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元宇宙传播的身体转向_裴灿.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170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元宇宙传播的身体转向_裴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元宇宙传播的身体转向_裴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元宇宙传播的身体转向_裴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6 元宇宙作为集成融合现在与未来全部数字技术于一体的终极数字媒介,将实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连接的革命,进而成为超现实的故事场景和更高维度的新型世界。当然,新闻传播过程中虚拟叙事的真实性问题也理应引发足够的关注和思考,如何降低这把“双刃剑”在虚实混融的数字化信息传播环境中所带来的风险也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参考文献屈济荣,李異平.互联与互文:数字媒介的互文性初探 J.编辑之友,2020(06):55-63.陈先红,宋发枝.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机理研究 J.新闻界,2019(05):35-39.张丽,刘念.互文叙事与感官重塑: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文本特征 J.现代传播,2021(09):91-97.苏

2、涛,彭兰.虚实混融、人机互动及平台社会趋势下的人与媒介2021 年新媒体研究综述 J.国际新闻界,2022(01):44-60.摘要以元宇宙为媒介的信息交换活动较之于其他数字传播方式,表现出鲜明的身体转向特征。元宇宙传播的身体转向主要从主体、话语、空间三个层面体现出来,分别为从“数字化生存”到“身体的回归与再造”,从“符号文本”到“沉浸感知”,从“脱域传播”到“空间重构”。明确元宇宙传播的身体转向,有助于重新认识“身体知觉”对传播活动的价值,助力元宇宙平台维护用户法律权益,引导互联网产品创新。关键词元宇宙元宇宙传播身体转向具身性元宇宙(metaverse)集合了 VR/AR、5G、人工智能、数

3、字孪生等先进数字传播技术,为人类打开了虚实融合、交互共生的新空间。2021 年,知名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改名为“Meta”,其 CEO 扎克伯格预言:“元宇宙是下一个前沿。”自此,“元宇宙”这一最早出现于 1992 年尼尔 斯蒂芬森(Neal论元宇宙传播的身体转向 裴灿/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BIANJIXUEKAN 572023 NO.02传播前沿Stephenson)科幻小说 雪崩(Snow Crash)中的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元宇宙传播身体转向问题提出(一)元宇宙传播从技术上说,元宇宙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且始终在线的虚拟世界1,是集成与融合现在和未来全部数字技术于一体的终

4、极数字媒介。在传播学视角下,元宇宙是一种“元媒介”,具有“试图涵盖所有媒介的野心”,蕴含对传播模式、传播生态、传播哲学的变革。2以上两种定义不谋而合地指出:元宇宙是一种新型传播媒介。由此,本文将元宇宙视为一种传播活动的实现工具和连接介质,元宇宙传播即以元宇宙为媒介而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换活动。(二)身体转向物质身体在大众传播时代被视作实现传播所必须克服的障碍。电子媒介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传播实践“去身体化”的特征,即“离身性”(disembodiment)。笛卡尔提出的“身心二元论”将人剖解为“意识和身体”“理性和感性”等一系列二元对立,并指出前者占据绝对优势3,为主流传播学研究所坚持的“离身性”

5、提供了哲学预设。其一方面将人类感官从身体中分别剥离,对接不同媒介;另一方面,则将传播实践与具身关系场景割裂开来,遮蔽了其中的物质性元素。很长一段时间里,身体对于传播的作用被弱化或忽视了。20 世纪 40 年代,梅洛 庞蒂提出“肉身本体论”:“身体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是两者的融合。”4由此打破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身体观。近年来,国内学者纷纷就“具身性”(embodiment)展开讨论。刘海龙从麦克卢汉、媒介考古学、控制论、后人类主义视角出发,探讨身体问题的起源和研究视域5,认为“具身性”强调心智、身体及环境三者的一体化。6芮必峰、孙爽则将其定义为人的身、心、物及环境自然且无分别地融为一体,以致力

6、于某活动的操持。7由此可见,“具身性”探讨的其实是人、物、环境间的互动关系。元宇宙以穿戴设备为开启传播活动的“关卡”,召回身体及其附件要素,昭示出典型的具身性倾向。这种由智能传播技术发展而催生的身体转向,不仅于元宇宙传播的实操中表征出来,也为审视人、机器、环境三者的关系建构了新基点。那么,元宇宙传播身体转向表现为何?对于现实社会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二、元宇宙传播的身体转向表征元宇宙传播的身体转向并非是完全抽象的理论预设,可以从传播主体、话语及空间层面观察总结出具象表征。其中,主体层面上的身体回归为话语和空间层面的转向提供了根本前提。下文将从上述三个维度出发,分析元宇宙传播身体转向表征。(一)主

7、体层面:从“数字化生存”到“身体的回归与再造”元宇宙传播主体层面的身体转向,表现为由“数字化生存”回归身体传播,并从人与58 机器交互协作中衍生出新型传播主体。文字与印刷的出现和使用打破了口语传播为主导的“面对面”传播方式,互联网则进一步弱化了身体在传播中的作用。尼葛洛庞帝于 1996 年提出“数字化生存”的概念,指出互联网带领人类步入了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社会,人们利用数字技术传播信息、参与社会活动。网民作为抽象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节点终端,是没有身体的意识理性人8。“数字化生存”是元宇宙传播身体转向的阶段性表征。传播者的“画像”、身体、位置、行为、情绪、心理、关系、评价、思维方式等被全面数据化9,

8、造就了部分身体回归的“数字化生存者”。身体元件的“亲身参与”是数据抓取、计算、保存、复制的必要前提。元宇宙用户通过部分身体与感官的投入,配合智能传感技术,实现信息触达与交换。经由技术嵌入身体再造而成的“新型智能传播主体”,是元宇宙传播物质性转向在主体层面的进一步表征。人工智能的发展直指人机融合智能,即元宇宙传播主体的未来形态。1985 年,美国学者唐纳 哈拉维发出“赛博格宣言”,“赛博格”即“无机物机器与生物体的结合”10。VR 眼镜、智能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带来了元宇宙传播技术对主体的第一层“再造”,造就的新型传播主体,类似于机器与身体相融的“赛博人”。而元宇宙传播技术对主体的第二层“再造”,

9、即对人思维的嵌入。虚实结合的元宇宙可能会改变人类的空间概念,于其用户而言,客观世界的“方寸一隅”或许已是足够宽阔的使用场地。虚拟空间内的“地标”可能会在生活中变得与现实地标同等重要,并由此产生新的“身份认同”及“地缘文化”。比较元宇宙技术对人身体与思维的双重嵌入,后者对主体的改造更为深刻。除了空间观念以外,未来人类的世界观、时间观、行为选择等,都将面临元宇宙传播技术的重新塑造。(二)话语层面:从“符号文本”到“沉浸感知”在话语层面,元宇宙传播的身体转向表征为由“符号文本”为主导到以“沉浸感知”为主导。符号是意义呈现的载体,符号世界却并非客观世界的“镜像”。一些实体感知在符号化过程中被抽去,触感

10、、经验等媒介物质性元素湮灭了,以至于在面对复杂的数字再现对象时,这种抽象难以为继。在将符号文本视为传播本体论的观念传统驱使下,人们往往重点关注符号承载的意义,却忽视了传播介质背后的物质性经验。元宇宙传播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传播媒介在描述上的无力,以具象化、立体化、细节化的呈现方式传递信息。沉浸媒介即使用沉浸式传感技术营造拟真环境的媒介。由于元宇宙的核心呈现技术VR/AR 具有沉浸媒介的明显表征,元宇宙显然属于“沉浸媒介”的一种11。沉浸传播弱化了符号的介质功能,倚重于传播过程中的感知。感知强调人的身体结构、欲望、行动等因素是身体认知和智能形成的基础。元宇宙带来了全方位的沉浸体验及感官的综合延伸

11、,但麦克卢汉在讨论“媒介是人的延BIANJIXUEKAN 592023 NO.02传播前沿伸”时,也指出“延伸即截除”,如沉溺于电子媒介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人的社会化成长。而在与拟像环境互动时,人类感官的认知过程强烈受制于身体特性及客观关系。因此,以元宇宙为导向的产业转移及社交转移或许能为用户规避“截除”后果提供可能性。除感知以外,元宇宙沉浸传播的话语还包含经验。芝加哥学派认为,经验来自客观世界,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物质性力量,因此天然具有物质属性。元宇宙传播的具身体验过程孕育了特定的经验。譬如在“4D”影院、虚拟演唱会、沉浸式游乐项目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验便成了用户之间交流的新型传播话语

12、。(三)空间层面:从“脱域传播”到“空间重构”在空间层面,元宇宙传播的身体转向表现为从“脱域传播”到“空间重构”。吉登斯在 现代性的后果 一书中提出了“脱域”概念,即在时空分离的情况下,社会关系从有限的地方性场景中“剥离出来”,进行跨时空重组。现代通信技术实现了跨时空互动,空间日益从地点中分离出来,人们抛却身体及所处空间,进行脱离地域联系与血缘牵绊的“脱域传播”。面对面传播时代起关键作用的“地点”和“场景”逐渐淡化,更多时候只作为信息交流的谈资或身份符码被提及。身体对传播实践的涉入,触发了元宇宙传播空间的身体转向。穿戴设备在元宇宙传播中的应用引发了对身体的召唤,人们也常常对此积极响应,元宇宙空

13、间由此获得了“涉身性”。海德格尔认为,“物”是让存在“在起来”的地方12。于是,身体嵌入元宇宙传播场域后,便成为元宇宙空间“在起来”的本质存在,并赋予其物质属性。因此,元宇宙媒介空间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虚拟空间”,是物质与虚拟的共同体。元宇宙媒介空间从“地域的回归”与“关系的产生”两方面重构。技术赋能具象化的互动场景构建,使曾经弱化甚至消失的地域特征在时空、文化的双重意义上回归于传播过程。在空间意义上,“地域的回归”对应着物质世界的地理位置:它既可以是现实场景在元宇宙中的准确复刻,又可以是数字空间里的新“地标”。在文化意义上,“地域的回归”指地域文化的复兴: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城市布局及文化的趋同

14、,而元宇宙或许能成为地域性文化生存发展的一片沃土。空间重构论认为,互联网空间不断与现实空间交互,不仅改变了过去的时空关系,还形成了新的空间关系。元宇宙用户之间的交互活动孕育了新的社会关系,一些原本脱域的社会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地域化情境之中。一是地缘关系的回归与新建:传统地缘关系建立在空间与地理位置基础上,由于地域在元宇宙中的回归,一些逐渐淡漠的地方性身份认同开始复苏,同乡人可借助元宇宙实现跨时空交互。同时,新地缘关系也诞生了,如网络游戏 王者荣耀 用户之间“峡谷人”的身份共识,即一种新型“同乡”关系。二是元宇宙传播产生的新型业缘关系,如基于元宇宙设想而爆火的数字藏品60 (NFT)产业链便

15、附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劳务关系以及社会分工关系等。此外,电影 她中主人公与人工智能之间跨越虚实的亲密关系,也向我们提示了元宇宙传播关系产生的另一种可能。三、元宇宙传播身体转向的现实影响元宇宙并非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二元对立,而是二者重叠交融下的有机存在。元宇宙传播的身体转向将深刻影响现实世界发展。(一)重申“身体知觉”于传播活动的价值元宇宙传播将“身体知觉”摆放至传播实践的重要位置,影响人们重新认知传播主体,引导媒介革新与效果追求。元宇宙用户的“化身”(avatar)是以数字方式呈现的感知形象,与现实世界的用户本体之间深度交互、互相影响。与此同时,也埋下了“过度关注分身而陷入数字纳西索斯效应”的隐

16、患13,即无法区分数字化身与现实存在。这一错误认知将为使用个体带来意识观念上的“身体危机”。对此,我们有必要矫正偏狭的视觉中心主义视角,聚焦于真正的物质传播主体。元宇宙强调身体知觉和个人经验,重申了人类身体在传播活动中的不可替代性。在此趋向下,网络运算、虚实对象连接、虚实空间交互融合技术等元宇宙传播技术,也将做更多迎合身体知觉的探索与创新。传播场景的准确营造、用户的沉浸体验感,势必成为实现传播效果的关键指标。(二)助力元宇宙平台维护用户权益元宇宙承载了人们对生活自由度的无限畅想,也潜藏了许多法律问题。深刻理解新型智能传播主体的具身性,可提高元宇宙平台对侵犯用户隐私问题及知识产权纠纷“对症下药”

17、的能力。涉身元宇宙的用户让渡了大量个人隐私数据,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脆弱境地。同时,用户创造元宇宙化身为版权保护带来挑战,如身份型数字人的创造过程,便不可避免地涉及创作素材的产权问题。元宇宙平台必须承担起维护用户信息安全、保护知识产权的责任,统筹协调合同之治、法律之治和技术之治。首先,平台应以用户服务协议规制数字化身版权归属,在约定不明情形下再依照具体情况来确定;其次,明确禁止用户违法使用他人肖像、声音等个人特征作为数字化身创造素材;最后,全面完善用户数据保护及信息使用的监管程序,以动态化人机协作式信息管理模式维护元宇宙媒介空间清朗环境。(三)引导互联网产品创新元宇宙传播身体转向引导着互联网产品

18、的创新方向。李沁认为,未来将是以“沉浸媒介”为主流媒介的泛众传播时代。14在方向、语言和表达上为用户提供综合性的沉浸体验,将成为互联网产品创新演化的基本导向。“VR+新闻”“VR+社交”“VR+服务”等沉浸传播手段将进一步完善并普及。虚拟现实接入装置必须以深刻理解人类行动规律和个性化身体特征为基础,进行精密的适身化调整。如何灵活应对个体用户在物质、精神上BIANJIXUEKAN 612023 NO.02传播前沿的差异化需求,将成为互联网产品设计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身体转向下,沉浸传播的另一面即个体主体性的继续强化,以元宇宙为代表的互联网产品必须“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类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19、结语好莱坞科幻电影 头号玩家 里,主人公残破的现实居所,与其带上 VR 头显进入虚拟世界“绿洲”后的绚丽景象构成鲜明对比,警示了元宇宙繁荣背后的现实隐忧。过分沉迷于元宇宙而忽略现实环境,易得出“人是媒介的延伸”这一反人类中心主义观念,陷入“本体论困惑”中。正如海勒所言,人的生命扎根于复杂多样的物质世界,人的延续离不开物质世界。我们有必要坚持以人为出发点思考以元宇宙为媒介的传播现象,强调身体、知觉、空间等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性力量及其带来的传播实践变化,为人与技术关系审视构造新的基点,避免陷入数据至上、技术本体论的陷阱中。注释1喻国明.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人的连接”的迭代、重组与升维从“场景时代”

20、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来 J.新闻界,2021(10):54-60.2胡泳,刘纯懿.元宇宙作为媒介:传播的“复得”与“复失”J.新闻界,2022(01):85-99.3孙 玮.交 流 者 的 身 体:传 播 与 在 场 意 识 主体、身 体-主 体、智 能 主 体 的 演 变 J.国 际 新 闻界,2018,40(12):83-103.4杨璐玭.身体社会理论转向下的身体与传播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动态,2022(11):85-90.5刘海龙.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 J.国际新闻界,2018,40(02):37-46.6刘海龙,束开荣.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

21、学的视角 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7(02):80-89.7芮必峰,孙爽.从离身到具身媒介技术的生存论转向 J.国际新闻界,2020,42(05):7-17.8孙玮.传播再造身体J.新闻与写作,2020(11):5-11.9彭兰.“数据化生存”:被量化、外化的人与人生 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2):154-163.10 美 唐娜 哈拉维.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 M.陈静,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319-324.11李沁.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J.国际新闻界,2017,39(08):115-139.12钱佳湧.“行动的场域”:“媒介”意义的非现代阐释 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03):26-40,126.13唐远清,张月月,赖星星.媒介视域下元宇宙未来研究的要求及展望 J.新闻界,2022(06):57-64.14李沁.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J.国际新闻界,2017,39(08):115-1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