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对最大力量及爆发力影响的研究进展_曾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095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4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对最大力量及爆发力影响的研究进展_曾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对最大力量及爆发力影响的研究进展_曾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对最大力量及爆发力影响的研究进展_曾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Journal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Vol49 No32023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 年(第 49 卷)第 3 期DOI:10 15942/j jcsu 20230206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对最大力量及爆发力影响的研究进展曾静1,2,薛夏利1,王杨1,刘青1,雷正方1,张晓刚1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Velocity Based Training,VBT)对提高运动员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的干预效果,以期为力量素质训练提供新的证据。方法:通过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Sport Discus、PubMed

2、以及 EBSCO 等数据库搜索 VBT 对力量素质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21 年 12 月。由 2 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筛选文献及提取,并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通过 Cochrane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 eview Manager 5.4 对最终纳入的 9 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最终有 6项关于最大力量的研究、9 项关于爆发力的文献,共计 290 名受试者。(1)与传统抗阻训练相比,VBT 对提高运动员最大力量存在较大异质性,在采用逐一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后,Meta 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I2=25%,P=0.25;SMD=

3、0.65,95%CI:0.18 1.12,P 0.05),合并效应量后趋于中等效应量;(2)VBT 对提高运动员爆发力有统计学意义(95%CI:0.42 1.07,I2=30%,SMD=0.74,P 0.05),合并效应量后趋于中等效应量。结论: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对最大力量及爆发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效果。关键词:VBT;力量素质;最大力量;爆发力;Meta 分析;系统评价中图分类号:G804 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 9154(2023)03 0098 07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联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课题“四川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系统评价与发展研究”

4、(TY2022218)。第一作者简介:曾静,博士,在站博士后,讲师,研究方向:运动项目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E mail:1208676945 。通信作者:刘青,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羽毛球、网球运动项目教学 训 练理论 与 方 法;E mail:。作者单位:1.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山西大学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山西 太原 030006收稿日期:2021 09 18修回日期:2022 11 12力量素质是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1,更是运动员从事竞技体育,获取优异运动成绩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力量素质对人体运动中的其他素质以及提升运动员运动表现方面

5、具有非常基础且重要的作用。在基于重量进行抗阻训练时,教练员们大多是根据运动员完成 1 次动作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1 epetition Maximum,1 M)这一指标以及这一指标的百分比来设计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这种方法需要测试运动员的 1 M 值,再根据具体的训练任务和目标,设计不同的训练负荷来进行具体力量方案的干预。但力量训练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例如:运动员承受的力量负荷会根据骨骼肌的代谢能力、激素水平以及其神经肌肉系统的动员程度的不同而不同2,这些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运动员的 1 M 值。因此在训练实践中,教练员们很难精确估计运动员的 1 M 值,这也使得力量训练的效果难以达到最

6、佳化。当前,一种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Velocity Based Training,VBT)被学者提出并运用于运动训练实践中。VBT 最初由 Gonzalez Badillo 于 2010 年提出,它是根据运动员在承受重量负荷时,通过监测其动作速度、重复次数、1 M 百分比以及运动员疲劳的相关关系来精准地控制和设计力量负荷的训练方法3 5。这种方法是以运动员的动作速度为参考,并非重量,而运动员完成动作的速度与负荷强度之间始终呈现一种负相关关系,这种负相关的关系是不变的,因此以“完成动作的速度”作为标准进行监控,更加合理。国内学者陈松等尝试以“速度 力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力量训练的方法,并证实

7、了其有效性5 7;随后国外在使用 VBT 进行力量训练时,依托科学设备仪器,在适应运动员每天状态的波动以及对力量负荷设计的精确性上,相较于传统的力量训练方法更有优势。关于 VBT 对不同力量素质干预的效果方面,学者们虽然进行了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CT),但目前在相关主题下尚未进行过定量评价,因此本研究应用 Meta 分析,定量评89价 VBT 对运动员最大力量以及爆发力的干预效果,以期对我国力量训练的研究与实践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发。1研究资料与方法1.1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研究类型:CT;(2)研究对象:年龄、种族、国籍、性别不限;

8、(3)干预措施:试验组接受 VBT 干预方案;对照组只接受传统力量训练方案;(4)结局指标:研究结果主要观察以肌肉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所表现的最高力值以及张力开始增加后最快克服阻力的速度8 作为指标。排除标准:(1)综述类、评论类的研究或非中、英文文献;(2)研究中只有试验组,无对照组,或对照组是空白对照的文献;(3)以摘要形式发表的文献、无法获取全文的研究或研究数据不完整且联系作者未果的文献。1.2信息来源与文献检索策略由本文的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通过计算机检索 CNKI、Web of science、WanFang Data、Googlescholar、Sport Discus、PubMed 及

9、 EBSCO 数据库,搜集关于 VBT 对最大力量及爆发力干预效果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 2021 年 12 月。此外,对检索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检索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英文主题词为“Velocity Based Training”“Velocity Train-ing”“esistance training/exercise”“Strength training/exercise”“Explosive Power”等;中文检索词为:“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快速力量”“爆发力”“抗阻训练”“功率”等。1.3研究选择与资料提取由 2 名研究人员按照文献的

10、纳入和排除标准单独对文献进行检索、初筛、确认和纳入。当遇到不同意见时,再与本文的第一作者共同讨论并解决。文献初筛时,主要是通过阅读题目,排除与研究主题明显不相关的研究;然后通过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的方式,以明确文章是否为 CT 以及数据是否完整等。当出现无法获取完整数据或信息时,通过联系作者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同时,对(1)文献的“第一作者”“发表时间”“干预方式”“效用”等数据进行提取;(2)提取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3)提取结局指标及数据。1.4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由 2 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通过 Cochrane 手册 5.1.0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价9。1.5效

11、应量计算及异质性分析Meta 分析的效应量合并有“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两种方式。研究采用 eview Man-ager 5.4 版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分析效应量,置信区间为:95%CI。异质性分析检验是对影响效应量的各种潜在的组内、组间差异以及各种异质情况进行检验,通常检验方法是采用 I2或 Q 检验进行。本研究采用 I2统计量进行检验。当 I2 50%,P0.1 时,认为各项研究间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此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进行效应量的计算与合并;若 I2 50%,P 0.1 时,则认为异质性较高,此时将进一

12、步进行异质性来源分析,一般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并对文献进行逐一剔除来观察异质性大小,并采用随机效果模型来进行效应量的合并10。Cohen11 对效应量大小进行评价的标准来看,0.2 为小效应量;0.5 为中效应量;0.8 为大效应量。2结果2.1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通过国内、外数据库检索到相关的文献共计1 370篇,具体包括中国知网(N=77)、PubMed(N=308)、EBSCO(N=481)、Web of science(N=103)、Google scholar(N=401)。同时通过文献回溯等方式进行了补查。最后通过 Endnote X9 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查重处理,剔除重复文献

13、 113 篇;联系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的作者未果,剔除 96 篇;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剔除文献 969 篇;最后对剩下的 192 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复筛,对综述类文献、无数据或数据不完整文献、结局指标不符文献以及无对照组文献等情况进行剔除,最终纳入 4 篇与 VBT 对力量素质干预效果相符的英文文献12 15 和 5 篇与之相关且符合纳入条件的硕士论文16 20。对最终纳入99曾静,薛夏利,王杨,等: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对最大力量及爆发力影响的研究进展的文献的基本资料进行提取,提取指标包括:作者、发表年份、样本量、干预方案、频率以及结果指标等(见表 1)。表 1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12 20 Tab

14、le 1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cluded literature注:T:干预组;C:对照组。2.2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对纳入的 9 篇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其中,在随机序列方面,9 篇文献都报告了是否随机;在盲法使用方面,有 5 篇文献使用了盲法并且清楚报告了单盲或双盲、有 1 篇不清楚是否使用了盲法,另外 3 篇未使用盲法;在失访情况方面,仅有 2 篇报告了失访情况;所有纳入文献均不存在丢失的结局数据、无选择性报告且 9 篇文献均未报告或未明确分配隐藏情况及其他偏倚,详见数据库电子附件。2.3Meta 分析结果2.3.1VBT 对最大力量的干预效果

15、对纳入的 6 项研究(N=128),6 组数据进行了Meta 分析,研究比较了 VBT 与传统的抗阻训练对运动员最大力量的干预效果。从纳入的每一项研究的总体效应量及异质性检验结果得出:I2=66%,P=0.01,说明各项研究间存在较大异质性,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根据合并总效应量显示:SMD=0.96(P 0.05),95%CI:0.30 1.62。说明VBT 对提高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具有统计学意义,菱形图与 Y 轴无相交且偏右,说明与传统的抗阻训练相比,VBT 有利于对运动员最大力量的提升(图 1)。2.3.2VBT 对爆发力的干预效果对纳入的 9 篇文献(N=162),共 9 组数据

16、进行了 Meta 分析,研究比较了 VBT 与传统的抗阻训练对运动员爆发力的干预效果。从纳入的每一项研究的总体效应量及异质性检验结果得出:I2=30%,001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49 卷)第 3 期P=0.18,说明各项研究间仅存在轻度异质性,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根据合并总效应量显示:SMD=0.74(P 0.01),95%CI:0.42 1.07。说明 VBT 对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具有统计学意义,菱形图与 Y 轴无相交且偏右。说明与传统的抗阻训练相比,VBT 更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图2)。图 1VBT 对最大力量影响的森林图(随机效应模型)Figure 1Fo

17、rest plot of the effect of VBT on maximal strength(random effects model)图 2VBT 对爆发力影响的森林图(固定效应模型)Figure 2Forest plot of the effect of VBT on explosive power(fixed effects model)2.4敏感性分析本研究中发现 VBT 对最大力量干预效果的森林图中存在较大异质性(I2=66%),因此进一步进行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采用逐一剔除文献的方法,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研究中的异质性主要来源于 Yassine Negra13 等的研究,该

18、研究剔除后异质性明显降低:I2=25%,P=0.25;SMD=0.65,95%CI:0.18 1.12,P=0.007(P 0.05)。2.5偏倚分析发表偏倚指的是,在论文发表过程中,相较于那些无统计学意义的阴性研究成果,存在统计学意义的阳性研究结果更容易被发表。由于 Meta 分析是对文献的定量评价,因此在对文献进行分析时,应该包括那些存在阴性研究结果的文献。研究者在进行 Meta 分析时需要采用相关方法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发表偏倚的检验。本研究采用的是漏斗图法,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用于检验发表偏倚的方法。图 3VBT 对最大力量影响的漏斗图(随机效应模型)Figure 3Funnel plo

19、t of the effect of VBT on maximal strength(random effects model)从图 3 和图 4 可以看出,报告的 6 篇 VBT 对最大力量影响的文献以及 9 篇 VBT 对爆发力影响的相关文献中,大部分集中在漏斗图的中部,且漏斗图基本呈现左右对称,说明 VBT 对爆发力影响和对最大力量的影响的相关研究报告均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101曾静,薛夏利,王杨,等: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对最大力量及爆发力影响的研究进展图 4VBT 对爆发力影响的漏斗图(固定效应模型)Figure 4Funnel plot of the effect of VBT on

20、 explosive power(fixed effects model)3讨论3.1VBT 对最大力量的影响本研究从循证的角度,对纳入的 6 项研究去评价 VBT 对最大力量素质的干预效果,在采用逐一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后,Meta 分析结果显示,VBT相较于传统的抗阻训练而言,对运动员最大力量的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I2=25%,95%CI:0.18 1.12,P=0.007 0.05,SMD=0.65)。此外,本研究在观察最终纳入的关于 VBT 对最大力量的影响的试验中,干预方案主要是通过监控“完成动作的速度”这一标准下,以颈后深蹲或半蹲等作为主要干预手段,根据合并效应量的结果来看,菱形图

21、与 Y轴无相交且偏右,说明 VBT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最大力量,且属于中等效应量。这一结果符合以往的研究结论12 20。目前对最大力量的训练,更多的是采用了 1 M 去设计训练负荷。但随着运动员一天之中 1 M 的波动起伏,教练员很难精准估计并设计个性化训练方案,这不利于现代运动训练中关于“精准控制”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这一趋势,且运动员大多存在伤病困扰的情况,通过增加重量去增加负荷强度的方式更容易出现伤病进一步加重的风险。FLANAGAN E P21 的研究中发现,运动员的 1 M 值的波动范围达到了+18%,VBT 作为一种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手段,则很好地规避了加重运动损伤的风险。

22、此外,Pareja Blan-co22 等则在其研究中,证明了“速度”这一标准在抗阻训练中的重要性。还有部分学者在进行 VBT 时,虽然没有用 CT 试验来比较 VBT 和传统抗阻训练的效果差异,但通过不同方式的 VBT 进行干预时,最大力量也有显著提升23 24,且同时发现 VBT 能够针对那些不适合进行最大力量测试的青少年运动员进行力量素质的提升5。3.2VBT 对爆发力的影响爆发力建立在肌肉收缩力量 速度这一特点的基础上25。在力量训练过程中,利用科学设备作为监控运动员完成动作的速度也已成为一种常态化,并且以完成动作的速度作为监控标准,对爆发力训练的质量存在明显的提高,从本研究 Meta

23、 分析的结果表明,VBT 对提高运动员爆发力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0.42 1.07,P 0.01,SMD=0.74)。最终纳入的试验干预方案中主要是蹲跳、跳远、深蹲或半蹲等作为主要干预手段,且通过不同强度的干预方案计算并合并效应量的结果来看,菱形图与Y 轴无相交且偏右,这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 VBT 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这一研究结果符合过往研究得出的结论。值得强调的是,通过监控运动员完成动作的最大速度来进行爆发力训练时,从森林图可以看出,在纳入的文献中,虽然关于爆发力的相关研究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问题,异质性也仅是呈轻度,但在各研究的干预方案中、独立效应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导致

24、不同程度效应量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干预手段的不一致。但也可能是由于爆发力训练的多样性及运动员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以及受到测试设备、数据收集以及过程监控等差异,导致每个独立研究中的结果也存在差异。此外,还有学者们26 30 在其研究中发现,力量训练中加入及时反馈得到的试验数据明显提升,且对运动员的训练过程进行及时反馈,其达到的峰值速度更加显著。因此,在过往研究中曾有学者提出,可以在力量训练过程中,增加及时反馈用于特定的训练目的和任务,而反馈的标准可以基于运动员完成某一动作的速度,以此来提高 VBT 的干预效果。研究存在的局限及展望:(1)对最终纳入的 9篇文献均属于小样本研究,且相关 CT 研究数量较

25、少,未来尚需更多相关主题的大样本 CT 研究对干预效果进行进一步的支撑并长期随访,以期为 VBT的实践运用提供更多循证依据;(2)由于受语言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只纳入了中、英文文献,但不排除还有非中、英文文献的相关 CT 研究未被纳入,因201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49 卷)第 3 期此尚待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4结论(1)在对运动员以 VBT 方式进行力量训练时,提升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效果较好;(2)VBT训练方式可有效提升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91 2 KAEME W J,ATAMESS N A Fun

26、damentals of re-sistance training:progression and exercise prescription 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04,36(4):674 688 3MANN J,IVEY P,SAYES S,et al Velocity BasedTraining in football J Strength Conditioning Journal,2015,37(6):52 57 4 闫琪,廖婷,张雨佳 数字化体能训练的理、进展与实践 J 体育科学,2018,38(11):3 1

27、6 5 廖开放,高崇,杨威,等 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应用基础与训练效果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11):90 104 6 陈松,马启伟 动作速度定量控制发展肌肉速度力量的训练理论与方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17(2):78 90 7 陈松,马启伟 动作速度定量控制训练方法的比较学研究:对重量 速度曲线的影响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8(3):81 88 8 田麦久,刘大庆 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124 125 9 CUMPSTON M,LI T,PAGE M J,et al Updated guid-ance for trusted s

28、ystematic reviews:a new edition of the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ev,2019,10:ED000142 10 陈维,赵守盈 元分析中三种统计异质性估计方法的比较 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4):12 116 11COHEN J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Sciences M 2nded Hillsdale,NJ:Lawrence

29、ErlbaumAssociates,1988:56 12 HAY F D,MAK F S,THOMAS I G Comparisonof velocity based and traditional percentage basedloading methods on maximal strength and power adapta-tions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e-search,2019,34(1):46 53 13 YASSINE N,HELMI C,HAMMAMI M,et al Effectsof high velocity

30、resistance training on athletic perform-ance in prepuberal male soccer Athletes J Journal of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esearch,2016,(12):32903297 14 AlMUDENA M,LIDIA B A,PEDO L,et al Tradi-tional versus velocity based resistance training in com-petitive female cyclis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31、 Frontiers in Physiology,2021(12):58 61 15SAMUEL T OANGE,JAMES W METCALFE,ASH-LEY OBINSON,et al Effects of in season velocity versus percentage based training in academy rugbyleague player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2020(15):554 561 16 赵启昌 同期力量和速度训练对普通体育高考生下肢快速力量影

32、响的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20:49 17 王智慧 深蹲中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等运动能力的影响D 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20:20 22 18 李旺 青少年男子投掷运动员速度力量训练手段的优选实验研究 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20 19 罗忠证 10 12 岁业余跆拳道运动员快速力量训练方案设计及实验研究D 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20:38 20 孙俊涛 少年男子二级短跑运动员速度力量训练手段的优选实 验 研 究D 大 连:辽 宁 师 范 大 学,2008:12 21FLANAGAN E P,JOVANOVIC M esearched appl

33、i-cations of velocity based strength trainingJ J AustStrength Cond,2014(2):58 69 22PAEJA BLANCO F,ODIGUEZ OSELL D,SA NCHEZ MEDINA L,et al Effect of movementvelocity during resistance training on neuromuscular per-formanceJ Int J Sports Med,2014,35(11):916924 23JACOB T,IINEU L,NICHOLAS C,et al Simila

34、rstrength and power adaptations between two different ve-locity based training regimens in collegiate female vol-leyball players J Sports,2018,6(4):1 11 24 JUAN J G,FENANDO P,DAVID,et al Effects ofvelocity based resistance training on young soccer play-ers of different ages 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35、 Condi-301曾静,薛夏利,王杨,等:基于速度的力量训练对最大力量及爆发力影响的研究进展tioning esearch,2015,29(5):1329 1338 25 尹洪满,葛春林 整体动作速度力量素质训练负荷的理论研究 J 体育科学,1997(3):47 49 26 MCBIDE J M,TIPLETT MCBIDE T,DAVIE A,et al The effect of heavy vs light load jump squatson the development of strength,power,and speedJ J Strength Cond es,2002,16

36、(1):75 82 27 ANDELL A D,CONIN J B,Keogh J WL,et al e-liability of performance velocity for jump squats underfeedback and non feedback conditions J J StrengthCond esearch,2011,25(12):3514 3518 28 AAON D,JOHN B C,JUSTIN W L K,et al Effectof instantaneous performance feedback during 6 weeks ofvelocity

37、based resistance training onspoets specificperformance tests J J Strength Cond esearch,2011,25(1):87 93 29SLEIVET G,TAINGAHUE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ximal jump squat power and sprint accelera-tion in athletes J Eur J Appl Physiol,2004,91(1):46 52 30 TICOLI V,LAMAS L,CANEVALE,et alShort term e

38、ffects on lower body functional power de-velopment:weightlifting vs vertical jump training pro-gramsJ J Strength Cond es,2005,19(2):433437Effect of Velocity based Training on the Maximal Strength andExplosive Power in Athletes:A Meta AnalysisZENG Jing1,2,XUE Xiali1,WANG Yang1,LIU Qing1,LEI Zhengfang

39、1,ZHANG Xiaogang1(1.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41;2.Shanxi University Sports Postdoctoral esearch Mobile Station,TaiyuanShanxi 030006)Abstract:Objective: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velocity based training(VBT)on improving the maxi-mal strength and explosiv

40、e power in athletes so as to provide new evidence for strength quality training.Methods: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s(CT)of VBT on strength quality were searched in CNKI,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Sport Discus,Pubmed and EBSCOfrom their inception till December 2021.Two researchers separately screen

41、ed and extracted the literature,and assessed the bias risk ofthe included studies.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the included literature was assessed by Chochrane bias risk assessment tool,and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9 literatures finally included was made by eview Manager 5.4.esults:there were 6

42、studies on maximalstrength,and 9 literatures on explosive power with a total of 290 subjects.(1)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resistance training,VBThas great heterogeneity in improving maximal strength in athletes.After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by the elimination method one by one,the Meta analysis

43、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I2=25%,P=0.25;SMD=0.65,95%CI:0.18 1.12,P=0.007,and tendedto reach a medium effect when the combined effect was made;(2)VB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improving explosive power in ath-letes(95%CI:0.42 1.07,I2=30%,SMD=0.74,P=0.00001),and tended to reach a

44、medium effect when the combined effect wasmade.esearch conclusion:VBT has certain effect on the maximum strength and explosive power of athletes.Key words:velocity based training;strength;maximal strength;explosive power;Meta analysis;systematic reviewCLC number:G804 49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001 9154(2023)03 0098 07责任编辑李新责任校对荆敏401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49 卷)第 3 期 图 1 方法学质量评估示意图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methodological quality assessment 图 2 方法学质量评估各项目占比 Figure 2 Percentage of each item in 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assessme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