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道德经》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46956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道德经》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道德经》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道德经》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道德经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刘骋霄(北京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摘要:道德经德育思想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其中“道法自然”的思想启发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不言之教”的观点启发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重视显性教育,还应重视隐性教育;“贵柔崇弱”的理念启发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键词:道德经;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B223.1;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4)04-0080-04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T

2、hought in Tao Te Ching o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Liu Chengxiao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Abstract The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in Tao Te Ching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and significance for impr

3、oving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The idea of following the laws of nature indicates that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must follow the objective laws of education.The viewpoint of influencing others with

4、out preaching indicates that the teaching of these courses should not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explicit education but also to the importance of implicit education.The concept of valuing softness and weakness requires that the teaching of these courses should fully respect students subjectivity.Keyw

5、ords Tao Te Ching mor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吸收和利用好这一宝贵思想资源,可以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更好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能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借鉴。道德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代表作之一,其中闪耀着许多值得我们反复研读与思考的德育方法和德育内容,如“行不言之教”的自然教育观和“柔弱胜刚强”的柔性哲学等德育思想,能够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际践行“八个统一”的基本要求提

6、供新思路。一、“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道法自然”是道德经全篇的中心思想和育人宗旨。老子如先知先觉般开创性地思考了“世界本源是何物”的问题,他将世界的本源总结为“道”,指出世间万物都遵循一定的运行规律,而“无为”则是遵循道的不二法门。“无为”非消极的“不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不胡作非为”,才能以“无为”达“有为”。“德”为“道”的容器,是“道”在育人方面的具体表现,“德”的实现必须遵循“道”的要求。体现在当前高校德育中,主要是强调应注重内心纯净、恪守本心、质朴0802024 年 2 月下半月刊(总第 205 期)教育“八个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创新方法论,深刻总结了

7、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构成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具体内容为: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自然和心无杂念等品质的培养,努力培养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非故意而为却自发有德的大学生,这一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谋而合。“道法自然”对当代思政教育的启示为教育者应当谨遵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和自然天性,顺势而为,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自省、自觉、自发过程,不要过度干涉学生发展,真正实现“私人订制”般的“灵活教

8、育”。发展规律可分为群体发展规律和个体发展规律两个层面。在群体发展规律层面,教师应充分认识不同年龄层次的大学生群体在不同阶段面对的不同难题和需求,定好思政教育的大方向。如在大一阶段应以培育学生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为主要任务,为学生铸牢道德基础。而在大四阶段则应以树立学生自信心、培育职业道德为侧重点,为学生步入社会注入信心力量。在个体发展规律层面,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师生互动、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和趋势,避免用统一标准“禁锢”个性发展,进而出现“上德不德”的教育异化现象。老子认为,“上德”之人的道德树立不是靠规章制度矫正得来的,而是内生于心、外化于行的,是一种自然的表露。而在遵循“道

9、”实现“德”的过程中一旦掺杂了个体的主观因素,或是他人的外在干涉,那么此时的“德”就成为了“虚德”。想要达到“道德自发化”,就要求教育者将重心放到教育过程而非教育结果上,要正确认识德育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打破用单一化标准提前完成德育目标的幻想,避免出现“虚德”情况,即学生为了符合既定道德标准而刻意控制自己的行为,却在学校无法监控到的地方肆意妄为。在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学急出成效等原因,导致教师多重灌输统一的德育理念,轻疏导和内化,如通过评比方式推出最符合标准化要求的“道德之星”。这样统一化、标准化的教学方式会损害学生的道德辩证意识和道德理性思维,导致思政教育无法实现预期育

10、人目标。德育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道德主体意识和道德理性思维能力,从而在面对复杂的道德难题时也有能力做出最正确的判断,独立能力的形成需要建立在个性化的内化基础上,统一的道德标准难以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2022 年 7 月 25 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发布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持续推进,思政课铸魂育人成效显著,但是部分高校还存在着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紧密等授课单一化问题1。由此可见,以往的德育往往采用简单直接的教育方式,黄钟大吕般地对大学生提出各种行为要求,虽简单直接但也过于直白,并不适用于自主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只用显性教育的教育方式是

11、将复杂的德育流程强行简单化,忽略了多元文化背景的社会现实,忽视了当代大学生个性特质,往往会导致德育浮于表面不能解决学生的现实困惑,难以实现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的最终目标,还会使德育受到学生的排斥和反对,甚至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德育的目标是触动学生内心,为学生传递精神力量,补足学生成长中所需的精神之钙,这就需要教师更加注重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特质,以此为切入点,进而分析不同学生的个体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德育教学内容。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以开放、温和、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注重观察学生行为、传达愿意倾听的信号、表达尊重理解的态度,以此加强师生之间教学关系的黏性。在加强师生黏性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

12、把握学生思想行为的动态,从细节处发现学生思想偏离的苗头。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指出“为之未有,治之于未乱”2155。老子认为,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事物的形成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事物在刚开始积累的时候是最脆弱的,而问题在刚开始形成的时候是最容易解决的。在师生频繁接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加容易察觉学生的动态变化从而做到防微杜渐,能够在学生不良的行为品德养成之前采取干预措施,将事故的发生扼杀在摇篮里。作为日常陪伴的良师益友,师生间已存在良好的交往关系,此时教师的教导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道法自然”是道德经德育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老子对于天地万物的内在规律的抽象性总结。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的发展都

13、不能违背“道”,而在高校的德育过程中,顺应人性,自然无为,尊重规律,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激发出个体的无限潜力,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如果一味地用简单直接、刻板僵化的“好”的统一标准要求学生,更容易出现“教育异化”,使得学生更加抵触德育3。二、“不言之教”:重视隐性教育老子在“无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5的观点,指明真正高明的教1802024 年 2 月下半月刊(总第 205 期)教育化不是通过说教实现的,而是通过教育者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对受教育产生影响而实现的。基于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转化规律来看,变化往往都是潜移

14、默化的而非一蹴而就的,人的变化需要外界的刺激和帮助,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主的选择。“不言之教”不是对讲授法这一教学方法的否定,而是建议教育者适时发言,多说“良言”和“善言”,在学生需要时发言,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发展,也不要对学生的困惑置之不理,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用金玉良言指点迷津的重要作用。教师“行不言之教”的意义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作用,正确发挥自身灯塔般的引导作用,避免越俎代庖,过多干涉学生自身对知识的内化过程。“不言之教”对当前思政教育的启示体现为高校应当增大隐性教育比重,注重体现“非思政课程”活动的育人效果,实现以“不教”衬托“教”。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

15、的教学内容相同,只是教学方法有显、隐之分,隐性教育的形式更为开放、多样,过程更为轻松、愉快,这种方式更适合当前追求自我意识阐述和自我发展实现的大学生特性,更容易被大学生群体接受。“不教”侧重于利用外部力量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共鸣,善于利用社会环境大课堂,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环境中找到理论知识的印证,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德育环境浸润学生。在学校层面,注重建设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积极推进学校大思政课建设,充分将德育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充分发挥非思政类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是指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现实路径,包含教师、学生、管理者

16、、后勤服务人员、校园秩序维护人员等高校内的多方人员,以大学生为教育中心,以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点,实现课程思政与生活思政的有机联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立和完善能够充分调动学校的各方力量,运用多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形成德育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的独有文化环境,打破单一化的授课形式,让学生能够浸润在德育的大环境中。使得大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学习学理知识,在现实中找到对应行为,让校园中的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发挥模范作用,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可信度,避免学生因受到社会部分失德行为影响从而质疑思政教育内容的情况发生。思政课教师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不断丰富自己的授课方式,

17、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代替理论灌输,实现不言之教。在实行榜样示范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和优秀人物故事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同时结合时事政治中的负面典型进行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正向的“三观”。受教育者都有一种特性 向师性,即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并且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比家长和社会更强。作为与大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教师的影响力远远大于父母,教师在课堂上的细节性表现也会影响学生对思政学科的态度。学生就像是一面镜子,教师在镜子的一端微笑,学生也会报以微笑。因此,高校教师更应充分发挥“身教”作用,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为学生树立道德的规范和权威。在日常教学中,时刻保持科学严谨的研

18、究态度、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和善于倾听的沟通态度是思政教师必备的品质。除树立教师的正向影响之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善于针对不同学科,选择与大学生专业相关的杰出人物事例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生动化。与专业相关的典型教育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对照、学习、效仿。隐性教育的重点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重视德育的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除运用人格魅力、榜样典范引导学生外,更要善于利用朋辈群体的影响力,可以通过举办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小组话剧演绎等多种形式进行头脑风暴和相互学习,从而推动集体内个人进行不同程度的自我教育,让学生

19、在集体活动中受到他人的感染和帮助,从而实现内化知识的效果。在实行实践锻炼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和创新资源,需要结合学生兴趣点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将侧重点从“听”丰富到“看”和“做”上,用革命热血的历史感动学生,用中国发展的实际成果触动学生,使得学生能有更加丰富、全面地感知。例如,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让学生深入基层实践,直观地看到中国的改革创新,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脉搏,引导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而砥砺奋进。“行不言之教”与“无为”的底层逻辑相同,都是实现顺应自然这一终极目标的具体方法。“行不言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作为师者所特有

20、的一种安静却又2802024 年 2 月下半月刊(总第 205 期)教育强大的力量。当学生迷茫或犯错时,都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力量突破困境,此时教师是最焦急却又无措的,而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适当的沉默,用陪伴的力量、镇静的态度、沉稳的心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在心灵上达到师生的互通,让学生在精神上有所依靠。三、“贵柔崇弱”: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并基于这种思想提出“贵柔、守雌、不争”等主张,进而形成了老子的柔性哲学思想。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中写道:“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289老子用

21、辩证的眼光总结出了事物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的循环往复的发展规律,指出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万事万物都不能剥离有害的一面只留下对自己有利的一方面。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上来看,“柔弱”与“刚强”相对,柔弱的事物往往更具韧性,有更加多样化的发展前景,生命力更加顽强,生命形态更加鲜活。首先,“贵柔”思想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体现为,要充分发挥自主性管理的作用,即学生能够自主制定目标,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规划,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重点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使得学生自发地、由内而外地追求自我的提升和发展,并能够主动地向教师寻求帮助。在教

22、育教学过程中要着重体现思政教师和大学生在不同领域中的主人翁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教师要主动进行“适当放权”,做好引导性作用,相信大学生纯良的本性,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重内化、轻灌输,以提问、启发、自学等方法为主,教师重点把控学习和生活的大方向,提供学习建议和资料,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将思政教育内容真正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进而实现学生“自发有德”的培养目标,避免“虚德”情况出现。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教师一方无法一揽包收、事无巨细地管理学生日常事务,而学生一方以“00”后为受教育主体,他们自主意识较强,主张自主选择,反对盲听

23、、盲信、盲从,反对外界的直接安排,教师管理过多,不仅会增添工作负担,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是反对。教师只需把握全局和整体方向,充分了解学生长处,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知人善任,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实现教师减负、学生成长的双赢。其次,老子的“柔性哲学”为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思想,教师始终处于教导和指引的高度,这样的情况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但是也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学生精神领域发挥引导性作用的工作;是帮助大学生铸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四有”新人的关键性工作;是在实现个体生存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个体发展和

24、享用功能的工作;是只有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引起学生共鸣、获得学生认可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工作,想要达到预期目标就一定要打破常规的师生相处模式,加强师生间的联系。“柔性哲学”建议教师要主动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试着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当前学生感兴趣的资讯,以“同龄人”的身份感同身受他们的彷徨和迷茫,以“朋友”的平等身份与学生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而不是始终站在高位,以强势的态度告知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55柔性化的处事方式并不是胆怯、懦弱的表现,相反,只有能够正确判断事物发展趋势并使用相适应的策略和战术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思想强大的人。“天下莫柔

25、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2186老子用水来指代柔弱的事物,水无色无形,其形状、温度、流向都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强大的适应能力来自于它包容、接纳、谦让的态度。柔弱的人往往更谦逊、低调、内敛,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更具耐力和韧性,因此渗透力更强,拥有和风细雨解决棘手难题的魔力。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相处中,则体现于教师需要掌握“以柔克刚”的能力,需要将规章制度和有效沟通有机结合,不能总是以强硬的态度管理学生,有时候也需要学会“示弱”,通过充分肯定学生的智慧、理解学生的思考,换取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尽管学生的部分思想是错误的或是有失偏颇的,教师也需要安静、淡定、欣赏地听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面对

26、学生的不满、排斥、抵触甚至抵抗,教师还是需要时刻保持耐心,用机智、迂回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疏导,避免出现针锋相对的冲突局面,面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教导方式(下转第 88 页)3802024 年 2 月下半月刊(总第 205 期)教育的重要性,能够基于当前就业指导教学情况,设定协同育人融合标准、挖掘协同育人教学资源、开展多元教学,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师协同育人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打造良好的学生名片,助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进一步让思政教育在高职就业指导课程协同育人体系中发挥最大的教学价值,不断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持续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助力。参考文献:1王金丽.“课程思政”

27、理念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2021(12):101-102.2丁伟,魏冰,沈嘉斌.新时代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构建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1(1):135-139.3李常.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策略J.经济师,2021(1):161-162.4张慧勤,刘小飞.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探析J.科技资讯,2020(30):110-111,114.5黄玉凤.“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路径探析J.海峡科学,2020(8):91-93.6罗兰芬.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协同育人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

28、:38-41.7岳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研究J.教育观察,2020(14):84-85.8赵亮,卢佳,邵海亚.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学海,2019(6):202-206.9赵静.协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9):88-92.作者简介:朱晓君(1983),女,汉族,山东威海人,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责任编辑:赵良)(上接第 83 页)和沟通方式,顺势而为,以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为主导,以柔性管理方式为具体方法,才能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4。老子

29、的“贵柔”思想既是行之有效的人生哲学,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友好相处并且不断自我提升的不二法宝。作为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工作,辛苦的同时难免会对学生失去耐心,但是如果一味地用强势的态度对待学生也只会无功而返,只有刚柔并济、以柔克刚才是更适应当前学生特质的教育方式。四、结束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是一个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复杂工作,除了固定的规章制度、教学准则,还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方式方法。道德经中的德育思想启示教师,要以遵循“道法自然”为核心指导,始终秉持“贵柔”的教学态度,注重发挥“无为”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顺应学生的天性和自然,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回应,培养出有爱国情怀的、奋发有为的时代青年。参考文献:1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10):8-14.2老子M.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3冯文全,陈一帆.道德经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2):66-68.4余盛祥,王慧英.老子道德经中“贵柔”德育意蕴探析与实践J.汉字文化,2022(增刊 1):330-332.作者简介:刘骋霄(2000),女,汉族,内蒙古乌海人,单位为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责任编辑:张震)8802024 年 2 月下半月刊(总第 205 期)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