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周易·系辞传》的“制器”思想与造物理论的哲学基础.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85159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易·系辞传》的“制器”思想与造物理论的哲学基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周易·系辞传》的“制器”思想与造物理论的哲学基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周易·系辞传》的“制器”思想与造物理论的哲学基础.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HUNDREDSCHOOLSINARTS高波,等150周易系辞传的“制器”思想与造物理论的哲学基础文章编号:1 0 0 3-9 1 0 4(2 0 2 4)0 1-0 1 5 0-0 8周易系辞传的“制器”思想与造物理论的哲学基础高波,徐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 5 0 3 0 0)摘要:在研究对象高度重合的情况下,造物理论要想成为独立于设计理论的理论体系就必须形成区别于后者的理论模式,进而必须确立起不同于后者的哲学基础。造物哲学应该广泛吸收传统哲学的思想资源。周易系辞传的“制器”思想蕴含独特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方式,其“道器关系”“圣人四道”“制器尚象”等哲学命题对造物及造物活动的本质、

2、造物活动的根本原则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研究“制器”思想的重点在于超越其时代局限性,发现其与当下造物实践相适应的思想元素,如此才能为造物理论发展成为适应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与设计理论共存互补的现代理论形态提供哲学基础。关键词:造物理论;造物活动;设计理论;“制器”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自张道一先生提出“造物艺术论”以来,造物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体系,它与设计理论的关系尚待进一步厘清。我们认为,造物理论不是从属于设计理论的次一级的研究领域,而是与之并列的、同样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形态。这就意味着造物理论必须在研究对象和理论模式上与设计理论有明显差异,二者的研究对象

3、确有不同,但重合度很高。所以,造物理论能够独立于设计理论的根本依据,是它们不同的理论模式及其背后的哲学基础。为什么说特殊的哲学基础能使造物理论成为一种独立的理论体系呢?因为它是造物理论思维方法和论述逻辑的基础,而思维方法和论述逻辑则规定了一种理论界定其研究对象、提出理论问题以及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即便面对大致重合的研究对象,造物理论由于其特殊的哲学基础,仍然能够形成不同的核心概念,提出不同的关键命题,进而建立起不同的理论体系造物理论的哲学基础不完全是从造物经验中自发形成的,因为它是指“关于”造物的哲学思考,而非“对于”具体造物现象的研究,本身属于哲学问题,当然也受到相关哲学思想的影响。

4、周易系辞传对*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 0 2 0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 0 ZD08)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高波(1 9 7 9 一),男,汉,山东济南人,博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设计美学。徐磊(1 9 7 6 一),男,汉,山东莒南人,博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山东大学艺术批评专业博士生合作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设计理论。HUNDREDSCHOOLSINARTS151艺术百家2 0 2 4 年第1 期总第1 9 6 期“制器”问题进行了论述,这一问题源自周易对“道”这一最根本哲学范畴的阐释,衍生出

5、从“道器关系”到“圣人四道”,最终落脚于“制器尚象”的一系列重要命题,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理论形态,对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的造物观念以及思维方法不同于设计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对当前的造物理论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一、造物理论成为独立理论体系的哲学依据造物理论与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有很高的重合度。造物理论的研究对象不限于中国传统工艺现象,就如设计理论一样,造物理论要研究所有的造物现象,并总结个别造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但造物理论的提出并非以替代设计理论为目的,两种理论之间应当是因基本理论模式不同而形成的互补关系。因此二者之间的根本差异不在于对

6、具体问题的研究,而在于提出问题的方式,归根结底在于对造物现象的本体论认识。在造物理论看来,造物现象本质上是一种人按照特定目的将自然物改造为人造物的实践活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思考造物问题最根本的哲学出发点之一。“造物”一词既可用作名词又可用作动词,因此我们可以从对“物”的理解和对造物活动的理解两个方面分析这一关系。第一,有价值的“物”是器物制造活动的最终目标,“物”为何以及如何具有某种价值就应是造物理论思考的最根本问题之一,所以对造物现象的哲学思考最终将被还原为关于“物”的思考。造物理论与设计理论的哲学基础都包含对“物”的理解,分析二者的差异也应从对“物”的理解人手。一方面,设计理论的一个

7、重要哲学基础是对“物”形而上学的理解,即认为“物”中存在着形而上的本质与形而下的现象两个对立的层面,比如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形式与质料的对立,在康德那里是知性范畴与感性材料的对立,等等。这导致“物”本身的意义往往被消解于两个层面的对立之中,因为在此前提下“物”的意义一般都被归结为它的本质,而其作为完整的、具体的、与人的生活真正融为一体的“物”的本源存在方式和意义却被遮蔽了。比如产品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可以被分解为结构、外观、材料等各个构成要素,但对于使用者而言,它是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人的整个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的,被抽象出来的各要素反而没有真正的意义。在这种“本质一现象”二元论的影响下,设

8、计理论往往倾向于将设计产品理解为客观“物”所固有的自然属性与通过设计而赋予的社会、文化属性(包括审美属性)的外在组合,乃至进一步将产品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割裂开来。而中国传统造物理论的哲学基础不存在本质与现象的根本对立,比如在周易中“器”与“道”的确是一对范畴,但二者的关系却与“本质一现象”的二元对立关系有根本差异一“器”或造物的实体与“道”或造物的价值和意义之间是互为条件、相互成就的,造物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也不是截然二分的。另一方面,设计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哲学基础是对“物”的对象化理解,即在主客体二分的前提下将所有自然物和人造物都视为相对于人的存在物,而自然物相对于人造物又具有优先性,因为前

9、者是理论认识的对象,而后者只是感性实践的对象。这种对“物”的理解有明显的主客二元论倾向,这种倾向对设计理论影响尤为深远,它使得设计理论将设计产品视为人的附属物或人的某种目的、观念的外化物,而产品作为“物”本身的意义却被遮蔽了。中国传统造物理论的哲学基础则是非主客对立的,尤其是周易的道器关系思想对“物”的理解是迥异于西方哲学传统的。在传统造物理论中,“物”的概念具有多重含义,其中最基本的含义是指一般的事物,尚无自然物与人造物之分;造物意义上的“物”则涉及它对于人的价值问题,造物的价值虽然是多元化的,但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尤其是审美价值)之间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因此,传统造物理论承认“物”与人的二分

10、,但不认为二者之间是二元对立的,尤其不认为“物”是从属于人的一一人的意义只有在“物”中才能实现,而“物”的价值也只有通过人才能实现。因此,“物”的意义必须在物与人之间、自然物与人造物之间、手工之物与机械之物之间、物的实用性与审美性之间等关系中才能被揭示。第二,造物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性活动,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那么造物活动的根本性质如何,或者说它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占据何种地位,就成为造物理论思考的又一根本问题。一方面,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会受到实践本身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传统中都很早就积累了丰富的器物制造的实践知识,并产生了关于这种知识的知识,即HUNDRED SCHOOLS IN ARTS高152波

11、,等周易系辞传的“制器”思想与造物理论的哲学基础器物制造的理论知识。现代化过程中,器物制造的方式经历了从手工到机械化生产的革命性变化,而现代设计理论是在现代设计实践产生、发展的基础上,针对这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理论形态。同时,现代设计又与现代化工业生产互为表里,所以现代设计理论从一开始就在艺术与技术(尤其是现代工业技术)的矛盾中思考设计问题。此外,设计理论还隐含一个更深层次的矛盾,即设计活动与生产活动的矛盾,虽然二者关系密切,但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不论在实践中还是理论上,都被划分为两个独立领域,这使得设计活动更加具有主体性色彩,从而与其对象,即“物”的对立显得更加突出。这些矛盾在造物活动中原本存在,

12、而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使它们凸显出来。中国传统的造物理论产生于前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之中,技术与艺术、设计与生产尚未彻底分离,它虽无法完全避免这些矛盾,但没有将这些二元对立作为理论的基石,比如“造物”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制作的环节,比“设计”的含义更广泛。当然,这也使传统造物理论面临如何与现代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问题。另一方面,对此问题的理解也受到基本的哲学观念的影响。作为一种物质实践,造物活动在西方哲学传统中长期是一个被轻视乃至忽视的问题。知识分类是西方哲学根深蒂固的传统。亚里士多德就将知识分为三个类型:理论的知识、实践的知识和创制的知识。1 1-1 2 0 其其中,关于造物活动的知识被排在最低层次,这

13、形成了西方哲学的一个传统,即物质生产及其产品始终不能进人哲学思考的核心领域。这种情况只有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马克思将感性实践理解为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将其确立为哲学的基础,而造物活动就是感性实践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后部分西方哲学家如海德格尔等人也开始对这种传统进行反思,但尚未真正动摇其在西方哲学中的主流地位。这种传统对设计理论的影响在于,由于设计活动被从生产活动中分割出来,其实践属性更容易被忽略,它要么被抽象化为一种观念运作而更接近理性认识,要么被视为一种美学表现而更接近感性认识。这种认识论的优先性使得设计概念不可避免地包含目的、观念、情感等内在的因素与外在的“

14、物”自身的对立一一这是“设计”概念存在内在矛盾的根本原因。而传统造物理论的哲学基础不存在认识高于实践的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知”与“行”两个范畴总体而言是一体的,这使得造物活动至少在理论上不被局限于文明体系的较低层次,而能够与最高的层次,即“道”有直接的联系。综上所述,设计理论的二元论哲学基础造成了设计活动的主体化、观念化与设计产品的客体化、实在化之间的矛盾一一这是设计理论的一个局限。而我们要构建的当代造物理论体系则建立在非二元论的哲学基础上,它独特的造物观和方法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一局限一这是其能独立于设计理论而自成一体的前提条件。我们提出这样的观点是有客观依据的。其一,虽然设计理论因借鉴

15、了现代科学的理论模式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事实上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完全摆脱特定思想传统、文化传统的影响而达到彻底的客观化。设计理论所立足的哲学基础仍然包含无法用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证明的因素,恰恰是这一点使得来源于不同思想传统和文化传统的造物理论更容易发展成为独立的理论体系。设计理论和造物理论中只能用哲学方式而不能用科学方式完全解释的理论基础,主要指人与器物的关系问题;器物本身可以被理解为纯粹客观的事物从而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它与人的关系则无法被还原为单纯的客观现象,而这一关系又是设计理论和造物理论绕不开的关键问题。我们讨论造物理论的哲学基础,就是要以与设计理论不

16、同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其二,当代造物理论所依据的思想资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周易哲学。周易包含丰富的、具有超越时代价值的哲学思想,系辞传既是周易思想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又自成体系,包含独有的一系列哲学命题。其中“制器”思想居于特殊地位,它既是系辞传哲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又是传统造物哲学最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制器”虽是一个哲学概念,但其所指对象与“造物”是基本一致的。它从哲学高度对“造物”的本质、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从而为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制器”思想包含“道器关系”“圣人四道”“制器尚象”三个层层递进的命题,从不同层面阐释对造物现象根本属性的看

17、法,其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将造物理解为人处理自身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最基本的实践方式之一。“制器”思想认为,人与器物之间的关系首先不是二元对立的,因为作为HUNDREDSCHOOLSINARTS153艺术百家2 0 2 4 年第1 期总第1 9 6 期造物活动的产品,器物本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其次,器物又不只是从属于人的,因为造物这种实践活动不是被看成低等的、仅仅为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而与人精神层面的存在意义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而是被视为人领悟天道从而创造和维持自身生存方式、获得存在意义的一种最重要的活动方式。这种对造物活动根本性质以及人与器物关系的理解,与西方哲学传统中的相关观念有很大差异,这就为

18、造物理论提供了有别于设计理论的问题意识,甚至使造物理论在研究对象范围的划定、研究方向和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设计理论的特点。必须强调的一点是,系辞传“制器”思想仅仅是在造物哲学的层面为我们构建当代造物理论的哲学基础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而不能提供一套成熟、完善的造物哲学思想。“制器”思想的时代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产生于前现代的手工生产时代。所谓“制器”,即手工造物活动。因此,它不可能对现代化工业生产条件下的造物活动提出任何有针对性的观点。而在这一点上设计理论却是有优势的,因为它与现代化生产方式是天然匹配的。因此,在当代造物理论的建构中,我们当然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造

19、物思想的局限性和现代设计理论的科学性,不能因后者存在的问题而反过来无限度肯定前者;但也不应对传统造物思想,尤其是造物哲学中有价值的,特别是能够弥补设计理论不足的部分视而不见。我们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制器”思想是否包含着超越时代局限的内容,以及它是否能够在解释现代化生产条件下的造物现象时有效发挥作用。下文对系辞传“制器”思想的分析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二、系辞传“制器”思想及其对当代造物哲学研究的价值系辞传“制器”思想讨论的主题,是造物活动在人的生存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发挥的作用这一带有本体论意味的哲学问题,而非具体的造物问题。因此不能将之作为现成的造物理论直接继承,然而也

20、正因如此,它才能超越时代局限。这一命题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将具有物质生产属性的实践活动作为最重要的哲学问题进行研究,这对当代造物哲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具体来说,“制器”思想所涉及的三个主要命题探讨如何理解造物的本质、如何理解造物活动的本质以及如何理解造物活动的根本原则等问题。系辞传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能为当代造物哲学研究提供重要启示。(一)从“道器关系看造物的本质如何看待造物的根本性质绝不是一个脱离具体造物研究的玄学问题,实际上它是造物研究重要的理论基础,规定着后者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造物的本质属性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界定,一是从造物现象中归纳,二是对造物与相关范畴的关系进行分析。系辞传从“

21、道器关系”的角度对“器”的本质属性进行阐释,成为其“制器”思想的逻辑起点。第一,要全面理解周易“制器”思想,首先必须弄清“器”这个概念的多层含义及其逻辑关系。系辞传中同时存在“器”和“物”两个词,“物”的含义比“器”更广泛,大致有两种:一是特指与周易有关的事物,如“神物”“阳物”“阴物”等;二是泛指一般事物,如“百物”“万物”等。虽然当特指器物时一般用“器”,但“器”与“物”之间却没有人造物与自然物的绝对区别,“物”也常常与人造物相关,如“曲成万物而不遗”“开物成务”“备物致用”等都是如此。可见,“物”是比“器”更基本的概念,但在周易哲学思想中,“器”却比“物”更重要,也更复杂。“器”在哲学上

22、有三重含义:其一,“器”本义是为使用目的而制作的人造物。说文解字:“器,血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段玉裁注解说:“然则皿专谓食器,器乃凡器统称。器下云皿也者,散文则不别也。木部日:有所盛日器,无所盛日械。”2 1 5“器”原指容器,与“械”相对,后来引申为一切器物的总称。其二,在系辞传中,“器”与“物”的含义常常是一致的,指与“道”相对的具体可见的事物。其三,“器”在后来的哲学发展中演化为另一个哲学概念“气”,后世关于“道”与“气”关系的哲学思考的重要发端之一,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3 5 0 4 这一命题。比如朱熹在答黄道夫中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

23、,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4 1 2 7 5 5 此处的“器”意指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是“道”实现或显现的条件。第二,要正确理解系辞传中的“道器关系”必须克服两种误解。一是不能将“道器关系”理解为超验的观念和经一是不能将“道器关系”理解为超验的观念和经验的对象之间的关系,“道”不同于西方哲学中的“理HUNDREDSCHOOLSINARTS高154波,等周易系辞传的“制器”思想与造物理论的哲学基础念”“精神”等,尤其区别于认识论哲学的“先验观念”。中国哲学强调“道”与“器”之间的融合不分。比如“二程”说,“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5 4。又说:“道之外无物,物之外

24、无道,是天地之间无适而非道也。”5 7 3“器”与“道”之间并不存在由具体到抽象、从部分到整体的等级关系,“道”可以甚至只能在具体事物身上呈现出来或者被把握到。二是不能将“道器关系”理解为本体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周易哲学的首要问题是实践而非认识,因此它不像认识论哲学那样将“器”从其实际发挥作用的具体情境中抽离出来,变得孤立、静止和抽象化,而是在“器”具体的制作、使用、赏玩的过程中显现其意义,这时“道器关系”就体现为“体用关系”。但“道”显然不是实体性的本体,而是赋予器物以价值和意义的本源,这个本源又不是独立于“用”之外的,“用”就是“体”在现实实践活动中的展开。器物之“道”必须在“用”中才得以实

25、现,脱离现实情境的“道”是无意义的。现代设计理论主要是在“器”的第一层含义上界定设计的本质,但系辞传提示我们,在思考造物本质问题时,仅仅将其视作物质产品而归纳出其某方面的性质和规律是不够的,这样既不能解释它为何具有这种性质和规律,也不能解释它的性质和规律如何使其产生特定的价值。造物哲学所要思考和解决的根本问题应是揭示造物完整的价值和意义。而无论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偏重对一般造物规律的归纳,还是从价值论的角度出发偏重对其功能的分析,都不足以概括造物现象真正的本质。造物的意义绝不限于满足人物质需求的功利价值,也不限于满足人鉴赏需求的审美价值,所有这些被区分开来的特殊价值最初都源于一种统一的、与人本

26、身的生存意义结合为一体的价值。用系辞传的话说就是:“器”的意义只有在与“道”的关系中才能被理解,“器”的价值不是由人赋予的,而是由“道”赋予的。系辞传用“道”这个过于模糊的概念来解释造物本质,当然不能满足我们构建造物理论哲学基础的要求,但它为我们的研究指出了正确方向,使我们的思考避免被某种理论的成见所遮蔽。造物哲学认为,所谓“道”,是指人的最根本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方式,造物乃至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就来源于其中。(二)从“圣人四道”看造物活动的本质造物和造物活动的本质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侧面,但它们涉及的具体理论问题是有差异的。系辞传的“道器关系”命题讨论器物的价值和意义,而“制器”问题则更为复杂,它必

27、须解释器物获得这些价值和意义的依据和方式,从造物哲学的角度说,就是要解决造物活动的属性如何界定以及这种活动对人及人类文明具有何种意义两个问题。第一,造物活动是人最根本的实践方式之一,而在系辞传中这种实践既非单纯的物质实践,也非单纯的道德实践,而是一种更为本源的生存实践。系辞上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爲: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箍者尚其占。”中国哲学中“道”这个概念既有本体论含义又有方法论含义,后者往往更重要,比如“圣人四道”中的“道”就主要是指使“道”得以实现的途径。为何说“四道”是实践活动?按照西方知识分类的传统,“制器”与“言”“动”“卜箍”是不同性质的活动。但在系辞传

28、的语境中不存在认识与实践、精神与物质的二元对立,“四道”也不是认识论哲学意义上的客观知识。我们之所以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实践,是因为它们总是以“志”“务”“利”“事业”等为目的。比如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子日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3 4 9 5既然我们把“四道”理解为实践活动,那么“道”的实现就不能体现为对客观“物”的认识,而是要落实到“物”的“用”之中,这里的“用”当然不仅是器物的使用,而且是指发明、制造、使用、赏玩等使器物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实现的一切实践活动。这种具有重大意义的实践活动当然有其特殊的主体,在系辞传中,

29、“制器”的主体被称为“圣人”。何谓“圣人”?虽然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确存在一些关于“圣人”发明创造的传说,比如有巢氏造房屋、轩造舟车等,但此处之“圣人”并非实指,而是代表人在实践中领悟“道”、实现“道”的能力。“圣人”并非创造文明成果的源泉,正如自然“万物”及其秩序是“道”的实现一样,文明成果及其规则也来源于“道”本身,只不过后者只有通过“圣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变为现实。所以在哲学层面上,“圣人”不是认识和创造的主体,而是中介;在“制器”这种实践活动HUNDREDSCHOOLSINARTS155艺术百家2 0 2 4 年第1 期总第1 9 6 期中,“道”和“器”没有被对象化,也就不存在绝对的对立。

30、第二,造物实践是实现人的生存意义、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根本动力之一。系辞传反复强调周易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它揭示了“道”的意义,二是它通过四种方式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但与西方哲学中的“实践”概念不同,“圣人四道”没有相互区别的特殊目的、特殊方式和特殊对象,而都是为了把握“道”、实现“道”,用现代哲学话语说就是实现人的生存意义。故而,它将“制器”列为“圣人四道”之一,这就意味着,“制器”不仅被看作一种物质实践活动,而且更被视为人最本源的生存方式之一,具有更深远和重要的哲学意义。如果仅仅将“制器”理解为物质实践,那么其意义就被局限在功利主义的范围内,它的根本价值就被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将西方哲学传统中

31、精神对物质的统摄彻底颠倒过来,第一次揭示了感性实践或生产劳动真正的哲学意义。系辞传的“制器”思想虽然尚未达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高度,但也没有二元论哲学传统的思想包术;虽然没有科学论证生产劳动与社会结构、历史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但已经意识到“制器”活动作为人类文明根基的重要意义。警如“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人、民咸用之谓之神”3 4 9 7;“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3 4 9 8;“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3 5 4;“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3 4 9 7。这些命题用“神”“

32、圣”“事业”“道”等词语来表现对“制器”活动的推崇,已经远远超越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实践观。系辞传对造物活动本质的理解显然还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而且有突出所谓“圣人”作用的倾向,但它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造物价值和意义来源的问题,并且揭示了造物实践对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更深层的意义。造物活动是一个将自然物转化为人造物的生产过程,但不论将其理解为物质产品的生产还是文化产品的生产,或者从经济学角度理解为消费品生产,对于把握造物活动的本质属性而言都是片面的,因为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为人的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等生存方式提供了可能性。我们认为,造物活动在哲学上的意义更近似于马克思所说的感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33、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的思想观念的最终来源。因此,如果我们合理地将“圣人四道”理解为实践,那么它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感性实践的理论就有了相通之处,我们就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进一步阐释其哲学意义,从而为当代造物哲学提供理论支撑。(三)“制器尚象”蕴含的造物方法论既然造物哲学不能把造物活动理解为单纯的物质产品的设计或生产,而应将其理解为赋予产品以意义和价值(也包括文化意义)的实践活动,那么它就还需要解释造物活动如何给予产品以意义,即造物方法论的问题。这里的方法不是指具体的设计和生产方式,而是造物活动遵循的根本原则。系辞传提出的造物原则是“制器尚象”,这是“圣人四道”的子命题,能解释“制器”这种“道”

34、的具体内涵。“制器尚象”的直接含义是:器物的制造,尤其是发明创造与周易卦象之间存在特定的联系。系辞下列举了一系列“制器”与卦象之间的关系:“作结绳而为罔署,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所木为帮,揉木为未,耒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3510从今天的科学观念看,这种造物方法论显得极不合理,高亨等前辈学者就对此作出过批评。比如高亨认为:“所谓盖取诸某卦指创造某种事物取象于某一卦形(这是唯心的反历史的看法.”613顾颜刚认为:“创造一件东西,固然是要观象,但这个象乃是自然界之象而非八卦之象。”7 4 2“于此可见所谓以制器者尚其象 本是莫须有的事。”8 1 6 1 故胡适认为:“观象制器之说,本来只是一种文化

35、起源的学说。所谓观象,只是象而已,并不专指卦象,瓦特见水壶盖冲动,乃想到蒸气之力,此是观象制器。牛敦见苹果坠地,乃想到万有引力,同是有象而后制器。”9 8 6如果把“尚象”理解为模仿卦象,那么上述批评无疑是正确的。但“象”在周易中并非指客观现象,“尚象”也完全不同于模仿,二者的差异实际上体现了中西方哲学对自然物与人造物关系的不同理解。德谟克里特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1 0 6 模仿是将自然物转化为人造物的决定性环节,自然物是模仿的对象,人造物是模仿的结果,它们都是对象化的存

36、在,二者的转化必须依HUNDREDSCHOOLSINARTS高156波,等周易系辞传的“制器”思想与造物理论的哲学基础赖模仿这一行为。而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模仿是人的一种天赋能力。1 4 7 人是模仿活动的决定性因素,自然物和人造物作为对象是被动的、被决定的,而且相互之间是对立的。“尚象”与模仿完全不同,如果将“尚象”等同于模仿,那么“制器尚象”有三种解释:一是以卦象符号为模仿对象,二是以自然事物的形象为模仿对象,三是以符号及形象背后的观念或形式为模仿对象。但系辞传中的卦象是古人在观察“万物”变化中领会其“道”而以符号表现出来的。比如系辞下说,包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

37、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卦象不只是符号本身或其代表的抽象观念,物象也不只是“物”本身或其外在形象,二者都有“道”的显现的意思,即所谓“见乃谓之象”。可见,不论符号、形象还是观念都不是“制器”模仿的对象,“尚象”本就不是一种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制器尚象”这一命题恰恰弱化了人,尤其是弱化了人的认知能力在造物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弱化了自然物与人造物之间的对立,将它们都看作“道”的不同显现方式。如果把“制器尚象”当作一种具体的造物方法,那么今天看来即便它还有意义,也是极不重要的。“制器尚象”对于当代造物理论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超越功利

38、性与艺术性、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等二元对立的更高的造物原则一J“制器”的根本目的和根本意义在于对“道”的表现。这启示我们,当代造物哲学也应将文化意义的创造与实用价值的创造融为一体,从而消解设计理论中艺术性与实用性的二元对立。人的物质实践原本就伴随着精神实践,人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各种物质产品,同时,也使其产品具有文化意义。人的生产活动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也是文化意义的生产,二者是统一的;而文化意义的生产又是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得以实现的,这在造物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造物活动当然首先是以满足人的实用目的为目标,落实为物质产品的生产,但在造物活动中,人必然不会满足于此,总是要通过设计手段使产品带有文化意

39、义。在满足实用目的的同时兼顾文化意义的表现,在追求“利”的同时也追求“美”和“善”的实现,这是造物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当然,文化价值的创造并不局限于造物活动当中,哲学、文学、宗教、艺术等都是专门的文化生产方式,但造物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直接创造文化价值,还是实现艺术创作等文化生产的前提。这是因为,只有在最初的、与物质生产融为一体的文化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文化才有可能演化为独立的形态。三、结论为造物理论确立区别于,甚至超越于设计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当前造物理论研究的关键问题。设计理论的价值册庸置疑,但造物现象毕竟不同于自然现象,设计理论也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真正达到知识体系的完备性和普遍性,

40、其特殊的哲学基础决定了它只能从特定的角度(即对“设计”概念的理解)出发研究造物现象,揭示造物现象某方面的本质和规律,但同时也遮蔽了其他方面的意义。我们并非主张造物理论已超越设计理论,达到了完备的程度,而是认为在这一研究领域应该而且可以有不同于设计理论的另一种理论体系,能够补其不足,探究被其忽视或掩盖了的理论问题。这样的造物理论具有完全不同于设计理论的哲学基础:它能克服“本质一现象”二元论,把造物和造物活动(包括设计、制造、使用、赏玩等各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还能克服主客体二元论,将造物和造物活动置于人的完整的生存方式中来加以理解。正如设计理论的哲学基础不完全来自对设计现象的归纳和总结,而

41、包含很多西方哲学、美学等其他思想体系的因素,构建造物理论的哲学基础也必须借助造物思想之外的,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资源。周易系辞传的“制器”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在历史上曾经深刻影响传统造物思想的理论模式,使其呈现出与现代设计理论鲜明的差异性。而它思考造物问题的独特问题意识和理论方法,尤其是“道器一体”“圣人制器”“制器尚象”等命题体现出的特有的思维方式,恰恰能够为我们克服设计理论的局限提供借鉴。“制器”思想产生于前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中,有其时代局限性。然而,要想将造物理论发展为一种与设计理论共存互补的现代理论形态,我们可以从“制器”思想中获得重要启示。我们认为,研究“制器”思想与

42、造物理论的哲学基础问题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在与设计理论的比较中充分挖掘“制器”思想超越时代的理论价值。传统造物思想和造物文化中相当多的内容的确只能成VHUNDREDSCHOOLSIN ARTS157艺术百家2 0 2 4 年第1 期总第1 9 6 期为专门领域一中国古代工艺史或工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因而缺乏理论的现代性和普遍性。然而,我们主要是在造物哲学的层面研究“制器”思想,它作为造物理论的哲学基础有可能超越时代局限。这一研究始终以设计理论这一典型的现代理论形态为参照对象,既借鉴其科学的方法和较为完备的体系,又借以反思“制器”思想真正的理论价值。比如,现代设计理论中功能主义的设计观拥有无可

43、置疑的主导地位,但当代社会生产技术条件的进步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使得最高效率发挥实用功能不再是造物活动的唯一目标,在此条件下,“制器”思想就有可能与当代造物实践的现实需求相结合,焕发新的生命力。第二,重点研究“制器”思想中能够呼应当代造物理论与实践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相关内容。比如,造物伦理是当前重要而又极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争议的根源在于对造物与人的关系的不同看法。“制器”思想不将造物活动视为主体性活动,认为不是先有人的观念、目的,再通过造物活动在对象上实现出来,而是人与“物”遵循共同的“道”,造物活动不只生产器物的价值,也生产人自身的意义。这种哲学观念是它实现现代转化的根本所在。又比如,造物的实用

44、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矛盾始终是一个理论难题,尤其是在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强的条件下更是如此。“制器”思想从不离“道”而言“器”,主张以“器”显“道”。这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再比如,生态观念已经成为当下的时代主题之一,生态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造物的关系。“制器”思想既不只将自然物看作供人加工的材料,也不仅将人造物看作服务于人的产品。这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在造物活动中解决对自然的破坏和对产品的浪费等重要问题。(责任编辑:徐智本)参考文献:1【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6.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

45、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6.【4 【宋】朱熹.朱子全书嗨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0.5【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6高亨.周易杂论 M.济南:齐鲁书社,1 9 7 9.【7 顾额刚.周易卦交辞中的故事A.顾额刚主编.古史辨(第三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8 顾额刚.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A.顾颉刚主编.古史辨(第三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9胡适.论观象制器的学说书A.顾额刚主编.古史辨(第三册)C.上海:上海

46、古籍出版社,1 9 8 2.1 0】凌继尧,徐恒醇.西方美学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5.1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注.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2.Zhouyi s“Create Utensils Thought and the Philosophy Basis of Zaowu TheorGAO Bo,XU Lei(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Jinan,Shandong 250300)Abstract:In the case of highly overlapping research ob

47、jects,in order for the zaowu theory to become an independenttheoretical system from design theory,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theoretical model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latter,andthus establish a philosophy basis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latter.The zaowu philosophy should widely absorb the ideo-lo

48、gical resour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The“create utensils thought in Zhouyi contains a unique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thinking mode.Its philosophical propositions such a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o and Qi,“sagess fourway,and“view xiang to create utensils provide unique insights into the essence

49、 of zaowu,as well a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zaowu activities.The focus of studying the“create utensils thought lies in transcending its limi-tations of the times and discovering its ideological elements that are compatible with current zaowu practices.Only inthis way a philosophy basis can be provided for the zaowu theory,so that it can become a modern theoretical form thatadapts to modern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coexists and complements design theory.Key Words:Zaowu Theory;Zaowu Activities;Design Theory;“Create Utensil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