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进路_夏荣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225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进路_夏荣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进路_夏荣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进路_夏荣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2 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总第 36 卷第 198 期)收稿日期:2022-10-01作者简介:夏荣涛(1997),男,江西吉安人,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左群(1970),男,江西永新人,赣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教授,博士,硕导。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编号:17JJD77020);江西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工程项目(编号:22QM26)。新时代与新思想马克思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进路夏荣涛1,左群21.赣南师

2、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赣南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江西 赣州 341000摘要: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论证了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劳动使人与自然形成共生关系,真正的人的生产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有效途径等观点。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与我国乡村生态振兴事业具有深刻的契合逻辑,人与自然的统一性确证了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原则,劳动的协调、中介性澄明了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理路,真正的人的生产的创造性揭示了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内生动力。在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指引下,我国乡村生态振兴应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强化乡

3、村生态治理与修复,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态农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走好绿色发展的农村现代化之路。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乡村生态振兴;实践进路doi:10.3969/j.issn.2096-2452.2023.01.002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452(2023)01-0007-05党的十九大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务院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进一步指出要“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2。但在当前的乡村振

4、兴事业中,粗放型等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模式仍然存在,制约着我国乡村振兴事业的总体进程。在党中央的战略布局下,如何驱动乡村振兴的生态引擎,统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现实课题。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下人与自然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现实,并指明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路径。这些观点对于推进我国乡村生态振兴事业、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一、理论之维: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内涵 马克思在生态危机初见端倪时,便敏锐地洞察到了资本无限扩张终将导致人与自然矛盾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并在其著作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生7马克思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乡村生

5、态振兴的实践进路态自然观的系列论述,集中阐述了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劳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以及真正的人的生产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有效途径等内容。1.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在与传统生态自然观的论战中生成。自启蒙运动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认识论上逐渐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黑格尔将其贯彻到生态领域,建构起了以绝对精神为基础的人类至上的生态自然观。受此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自然观影响,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变得愈加放肆,为了谋求个人的利益任意向自然界索取,毫无休止地对自然界进行破坏,最终造成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的严重后果。马克思生态自然观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生态自然观

6、中关于人的能动性思想,但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马克思并不认为人类生而便拥有统治与奴役自然界的权利,也否认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自然观对自然的盲目崇拜,他认为人与自然是密切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生态自然观的超越。马克思生态自然观语境中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个观点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人为自然界的存在物。人类是地球经过亿万年演化才诞生的高级生命,自人类的祖先古猿出现起,自然界的每一次变化均为其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人类的演进过程也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物质条件,在自然界的胚胎里,人类才得以生成。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二

7、是人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人类的产生虽然依赖于自然界,但并不意味着在自然界面前人类只能盲目地畏惧、崇拜,而是能够能动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因此,在看待人与自然关系时,马克思始终将人类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将自然界看作“人的无机的身体”4,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是统治与被统治,而是休戚与共、密切相关的有机统一体。2.劳动使人与自然形成共生关系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统一性的理解并不止步于原生关系上的阐释,更为关键的是从生产关系上去把握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 和 控 制 的 人 与 自 然 之 间 的 物 质 变 换 的 过程。”5这里指的人与自

8、然之间的过程,即为“自然被人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人的自然化的过程”6。劳动将自然界划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人类的生产劳动历程便呈现为由自在自然不断向人化自然转化的进程。人类为了谋取生活必要的物质资料,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在自然界留下人类独特的印记,使自然界逐渐成为为我的存在。同时,人类通过生产劳动也不断推动着主体客体化进程,逐渐使人类成为相对于自然界的自为存在。世界历史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劳动史,是人化自然不断生成的过程,劳动便实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延续。马克思话语体系中的劳动是对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的协调与控制,而不是对自然的征服与控制,这具有深刻的生态文明

9、价值。如果秉持着劳动是控制、征服自然的理念,那么人类便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从自然界中获取各类资源以生产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但将劳动视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人类在满足自己生存需要时,开始审视自身改造自然的行为将会带来的后果,便会有意识地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控制劳动过程以适应自然规律。正是这种控制人与自然关系的劳动,创造着人类自己的历史,形成了人与自然间的共生关系。3.真正的人的生产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的因素是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变量,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若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阈值,便会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在资本主

10、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为谋取私人利益,不断扩大生产,极力鼓吹消费主义,这便造成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需求之间产生尖锐矛盾,最终使人类活动超越环境承载力。因而,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就其一般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而言,在我看来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7。为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必然要超越资本,而超越资本的途径便是实现真正的人的生产。可以明确的是,资本主义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类解放具有积极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这种无法估量的生产能力,一旦被自觉运用并为大众造福,人类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减少到最低限度。”8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这

11、种巨8马克思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进路大的生产力却呈现出虚假、片面的特征,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这便要求真正的人的生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马克思对于真正的人的生产作出过这样的描述:“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9在这里,马克思指出,动物只会本能地按照自己需要去生产,而人类的生产却不局限于自身需要。可以看出,真正的人的生产一方面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从事生产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以满足整个自然界延续发展的需要。在真正的人的生产条件下,人类劳动既实现了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又可实现自然界与其他

12、物种的延续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解,脱离当下的生态窘境。二、逻辑之域: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与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契合逻辑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与我国乡村生态振兴事业具有深刻的契合逻辑,其中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观点,劳动的协调、中介性观点与真正的人的生产的现实性观点与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原则、实践理路与内生动力相契合,为指引我国乡村生态振兴实践提供了可能。1.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观点与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原则相契合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超越了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人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与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原则具有深刻的

13、契合逻辑。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角度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乡村生态振兴则为我国乡村各领域的振兴提供基础性力量。乡村振兴规划中,关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明确指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0,要求在我国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要坚决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坚持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统一、并驾齐驱、共同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11这更是将乡村自然环境置于乡村振兴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环

14、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定位在于树立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理念,振兴的过程并非体现在人类对乡村生态的掌控,而是乡村振兴实践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坚守。由此可见,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强调的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观点与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原则高度契合,为我国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基本遵循。2.劳动的协调、中介性观点与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理路相契合 马克思从历史的、实践的视角来认识自然,认为人类的劳动是协调、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中介,人类的生产劳动既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又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延续,从而推动人类历史进程不断前进,由此确证人类的劳动实践是维系人与自然统一的重要方式。这与我国乡

15、村生态振兴的实践理路具有深刻的契合逻辑。作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环节,乡村生态振兴是党和国家驱动乡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实践。在党的领导下,农民群体树立起科学、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包括生产实践在内的各种实践活动,对乡村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改善与修复,从而缓解当下自然环境急剧恶化的现状,维系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其中,乡村生态振兴的过程体现为人类劳动实践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与控制,正是在这种过程中,农民赖以生存的乡村环境得以延续,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得以建成,美丽乡村建设史得以谱写。综上所述,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活动协调、控制着农民群体与乡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与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中劳动的中介、协

16、调性的观点相契合,为我国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逻辑支撑。3.真正的人的生产的现实性观点与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内生动力相契合 人的生产实践具有直接的现实性,这种现实性意为人类的生产实践合乎必然地、无法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于马克思而言,唯有真正的人的生产才能超越以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虚假、片面的生产,在此条件下,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再是谋取私人利益的手段,而是按照自身尺度使之最大化地契合生态伦理,从而满足整个自然界和人类本身存在、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和解,这与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动力具有深刻的契合逻辑。乡村生态振兴强调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绿色转型。长期

17、以来,传统粗放型、破坏式的农业生产模式仍9马克思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进路然存在于我国农村社会之中,在经济利益至上的思维逻辑主导下,人们往往只为追求单一的物质经济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这也是造成大量农业污染、农村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往往相辅相成,农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优化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方式作为乡村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乡村生态振兴要想取得普遍意义的成果,必然要求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使农民群体在满足自身劳动需要的同时兼顾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为破解当下农村社会的生态难题提供内驱力。由此可见,马克思关于真正的

18、人的生产的观点与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内生动力相契合,为我国乡村生态振兴提供理论依据。三、实践之策: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指引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劳动的协调、中介性以及真正的人的生产的现实性观点,这与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原则、实践理路、内生动力具有深刻的契合逻辑。在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指引下,应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强化乡村生态治理与修复,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态农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走好绿色发展的农村现代化之路。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是密切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人类可以从自然

19、界获取自身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但人类活动也绝不能超过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阈值,否则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2这便启示我们在从事各项活动时,必须遵守保护自然的价值理念。此外,理念是实践的先导,乡村振兴事业要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首先,要强化思想引导。我国乡村振兴事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改变以往唯 GDP 至上的错误思想,坚决“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幸福文明发展

20、之路”13。其次,要强化生态劳动教育。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民从事农业活动仅仅为获取其生活、生产所需的物质资料,从而纯粹地对自然进行利用与改造。在乡村生态振兴视域下,应当对其加强生态劳动教育,加大生态劳动培训力度,从根源上转变农民劳动观念,使其由单纯地利用自然的征服型劳动转变为利用与保护自然相统一的养育型劳动。最后,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氛围。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与基层政府应通过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加强和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发掘农村特色原生态文化,如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因子,加以宣传和利用,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2.强化乡村生态治理与修复,建设美丽

21、宜居的生态农村 在马克思生态自然观指引下,农民群体应该通过从事各类乡村生态治理与修复的活动,密切其与乡村生态环境生命共同体联系,从而建设好美丽宜居的生态农村。在当前人与自然矛盾尖锐的境遇下,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一是要统筹推进乡村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我国以往的生态修复系统模式多样、板块分离,且修复内容以水源、植被、山体、土壤等为主,生态系统修复成效整体低下。因此,要遵循生态系统内部特征,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治理与修复,“综合运用经济、技术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对自然环境进行预防、保护、治理和修复,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资源进行综合保护与修复,不断增强生命共同体的协同力和活力。”14二是要健全乡村生态保护制

22、度。根据自然资源保护法 等相关法规,结合各地关于农村农业、环境污染等政策法规与各地治理实际,制定统一的乡村生态保护条例,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强高效的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同时,注重发挥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作用,坚定维护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中的领导地位;强化基层政府提供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其在合理配置市场资源中的独特作用;发挥好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作用,构建起一套自上而下以农民为主体的生态治理体系,从而提升乡村生态治理与修复效能。三是大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通过规划农村空间结构、整体布局、土地资源使用等,整改农村发展进程中所遗留的建筑布局不合理、土地荒废及滥用等问题,完善农村街道、

23、绿色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业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开展“厕所革命”等措施,着力整顿农村人居环境乱象,提升村容村01马克思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进路貌,真正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3.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走好绿色发展的农村现代化之路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是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在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引导下,提升我国乡村生态振兴实效,应当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外延增长型向内涵增长型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可持续型转变,逐渐实现真正的人的生产,从而走好绿色发展的农村现代化之路。第一,在产业规模上,实现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在

24、农业产品产量稳定时,应当摒弃以往盲目扩大生产的做法,大力优化农产品结构及品质,积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优农产品品种构成。同时,实现这一转变也要兼顾效益,充分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第二,在发展态势上,实现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培育农业生产企业、家庭农场、各类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业生产服务站等农业经济主体,实现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集中多元主体力量,克服以往分散型生产带来的技术、销售等难题,实现向集约型、密集型的转变。第三,在发展动力上,实现由外延增长型向内涵增长型的转变。通过大力提供科技服务,发展农业产业科技,精准提供“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科技帮扶

25、,促进农业生态产品、绿色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提升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同时,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推进产学研、科教农紧密结合,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第四,在发展方向上,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可持续型转变。对以往过度依赖自然资源、严重危害环境的产业予以取缔,大力整治过去遗留下来的土壤、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积极培育农村生态产业,实施无化肥、零农药行动,实现农村产业从依赖资源要素到由科技创新驱动的转向,推动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并非单纯指向实现农村经济进步、产业兴旺,而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等多领域全方位振兴的过程。在我国乡村振兴的动力源中,经济力是关

26、键、政治力是保障、文化力是灵魂、社会力是条件,生态力则是基础,为其他领域的振兴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五力”并举,乡村则兴,我国农村现代化之路才能走得更长远。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生态危机的尖锐批判、对人与自然和解之路的正确把握,是指引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思想武器和宝贵精神财富。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在其指导下驱动我国乡村振兴的生态力,对破解当下的生态治理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是乡村振兴事业中最有价值、影响最深远的领域。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

27、017-10-28(02).2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 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4-375.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5.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202.6 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53.7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3.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10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3).11 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13 黄承梁.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2.14 张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38.(责任编辑:李柯)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