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6 卷 第 2 期2023 年 3 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6 No2Mar 2023doi:1013582/jcnki16727835202302023科学回答“四个之问”的理论价值与根本遵循谷琰如1,2(1上海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2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 教学研究部,上海 201800)摘要:“四个之问”是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四个之问”各有侧重又互
2、相联系和渗透转化,其辩证统一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四个之问”的洞察、剖析和回答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回答“四个之问”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要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根本遵循,增强回答“四个之问”的主动性,从时代大潮流、世界大格局中谋求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关键词:“四个之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六个必须坚持”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835(2023)02017807“四个之问”是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
3、,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是一场又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赶考之路”,而“四个之问”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一直都是“必考题”。在“两个大局”深度演变的当下,深度把握“四个之问”的内涵与意蕴,对于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要以对“四个之问”的准确研判和深度分析为依据,在对“四个之问”的回答与解决中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不断通过理论创新来指导实践,为推动人类文明和世界格局的健康
4、长远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一“四个之问”的内涵要义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之问”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新贡献。在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从纷乱嘈杂的噪音中识别出“四个之问”的本质所在,才能发现事物发展的深层规律,从而在动荡复杂的变化之中采取战略主动、赢得战略先机。(一)中国之问是“四个之问”的逻辑起点中国是我们立足于时代的空间场域,是我们认知世界、融入人类文明的窗口和
5、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四个之问”的战略思维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激烈“碰撞”擦出了“四个之问”的871收稿日期:20221025作者简介:谷琰如(1992),女,湖南株洲人,博士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习近平: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人民日报 2022 年 1 月 12 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289290 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
6、),外文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74 页。第 26 卷谷琰如:科学回答“四个之问”的理论价值与根本遵循火花,理解和把握中国之问是我们深入解读“四个之问”的逻辑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21 年,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需要着力回答的中国之问。(二)世界之问拓展了回答“四个之问”的视野世界是人们耳熟能详而又宽泛模糊的概念,其内涵总是随着人类认识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和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社会中一切事物的总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我们对世界之问的感知来自人类对世界认识和把握的程度,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的诉求实质上反映着人类的诉求。2017 年,
8、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道明了世界之问的内涵:“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气候变化、贫困问题、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和非传统威胁不断涌现,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时抬头,国家和地区之间、不同政权之间剑拔弩张,俄乌冲突全面爆发带来了系列政治危机、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信任危机,疫情的全球肆虐造成了人类的恐慌和不安,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中国的发展是影响世界之问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得国际力量出现“
9、东升西降”的变化,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和推动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力量。我们既要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欣欣向荣的态势,也要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波诡云谲的乱象,更要看到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实脚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这是认识和把握世界之问的基本出发点。(三)人民之问是“四个之问”的价值旨归如果说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是空间维度的考量,那么人民之问就是价值维度的考量。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人民”是政治概念也是社会概念,有个体意蕴也有群体意蕴,因此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
10、人民”一词的意义所指来理解和把握人民之问。从个体层面来看,“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随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之问指向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关于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问题。从社会层面来看,“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于个体意义上人的单薄与渺小,社会属性的人民是历史的缔造者,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群体力量,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切伟大成就,归根
11、97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人民日报 2021 年 11 月 17 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96 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外文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537 页。毛泽东文集(第 7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05 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外文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317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01 页。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2 期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的结果,人民之问指向如
12、何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如何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充分发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中。从世界层面来看,人民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面向世界的人民之问是世界之问在价值维度的映射,为世界之问提供了价值引领,人民之问指向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的、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四)时代之问要求“四个之问”不断与时俱进时代是一个全球性战略性整体性概念,不因一人一国一域的意志而转移,指世界历史演进的某个时期或阶段。时代的变化昭示着世界历史的新旧更迭和运行规律,因此时代之问是某个历史阶段的世界之问,把握时代之问要从特定历史时期人类共同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着手。人类社会所处时代特定的基本特征和世界发展中的历史潮流,
13、形成了世界人民共同应对的基本问题,直接决定了回答世界之问和人民之问的基本思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厌恶战争、渴求和平、盼望发展之心与日俱增,推动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迈向“和平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这并不表明和平与发展已经得到实现。“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阻碍和平与发展进程的种种态势也就
14、构成了当前的时代之问。就和平而言,时代之问主要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为转移其内部不可调和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固有矛盾,不断将剥削蔓延至其他国家,干涉他国内政、策动颜色革命、发动侵略战争,导致局部紧张动乱频发。就发展而言,时代之问主要体现在:霸权国家为维护其长久以来建立起的不公平国际秩序组成利益联盟,凭借自身政治、经济、舆论、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排挤、制裁和对抗成长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掀起逆全球化浪潮。“四个之问”的内涵要义告诉我们,“四个之问”并非孤立存在的四个问题,而是各有侧重又相伴共生、互相联系、相互渗透转化的辩证统一体。中国之问包含于世界之问,中国人民之问包含于世界人
15、民之问,二者均是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中国人民之问也是中国之问的组成部分,人民之问侧重于人民生活、人民民主等微观问题,中国之问侧重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发展的宏观问题;世界之问与时代之问深度融合,世界之问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时代之问关注世界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世界发展大势即是时代的要求与呼唤。二“四个之问”辩证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问题是连接认识与实践的纽带和桥梁,人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又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认识的革新,再用新的认识来指导实践。对于简单直观的问题,认识与实践较易达成一致,对于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次本质问题
16、,往往需要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轮回印证才能实现统一。“四个之问”的辩证统一关系正是在中国共产党曲折迂回的奋斗历程中和对认识与实践的不懈摸索中得到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是在实践中不断回答“四个之问”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回答“四个之问”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恩格斯为探索世界之问建立了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体系;巴黎公社吹响了无产阶级用自己的力量回答人民之问的时代号角;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回答世界与时代之问的科学真理,也是可以结合各自国家特点进行创新的开放理论。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主要代表的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敏锐洞察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人民性、先进性和开放
17、性,对时代大势作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预判,并从马克思对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081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党建读物出版社 2022 年版,第 45 页。李大钊全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63 页。第 26 卷谷琰如:科学回答“四个之问”的理论价值与根本遵循代之问的理论回答中发现了回答中国之问的立场观点方法,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回答中国之问的实践路径,在毛泽东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对“四个之问”的认识逐渐从模糊走向具体。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国革命是世界
18、革命的一部分”,尽管早在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这一正确命题,但“那时这一理论的意义还没有发挥,以致人们还只是模糊地认识这个问题”,“这种世界革命,已不是旧的世界革命,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早已完结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而是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毛泽东同志察觉到,社会主义革命取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即将来临,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阵营的一员,必须站在时代变革的前列。党领导广大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在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且以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有力牵制了日本军力
19、,支援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力量之一。中国共产党在回答中国生死存亡之问的过程中对捍卫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回答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排挤迫使中国不得不在无可依靠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共产党依然秉持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的初心使命,积极统筹回答“四个之问”。毛泽东同志指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以及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和平运动和正义斗争,我们都必须给以积极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在新中国还比较落后的条件下从资金、技术
20、、物资和人力上支持和援助世界被压迫民族和新独立国家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赢得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信任与尊重。在亚非拉国家的联合提议下,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直到今天这些国家对中国人民仍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中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国际事务问题上与中国站在一起。中国共产党人在承担解决世界之问的同时,为中国之问的解答创造了持久有利的外部环境。当时代主题发生根本变化时,我们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因时而变,十年“文化大革命”仍沿袭“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的思维惯性,坚持用“阶级斗争”回答“四个之问”,中国发展濒临崩溃边缘。“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否则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
21、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78 年底,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地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作出了改革开放的英明抉择,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相对封闭的发展状态,让中国与世界紧密融通,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1979 年至 2012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 28%,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广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从中获得巨大机遇。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而在国际事务中的广泛参与也启发了中国共产党回答中国和世界发展之问的思路与智慧,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回答世界
22、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得以发挥更大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不是破坏力量。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大势,聚焦回答中国和世界发展之问,以中国的稳定与发展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治国181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66 页。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69 页。毛泽东文集(第 7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16 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23、,人民日报 2021 年 11 月 17 日。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铸辉煌 经济发展谱新篇 1978 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人民日报 2013 年 11 月 6 日。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04 页。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2 期理政的新形势新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对“四个之问”的认识愈发明晰。2013 年 1 月 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揭示了“四个之问”的辩证统一关系,他指出:“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
24、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基于对“四个之问”的准确判断和深刻洞悉,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举措,例如: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截至 2022年 4 月 18 日,中国已与 149 个国家、32 个国际组织签署 200 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的经贸格局,增强了沿线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带领中国人民经过八年奋斗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历史性解决了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 2030 年
25、可持续发展议程 的减贫目标,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非常时期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获得国际社会一致赞誉。这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与人类命运的发展走向。2022 年 1 月 1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首次明确提出关于“四个之问”的重要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这些重要论断来自对中国革命
26、和建设事业特别是新时代以来重要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在实践过程中的方位、目标、价值、战略形成科学指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从未停止过对“四个之问”的追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四个之问”的思想升华轨迹得到清晰彰显。中国共产党探索“四个之问”的历史表明,当我们与时俱进响应时代的召唤、顺应人民的要求正确回答“四个之问”时,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可以冲破任何艰难险阻取得成功;当我们不能顺时而动把握“四个之问”的指向与意涵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受挫折。中国共
27、产党以人民之问为价值统领,着眼于中国和世界两大空间场域,运用大历史观对时代发展格局作出准确分析,聆听人民诉求寻求中国发展方向,面对世界之变调整中国发展战略,顺应时代大势谋划中国发展大计,进而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正是源自对“四个之问”的深度把握和在回答“四个之问”中体现出的强烈历史主动性和责任感,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深刻把握并处理好“四个之问”在党的伟大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在“两个一百年”的关键历史节点抓住时代机遇,
28、于变局中开新局,同时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融入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中;于变局中稳全局,朝着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美好梦想行稳致远,更好地在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为战胜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提供强大支撑与引领。三回答“四个之问”的根本遵循是“六个必须坚持”当前,“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能否在新时代新征程妥善28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外文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248249 页。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2 年 4 月 18 日新闻发布会内容,https:/wwwndrcgovcn/xwdt/ws
29、zb/20224yue/?code=state=123。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党建读物出版社 2022 年版,第 14 页。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党建读物出版社 2022 年版,第 12 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3 卷),外文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537 页。第 26 卷谷琰如:科学回答“四个之问”的理论价值与根本遵循回答“四个之问”,取决于我们能否科学掌握和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必须坚持”为回答“四个之问”提供了根本遵循。只有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在深刻广泛的中国之变、世界之变、人民之变和时代之变中作出符合
30、中国、世界、人民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第一,回答“四个之问”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首先,要从人民立场、人民愿望来认识和把握“四个之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回答“四个之问”的根本立足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其次,要充分运用人民创造、人民智慧来回答“四个之问”,把加强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有机结合,发扬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最后,回答“四个之问”的一切效果和成果都要落实到人民身上来,解群众之所困、为群众办实事。第二
31、,回答“四个之问”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成功密码,是我们回答“四个之问”的本源和基础,也是我们的底气所在。在回答“四个之问”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四个之问”愈发复杂,回答“四个之问”的艰巨程度史所罕见,面对外部的质疑与打压,尤其需要坚持自信自立,有定力、有主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第三,回答“四个之问”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32、守正是回答“四个之问”的前提,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动摇、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创新是回答“四个之问”的关键,要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最近几十年里,世界的惊人变化令人应接不暇,种种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墨守成规往往会捉襟见肘,必须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思路,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第四,回答“四个之问”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回答“四个之问”的内在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总结出以回答“四个之问”为抓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体系,这本身就体现出鲜
33、明的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要求在回答“四个之问”时必须坚持理论创新的实践指向,从根本上把握中国、世界、人民和时代在实践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在解决“四个之问”中推进理论创新。第五,回答“四个之问”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四个之问”的辩证统一关系意味着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四个之问”,才能有重点、有层次、有逻辑地洞悉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和深层矛盾,统筹好党的利益、国家利益、中国人民利益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如果缺乏对中国之问的深度理解,就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怪圈;如果不考虑世界之问的深刻内涵,就可能落入民粹主义的狂热
34、;如果没有人民之问的价值引领,就有可能掉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陷阱;如果把握不了时代之问的本质特征,就无法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局中立足于时代之巅。第六,回答“四个之问”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天下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建构,坚持胸怀天下是对古人天下观的继承与发展。新时代以来,“两个大局”的深度绑定和互动演变愈发凸显坚持胸怀天下对回答“四个之问”的必要性。中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中国的前途与世界的发展休戚相关,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回答“四个之问”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引领下规划中国未来发展,以整个世界为考虑对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381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党建读物出版社 20
35、22 年版,第 15 页。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党建读物出版社 2022 年版,第 15 页。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党建读物出版社 2022 年版,第 1516 页。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2 期结语尽管“四个之问”提出于新时代的世界格局,但“四个之问”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随着世界和中国的互动发展不断变化。历史潮流滚滚向前,我们对“四个之问”的探究永无止境。在中国共产党的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四个之问”,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人们对“四个之问”的回答也千差万别,唯有适应时局变化、结合中国与世界实际的回答,才会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四个之问
36、”之因是“四变”,即中国之变、世界之变、人民之变、时代之变,“四个之问”之果是“四大贡献”,即回答“四个之问”要为中国复兴、为世界发展、为人民幸福生活、为时代进步作出贡献。“四变”构成“两个大局”的基本特征,“四大贡献”让“中国梦”和“世界梦”价值相通,而“四个之问”是开启“两个大局”和“两个梦想”的“金钥匙”。新时代回答“四个之问”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根本遵循,深刻把握“四个之问”的内在机理和辩证统一关系。“四个之问”开启理论创新之路,回答“四个之问”的实践可以检验理论创新的真理性,“四个之问”总是要因“四变”而动,其自身的发展变化又为马克思主义
37、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源头活水。从时代大潮流、世界大格局中寻找中国和世界发展战略,谋求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进步,统筹思考“四个之问”,才能系统科学地回答“四个之问”。回答“四个之问”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坚持对“四个之问”的研究,不断增强回答“四个之问”的主动性,养成“六个必须坚持”的精神品质,有助于我们永立时代和世界潮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高高飘扬于世界民族之林。Scientific eplies to the“Four Questions”:Theoretical Value and Fundamental GuidanceGU Yan-ru1,2(1 School of Marx
38、ism,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2 Teaching and esearch Department,Shanghai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Shanghai,201800,China)Abstract:The“four questions”refers to“the question of China,the question of the world,the questionof people,the quest
39、ion of the times”proposed by the CPC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The“four questions”have their own focuses,but are also mutual connected,penetrated and transformed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the“four questions”has been reflected in the great practi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is in theinsight
40、,analysis and answer of the“four questions”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been continuously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 To answer the“four questions”is the loftymiss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mmunists We must follow the“six must stick to”,strengthen the initiativeof answering the“four questions”,and seek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the world from the majortrend of the times and the global patternKey words:the“four questions”;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the“six must stick to”(责任校对龙四清)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