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再华化”中的作用及其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47543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再华化”中的作用及其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再华化”中的作用及其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再华化”中的作用及其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42024 年 第 2 期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再华化”中的作用及其路径张家铭1,冯永昌2,吉秀华3(1,2,3.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300)摘要:海外华裔的“再华化”趋势在华裔聚集较多的东南亚和北美地区都在不断加强,主要体现在语言与文化认同复兴、族群身份认同复兴、华裔政治运动兴起三个方面。中华文化在推进海外华裔“再华化”进程中具有独特作用,是“公约数”和“调和剂”。但是,文化认知接纳上的地区差异与政治干扰,以及文化语境上的差异与传播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阻滞了海外华裔“再华化”的进程。以中华文化为纽带进一步增进海外华裔“再华化”,关键是把握中华文明“重内”的逻辑起点,打造中

2、华文化符号,创新中华文化元素;健全文化交流机制,畅通文化交流渠道;讲好当代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关键词:中华文化;海外华裔;再华化;身份认同;文化语境中图分类号:D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24)02-0104-13收稿日期:2024-02-28基金项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高端智库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华裔 再华化 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ZK2023027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统一战线经验研究”(22ZDA016)作者简介:张家铭,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政策教研部讲师;冯永昌,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

3、主任、教授;吉秀华,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政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海外华裔群体中以文化与族群认同为特征的“再华化”在东南亚和西方国家都有不断增强的迹象。东南亚华人学者最早用“再华化”来描述 20 世纪以来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变化趋势,这一概念通常指的是原本已定居海外多年、融入海外本土社会的中国移民后代重新学习并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华人民族身份的趋势。进入 21 世纪,东南亚华人华裔“再华化”趋势显著增强。美西方国家的华人华裔近年来也出现了“再华化”趋势,特别是最近几年来伴随着西方社会内部的“身份政治”思潮兴起,再叠加新世纪中西方社会文化交流加深的历史趋势,西方社会

4、的华人华裔群体“再华化”趋势增强。海外侨胞具有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正确理解海外华裔“再华化”现象,对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构建更和谐的海内外同胞关系具有重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再华化”中的作用及其路径2024 年 第 2 期105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海外华人来说,“华化”是与华人被土著人“同化”相对而言的,“这个概念就是表示他们(指华人)如何维持、保护、保卫他们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海外华裔的“再华化”(Re-sinicization)通常指的是原本已定居海外多年、融入海外本土社会的中国移民后代重新学习并认同中华文化

5、、认同华人民族身份的趋势。这一概念最早由海外华人学者(主要是东南亚学者)用来描述 20 世纪初以来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变化。日本学者施蕴玲(Hau Caroline)认为:“再华化指的是那些被贬低、被封闭和压抑的华人性(Chineseness)的复兴”。?“再华化”最初并不区分对中国的政治认同和对中华的文化或民族认同。国内外学者对东南亚华人“再华化”现象进行了很多研究,例如,新加坡华人社会从“马来化”“英化”到“再华化”,?马来西亚华人从“马来化”到“再华化”,?印尼华人、泰国华人等群体从“本土化”到“再华化”的发展,等等。?有学者指出,“再华化”应区别于“再中国化”,特别指出部分东南亚国家华人在

6、 20 世纪前半叶的“再中国化”着重于对中国的国家认同,由于历史与政治原因,部分国家的华人“再中国化”曾一度受到残酷打压而被迫“去华化”,而 20 世纪下半叶至 21 世纪初的东南亚华人社会更倾向于文化上的“再华化”,东南亚华人出现追寻“对华人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再确认或新寻求”的现象,被称为“再华化”。?这里的“再华化”与住在国的国家认同教育并行不悖。?有学者指出为准确对应历史事实,“再中国化”对应 19 世纪、20 世纪之交的情况,“再华化”则对应 20 世纪、21 世纪之交的情况。两个概念既有相似性,又有区别,在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各有特殊内涵,并非是简单的历史的重复。从“再中国化”到“再华

7、化”历经百年,反映了华人社会的一种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华人性的复兴”仿佛回到自身,但实际上是一种丰富和更新,是前进性和回归性的统一。这一过程既是华人社会逐步顺应、融合于住在国社会的过程,也反映了华人身份重构的复杂历程。?除了中国蓬勃发展这一宏观背景外,全球“汉语热”及华文教育的复兴与发展、侨务部门开展的中华文化教育活动以及华侨华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和住在国对华人贡献的肯定等因素,都推动了海外华裔对祖籍国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总之,关于海外华裔“再华化”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但也较为碎片化,对于东西方不同地区华裔“再华化”的比较研究较为缺乏。本文旨在研究如何正确认识海外华裔“再华化”这一现象,如

8、何有针对性地改进、推动华裔?王赓武:中国情结:华化、同化与异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5 期。?Hau,Caroline S.,“Becoming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Sinicization and the Rise of China,Taylor&Francis,2017.?张晨怡:从“马来化”“英化”到“再华化”以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新加坡土生华人为中心的考察,世界民族2021 年第 3 期。Ng,Ashton,“China s Rise and The Re-sinicization of Ethnic Chinese

9、 in Singapore,”St Antony s International Review 14.2,2019,pp.170-189.?段佩佩、葛红亮:马来西亚族群政治对华人身份认同的影响,八桂侨刊第 2020 年第 1 期。?Aryodiguno,Harryanto,“Changes in Chinese-Indonesian Identity:Indonesianization or Re-Sinicization?”AEGI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3.1(2019).Han,Enze,“Reencountering the Famil

10、iar Other:Contesting ReSinicizationin Thailand,”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 43.3,2022,pp.270-286.?刘宏:中国崛起时代的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变迁与挑战,东南亚研究2012 年第 6 期。?叶丽萍:再华化与印尼华人的身份重构以印尼客家人为中心的考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9 年第 4 期。?韩晓明:从“再中国化”到“再华化”百年间东南亚华人的身份重构及其对华文教育的影响,东南亚研究2020年第 3 期。?郭蓓蓓:海外华裔文化认同变化的影响因素初探,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8 年第

11、 3 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062024 年 第 2 期文化交流工作。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等方法,走访相关人员,分别对华裔留学生、海外华侨、海外华文教师、侨务工作者、文化专家学者等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访谈调研,了解海外华裔对华人身份与中华文化认同的主观感受与客观情况,对中华文化在推进海外华裔“再华化”中的作用及其路径提出学理解释与对策建议。一、海外华裔“再华化”的主要表现本文中的“再华化”特指海外华裔以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为特征的一种重拾身份现象,这既代表着一部分失去华人文化与族群认同的华裔重拾认同,也代表着有些华裔后代原本与祖籍地文化和族群认同日渐疏远的趋势得以扭转。“再华化”主要表

12、现在三个方面:语言文化、族群身份、政治运动。(一)语言与文化认同复兴作为海外华人的主要聚集地,东南亚的华文教育曾经一度受到政治打压而衰败,但最近几十年来复兴趋势不断增强。以东南亚华裔最密集的新加坡为例,其历史上曾经历“去华化”与“再华化”的反复拉扯。1979 年后由新加坡政府牵头的“说普通话运动”(Speak Mandarin Campaign)大力复兴华文教育,开启又一波“再华化”浪潮。21 世纪以来,新加坡华人在中国高速发展影响下对中国语言、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兴趣持续高涨。?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泰国、老挝、越南、菲律宾等国,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兴起华文学校“复校”高潮。这一

13、波“复校潮”主要由经济原因拉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与中国东南亚经济联系的持续增长是其根本推动力。?华裔家庭对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华裔新生代对华人语言文化的强烈认同,根据调研发现,在菲律宾和泰国,华裔青年对中国语言文化抱有强烈的自豪感。从个体层面上看,华裔家庭花高价让子女上华校(华校学费普遍高于当地公立学校)主要出于文化传承与文化自豪感。近年来,东南亚华裔的中华语言文化教学上出现新情况:以菲律宾为例,当地华裔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积极性持续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华文师资短缺和华裔在校生人数下降的现象。这是因为越来越多有实力的华裔家庭选择将子女送到办学水平更高且带有华文教育的国际学校上学,或

14、是直接将子女送到中国大陆学习,这就导致当地华校华裔在校生数量下降。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泰国,随着到中国留学机会的增多,越来越多泰国华裔选择直接去中国学习汉语而不是在泰国当地学习。在新冠疫情期间,大量泰国和菲律宾华裔家庭选择让子女回中国祖籍地学习。在美西方国家,汉语热同样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例如,在美国,有研究机构发现过去十年美国 K-12 学生的汉语学习沉浸率保持年均 16%的高速增长。在英国,第 19 届全英普通话朗诵比赛、?Ng,Ashton,“China s Rise and the Re-sinicization of Ethnic Chinese in Singapore,”St Ant

15、onys International Review 14.2,2019,pp.170-189.?韩晓明:从“再中国化”到“再华化”百年间东南亚华人的身份重构及其对华文教育的影响,东南亚研究2020年第 3 期。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再华化”中的作用及其路径2024 年 第 2 期107第 14 届全英中文书法比赛、第 5 届全英中国画大赛等多场赛事的华裔参赛人员大幅增加,并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美国某华文教师在访谈中表示,美国华校的师资短缺问题十分严峻,美国华文教学需求量持续攀升。全美中文学校协会发表的2022 美国华文教育行业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华校在校生人数普遍在 2018 年达到顶峰,新冠肺炎期

16、间受到网络教学的严重冲击和分流,目前正在缓慢恢复。?这也印证了华文教师所说的学习需求上升但学生人数有所下降的情况。(二)族群身份认同复兴在历史上,东南亚诸多国家曾经对当地华人采取同化政策,因为华人的族群身份认同曾被认为与住在国政治认同有矛盾,如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甚至采取了强硬的或带有种族歧视性的政策手段来强推同化政策。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随着东南亚多国采取民族宽容政策、改善对华关系,华人华裔的族群身份认同迅速复兴。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东南亚华人华裔“再华化”趋势显著增强。例如,2000 年印尼全国人口普查中仅有 240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1.2%)承认自己的族群身份为华人

17、,到 2010 年,这一比重增加至 3.7%,即 880 万人承认自己为华人。?另外,以族群身份认同为纽带的华人社团蓬勃发展。例如,2002 年 1 月成立的印尼梅州会馆,积极参与印尼国内建设与支援中国公益事业,多次来华访问,不仅促进了印尼主流社会对华人文化的了解,也促进了客家文化与印尼文化的融合;2008 年成立的印尼客属联谊总会,成为凝聚海外客家华裔族群的重要组织,并为中国和印尼民间友好作出巨大贡献。?东南亚华裔重拾族群身份认同的过程也是重构华裔身份与国家公民身份关系的过程,当今的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的青年华裔普遍不存在身份认同问题,作为族群身份的华人认同与作为国家公民的政治认

18、同并行不悖。调研中发现,菲律宾某华校的学生百分之百认可自己的华人身份和菲律宾人身份,而十年前华裔群体中对这一问题的认知还非常模糊和纠结。上海某高校的泰国华裔留学生均表示,他们觉得自己既是华裔/华人,也是客家人或潮汕人,又是泰国人,这些身份都足以让他们自豪。但是同样的问题在美西方国家就相对复杂。课题组调研显示,尽管美国华校中华侨华人、华裔以及其他各种族裔混杂,但族群认同仍存在较大差异,并反映在青少年的社交圈子上:有中国成长经历、汉语较好的华人青年或未成年人,与没有中国成长经历、汉语较差的美生华人(American Born Chinese,ABC)存在社交隔阂,几乎没有社交互动。与此同时,美国华

19、裔整体的族群认同感正在上升,华裔文化作为美国亚裔文化的代表越来越被美国主流文化所接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 2022 年 9 月签署的一项法案中,将中国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加州成为全美第一个将中国春节列为法定假日的州。在美国影视文化中,华人身影和华人文化元素出镜次数越来越多,华人影视剧存在感渐强。一系列华人担任主角、或是以华人社区和中华文化为背景的影视剧在美国好莱坞越受欢迎,例如,近年来美国推出的摘金奇?全美中文学校协会:2022 美国华文教育行业调查报告,2023 年 5 月 6 日,https:/ le/d/14IpW833jiE85x4JKIhEQZnH7CZjdiC55/view。?

20、张小倩:二十一世纪以来印尼华人“再华化”现象研究,世界民族2016 年第 1 期。?叶丽萍:再华化与印尼华人的身份重构以印尼客家人为中心的考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9 年第 4 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082024 年 第 2 期缘 花木兰 尚气 青春变形记 瞬息全宇宙 西游 ABC 战士等聚焦华人华裔的电影,在美国华裔群体乃至全民中饱受好评、社会热度高,其中有关华人家庭的电影瞬息全宇宙在2023 年拿下奥斯卡七大奖项,杨紫琼成首位亚裔/华裔影后。2023 年,美国白宫首次举办农历新年招待会。课题组在访谈调研中也发现,美国华裔的文化和身份自觉意识越来越强,华裔学生清楚地知道虽然自己是美国人

21、,但自己族群拥有独特的文化。美国华裔文化正在形成一种既不同于中国主流文化也不同于美国主流文化、而是混合中西方元素的一种亚文化。(三)华裔政治运动兴起在政治上,“再华化”意味着“华人/华裔”的族裔身份成为当地政治动员的重要因素。在马来西亚,2018 年国会大选显示出华人族群政党的影响力持续回升。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作为华人保守力量代表的马华公会就曾在华人选票的全力支持下,拥有众议院四分之一议席,并掌握重要政治话语权。近年来,华人选票基于对“巫统”(第一大党)的不满和对马华公会的失望,开始汇聚到民主行动党,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两大华人族群政党的对峙格局。作为华人左翼中产阶级代表的民主行动党

22、,其众议院议席从 2004 年的 12 席稳步上升到 2008 年的 28 席、2013 年的38 席以及 2018 年的 42 席,占全部议席的 19%,跃升为执政联盟党。从发展进程来看,民主行动党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华人选票的重新汇聚。?在 2019 年印尼大选中,华人参政积极性空前高涨,成为有史以来华人参政最多的一次,几乎每一个政党,都有华裔候选人。资深印尼媒体人邱烈丰表示:虽然华人所组的小党因为选票不够,不能进入国会,但华人积极参政,是很好的现象。“20年前,华人参政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但改革后,有更多华人对政治感兴趣,希望为国家带来改变。”?在身份政治浪潮下的美国,华裔政治运动崛起态

23、势更加突出,以华裔为代表的美国亚裔政坛新秀不断崛起,亚裔平权运动与日俱增,亚裔拒绝再做“哑裔”。作为少数族裔,华人也身处有族群身份差异色彩的权利斗争。有关数据表明,华裔群体中的年轻群体支持平权运动。?2021 年,美国华人联合会携手全美一百余个华人及亚裔组织,发起了全美烛光悼念晚会,抗议亚特兰大枪击案,活动覆盖华盛顿、波士顿、纽约、西雅图等 30 余座城市,参与者达 10 万人之众。此次全美亚裔抗议运动,是继 1982 年华裔青年陈果仁遇害所引发的全国性抗议运动以来,亚裔社区又一次大规模的跨族裔抗议运动。?在 2022 年“陈果仁案 40 周年”之际,底特律市政府与“陈果仁40 周年纪念联盟”

24、合作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呼吁人们对反亚裔、歧视亚裔的关注。近年来也涌现出越来越多华裔社会或政坛新秀,走上美国主流社会积极为亚裔群体发声。美国华裔青年毛彬丞在 2020 年底创办了公益组织“东海岸反歧视促包容联盟”,集结美国多所大学的学生力量,推进对少数族裔的平等和包容理念,得到了克林顿基金会全球大学生抗疫基金的资助;2020 年 5 月?余海秋:马来西亚政党政治的新格局与中马合作前景,当代世界2018 年第 6 期。?华人参政举步维艰 两个华人领导的两个政党都未能进入国会,(印尼)和平日报2019 年 4 月 20 日。?Barreto&Matt A,“Best Practices in Co

25、llecting Online Data with Asian,Black,Latino,and White Respondents:Evidence from the 2016 Collaborative Multiracial Post-Election Survey,”Politics Groups and Identities,2018,Vol.6,pp.171-180.?转引自陈惠扬、潮龙起:疫情冲击下美国的种族歧视与华人的应对,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1 年第 4 期。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再华化”中的作用及其路径2024 年 第 2 期109初,在亚洲协会南加州分会主办的“新冠时代反

26、歧视”网络论坛上,毛彬丞明确提出反对华人与中国划清界限。第一位来自纽约州的亚裔国会议员孟昭文(Grace Meng),在国会众议院中致力于通过反亚裔仇恨的决议,并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美国社会停止对包括华裔在内的亚裔群体的歧视和仇恨。?她和日裔议员广野庆子(Mazie Hirono)发起一项旨在促进美国华人和亚太裔进一步融入美国社会的法案,该法案于 2022 年 6 月生效,将成立一个委员会,研究建立一个关于美国亚裔和太平洋岛民历史的国家博物馆。?在保持华人传统假日文化方面,她努力推动纽约州立法机构通过农历新年和排灯节假期法案。?2020 年美国总统选举初选候选人杨安泽(Andrew Yang)组

27、建“前进党”,公开撰写评论文章,呼吁停止对亚裔人的歧视,反对种族主义。?波士顿市有史以来首位经选举产生的女性及非白人市长,及美国东岸首位亚裔市长吴弭(Michelle Wu)通过公开讲述自己的故事来反对反亚裔种族主义。?她从不回避其亚裔移民后代的身份,在公众场合称自己是“移民的女儿”,“强调移民对波士顿城市的发展”,致力于移民家庭和社区在整个城市中的发展。?二、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再华化”中的作用与挑战全球身份政治浪潮下,中华文化是海外华裔“再华化”过程中海外华裔与中国大陆人民心灵契合的“最大公约数”,也是海外华裔自身族群文化认同和住在国政治与主流社会认同的重要粘和剂。但是,不同地区和国家华裔

28、“再华化”现象存在显著差异,影响了华裔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接纳。同时,文化语境上的差异与传播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阻滞了海外华裔“再华化”的进程。(一)身份政治下的“公约数”与“粘和剂”北京大学教授王缉思提出:“身份政治是指人们结成某种排他性的社会政治阵线,以推动某个?Grace Meng,“Meng Reintroduces Resolution to Denounce Anti-Asian Hate Related to COVID-19,”24 February 2021,https:/meng.house.gov/media-center/press-releases/meng-rein

29、troduces-resolution-to-denounce-anti-asian-hate-related-to.?Remarks by President Biden and Vice President Harris at Signing of H.R.3525,the“Commission To Study the Potential Creation of a National Museum of Asian Pacifi c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Act,”The White House,13 Jun 2022,https:/www.white

30、house.gov/briefi ng-room/speeches-remarks/2022/06/13/remarks-by-president-biden-and-vice-president-harris-at-signing-of-h-r-3525-the-commission-to-study-the-potential-creation-of-a-national-museum-of-asian-pacifi c-american-history-and-culture/.?Guace Meng,“Meng Issues Statement on Planned NYS Assem

31、bly Vote on Lunar New Year and Diwali Holiday Bills,”24 May 2023,https:/meng.house.gov/media-center/press-releases/meng-issues-statement-planned-nys-assembly-vote-lunar-new-year-and;Guace Meng,“Meng Issues Statement on New York State Legislature Passing Lunar New Year and Diwali Holiday Bills,”10 Ju

32、ne 2023,https:/meng.house.gov/media-center/press-releases/meng-issues-statement-new-york-state-legislature-passing-lunar-new-year.?Andrew Yang,“Opinion Andrew Yang:We Asian Americans Are Not the Virus,but We Can Be Part of the Cure,”The Washington Post,1 April 2020,https:/ Wu-Chinese American Women

33、in Action,”https:/cawaleads.org/michelle-wu/.?Michelle Wu,“Mayor s Office for Immigrant Advancement Grants$160,000 to Organizations for Mental Health and Event Programming throughout the City s Neighborhoods,”6 June 2023,https:/www.boston.gov/news/mayor-wu-and-city-boston-celebrate-immigrant-heritag

34、e-month.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102024 年 第 2 期特定群体的关切、诉求和权益,而这些特定群体通常是以身份或认同来划分的。”?美国学者马克 里拉(Mark Lilla)认为,身份政治要求人们主动建构某种身份认同并结成身份团体,进而以团体为单位提出政治诉求并开展政治行动。?美国学者弗朗西斯 福山(Francis Fukuyama)则认为,身份政治由来已久,“扎根于人类灵魂中的激情、对尊严的渴求与个体独有的生活体验”,在身份政治下,“基于普遍与平等原则的承认变异成了对特定群体的特别承认”?。无论是东南亚国家多年政治压迫解除后华人华裔的加速“再华化”,还是美西方种族主义回潮下以华裔为主

35、体的美国亚裔的文化与政治抗争,都体现出作为住在国少数族裔群体的华裔亟须在祖籍文化和族群认同中找到身份归属感,获得团结纽带。尽管世界各国华人华裔价值观、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千差万别,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起包括中国大陆人民在内的全球多数华人华裔的心灵共鸣,它们早已浸润于无数华人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也是最能唤醒华裔认同的文化符号。首先,海外华裔“儒学复兴运动”在海外华裔找回华人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华裔“再华化”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其重要推动力。早在 19 世纪末,新加坡华人在掀起华语运动的同时就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将新加坡“再华化”运动推向高潮,倡导

36、者采取创办孔庙、纪念孔子诞辰等方式来唤醒和激发新加坡华人文化血脉中的儒家意识,还通过与基督教论争来构建和完善儒教的理论体系,消除基督教在华人中的影响。?因此,儒学复兴运动带有浓厚的宗教竞争意味。只是此次发源于民间的文化运动只持续了短短十几年,直到 20世纪 80 年代李光耀、吴庆瑞等新加坡领导人从国家层面开始倡导推广华语运动和儒学复兴运动,新加坡华人社会才再度出现“再华化”现象。?2000 年 11 月,新加坡正式成立儒学会,旨在加强对儒学的研究,推广儒家思想。印度尼西亚于 1998 年后恢复印尼孔教正常活动,2002 年 10 月,印尼儒学会宣告成立。从 2007 年开始,一些马来西亚华校设

37、立了 弟子规学习班,之后逐渐在全马华小推广,进而被东南亚其他国家华裔所效仿。菲律宾华教中心编写的华语教材中就有介绍孔子的内容。在美西方国家的华裔群体尽管没有像东南亚华人一样大张旗鼓地弘扬儒学,但儒家文化对华裔世代的影响仍然十分巨大。儒家文化重视教育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世世代代的美国华裔群体,乃至美国华人的受教育水平要远高于美国其他族裔群体。根据皮尤研究中心数据,2019 年美国华人 25 岁以上人口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比例高达 28%,拥有研究生学历比例高达 29%,其中,美生华人本科学历比例更是高达 43%,研究生学历比例为 27%,高于美国亚裔(本科 30%,研究生 24%)和全体美国人平均水平

38、(本科 20%,研究生 13%)。?在美国华文教育中,介绍孔子和?王缉思:中美关系中的“身份政治”,中国新闻周刊2021 年第 3 期。?何涛:极端个人主义的“伪政治”马克 里拉对美国当代身份政治的批判,国外理论动态2020 年第 6 期。?美弗朗西斯 福山:身份政治:对尊严与认同的渴求,刘芳译,北京:中译出版社,2021 年;美弗朗西斯 福山、吴万伟、罗亮:新身份政治,国外理论动态2019 年第 7 期。?张晨怡:从“马来化”“英化”到“再华化”以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新加坡土生华人为中心的考察,世界民族2021 年第 3 期。?李元瑾:从文化殖民的视角重读新加坡海峡华人的失根与寻根,

39、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 年第 2 期。?Pew Research Center,“Chinese in the U.S.Fact Sheet,”29 April 2021,https:/www.pewresearch.org/social-trends/fact-sheet/asian-americans-chinese-in-the-u-s/.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再华化”中的作用及其路径2024 年 第 2 期111孟子、诵读论语 孟子等儒家经典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在儒家文化影响下,海外华裔保留并继承了中国人寻根祭祖的传统,这成为他们增进“再华化”身份认同的重要体现和手段。回到中国寻

40、根祭祖既有海外华裔主动发起的民间行为,也有在中国政府支持下的跨国文化交流行为。特别是 21 世纪以来,海外华裔回到中国大陆或到自己在中国大陆祖籍地进行寻根祭祖的活动持续增长,对促进海外华裔重拾华人身份与文化认同发挥了重大作用。海外华裔寻根祭祖既包括狭义上的对自身家族、个人祖籍地(侨乡、老家)和祖先的追寻祭奠,也包括广义上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起源根脉、共同祖先进行追寻祭奠。福建、广东等著名侨乡,以及河南黄帝故里、陕西黄帝陵,湖北陕西湖南等地的炎帝故里、炎帝陵,山西洪洞、山东曲阜和泰山等带有华夏民族祖先文化标记的地方,都成为海外华裔寻根祭祖的热门地点。这些祭祖活动也是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中传承发扬

41、的重要体现。回到中国,沉浸式体验寻根祭祖活动对海外华裔新生代的心理感受产生强烈的冲击,有力地促进文化认同的“再华化”。例如,美国华裔孔令奇是孔子的第 76 代子孙,小时候生长在美国的他并不真正了解孔子后裔、华人血缘对他有什么实质意义,直到 18 岁高中毕业那年,第一次随山东同乡会返乡祭祖,“他踏上先祖的土地,一直隐藏在他心底的小声音,渐渐变大。他开始想要找到自己的另一部分”,最终影响他选择来北京留学并发展。?更重要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价值理念是超越民族性、政治性和地域性的,乃至能够被很多外国人所接受。比如,无论是东南亚国家还是美西方国家的主流政界、学术界都越来越接受、认可儒家文化

42、中的很多思想理念。从 2000 年以来,印尼历任总统每年都参加孔教的新年庆祝活动,2006 年,印尼孔教的法律地位问题在政府支持下最终解决;2007 年 11 月第四届国际儒学研讨会暨首届世界孔教国际研讨会在印尼雅加达召开,印尼宗教部部长和宪法院院长亲自出席并致辞祝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在 2001 年通过决议,将孔子生日 9 月 28 日定为“孔子日”。2009 年 10 月,美国国会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 2560 年。2010 年美国国会图书馆举行了儒家思想研讨会,美国华裔前劳工部长赵小兰与父亲赵锡城一起出席研讨会。赵小兰表示,不管华人生活在什么地方,孔子的教导、伦理道德和价值观是

43、我们祖籍文化永恒的支柱。华裔女众议员赵美心指出,儒家思想对旅美华人尤其重要,在排华法案执行的年代,华人能在美国生存下来并繁衍生息,靠的就是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家庭团结、重视教育和尊敬老人的基本价值观。?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署理会长陈启生指出,东南亚华人“其儒家文化的中庸、和谐、孝悌还是融汇在思想上和言行举止上;平和的思想,使华族与其他族群之争隐晦下来,把自己置在相对弱势的群体,但却是具有极其坚韧性的弱势群体”?。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唤醒华裔身份的同时,也能够成为调和华裔所在国国内族群矛盾、政治认同问题的重要力量,让今天绝大多数东南亚华裔都能够很好地理解和处理个人、家族、社会和国家的关

44、系,以华人身份和?华裔青年寻根的美丽与哀愁,2002 年 2 月 20 日,http:/ 年第 5 期。?美国会研讨儒学影响 华人政要赞侨界团结维权纽带,2010 年 9 月 17 日,http:/ 年第 3 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122024 年 第 2 期国家公民身份和睦相处。(二)文化认知接纳上的地区差异与政治干扰不同地区和国家华裔“再华化”现象也存在显著差异,影响了不同国家华裔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接纳。东南亚地区作为世界上海外华人华裔最多的地区,加之东南亚距离中国很近、与中国经济与社会联系极为密切,这里的华裔群体“再华化”自发性和主动性最为强烈。当地的华人政治与经济、文化精英是“再华

45、化”的主要推动力量,社会上层与下层有普遍共识,相互支持、共同发力。同时,国际政治也是显著影响因素,由于 21 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 10 年来,大多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关系总体改善,进一步推升了当地华人拥抱中华文化的积极性。东南亚华裔“再华化”体现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友好大势,也有利于东南亚各国利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增进中国东南亚民间和官方友谊的重要桥梁。相比之下,美国华裔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则较低。比如,美国华裔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包围,长期以来对儒家文化抱有既认可又批判的态度,这一点在美国华裔文学中较为显著。?当下华裔青少年对儒家文化的兴趣不高,大量美国华二代、华三代由于自身

46、家庭教育经历而不认可传统儒家教育方式。很多美国华裔对自身文化的追寻是建构在西方多元社会价值观背景下的一种反应。然而,由于新移民(改革开放后的赴美移民)在美国较多,且美国华校的华裔学生家庭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美国新移民华人同乡会也较多,一部分美国华裔青少年对当代中国的认知反而比东南亚土生华裔要多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关系的新变化对美国华裔“再华化”产生了更加分裂的影响。美国华人承受了更多美国政策下沉的压力,成为“被攻击”的对象。美国政府和社会质疑华人的忠诚度,并“无意识”地将华人身份同“中国间谍”联系起来。这样的做法使很多美国华人感受到逼迫,“不得不(在中、美间)选边站”。?美国反华歧视愈演愈

47、烈,刺激了很多华裔寻求更强烈的族群与文化身份认同来抱团取暖、反抗种族主义。但也让一部分华裔成为所谓的“切割派”,他们主动切断自身同中国的联系,淡化身上所具有的“中国”符号,或者怯于公开宣扬华人身份或中华文化。在美国,大多数亚裔对自己的祖籍国有好感,但华裔是个例外,有 41%的华裔对中国持有正面看法(positive opinion of China),但只有 20%的华裔对中国有好感(favorable)。?甚至极少数人沦为所谓的“狂热皈依派”,反对与“中国”有关的一切事物,以主动攻击中国来换取个人在美国的私利,而全然不顾可能对华裔同胞带来的种族主义伤害。美国华裔内部之所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声

48、音,主?参见孙乐:儒家文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流变的模因论解读,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 年第 15 期;万桂莲、丁丽君:北美华裔离散文学作品中不同移民代书写下的中西文化拼合,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 1 期;王宇明:谭恩美、黄玉雪、汤婷婷笔下的儒家文化模因探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 12 期;潘梦妮:从喜福会看谭恩美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批判与认同,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 年第 4 期。?Rong Xiaoqing,“The Dilemma of the Chinese Diaspora in the Decoupling Era,”Th

49、e Asia-Pacifi c Journal,1 December 2021,Volume 19,Issue 23,Number 5,Article ID 5656.?Neil G.Ruiz,Carolyne Im,Christine Huang and Laura Silver,Most Asian Americans View Their Ancestral Homelands Favorably,Except Chinese Americans,Pew Research Center,19 July 2023,https:/www.pewresearch.org/race-ethnic

50、ity/2023/07/19/most-asian-americans-view-their-ancestral-homelands-favorably-except-chinese-americans/.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再华化”中的作用及其路径2024 年 第 2 期113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华裔群体内部高教育、高技能和低教育、低技能的人口比例都很大,形成两极化,而华裔群体中没有高中学历的低技能移民所占比例也比美国的平均数高,华裔社会贫富差距非常严重,不同阶层之间的纵向联系不紧密,且不同阶层之间的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区别,不同阶层本身难以合作,甚至持有对立的立场。二是美国华裔移民来源地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