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李灿东教授从“五辨”诊治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经验_王宇晴.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751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灿东教授从“五辨”诊治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经验_王宇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李灿东教授从“五辨”诊治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经验_王宇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八闽医药 福建中医药 2023 年 4 月 第 54 卷 第 4 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April 2023,54(4)李灿东教授从“五辨”诊治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经验王宇晴,傅巧瑜,杨敏*(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摘要:李灿东教授善用“五辨”诊治疾病,常从辨症、辨证、辨病、辨机、辨人 5个方面剖析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辨病从整体上把握该病的发展与转归,指导治疗的方向;辨机认为气机失和,胃气壅滞是其核心病机,用以判断该病的发展趋势;辨症注重全面分析症的三观、轻重、真假与偏全,重视整体;辨证在于辨明证的兼杂、主次、缓急,以判断该病所处的阶段,助于遣方用

2、药;辨人则认为体质与该病发展有内在联系,并注重饮食习惯、情志的指导。临证上灵活运用五辨,重在恢复胃“通降”的生理特性,以取佳效。关键词: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五辨;学术经验;李灿东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GIM)是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的病理改变,一般表现为腹部胀满、闷痛,可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是伴随胃镜发展而得以诊断的一类疾病,但因 GIM 临床缺少特异性表现,为中医诊治带来一定的困难。李灿东教授(以下简称李师)是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中医,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医诊断学 主编,第六批、

3、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近四十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李师总结了自己多年临床诊治疾病的经验,提出“五辨”中医诊断模式1,主张通过“辨症、辨证、辨病、辨机、辨人”诊治疾病。笔者幸列门墙,受益匪浅,现整理李师从“五辨”诊治 GIM的经验,以资同道借鉴。1辨病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辨病则是对疾病发展整体的概括,以指导判断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李师认为:GIM的发病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关系密切,如三餐不定、饥饱无常或喜重盐、辛辣、熏制食品者多见;中医对于阻断GIM的进一步发展及逆转其病理改变确有疗效,此有别于西医认为其病理改变不可逆转的观点;GIM 胃镜病理有轻度、中

4、度、重度的不同,提示疾病所处的不同病变阶段,疾病形成时间愈久,逆转其状态所需时间亦久。2辨机病机是指疾病的内在机理,辨机即辨明疾病的核心病机,从而纵向地把握疾病发展的趋势,辨机包括病证之机与动态先机2。病证之机:GIM是由正常胃腺经过萎缩,再被肠腺替代的过程,临床上往往碰到难以通过四诊进行“辨证论治”的情况,对于此类“无症可辨”的人群,从病机入手,可找到诊疗思路3。李师对这类病变,认为其核心病机为气机失和,胃气壅滞。“百病皆生于气”,素问六微旨大论 指出:“升降出入,而无器不有。”GIM病变在胃,胃生理上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下接小肠,胃气失降,亦致肠腑之气机失常,气不降则或逆或滞,而生病变。

5、动态先机:胃有异常可影响他脏,他脏亦可影响胃的功能。李师认为胃与肝脾最为密切,脾与胃同属中焦,一升一降,为气机枢纽,一脏有异往往引起另一脏气机失调;肝主疏泄,肝气郁滞易横逆犯胃,易致胃气壅滞,失于和降。所以从病机入手治疗 GIM,可以通过疏肝理气、健运脾气、通腑化浊达“和胃”的目的,重在恢复胃“通降”的生理特性。3辨症症即疾病的外候,辨症应注意辨症的三观、轻重、真假、偏全4。症的三观:在GIM诊治中,从中观角度,除常规症候及体征的采集外,李师非常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如紧张、焦虑、抑郁等异常情绪;从微观角度,李师认为胃镜下可见的胃黏膜下血管及胃黏膜颜色、黏液、形状等异常,此皆可为症,即为症便可为

6、辨证依据,如胃黏膜出现颜色白、淡白、淡红、红等变化,提示寒热程度的差别;从宏观角度,李师重视天、地、人三位一体,认为空间、地域、时间均对疾病形成及诊疗的影响较大,如针对患者就诊时天气冷热不同,李师在药物配伍、温凉药选择及用量上均有所不同,对于地处湿热的GIM患者,治疗多兼以清热祛湿之品5。症的轻重:胃镜的发展使中医的望诊得以延伸,李师认为对比治疗前后胃镜病理的不同,可判断症的轻重,亦可判断疾病的愈后。症的真假与偏全:对于“无症可辨”的 GIM,李师强调四诊合参,重视整体观,纵无明显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亦不可忽视。4辨证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某一阶段的概括,可横向反应疾病的情况,辨证有利于判断疾病发

7、展的阶段。李师在 GIM 的辨证中注重辨证的兼杂、主次、收稿日期:2022-12-09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J01782)通信作者:杨敏,E-mail:DOI:10.13260/ki.jfjtcm.2023.0401445福建中医药第 54 卷缓急。证的兼杂:先有症而后得证,李师在临证过程中,对 GIM 诊治重视辨寒热虚实,强调症状采集的全面性,认为 GIM 少见单一证型,多见寒热虚实证相兼错杂,常用半夏泻心汤化裁平调寒热,兼顾虚实。证的主次:李师认为疾病是动态变化的过程,GIM 发展的不同阶段及药物等手段干预后,主次矛盾常会发生变化,同时GIM各证兼杂,同一阶段亦有主次之

8、分,故应针对证偏重不同,对证施治。若脾胃虚弱为主,方选四君子汤化裁;若肝郁腑实为主,多用大柴胡汤化裁;主证已明,若次证为脾虚则加神曲健脾;肝郁则加柴胡、芍药之类疏肝解郁;腑实多用枳实、大黄通腑降气;气滞喜用木香、佛手理气。故辨明证的主次有助于遣方用药。证的缓急:若GIM患者因感邪而发新病,李师主张“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先祛邪后调胃。5辨人中医始终重视生病的“人”,不同人群有不同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强调“个体化治疗”。李师认为个人体质与疾病发展有内在联系6,而饮食习惯、情志的差异影响GIM的发展及转归。体质差异:研究发现GIM患者多见于气虚、气郁、湿热体质人群7。情志差异:李师临证重视

9、情志因素,认为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多影响疗效,在诊治 GIM 过程中亦发现不少患者伴随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或抑郁等情绪。情志不畅,易致肝郁,木旺克土,故在辨证的同时加入疏泄开郁之药,同时通过言语开解、鼓励,以调节患者心理状态。饮食差异:GIM 患者多有不良饮食习惯而未察觉,李师认为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能防范胃病,更能改善症状,影响预后。胃病治疗须“三分药七分养”,故在治疗同时劝诫患者养成规律的三餐饮食习惯,勿食夜宵,任一食物切勿过食,适量为度。病例介绍郑某某,女,53 岁,于 2020 年 5 月 24 日初诊。主诉: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1 个月余。患者 1 个月前体检发现慢性

10、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未于他处诊治,未服用药物,今特来我处求诊。辰下:胃脘痞闷,时时胀闷不舒,饭中前后时嗳气,纳可,口无干苦,绝经 8 年,急躁神疲,烘热汗出,舌淡红暗,苔薄,脉细。患者于2020年4月17日某三甲医院行电子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小凹上皮重度肠化。处方: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姜半夏10 g,黄芩 10 g,黄连 5 g,干姜 6 g,党参15 g,佛手10 g,大枣3枚,神曲10 g,甘草5 g。水煎服,共6剂,每日1剂,早晚温服。2020年7月12日二诊:1个多月来自行复方服用上药后,胃胀缓解,嗳气较前改善,现症见:纳食尚可,大便日解,夜寐欠佳,入睡困难,口无干苦,小

11、便尚调,舌淡,苔薄白,舌根微黄,脉滑数,左脉稍沉。处方:守上方,加茯神 5 g。续服12剂。后数月间断复诊,诉服药期间症状减轻,继续予半夏泻心汤随症加减。2021 年 6 月 6 日电话随访:药后症减,胃脘胀闷、嗳气已大减,现症见:胃脘痞闷偶有反复,余症尚可,舌脉未及。患者于2021年4月29日继续在同一某三甲医院行电子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中度肠化。中有间断复诊,以此方加减服用数月余。按语:肠化生根据其胃脘痞闷、胀闷不舒、嗳气,可归属“胃痞病”范畴。李师从辨症与辨机相结合入手,认为GIM基本病机乃气机失和,胃气壅滞。结合其症,胃气失于通降,故其饭前、中、后见胃脘胀闷,时时嗳气不舒

12、;脾之升清赖胃气通降,胃失通降,则脾胃运化失调,一则无力濡养五脏六腑,二则气机壅滞不得通畅,故神疲;至于烘热汗出、急躁之症,考虑其年逾五旬,已经绝经,当责之肝肾。故紧扣本案主症主机而论治,投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代表方,可调和寒热,以复气机升降。方中半夏辛温为君,其气主降,又可消痞散结;臣以干姜味辛性温,以温中散寒;黄连、黄芩苦寒以泻热。四者合用,辛开苦降以调理中焦,宣畅气机。党参、甘草、大枣补益中焦脾气为佐使。在原方基础上加佛手理气、神曲运脾,合而成方,气机得畅,补运兼顾,既能恢复脾升胃降之机,又补益脾胃达“扶正以祛邪”之效。后续复诊不改主方,随症加减,疗效尚可。6小结李师强

13、调“五辨”中,辨乃核心,是临床诊治的重要环节,辨症、辨证、辨病、辨机、辨人此皆“辨”的不同方面,应该灵活运用。就 GIM 而言,对于缺少临床症状者,不必拘泥于五辨齐用,从辨病、辨机、辨人方面亦可辨治。诊治过程中须把握胃“通降”的生理特性,运用疏肝、健脾、通腑、理气之法以达胃气和降;同时重视个体化治疗,关注饮食习惯及情志变化,从心理、生活、药物三管齐下,以取得满意疗效。参考文献1李灿东.中医诊断学 M.9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02-205.2陈子文,吴清杰.浅谈中医“五辨”思维在瘿病诊治中的运用 J.福建中医药,2022,53(4):29-30,33.3詹杰,徐佳君,赵文,等.从五辨探讨周围性面瘫无证可辨问题的诊治思路 J.新中医,2019,51(12):310-312.4夏淑洁,李灿东.基于整体观念的五辨论治思维探析 J.天津中医药,2020,37(2):158-161.5夏淑洁,吴长汶,李灿东.宏、中、微“三观并用”的中医状态辨识模式探讨 J.医学争鸣,2020,11(6):39-42.6李灿东.从“五辨”谈中医的临床思维 J.中医药通报,2015,14(3):1-6.7汪悦,李明,查安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研究 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2,30(5):355-359.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