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慈善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_朱茵.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3604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慈善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_朱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校慈善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_朱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校慈善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_朱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 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第 卷 第 期(总第 期)()【教育研究】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朱 茵(),女,浙江义乌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校慈善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朱 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摘 要:公益慈善领域长期存在着实践与认知层面的结构性矛盾,补齐公益慈善教育的短板,不仅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需要反思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更是完善中国青年一代文化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高校作为慈善教育的重要途径,需要遵循协同创新原则、行业需求原则以及循序渐进原则。当前高校慈善教育面临供给动力不足、有待进一步开发、行业的支撑力度不足以及就业环境狭窄的困境。因此,需

2、要注重慈善意识培养、提升高校慈善教育的水平、牢筑高校与行业的平台以及兼顾人才的需求侧与供给侧。关键词:高校;慈善教育;发展困境;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引言随着中国日益重视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慈善行业能否接得住、用得好、消化得了,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慈善专业人才的支撑。目前公益慈善领域的人才供给和发展还主要依赖跨领域流入和行业内培训,在人才数量、质量、价值、知识以及能力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见,大力推动高校开展慈善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亟待凝聚高校领域共识以共同落实。目前学界对于慈善教育的研究大体上分为两类,第一类以微观视角将慈善教育定位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主要以对青少

3、年、儿童为对象。徐本亮认为慈善教育是一种社会及个人出于爱心,对弱势群体提供的免费或部分免费的教育的慈善行为。王猛认为慈善教育提供的教育救助,目的是使其掌握生活的技能,保障其发展的权利。曾桂林同样认为慈善教育事业是使孤贫儿童通过教育的途径最终导向在社会自立。第二类从宏观视角针对的是行动主体,通过慈善教育转化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进而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周中之、刘於清两位学者均基于慈善伦理教育角度,将慈善教育定义为一种灌输意识和规范等影响社会的实践活动;石国亮将慈善教育划分为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普及教育三种,其最终都在于使人们认同慈善的价值理念,自觉践行慈善行为。基于已有的学术研究,本文从高校慈善教

4、育为切入点,探析高校慈善教育存在的发展困境,并据此提出相关实现路径。二、高校慈善教育的发展历程 世纪 年代末至 年前后,中国的公益组织教育培训处于起步阶段。该阶段的教育培训是零散的、缺乏规范的初级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清华大学开展的一系列相关培训活动为公益组织教育培训迈入研究者领域奠定了基础。年 月,清华大学借助项目平台组织开展了第一期社会组织培训,这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的起点。年 月,随着清华公共管理学院成立,曾投身公益组织人才培养的相关教师逐步由校外短期培训转为校内常规教学,并专注于社会组织的学科建设和学位教育。年,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出版,此书是国内第一本社会

5、组织高校教材正式出版,紧随其后一系列相关教材也陆续出版。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确立了中国第一个本科辅修 双学位项目,至今已向社会输送多位慈善人才,之后多所学校开始了多种模式的教育创新探索。年敦和基金会的“菡萏计划”“善识计划”助推公益慈善教育的高校社群形成,以高校为主要基地的社会组织专门研究机构也纷纷成立。目前以非营利组织为主要研究方向和核心课程的本硕博等学位教育也逐步完善。年,慈善管理专业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名单,不仅反映出公益慈善事业服务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更将为公益慈善事业进一步培养输送专业人才。三、高校慈善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一)协同创新原则公益慈善事业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6、要求人才培养有别于其他专业,从高校的途径加强慈善教育,需要以创新和合作的方式进行。以创新机制为引领,既需要高校内部做好知识共享,也需要跨学科的内部合作,加强创新主体的平等互动,诸如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等。通过深化合作和整合资源,在系统中形成非线性叠加效应。(二)行业需求原则需求是培养慈善事业人才的动力。因此,高校必须考虑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相一致。目前,慈善事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高级人才的空间相对较小。与名牌大学易产生专业调剂和专业不对口的双重不便不同,普通大学更容易发展此学科。(三)循序渐进原则目前,从整体研究水平来看,必须承认的是,中国慈善教育有待提高,具体体

7、现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体系与慈善教育的融合都有待深化。对于公益慈善人才的培养,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在此背景下,公益慈善人才的学术教育,需要从多元化的教育实践去不断探析,继续完善评估教学过程,提高总结性学习。四、高校慈善教育的发展现状(一)高校供给动力不足高校供给动力具体体现在学科制度和教师激励制度两个层面。第一,学科制度的建设对于高校的创新动力有重要影响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招生、学位授予以及教育资源的分配,另一方面还体现在社会资源的流动和高校的行为。公益慈善在学科上的边界不清晰,对于资源的投入和高校的创新动力具有极大地约束作用。当前学科评估的压力屡增不减,促使部分高校必须削减非王牌学科,

8、以达到集中资源支持王牌学科的发展,如此以来公益慈善教育这种边缘学科更不易被高校所支持。基于此,公益慈善教育的发展仅仅只能依附于已有学科,影响力不足且资源受限已是普遍常态。第二,高校制度约束了教师的教育创新动力。对于公益慈善教育的传播途径,高校和公益慈善行业显而易见是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但高校制度也有多方面限制。一方面,现有学科体系下,公益慈善教育是一个跨学科的方向,其整合资源需要校内外的大力协调形成合力,但现实问题是大多数高校没有动力去支持公益慈善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的人事和职务晋升制度也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师进行教育创新的动力。早期发展起来的公益慈善相关课程均是依托相关公益慈善研究机构和研究

9、者开设的。而公益慈善研究成果也面临发表渠道限制,该领域缺乏高水平的、得到各院校广泛认可的学术期刊。当前大学对教师的考核与职称评定中,研究成果依然占据核心地位,这也导致学者很难专注到这一研究领域,大多数情况是跨学科研究涉足。(二)慈善教育有待开发国内慈善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迟缓,可参考的样本和经验也缺乏。当前慈善教育行业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并不完善,缺乏完整的体系。课程、教材、教学体系等等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开发。开发过程中需要兼顾课程逻辑性以及课程内外的沟通协调,因此这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课程体系设置。理论要运用于实际,慈善教育的实践活动的体系构建也是一项难题。不可忽视的是,公益慈善教育的实践与高校教师

10、的理论之间也存在巨大的知识鸿沟。总而言之,公益慈善教育是一个有待研究和知识开发的领域。一方面,国内公益慈善研究本身也才刚刚开始从对宏观政策的关注向非营利组织本身的运作和管理转移,对公益慈善组织本身的知识积累尚不充分;另一方面,研究和实践的知识向教学进行转化更需要专门的积累和有意识的推动。(三)公益慈善行业的支撑力度不足公益慈善行业的支撑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资金资源、实践教育环节两个方面。首先,学科制度和高校体制的约束下,开设公益慈善教育项目是一项成本较高的创新活动。一方面体制内的资源不易进入,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买单的教育市场尚不充分。在此背景下,来自公益慈善行业的资源支持显得极为重要,这种支持不仅

11、仅是个别项目的整体打包支持,还包括在知识生产、课程开发、经验分享网络等行业层面上提供资金支持和激励。尽管已有部分教育项目是由相关基金会推动的,但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绝不可能仅靠几家机构来推动。其次,公益慈善教育的实践性非常强,高校教师往往是学院派,缺少实践经验,实践课堂便成为教育项目的重要环节。已有项目基本上都与公益慈善机构建立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关系,包括实习实践基地、实践导师等机制。但合作伙伴不充分、实习实践接收机构不负责、对学生的能力提升缺少帮助等等问题屡见不鲜。甚至一些有理想的学生在经过实习实践后反而对公益慈善行业产生失望情绪。因此,公益慈善教育的实践环节需要在公益慈善行业和高校教育者之间形成

12、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和就业之间的衔接和协同做得更好。(四)公益慈善就业环境狭窄公益慈善行业的规模还相对较小,人才需求未进入主流视野。学生及其家长作为受教育者是教育产品的直接购买者和拥有者,他们的需求是教育活动的根本。社会对公益慈善行业的不了解、不信任,以及对公益慈善行业的人才需求认知不足,都为公益慈善教育项目在招生、就业等方面的一系列工作带来障碍。由于社会认知低,会影响到家长和学生的专业选择。甚至有公益慈善教育者都表示,自己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优先选择公益慈善行业,这个行业的就业环境尚不够好。主要体现为:一是行业工资低,社会地位不高,导致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不强,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13、选择。二是多数平台较好的公益机构都集中在一线城市,学生实习、工作成本都很高,导致很多同学不能去一流的组织开阔视野。总体来说,大众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公益慈善机构要比社会组织的范围更小,行业规模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或就业领域的大盘子中规模相对较小,相关的人才培养和作为一个就业领域并未进入国家和社会的主流视野。此外,公益慈善从业者在工资待遇等方面面临制度和现实约束,就业方向缺乏吸引力。公益慈善行业在职业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就业稳定性等方面是其本身遇到的问题。行业本身的就业吸引力是招生和培养的一个重要障碍。提高公益慈善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以及解决落户问题的建议,但还都没有落实。学生主动参与公益慈善教育项目的主

14、要驱动力是兴趣和跨学科知识学习,而非就业。侧面说明行业的人才需求驱动力还存在于行业圈内,尚未转化为社会和学生的学习动力。五、高校慈善教育的实施路径(一)注重慈善意识的培养新时期中国慈善教育事业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政府政策的制定以及法律体系的完备都是需要纳入考虑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参与慈善教育事业主体,即社会公众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众所周知,先进的慈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以从国外引进,而国民素质没办法从国外引进。因此,培育慈善意识,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公众对慈善教育事业的认知程度,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慈善事业的新要求,是需要引起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慈善教育的发展取决于青年

15、的慈善意识,青年慈善意识的提高主要依靠教育。因此,面向青年的高校教育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起点。慈善教育要进入课堂,要发挥主渠道的作用。慈善教育理念应该作为高校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重要内容,要将学生慈善理念的培养及慈善行为的养成纳入教育体系中,要培养学生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要在学校设立具有实践内容的公民服务课程,通过亲身参与,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精神和行为实践。(二)提升高校慈善教育的水平高校慈善教育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关注人的本身,提高公益慈善教育的优质水平,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其一,关注教师的根本诉求,为教师服务,为慈善教育相关教师群体在教研、成果发表等方面提供资金、职

16、称等多方面的支持。其二,深入开展调研,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根据教育部新文科建设要求和公益行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积极编写专业课程教材。其三,慈善教育要联结现实,可以挖掘本地慈善资源,通过慈善联结“我”与社区、“我”与历史,认识本地历史、传统与现代、文化与传承,最终反哺并辐射当地社会发展。以当地的慈善历史以及慈善传统为基点,充分利用本地的慈善传统和慈善资源,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并结合实践,对传统公益慈善的转型发展进行深思,促使慈善教育趋向于实践化、立体化。(三)牢筑高校与行业的平台发展慈善教育对于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具有促进作用。在公益慈善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是非常重要的平台

17、,但也只是人才培养过程的一小段。作为人才建设中的一环,高校应努力做好教研工作,不要成为短板。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首先要改变的是社会观念,让全社会对公益慈善行业有更多了解和认知,对公益慈善领域就业有更多理解和支持,鼓励更多人进入该领域,这是人才建设的入口端。另一方面,公益行业自身要发展起来,发展出更多资助型机构和行业支持类机构,还须建立慈善行业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制度以及解决就业落户等现实问题,让慈善行业具备人才发展的位置和空间,成为人才流向的去处,这是人才建设的出口端。通过改变观念,让更多人学习和投身慈善,让慈善专业毕业的学生都能找到好工作,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进而反哺高校招生和专业发展,促进公益

18、事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只有促进高校和慈善行业的情感连接、价值认同,才能凝聚和推动共同体建设。(四)兼顾人才的需求侧与供给侧慈善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高校向社会供给慈善人才要与社会需要的慈善人才相衔接。对于慈善管理岗位而言,要与社会方方面面打交道,对于人才的要求更加多元化,既要眼界视野开拓,也要专业技能扎实,做好跨部门的协同。基于公益慈善组织文化各异,类型众多,要求不一,高校慈善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能力:其一,捐赠人反馈能力,并不是每一家机构都需要去筹款,但绝大多数机构都需要做捐赠人反馈,通过统计分析、撰写报告告诉捐赠人花钱的来龙去脉。如果有外部的项目执行方,还得引导执行方

19、给出反馈和报告。其二,项目策划能力,“项目制”是时下大多数公益机构的基本运营思路,若非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策划人需要做大量的行业扫描,阅读众多分析报告,背后是对快速学习能力的要求。其三,品牌传播能力,一些有财力的机构会有外部的品牌团队作为支持,但许多小机构需要员工身兼多职,对接媒体、撰写通稿,乃至于摄影摄像。公益慈善属于一种非常强调实战的职业,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因此,在读学生多争取到校外实习是非常重要的。高校需要创造机会让年轻人在做中学,并把实际遇到的问题带回学校,促使教学相长。公益教育的核心是全过程全领域的批量培养具有公益人格的人才,学生通过教育将专业带到公益服务里面去,以专业化的人

20、才做专业化的公益服务。只有汇聚高校、社会等多方力量,搭建中国公益慈善教育的平台,才能不断提升公益慈善教育的质量以及社会公益服务的质量,促进高校公益慈善教育事业更加多元化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参考文献:徐本亮 关于慈善教育研究的若干思考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王猛 慈善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优化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曾桂林 慈航普度:近代中国佛教慈善事业论纲 中国文化研究,():周中之 慈善伦理教育:德育新的生长点 思想理论教育,():刘於清 论中小学慈善伦理教育及其路径选择 教学与管理,():石国亮 崇德向善:慈善教育的使命和价值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叶珍珍,孙春苗 美国高校慈善教育的前沿发展及对中国的现实借鉴 基于对美国 所高校的实地参访 中国社会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