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平凉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经过对卫生院中医药科室合理设置、中医药设施设备必需配置,满足中医药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功效需求,营造中医药服务气氛,促进小区中医药服务发展。
一、中医药科室设置
(一)卫生院
1.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依据需要设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作为中医科临床科室;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纳入药剂科统一管理;
3.有条件可设置名老中医教授门诊。
(二)卫生院、
1.设置1个以上中医诊室,有条件设置中医诊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提供代煎药品服务。
(三)设置要求
1.中医临床科室以集中设置为主,形成相对独立中医药服务区,能够综合开展中医药服务;
2.中医临床科室采取中式建筑装修风格,营造古色古韵浓郁传统医学气氛;
3.中医诊室面积≥8平方米,一人一诊室,表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保护病人隐私服务理念;
4.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每床设置轨道式遮隔帘或移动式屏风,保护病人隐私;
5.根据《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设置中药煎药室;
6.在中医药服务区悬挂古代中医人物画像,塑立中医人物塑像,经过文字、图片、实物、塑像、宣传版面、电子屏等多个形式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中医药基础知识和古代健康养生诗词;
7.有条件卫生院服务机构中医科诊室、中药房应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中医医师工作站、中药房管理系统,开展中医药服务“六位一体”信息化管理,实施和预防保健、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实时交互、自动更新、统计分析、动态管理。
二、设备配置
(一)基础设备
办公桌、办公椅、病人椅、脉枕、听诊器、血压计、诊查床、器械柜、出诊箱等。
(二)中医设备
针灸诊疗床、推拿诊疗床、推拿诊疗凳、针灸器具、火罐、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诊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
(三)中药房设备
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
消毒锅、标准筛、煎药机、包装机、冷藏柜等。
(四)配置标准
1.基础设备根据诊室数量配置;
2.中医设备根据中医科室设置情况配置;
3.依据中医专科(专病)工作需要可增加设备配置;
4.卫生院服务站设备配置可依据中医药科室设置情况进行合适删减。
(五)其它
1.设置卫生技术人员信息公告专栏,有条件可将中医药人员和西医药人员分别公告;
2.有条件卫生院可设置人工叫号系统或电子排队系统,避免围诊;
3.在候诊区醒目位置无偿提供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和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防治手册等;
4.医务人员生活区和诊疗区分开。
中医药人员配置及培训
一、从事中医药服务工作人员范围
(一)中医类别医师,包含聘用和公立医院支援、巡诊;
(二)接收过系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中医药服务医师;
(三)从事中药饮片调剂药剂人员;
(四)负责中医诊室和病床护理工作护理人员。
二、配置标准
(一)卫生院聘用中医类别医师数应占医师总数20%以上,确保每个中医诊室(含针灸室、推拿室等)配置最少1名中医类别医师;
(二)卫生院最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三)卫生院服务站根据中医诊室(含针灸室、推拿室等)数量配置中医类别医师,没有中医诊室,应有系统接收过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临床类别医师;
(四)从事小区中药饮片调剂工作药剂人员应含有中药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
三、培训
(一)培训目标:经过培训,使中医药人员掌握全科医学概念和卫生院服务工作特点,能够熟练利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开展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
(二)培训方法:
1.建立脱产和半脱产相结合、在职和学历教育相结合、机构内和机构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长久和短期相结合小区中医药人员培养机制,如外出参观学习、上级医院进修、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三基继续教育、教授专题讲座、疑难会诊讨论、拜师跟师学习、参与课题研究、参与各类竞赛、参与学术会议等;
2.搭建发挥乡镇中医药人员作用平台,如建立中医团体,参与全科团体工作,在乡镇、村、家庭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医药“六位一体”特色服务;
(三)人员培训既要确保人员素质不停提升、医学知识不停更新,也要确保正常医疗秩序;
(四)各类人员培训具体要求:
1.中医类别医师(聘用)
(1)已在卫生院中从事中医药服务工作,但未参与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或认可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类别医师,应参与岗位培训,参考课时500课时(理论教学300课时,实践教学200课时),取得《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2)新进入卫生院服务机构工作中医类别医师,应参与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或认可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取得《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3)按“分层、分类、分岗”标准,采取多个形式开展“缺什么,补什么”继续教育;
(4)根据国家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要求,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2.其它类别医师
(1)对卫生院全部其它类别医师关键根据《国家基础药品目录临床应用指南(中药)》开展中成药合理应用培训;
(2)对有意开展中医药服务其它类别医师,尤其是卫生院没有配置中医类别医师,除中成药合理应用培训外,还要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知识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尤其是火罐、刮痧、熏洗等中医非药品疗法;
(3)应激励支持其它类别医师参与中医学历教育、西学中班等,参与中医类别中西医结合专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
3.药剂人员
开展中药基础理论、药材辨识、中药配伍、饮片调剂等方面继续教育培训。
4.护理人员
开展中医辨证施护继续教育培训。
四、其它
(一)中医类别医师第一执业地点在卫生院,注册执业范围为“中医类别全科医学专业”;
(二)开展全科医师团体服务工作卫生院,每个团体最少配置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执业医师;
(三)充足利用返聘老中医药教授和公立医院支援、巡诊教授技术力量,采取跟师学习、团体服务等方法,对本卫生院服务机构医师进行传帮带,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建立根据中医药工作质量和数量为关键内容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制度,激励应用中医药服务;
(五)采取选聘中医骨干医师或首席医师,推选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员,组织优异风采展示演讲等方法营造支持提供中医药服务气氛,激励医师提供中医药服务、小区居民选择中医药服务。
中医预防和养生保健
针对辖区居民关键健康问题及疾病流行趋势,制订并实施中医干预方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普及中医疾病预防知识,利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方法指导居民开展养生保健,增强居民健康意识,达成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调护、瘥后防复,提升辖区居民健康水平目标。
一、基础标准
(一)定时体检,见微知著;
(二)重视先兆,截断逆转;
(三)安其未病,防其所传;
(四)掌握规律,先时而治;
(五)三因制宜,各司法度。
二、服务对象
(一)全体辖区居民,包含常住居民和流感人口;
(二)关键人群:以辖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和对养生保健有特殊需求人群为关键。
三、内容和方法
(一)中医药预防和养生保健关键服务方法:
1.针灸养生、推拿按摩及经络养生;
2.四时养生;
3.食疗和药膳;
4.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5.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及气功导引等。
(二)关键内容
1.针对当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结合人群体质情况、生活方法、多发疾病谱等,制订适合当地域实际情况中医预防和养生保健方案,为不一样人群提供对应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2.针对季节性易感疾病和传染性疾病易感人群,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并采取中医药干预方法,如在流感易发期,发放艾叶燃熏,板蓝根等中药煎水服用;在过敏性疾病易发期,采取中药熏鼻喷喉等方法延缓发作;在节假日前后进行脾胃调理等;
3.针对孕产妇,利用中医药知识开展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健服务,如饮食起居指导、常见病食疗、康复训练指导、产后心理教导等;
(1)孕期保健。普及孕期中医保健知识及分期保健关键点,包含情志调摄、饮食起居、健康检验、用药指导等保健服务;
(2)产后饮食起居指导。产后宜易消化富营养饮食,忌辛辣或肥甘厚味,免伤脾胃;合适饮用补血、祛瘀、下乳药膳;多吃流质食物,促进乳汁分泌。产妇忌食刺激性食品,勿滥用补品;
(3)产后常见病食疗。脾胃虚弱者可服山药扁豆粳米粥;肾虚腰疼者食用猪腰子菜末粥;产后恶露不净者可服当归生姜羊肉汤或益母草红糖水、醪糟;
(4)产后康复训练指导。经过中医手法刺激穴位和专员指导运动训练,防治产后病;
(5)产后心理教导。预防产后抑郁症,关键表现是产妇在产褥早期出现以哭泣、忧郁、烦闷为主情绪障碍,此时应进行心理疏导,并加服补血养肝疏肝理气中药;
(6)哺乳期饮食指导:若乳汁不足,可多喝鱼汤、鸡汤、猪蹄汤等。断乳可采取中药方法回乳,用炒麦芽加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天,乳房局部做湿热敷。
4.经过健康教育,向中年人群、妇女、儿童、老年人等小区居民宣传对应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调摄知识和中医药慢性病防治和传染病防治知识,包含饮食起居、健身运动、心理调适、疾病预防、调护等;
5.卫生院服务中心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应用《中医基础体质分类量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对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体制类型不一样人群指导个体化调护方案,指导居民起居调养、药膳食疗、情志调摄、动静养生和经络腧穴按摩保健等;
6.在小区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活动,传授养生保健和健康生活方法,推广普及扇舞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
四、其它
(一)有条件卫生院可开展中医体检,进行体质辨识服务;
(二)依靠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构建中医药特色动态全程辖区居民健康状态信息平台。
中医康复
中医康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过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药康复手段,组织康复对象及其家眷和卫生室共同参与,帮助病、伤、残者逐步改善躯体、心理、精神和社会功效,改善或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以愈加好地适应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一、基础标准
(一)以中医辨证康复观和整体康复观为指导;
(二)遵照三因(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标准;
(三)群体康复和个体康复相结合,中医药和现代理疗手段相结合。
二、服务对象
(一)先天发育障碍者,五迟五软等;
(二)中医康复有优势病种,如中风、痹证、五硬(小儿脑瘫)、痿证(脊髓灰质炎)、痴呆(老年性痴呆)等造成躯体、心理和社会功效障碍者;
(三)伤残诸症者,如肢残、骨折、伤筋等;
(四)恶性肿瘤和热病瘥后诸症者。
三、内容和方法
(一)针对不一样康复服务对象,制订个体化中医康复干预方案;
1.在卫生院设置中医康复室,配置必需中医康复设备,应用针灸、推拿、理疗等技术方法开展康复服务。
2.对行动不便人群提供上门康复服务。上门康复服务包含由医师在家庭应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技术方法开展康复服务;对患者及其家庭传授简单、安全、有效、易学中医康复手段,进行康复训练指导;
3.做好服务统计,并立即进行效果评定,调整康复方案。
(二)和残联协作,辖区全科医师在村卫生室有计划地定时进行巡诊,开展中医康复咨询服务,为残疾人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社会行为等方面健康和医疗康复帮助,指导康复训练。指导康复协调员利用卫生所简易康复设施或康复站内康复器械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三)开展中医康复知识健康教育。利用多种卫生宣传日、残疾专题日、节假日,组织中医康复教授进入小区进行义诊和中医康复知识宣传工作,给小区居民现场诊疗和讲解中医康复多种知识,加大中医康复工作在小区普及度。
四、其它
(一)卫生院要组织对康复对象康复需求进行调查,综合利用小区资源,整合民政、残联等部门在本乡镇开设康复场地和设备等相关资源,为康复对象提供中医康复服务;
(二)开展中医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关键内容包含中医康复基础思绪,中医康复进行最好时机,中医康复技术基础操作、原理、适应症、禁忌症等。
中医医疗
针对辖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诊疗明确慢性病,应用中医药方法和适宜技术开展连续性诊疗、诊疗、护理,满足小区居民对中医医疗服务需求。
一、基础标准
(一)以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和诊疗明确慢性病为主;
(二)以病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慢性病中医药防治;
(三)突出中医药特色,主动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四)建立中医医院和卫生院分工合理、亲密协作合作机制。
二、内容和方法
(一)中医药常见病证
1.内科常见病证:外感发烧(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咳嗽病(咳嗽)、哮病(哮喘)、头痛、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胃脘痛病(慢性胃炎、功效性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综合征、消化性溃疡)、泄泻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为主型)、便秘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为主型)、痹证(骨关节炎)、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等)、消渴病(糖尿病)、中风病(脑出血、脑梗死)、淋症(尿路感染)、郁病(抑郁症)、不寐(失眠)、面瘫病(周围性面瘫)、耳鸣、耳聋等;
2.外科和骨伤科常见病证:肩凝症(肩周围关节炎)、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股痛(坐骨神经痛)、溃疡、疖肿、项痹病(颈椎病)、乳痈(乳腺炎)、痔病和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骨痿(骨质疏松症)等;
3.妇科常见病证:经行头痛、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乳汁不行、带下病、不孕症等;
4.儿科常见病证:哮病(哮喘)、肺炎喘嗽(肺炎/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小儿泄泻病(小儿腹泻病)、反复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5.皮肤科常见病证:银屑病、白癜风、湿疹、痤疮、带状疱疹、鹅掌风、脚湿气、隐疹、痱子、疥疮、冻疮、油风等;
6.眼科和耳鼻喉科常见病证: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涩症(干眼)、视瞻昏渺(年纪相关性黄斑变性)、慢喉喑病(慢性喉炎)、乳蛾病(扁桃体炎)、鼻鼽病(变态反应性鼻炎)、暴聋病(突发性耳聋);
7.传染病常见病证:时疫感冒(流行性感冒)、肝瘟、肝着、瘟黄(病毒性肝炎)、肺痨(肺结核)、痢疾等。
(二)慢性病中医药防治
针对眩晕(高血压病)、消渴病(糖尿病)、中风病(脑卒中)、痴呆(老年性痴呆)、骨痿(骨质疏松)、咳嗽、肺胀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小区常见慢性病患者制订个性化中医防治一体化方案,采取中医防治菜单式服务,包含病因病机、诊疗关键点、预防和行为干预、中医辨证诊疗、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家庭护理等。
(三)家庭中医药服务
针对患慢性病需连续诊疗卧床或高龄老人和有特殊需求患者,可上门提供针灸、推拿、刮痧、拔罐、敷贴、熏洗、湿敷、药熨、敷脐、穴位注射、吹鼻、耳压、点穴、雾化吸入、送药上门等中医药诊疗服务。
(四)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要在辨证施护基础上,开展慢性病、心理、母婴、临终护理和护理咨询指导和家庭护理等专题中医护理服务。
(五)有条件卫生院,依据需要可设置中医著名教授门诊,开展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服务。
三、建立卫生院和中医医院协作关系
经过卫生院和中医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建立和完善集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双向转诊、科研合作等分工合理、协作亲密中医药服务工作长久有效机制,逐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一)双向转诊
1.制订双向转诊实施方案,明确双向转诊标准、步骤、标准、优惠方法、双方权利义务和双向转诊工作制度等;
2.建立快速转诊绿色通道,简便就医步骤,提供优惠服务,部分医学检验结论中医医院和卫生院互认,实现双向转诊无缝式连接;
3.经中医医院诊疗诊疗后,适合在卫生院继续诊疗患者,持后续诊疗意见立即转回卫生院。
(二)人才支援
1.中医医院选派含有丰富临床经验、中级职称以上中医药人员,到卫生院对口支援,定时轮换;
2.支援形式包含短期岗位支援、长久岗位支援、特殊岗位兼职服务等。
(三)技术指导
1.门诊:中医医院派员定时到卫生院出诊,同时带教卫生院中医药人员;
2.联合查房:中医医院派员定时到卫生院病房查房、教授会诊、疑难病历讨论等,提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医疗技术水平;
3.义诊:中医医院派员定时到卫生院指导开展大型义诊、养生保健、针推康复、中医中药疾病预防等咨询活动;
4.技术推广:中医医院派员到卫生院开展业务讲座、技术操作示范,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卫生院应用。
四、其它
(一)实施中医药行业标准和规范,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订中医临床路径;
(二)建立健全卫生院中医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度,切实加以实施,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立即发觉医疗安全隐患;
(三)经过检验、分析、评价、反馈等方法,连续改善中医医疗质量。
中医健康教育
中医健康教育是经过有组织、有计划健康教育,采取集体和个体形式,普及中医基础知识及养生保健方法及技术一项工作。
一、目标
经过多个形式健康教育活动,向辖区居民普及中医基础知识和养生保健技术,增强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大家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起居、饮食,增强体质,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危险原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二、对象
(一)辖区居民,包含常住居民和流感人口;
(二)关键人群,以小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和对养生保健有特殊需求人群为关键。
三、基础标准
(一)坚持科学、适用,突出中医特色;
(二)因人施教,关键突出;
(三)广泛参与,形式多样。
四、内容和方法
(一)内容
1.中医健康教育内容包含:中医四季饮食、起居,体质调养,中医防病等养生保健知识;
2.提供针对不一样人群,不一样时期涵盖养生保健、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和体质调养等内容中医健康教育处方。
(二)方法
1.开展中医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以中医类别全科医师为骨干,依靠全科医师团体,成立健康教育讲师队伍,在各责任小区向群众普及中医药知识;
2.开展中医健康咨询。全科医师团体在各责任小区进行义诊咨询,包含合理营养,多种慢性病防治知识,家庭心理教育,和暴饮暴食、偏食、酗酒对健康影响等;
3.开展以家庭为单位中医健康教育。内容能够包含食疗药膳,食补和药补,冬令进补,情志调摄和气功导引等;
4.结合“世界结核病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高血压日”、“糖尿病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多种专题日活动开展对应中医药健康教育活动;
5.健康教育形式
(1)语言方法:采取口头交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医患(或群众)座谈等方法宣传中医药保健知识;
(2)文字方法:口号、宣传单、宣传画、宣传册、医药报刊、墙报、专栏、健康教育处方、运动处方等;
(3)图片和实物:图片、照片、中药标本、模型、示范等;
(4)多媒体方法:广播、幻灯片、互联网、电视、电影等音像手段;
(5)趣味活动:如健身演出、知识竞赛、有奖竞猜等;
(6)营造中医药文化环境:在卫生院显著位置悬挂古代名中医人物画像,塑立中医人物塑像,张贴古代健康养生诗词,中医食疗挂图和牌匾等。
五、其它
(一)卫生院应依据明确诊疗,针对关键人员和疾病谱、常见病、多发病,有针对性制订中医药健康教育计划和方案,并安排专员负责协调安排中医药健康教育活动;
(二)中医药健康教育应发动卫生院服务机构全部卫生技术人员,分层次分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
(三)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人员应定时接收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提升素质,更新知识;
(四)要对辖区居民对中医健康教育知晓率和满意度进行调查和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