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2884736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本文档共5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情感目标: 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

2、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

3、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紧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quot;,进一步强化等高线图的空间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阅读分析这两幅图,学生较易获得正确的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所标注的深度,梢钥闯龊蟮纳钋常淮拥壬钕叩氖杳茏纯觯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

4、大小?/p教材又通过做一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图形特征了解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几种地形有关的特征如下: 隆起而高于四周的高地称为山地,山的最高部分称为山顶。山的侧面部分称为山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个小环圈。小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高。凹地是指比四周低,大范围低地成为盆地。地形图上表示盆地的等高线是一个环圈。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低。地形图上表示山脊的是一组由山顶向低处凸出的等高线图形。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

5、称为分水线。山谷是指两个山脊间的低凹部分是山体的集水部分,山谷的最低点的连线称为集水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谷的是一组沿集水线方向朝高处凸出的等高线。鞍部指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分,形如马鞍。教材介绍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特别强调了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图上的颜色是按海拔高低加以区分的,根据图上的颜色可以判断某个地区的地势高低起伏状况,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附有高度表。用做一做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地形剖面图作为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这部分较难理解,教材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详细表达了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

6、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清楚直观,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又用了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开蛋糕,可以从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易于理解。总之,本节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简单到复杂,把直观的山体转化为较为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符合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法建议: 等高线地形图及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空间观念基础上的,但初一学生空间的观念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低,难以将具体的地形特征与平面地图挂钩,并容易产生气馁、畏难、等负面情绪,建议尽量多用直观图示,多设计学生活动。建议用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相结合起来

7、授课。对本节内容,教师充分利用书上的逻辑思路和编排体系,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的进行,先进行读图分析图,以图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然后设计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只须指导学生读懂图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即可,通过读图,明确甲点有两种计算高度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需要将头脑中的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但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的好时机。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等高线绘法示意图,特别注重图形的转换过程,在读图中,指导学生清晰

8、把这幅图分为几步,特别注意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如,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通过 教材的想一想中的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图使学生在刚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后,马上用高线图来分析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分析此图,学生巩固了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在学生获得了有关地形图的知识后,利用教材的做一做,给学生独立学习和相互讨论的机会,可分成小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

9、形图,经过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说明每一个等高线的图形特征和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对应关系。教师给予纠正、补充,通过讨论,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教学,可让学生直接做做一做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地形剖面图部分的教学,充分利用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指导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如有计算机课件帮助演示,效果更好。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可用教材上的形容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这部分可以一边讲,一边让学生跟着画,(在填图作业上或老师发给的印有等高线的纸)。-示例第一

10、课时教学重点等高线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教学过程 (引课)导入: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而这两个高度值又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提问:图上甲的高度是多少? 学生看图回答: (1)以海平面为标准,高度为1500米,这是海拔高度 (2)以乙点为标准, 高度为1000米,这是相对高度 图上乙处的高度是什么高度?是海拔高

11、度。 小结:地面高度有两种计算方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但起点不同。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板书)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承转)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指的是海拔高度,4000多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与青藏高原相对高度。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都是以高著称,地球表面还有高低起伏的各种地形,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它们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讲授新课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计算机演示)动画: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 1.这是什么?(一个山体) 2.围绕山体的线是等高线,在山体上同在一条等高线的点有什么特点?(海拔相同)。 3.山体各层等高

12、线被压入同一平面,等高线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和原来的立体图有什么对应关系?(山顶比四周高,所对应的等高线数值,中心高,周围低;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生活动)完成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动画: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的填表作业。板书设计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概念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训练读图能力。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地形剖面图)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13、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完成 做一做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等高线的概念,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构成和等高线的阅读方法,现在再给你们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小组讨论,讨论后,由学生代表上台做讲解。请阅读?quot;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状态,每小组集中讨论一种地形,要求对比说明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特点和所对应的等高线形态的特点,同时请同学们读图时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 (2)等高线间的疏密所对应的地表形态; (3)等高线弯曲方向和高度变化的关系; (4)特殊地形所对应的等高线的形状 学生派代表发言,教师纠正、补充。(总结板书) 等高线地形图

14、 1.等高线的疏密:稀疏表示缓坡 密集表示陡坡 2.等高线的形状:弯曲部分向高处凸表示山谷,向低处凸表示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有两组对称的等高线组成)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形剖面图 教材生动的描述: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开蛋糕,可以从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板书)地形剖面图 (学生活动)提问:刀从哪儿切?(明确剖面线的含义)在地形图上如何做切面?发给学生地形图,在教师指导下: 1.确定剖面线位置;2.在下方划线段平行于剖面线;3.做一个纵轴的高度表,形成一个坐标系;4.从等高线和剖面线交点处做垂线,到高度表所指示的坐标点处;5.连接所有的坐

15、标点,绘制完成地形剖面图。 (反馈练习)习题(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了解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这部分的知识非常重要,下一章学习的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和以后各章学习都会用到的,我们必须要学好它。板书设计2.等高线的特点 等高线的疏密:稀疏表示缓坡 密集表示陡坡 高线的形状: 弯曲部分向高处凸表示山谷,向低处凸表示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有两组对称的等高线组成)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四、地形剖面图总体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

16、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两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形图、示意图,通过读图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建立起对地形图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由于读等高线地形图,需要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信息量很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这张图,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会感到困惑,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本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由空间到平面的转换方法。教材中的读图编排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这部分内容,用多媒体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个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图初步学习了地形图的知识

17、后,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这个环节的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主要是组织学生,分小组分析讨论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的形态特点,总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如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这时,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愿意主动参与。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读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价值观念上,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活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模型的制作1制作材料及方法 (1)山体模型的制作:用泡沫塑料制作成有缓坡、陡坡的山体。在绘出等高线图以后,按照

18、一定的高程进行切割。山体最好切割成六层。每层穿两个用作固定在底板上的小孔。 (2)木框:用木条制作成木框,呈长方形,每框内安上绷紧的透明塑料薄膜(木框最好制五个),每个塑料薄膜上分别绘有不同高程(100米至500米)的等高线。 (3)底板:用木板作底板,在底板的四角安置四个立柱。立柱上标高程。 (4)固定山体模型的木柱两根:木柱为圆柱体,长度以略低于山体模型高度为宜。在底板上开有两个安置木柱的圆孔。也可不用木柱,而在上下两层之间用磁铁固定。 (5)等高线图的绘制:用同底板大小一致的较厚的白纸,绘出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图一张,标明高程。 (6)安装:将山体模型的各层和薄膜木框,按由下至上的次序,依次安置在底板上的相应位置。2使用方法步骤: (1)底板上有山体模型,向学生说明这是一座山的模型,山的海拔高度为550米。让学生形成山体印象。 (2)依次加入每个高程(从100米到500米)相应的薄膜框架。侧视可见山体,俯视可见等高线图。 (3)将实体模型从底板及木框中取出,让学生观察底板及木框。这时,侧视仍可显出山体,俯视则可见清晰的等高线图。 (4)再将厚纸绘制的等高线图放到底板上,俯视时薄膜上的等高线与底板上的等高线大体重迭;而后将木框薄膜依次重迭在底板上,则见薄膜上的等高线与底板上的等高线相互重迭。20 20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