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礼乐文化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共识与价值旨归_薛苏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755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乐文化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共识与价值旨归_薛苏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礼乐文化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共识与价值旨归_薛苏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礼乐文化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共识与价值旨归_薛苏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022 年 11 月第 40 卷 第 6 期Nov.,2022 Vol.40 No.6MEITAN HIGHER EDUCATION礼乐文化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共识与价值旨归薛苏香,李爱真摘 要: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因其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教育内涵而经久不衰。礼乐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具有同向性,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契合性,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共通性。礼乐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缘于礼乐文化当代传承的断层、公民个人道德观的偏差以及高校对礼乐文化教育的开发不够重视。礼乐文化濡化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以“合和之美”激发人文教育新活力、以“君子之道”塑造当代人美好品

2、格、以“礼乐教化”助推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关键词:礼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22)06-0030-06礼乐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处于重要位置,并因其蕴含着丰富的礼仪制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成为中华民族永葆生机的力量之源。从历史上看,我国先秦时期礼乐文明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当代礼乐文化并未受到应有重视,反而有所弱化甚至有被全盘否定的危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

3、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承认古今社会的确存在很大不同,但新时代依然面临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命题,仍需要新时代礼仪规范体系及与之相关联的价值导向,而礼乐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有价值的宝贵资源可以应对这些问题。一、礼乐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共识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创立了以“礼”“乐”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儒家思想体系。所谓“礼”,

4、主要是指用来规范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旨从外部制约社会成员的思想和举止。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常与“礼”相提并论的范畴则是“乐”,主张从内心感化,引导人类的主观认可和自觉遵循。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礼乐文化”2。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基因,其中的思想道德、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贯穿了古往今来的整个社会体系,在doi:10.16126/ki.32-1365/g4.2022.06.005收稿日期:2022-11-01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SJCX21-0972)作者简介:薛苏香(1997),女,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 徐州 221116);李爱真(196

5、8),女,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音乐学科带头人。30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日常思维和行为方式。当代社会应从中国优秀传统礼乐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礼乐文化的普世价值,进而构建一个新型审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冯刚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文化发展规律之间具有高度契合性,这种契合性源于文化融理想信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为一体,具有价值导向、人格熏陶、规范激励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2礼乐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古人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均有很深的影响,使得礼乐文化的许多方面与当代思

6、想政治教育不谋而合,这也为二者更好地融合奠定了基础。1.礼乐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具有同向性礼乐文化内含不同层次的目标与理想,在不同的范畴有不同的表述。例如,在国家层面上礼乐文化追求“德政”,在社会层面上向往“和谐”,从个人层面上重在情操之熏陶、美德之养成、人格之完善以及人的全面均衡发展。人生修为之学问的养成是一个渐进而有不同发展阶段的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修为的重点。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就揭示了这一修为进阶的学问之道。孔子认为人的修养以“兴于诗”为前提,人之视听言动可以合于礼制,立身处事皆为“立于礼”。但是如果只停留在“立于礼”的层面上,仅仅是实现了人们

7、心理需求和伦理规范相统一,尚未是人格最终完成之时。欲使道德得到完善和升华,还需要达到更高的层次,即精神世界的完满。待以“乐以成性”,受音乐熏陶,人们方能塑造完美人性和健全人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树立远大的抱负、崇高的理想,培养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等等,另一方面就是促进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难发现,礼乐文化的“修为之学”与理想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之间具有同向性。2.礼乐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契合性传统礼乐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于教化民众“仁以处人,有序和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和”字在此之意,强调的是彼此在社会关系中的道德规范要以礼为本

8、互相谦让宽容。传统礼乐思想中蕴含的和谐精神、道德观念和礼仪制度的价值取向,不仅是一套伦理道德的准则与规范,更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其体现的核心思想是社会之和谐发展。因此,“和谐”精神亦是传统礼乐文化 的核心精神。“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价值诉求的重要体现,更是着力构建和谐稳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因此,礼乐文化中的“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观在内容上是薪火相传的。3.礼乐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共通性礼记文

9、王世子 所言:“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4该文讲述,夏商周时期帝王教育皇子时必然使用“礼乐”,“乐”和“礼”则为内修而外治。可见,礼乐文化一贯主张“礼外乐内,内外兼备”的教育方式,而这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方式具有共通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包含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如理论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隐性教育法等。其中,理论教育法也叫理论灌输法,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诉之以明确的理论、守则、规范等,使受教育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隐性教育法是指教育者31利用周围环境、隐性载体等“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受教育者的气质

10、,使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得到良好培养。就礼乐文化而言,所谓“礼”指强制、规范之功用,“乐”指培养、陶冶之功能。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与隐性教育同礼乐文化的内外兼修是共通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礼乐文化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二、礼乐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 1.礼乐文化当代传承的断层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传统的礼乐制度也随之消解,一些传统的、非功能性的礼乐文化出现衰败和消亡的迹象。在高校中,尽管我们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但从当前教育模式来看,时间上以学生在校时间为主,空间上仅仅以学校为中心。礼乐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短期收效甚微的过程,而高校仅从

11、局部环节进行强化,缺乏整体、系统考量,致使礼乐文化教育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状态。近年来,尽管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方针强化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礼乐文化的关注度并未得到显著提升。另外,城市文明的兴起、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礼乐文化中的乡土特色与民俗文化弱化严重。总之,礼乐文化的社会传承与教育传承发生了断层危机,不利于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土化进程。2.公民道德建设出现偏差近年来,就公民道德建设而言,部分公民的品德认知存在着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一是公民个人道德信仰的缺失。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感情变得日益淡漠以至于当我们身处新时代时仍在倡导助

12、人为乐、学雷锋等精神。并非新时代无需传承雷锋精神,而是要反省为何时间过去这么久,公民对雷锋精神所传递的道德价值观念尚未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仰。二是价值观的扭曲。这一点在青少年文明礼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校园内屡禁不止的课桌文化、考场中缺乏诚信意识等。三是社会公德的缺失。现实生活中“扶不扶”“天价龙虾”“玫瑰少年事件”等现象无不体现社会公德的缺失。总之,现实社会中公民道德建设出现的偏差需要通过礼乐文化的“活态传承”来净化这个浮躁的社会。3.高校没有重视礼乐文化内容的开发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13、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少数院校设立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语”之类的选修课,但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内容不够全面等方面问题。从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来看,政治性的内容占比过高,传统文化、道德性的内容偏少,并未形成完备的礼乐文化教育知识体系。三、礼乐文化濡化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 礼乐文化濡化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表现为其功用之变。西周思想政治家周公之所以“制礼作乐”,究其根本原因是为了在治理上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收获臣服与忠诚,追求和谐统治之态势。此后,“礼”与“乐”辩证统一于我国古代阶级社会的政治统治中,其内容和形态在修正与完善

14、中无处不透露着思想政治之功用。321.以“合和之美”激发人文教育新活力古代政治家以礼乐的形式将制度与精神融为一体,使精神范畴与物质生活融合共生,进一步揭示了以“合”“和”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价值观。以“礼乐”为引导,以“教化”为手段,人们彼此之间相互理解与包容,走向了人类自我身心之和谐、社会人伦秩序之和谐。礼乐文化使人们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其教会人们悦纳自我、尊重自然,抒发了求同存异、“天下大同”的宽广心胸与中国主张。“合”与“和”的观念,对于种种关系出现问题的现代社会,犹如“久旱”后的“甘霖”,为世人提供了诊治百病之“药引”。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将民

15、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发挥“礼乐”文化凝心聚力的时代价值。现代社会的人文教育与儒家思想中社会价值取向教育的诉求相同,礼乐文化之功用机理没变,但是文化需求的社会基础变生了变化,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也具有了新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历程,亦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深相结合”。古人的“合”“和”智慧以长期社会实践为基础,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亦具有丰富多样的智慧和卓有成效的理论。2.以“君子之道”塑造当代人美好品格君子,儒家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人格形象,又可视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反映人文精神的美好人格形象

16、。孔子对君子之标准和道德要求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刻的阐释并将其观念与儒学思想相结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是儒家“君子之道”的奠基者。孔子“君子之道”的创新性贡献在于赋予君子以“真善美”的人格涵义,赋予君子人格以人文精神,使君子不仅有道德高尚的一面,而且还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礼乐,古代儒家较为理想的教化方式,能够在漫长历史中发挥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关键是因为礼乐能够作为独立的载体,能以特有的感召力与功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气质。礼乐之形式或载体,是引发出人性中“真美善”情感的前提条件,它通过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塑造个体的美好品格。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乐本身就是一种文

17、化符号,它可以将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价值转化为个体内心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培养人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的目的。所以,在当代人的美好品格塑造过程中,礼乐这种有丰富内涵和优秀传统文化背景的教育载体应当得到应有的重视。礼乐之精神,以和谐之义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主张在人际间沟通时做到敬人、自律、节制、诚恳,形成君子的气度。只有在社会交往中崇尚文明、践行礼仪,方可使人的音容笑貌有所凭依,也使得文明与否、有无教养成为现代社会评价一个人的品格是否美好的重要依据。显然,现代社会的“礼乐教化”是“君子之道”的基础,推行礼乐教化,引领人们的言行与心理,塑造一种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完善的君子人格,有助于培养人

18、的身心和谐和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共处。3.以“礼乐教化”助推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传统的“礼乐教化”唯有与时俱进才会焕发时代新活力。虽然几千年来以“礼乐”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早已深孚众望,但“和谐社会”的构建,其内涵更广泛、更为具体,既包含国家层面上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又有社会层面上的诚信友爱、安定有序6。现代和谐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必要对传统礼乐文明进行仔细梳理与挖掘。在新时代,以历史发展为经纬来考察传统礼乐教化思想,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由此所折射出来的以“诚”相待、以“信”相许的情怀,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由此生发出来的温良谦33和、平和中正的君子风范以及国泰民安的理想境界。只有当传统礼乐教化中的

19、精髓成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时,人们的社会意识与文化精神的培育才会有用之不竭的养分,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好地成为新时代的文明礼仪社会。四、礼乐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建构策略 1.潜精研思,善用“大思政课”对待礼乐文化,我们要采取一分为二辩证扬弃的态度。高校要善用“大思政课”,将儒家优秀礼乐文化的价值内涵全面渗透其中,从而“活态传承”,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参考。我国的传统社会孕育了礼乐文化,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落后性,但礼乐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与优秀智慧对当今社会仍具有深远而独到的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

20、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5“大思政课”,顾名思义,其本质在于突破传统思政课堂局限性,将课堂的“小思政”转向课堂与社会有机融合的“大思政”。因此,我们应与时俱进,把握“大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对传统的礼乐文化进行创造性阐释,讲深、讲透、讲活。换言之,我们要对礼乐文化思想精华进行新提炼、新总结,以“大思政课”为载体,打破时空限制,引导学生辩证地、全方位地感知儒家礼乐文化,通过儒家礼乐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继承优良传统。这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常说的“活态传承”,亦是礼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2.外化于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礼由心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1、在新时代加强公民个人品德教育和社会公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儒家礼乐文化的普及,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措施,使礼乐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是同向而行的。人无德则不立,国无德则不兴。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切实加强社会公德教育,遵循育人规律、坚持守正创新,把社会公德教育的核心要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化细落小务实,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民族复兴大任培育造就时代新人。3.拓宽渠道,促进研学传承外化于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高校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

22、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如何在校园充分发挥礼乐文化的育人功能,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灌输向熏陶的转变。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高校可以构建丰富多样的文化展演体系,以专项展演、精品剧目、艺术进校园、文化交流演出等样态组成形式多样的展演体系。二是学科方法的交叉融合。高校要定期邀请名师、专家就礼乐文化教育举行系列专题讲座,举办以弘扬优秀礼乐文化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戏剧表演、知识竞赛等;要鼓励学生设立“礼乐文化大讲堂”“礼乐文化研究社”等相关组织,编制礼乐文化学习宣传手册,使学生深化对礼乐文化的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礼乐文化教育。五、结

23、语“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礼乐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但它并不是十全十美,这颗瑰丽的珠玉中也混有沙石。对于这份宝贵的遗产,我们需从内在逻辑中34寻找线索,用辩证地眼光看待它,对能够古为今用的内容进行筛选,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掘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因子。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更好地砥志研思,让其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参考文献:1 丁鼎.儒家礼乐文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 J.孔子研究,2008(6):4-7.2 冯刚.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 J.教学与研究,2012(9):5-9.3 胡锦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M

24、.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页码.4 孔颖达.礼记正义 M.北京:中华书局,1999:634-635.5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EB/OL.(2014-09-24)2022-10-05.http:/ 牛娜娜.礼乐教化思想的生成及其新时代价值旨归 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5-20.Conceptual Consensus and Value of Ritual Culture to Moist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XU

25、E Suxiang,LI AizhenAbstract:Ritual culture is a bright pearl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nd it is enduring because of its rich and valuable educational connotation.Ritual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ve the same direction in educational objectives,the same conte

26、nt and the same way of education.The lack of ritual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due to the fault of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of ritual c culture,the deviation of citizens personal moral outlook and the lack of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itual culture educatio

27、n in universities.The culture of ritual music is reflected in the new vitality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by the beauty of harmony,shaping the good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people by the way of gentleman,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new era by teaching and educating with ritual music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new era.Keywords:ritual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