则使思政课有哗众取宠之嫌,反而不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自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作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领域,推动教学亲和力不断提升,还需要一线教师和研究者继续基于教学实践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深入探讨并不断寻找更好的提升路径。参考文献:1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057.2 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0).3 冯建军.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 J.课程教材教法,2022(6).4 白显良.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逻辑生成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4).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6 段钢,汪仲启.互联网时代主流话语传播要强化受众意识 J.红旗文稿,2017(1).7 唐燕.教学如何“接童气”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逻辑的生活化 J.课程教材教法,2020(2).(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