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爱生命热爱生命蒙田蒙田第1页作者介绍作者介绍蒙田(15331592),法国思想家、散文家。一译蒙台涅。加斯科涅郡人,出身于新贵族,祖上是波尔多富商。蒙田曾当过文官,后辞官回乡,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索。不过他也喜欢出游,曾游历瑞士、意大利等国,留心各地人情风俗。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统计下来,日积月累,写成随笔集(或译随感录)2卷,于1580年出版。第2页整体把握整体把握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第第一一段段:从从“度度日日”谈谈起起,阐阐释释了了对对生生命命认认识识,表表示示了了对对生命热爱之情。生命热爱之情。第二段:第二段:过渡,导出第三段
2、。过渡,导出第三段。第三段:第三段:揭示生本质即死,表示愈加热爱生活思想感情。揭示生本质即死,表示愈加热爱生活思想感情。第3页研读第一段研读第一段1.1.作者以为热爱生命就要怎样对待生活?作者以为热爱生命就要怎样对待生活?要热爱生活,要热爱生活,“坏日子坏日子”要飞快地过,好日子要慢慢赏玩,领要飞快地过,好日子要慢慢赏玩,领会美好时光。会美好时光。2.2.作者对生命了解和作者对生命了解和“哲人哲人”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哲人哲人”认为生命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尽可能认为生命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尽可能回避它,无视它存在,好像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回避它,无视它存
3、在,好像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我却认为生命受到自然恩赐,它是优越无比,假如我们以为不我却认为生命受到自然恩赐,它是优越无比,假如我们以为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第4页3.3.作者要谈作者要谈“热爱生命热爱生命”,为何开头却从,为何开头却从“度日度日”说起?说起?“生生命命”对对人人是是公公平平,人人人人都都有有,又又和和“度度日日”呀呀,“光光阴阴”呀呀,密密不不可可分分,不不过过,面面对对这这一一个个简简单单问问题题,作作者者深深知知不不一一样样人人有有不不一一样样认认识识和和不不一一样样态态度度。从从这这入入手手,会会使
4、使人人感感觉觉:浅浅显显、熟悉、亲切,其后就会自然一步步接收作者观点。熟悉、亲切,其后就会自然一步步接收作者观点。第5页研读第二段研读第二段作作者者引引用用了了古古罗罗马马哲哲学学家家塞塞涅涅卡卡格格言言:“糊糊涂涂人人一一生生枯枯燥燥无无味味,躁躁动动不不安安,却却将将全全部部希希望望寄寄托托于于来来世世。”作作者者对对这这句句话话没没有有作作任何评论,他引用这句话意图是什么?任何评论,他引用这句话意图是什么?说说明明随随便便打打发发时时光光人人实实际际上上并并不不是是什什么么“哲哲人人”,而而是是真真正正“糊糊涂涂人人”。真真正正希希望望不不在在于于来来世世,不不在在于于任任何何虚虚无无缥
5、缥缈缈东东西西,而在于生命本身。而在于生命本身。第6页研读第三段研读第三段1.1.面对面对“死亡死亡”,作者态度是怎样?,作者态度是怎样?不不要要害害怕怕死死亡亡,只只有有乐乐于于生生,才才能能不不感感到到死死之之苦苦恼恼。剩剩下下生生命命愈是短暂,愈是短暂,“我我”愈要使它过得丰盈饱满。愈要使它过得丰盈饱满。2.“2.“我我”热爱生命,但为何热爱生命,但为何“对随时告他人生,毫不惋惜对随时告他人生,毫不惋惜”?因因为为乐乐于于生生人人好好好好地地享享受受了了生生活活,对对于于死死亡亡就就不不会会感感到到遗遗憾憾。而而“我我”热热爱爱生生活活,“比比他他人人多多享享受受到到一一倍倍生生活活”,
6、当当需需要要告告他人生时候,他人生时候,“我我”会毫不惋惜。会毫不惋惜。第7页3.“3.“生之本质在于死。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怎么了解?这句话怎么了解?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另一个形式。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另一个形式。4.“4.“享受生活要考究方法享受生活要考究方法”,文中谈到了哪些方法?,文中谈到了哪些方法?抓紧时间和有效利用时间。只有正确认识生命,以乐观态度去抓紧时间和有效利用时间。只有正确认识生命,以乐观态度去对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美好,才能享受生活。对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美好,才能享受生活。第8页内容总结内容总结两段内容各有什么侧重点?两段内容各有什么侧重点?第一段侧重从不一样生活态度,表明为何要热爱生活。第一段侧重从不一样生活态度,表明为何要热爱生活。第第三三段段着着重重从从生生与与死死,生生命命短短暂暂谈谈怎怎样样热热爱爱生生命命抓抓紧紧时时间、有效利用时间、使生命过得丰盈充实。间、有效利用时间、使生命过得丰盈充实。作者蒙田认为生命本质是什么作者蒙田认为生命本质是什么?他对他对“随时告他人生,毫不惋惜随时告他人生,毫不惋惜”是因为认识到了是因为认识到了“生之本生之本质在于死。所以只有乐于生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质在于死。所以只有乐于生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