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精神分析视域下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镜像与现实_禄晓平.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4658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分析视域下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镜像与现实_禄晓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精神分析视域下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镜像与现实_禄晓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精神分析视域下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镜像与现实_禄晓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50美学2023/04透过精神分析理论视角的审视,电影夏洛特烦恼充满了对于自我、他人和社会隐喻性质的言说,触及了无意识领域深邃的精神矛盾带来的现实痛苦以及由此导致的自我异化的悲剧。拉康语境之下“镜像”“现实”间扑朔迷离的关系贯穿了剧情始终。伴随故事矛盾产生的是镜像与现实的博弈,伴随着矛盾爆发的是镜像与现实的解离,伴随着矛盾发展的是镜像的现实检验,直至镜像的湮灭。甚至在剧中也真的出现了一面镜子,在夏洛穿越回到过去时,邻居拿来的一面“照妖镜”,夏洛“凝视”着镜子,镜中形象夸张、扭曲而变形,似乎在隐喻着镜中之“像”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所谓“照妖镜”照见的只能是一个异化的“他者”,是他者的欲望,是一个

2、盘踞在人们灵魂深处的虚像。一、镜像与现实的博弈在拉康的理论中,镜像阶段婴儿通过对镜子中影像的凝视,完成个体自我意识的最初确立,并由此开始对影像以及隐身于镜像之后的“他者”的追逐。这是一个贯穿个体一生的,充满了欺骗、矛盾和悖论的过程。镜中的影像并不是个体“本身”,而是外在于个体的“他者”,是一种幻象。所有的追逐指向的其实是一个虚无的源头,与之相伴的是个体异化发展的宿命。夏洛特烦恼中充满了对镜像的确认和追逐,镜像与现实的纠缠和博弈是剧中笑点的来源,也是夏洛人生悲剧的根源。在影片精心策划的出场中能清楚地看到夏洛关于“我”的幻象,或者说是夏洛关于“他者”眼中“我”的幻象。梦想着“逆袭”的夏洛花大价钱租

3、来了各种行头,把自己彻底改造后粉墨登场了。豪车中的夏洛一身名牌光鲜亮丽,举手投足间透露着豪门气概,俨然一位人人羡慕的成功人士。此时那个被误认的“我”,那个虚幻镜像被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夏洛肆意地享受着人们的惊叹、崇敬和羡慕,享受着和镜像合二为一的狂喜。影片这一部分,沈腾用夸张的演绎准确地诠释了那个被误认的“我”在夏洛内心世界中所具有强大的张力。片中多处慢动作的处理除了展现出喜剧效果,更展现了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和虚无性。当然,这精心装裱的一切不过是一种结构化的符号,目的在于在向观者传达着大家心照不宣的意义夏洛存在的意义。然而,现实中的夏洛并没有精神分裂似的现实感丧失,他对幻想中的“自我”和现实中的“

4、自我”均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旁白中说:“秋雅是全校闻名的校花,而我是全校闻名的校草。”并借老师之口不断重复“排名第二的大傻子”。可见夏洛对于自己的现实状态虽不满,但也是自知的。然而,镜像的认同使夏洛不自觉地屏蔽现实中的内容,即使是关于“校草”的自嘲也有几分很不甘心的味道。夏洛身上展现了镜像和现实的纠缠和博弈。在拉康的理论中,个体通过认同“他者”所象征的完整自我和理想自我追求着自我实现。但那是一个虚幻的自我,一个镜像,一个他者1,夏洛的悲剧就在于对这个虚幻的自我,对于这个镜像的认同。认同的力量驱使着夏洛一方面追逐“他者”式的自我精神分析视域下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镜像与现实文/禄晓平摘 要:在精神分

5、析理论视域下,电影 夏洛特烦恼 涵盖了关于自我、他人和社会隐喻性质的言说。拉康语境之下“镜像”和“现实”间扑朔迷离的关系贯穿了整个剧情,伴随故事矛盾产生的是镜像与现实的博弈;伴随着矛盾爆发的是镜像与现实的解离;伴随着矛盾发展的是镜像的现实检验,直至最后镜像的湮灭,夏洛的烦恼仍在继续。关键词:夏洛特的烦恼;电影;镜像;现实DOI:10.16129/ki.mysdx.2023.04.032151影视美学实现,一方面屏蔽现实。夏洛别无选择地承担着这个镜像和现实之间落差所带来的无奈和博弈所带来的痛苦。二、镜像与现实解离夏洛追逐镜像的强烈欲望除了源自“他者”的误认外,还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现实生活中的夏

6、洛整天无所事事,用马冬梅的话说,“整天躺在床上,四肢都快退化了”,生活中的自我放逐对于夏洛与其说是放浪形骸,倒不如说是对现实自我的否定,是一种“自我攻击”式的反抗。夏洛一边像孩子一样肆无忌惮地挥霍着他的生命,一边凝视着“镜子”中的梦想。然而这“梦想”毕竟是一个“像”,精心的策划也不过是一场泡影,现实的打击接踵而来。租来的豪车关键时候“掉链子”,名牌西装竟然和婚礼司仪撞衫,而他自己在完美谢幕之前竟然被妻子拉下“舞台”。粗俗莽撞的妻子马冬梅的到来,更使他已经荡然无存的形象再遭践踏。他精心建造起来的幻象不堪一击,轰然倒塌。制造了一出令人捧腹的喜剧,或者说是悲剧。由此,夏洛却被现实带入了痛苦的无底深渊

7、,这个打击对于他来说是致命的。夏洛的世界被毁灭了,夏洛镜子中的影像被毁灭了。对于高度认同镜像的他来说,镜像自我的毁灭就是自我的毁灭,是他全部欲望和意义的毁灭。巨大的痛苦超越了他所能承受的极限。在强大的现实压力和自我破灭的双重打击下,夏洛彻底崩溃了。夏洛躲进洗手间,他悲哀地说道:“我再也不用担心别人的看法了。”这对夏洛来说是一种绝望的呓语,同时又是一种很有意味的隐喻。在拉康理论体系中,贯穿着“眼睛”和“凝视”这样的概念。镜像就是来源于对“他者”目光,或者说是“假想他者”目光的认同。正如古希腊智者柏拉图所言:“如果一只眼睛想看到自己,它必须看向一只眼睛,看向那只眼睛中使眼睛的德性(即视觉)得以存在

8、的那片领域。”2夏洛决意逃离现实中“别人”的目光,逃离这种目光的“凝视”,他决定逃离当下。影片中用了“在马桶上睡着了”“时空穿越回到过去”的情节使夏洛在睡梦中合理地进入了“假定时空”。事实上,此处的“睡着了”和“幻想”,甚至精神分裂式的幻觉的所指都是一样的,都是指向他对现实的否定和逃离,是夏洛主动操作的与现实世界的解离。三、镜像与现实的检验镜子中存在的本是幻象,对其合法性的检验也是不可能的。现实的法则是:你只能成为你所是,而不能成为你所不是之物。然而银幕却可以让这个虚幻的形象得以实现,虽然同样是以虚幻的方式。同时导演还操纵以符合现实逻辑的方式对它进行展开和检验。夏洛在巨大的打击下,从不堪的现实

9、中抽离,进入了假定的时空,幻想的世界。在这里,夏洛顺利地取得了世俗社会的最大成功。才华横溢、一夜成名的夏洛过着极尽奢华的生活,身畔是曾经梦寐以求的校花。虚幻的镜像又一次被注入了生命力,不同的是上一次是在现实中,而这一次是在梦境里。现实中不堪一击的幻象在梦境中获得了存在的许可,并在类似现实法则的情景中实现着,发展着和检验着。电影的“影院性”体现为对观众的“控制力”和吸引观众的“必看性”3。在这种“控制力”和“必看性”的规定下,观众和夏洛一起体验了他梦境中的悲欢离合。夏洛幻象的实现也是彻彻底底“成为他者”的过程。许多情景下这个“成为他者”会以一种无意识的、隐喻式的,或者是遮遮掩掩的面貌呈现,而夏洛

10、则是赤裸裸地“成为他者”。夏洛成功的原因、目的以及他成功的形式都是“成为他者”。这同时也是追求着“镜像”者的宿命。夏洛成为了所谓的“朴树”,所谓的“高晓松”和所谓的“周杰伦”。当然,这些“朴树”们不过是结构化的符号,是构成“他者”的碎片。他真正追逐的是和这些形象粘连在一起的东西欲望。在拉康语境里所谓人的欲望即“他者的欲望”,是对“他者欲望之欲望”4。这不得不说是夏洛从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上最彻底地“成为他者”。这个“成为他者”的过程也时刻言说着夏洛对现实自我的否定。弗洛伊德的研究早已揭示了精神活动的现实依据,包括口误、幻想,也包括夏洛天马行空的梦境。夏洛进入幻想世界的方式是梦中的时空穿越,这也是

11、夏洛获得成功的原因,并且是唯一原因。夏洛才华横溢的作品来源于他在时间维度上占有的资源,得益于他凭借因“穿越”而具备的“先知”能力。可见即使在不需要现实法则的世界里,夏洛也依旧152美学2023/04不是他自己成功的原因。这不能不说是夏洛对于自己、对于现实最深刻的否定。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夏洛需要“成为他者”的愿望才超乎寻常的强烈。在最终真正“成为他者”之后,夏洛反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空虚。所谓的校花不过是工于心计的拜金女,夜夜笙歌的生活令人麻木,唾手可得的成功显得如此乏味。不知此时的夏洛有没有领悟到,他所能拥有的都不是他真正追求的,他所追求的是永远不可能被满足的。在一系列所谓的成功后,接踵而来的

12、是更深刻的空虚和孤寂。在品尝了作为“他者”的落寞后,夏洛的死亡为这一场闹剧画上了一个句号。这是夏洛的死亡,更是镜像的湮灭。始于镜像阶段的认同是人类自我认识过程中的一条不归路,湮灭是唯一的终点。四、夏洛的烦恼最终,经历了一场闹剧的夏洛重新回到现实生活,重新回到了和马冬梅的关系当中。夏洛和马冬梅的关系更像是一种两人“合力”打造的母子关系。二人各自的人格特征在类似“母子”的亲密关系中相互“滋养”,在各种嬉笑怒骂的形式下默契的“共生”。也正是这个原因,夏洛在浅尝了成功的狂喜、空虚和落寞之后仍然对这种关系恋恋不忘。从一开始,马冬梅对夏洛就有着近似母亲般的伟大情怀,除了稍显牵强的情有独钟、关怀备至、不离不

13、弃外,她还是那个可以用生命来保护夏洛的人。为了夏洛,妈妈面对校长脱下了衣服;面对黑帮老大举起了刀子,马冬梅为了保护夏洛也付出一切,如此博大、深厚、不计回报的爱唯有母亲可以给予。在现实中,对于夏洛婚后几乎无所作为的生活状态,马冬梅仅仅是略有微词,这也是除母亲以外的一般女性所做不到的。此外,马冬梅对于这种被依附的身份似乎并不介怀,甚至她可能是享受这种依附身份的,不然她为什么会出现在这种关系里?又怎么会着迷于这种“母亲”般的身份呢?当然,这可能和她幼年丧父后的生活经历有关,电影中对此描述甚少,因此也就不得而知了。而夏洛对这种关系的态度则是既回避,又趋向。一方面他逃避甚至憎恨这种关系。他不顾一切地追寻

14、着和校花“粘连”的理想生活,对身边的马冬梅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另外一方面他又像一个青春期的叛逆少年,肆意地享受和践踏着母亲般的马冬梅所带给他的一切(包括婚礼上的花费)。世界上能任由这般的叛逆少年无所顾忌地践踏,而永远不用担心会被抛弃的人,也只有母亲了。最后,在经历了镜像的破灭后的夏洛彻底地回归,退回了原来的生活中。而“母亲”会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张开双臂迎接“浪子”回归。影片最后用夸张的手法演绎了这个很有意味的场景,夏洛亦步亦趋、寸步不离地跟随着马冬梅,俨然是一个没有长大的超级婴儿。而马冬梅则像一个慈爱的母亲面对撒娇的儿子,所有矫情的嗔怪,无奈的默许都伴随着心口不一的暧昧。夏洛彻底退回到了和马冬梅

15、的关系里。如果说之前两人间是一种“母子关系”的话,现在则更像是其升级版“母婴关系”。母婴关系中有着更浓烈的黏着程度,和对母子“共生”状态的追求。对于有着退缩性人格特征的夏洛来说,退回这种关系也是一种必然。影片中还有两个极为相似的场景,一个是结尾处夏洛跪在地上环抱着妻子,另外一个是梦里他跪在地上环抱着妈妈,两个场景似乎都在表达夏洛对那个遥远的镜像之初“母子一体”状态的向往。马冬梅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满满的幸福,夏洛又回到了他原有的生活中。然而此“夏洛”却非彼“夏洛”。彼“夏洛”对现实心有不甘,生活在为他者话语所规定的镜像下;此“夏洛”处于一种丧失、无力、依赖状态。对这个结尾的解读是多样的,有人说这是

16、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重拾,有人说这是爱情的伟大救赎,又有人说这是浪子回头式的浪漫故事在镜像理论的背景下,这样的结局还可以解读为幻象破碎后的无助和自我的迷失。既是一场闹剧,也是一个契机,遗憾的是这个契机没有给夏洛带来更该有的反思与成长,夏洛退回到了那个他熟悉的关系中,或者说是更沉迷于那段他以前所不满的生活,这是他的选择,也是他的人格使然。当然,人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夏洛的人生又会面对怎样的危机和挑战呢?夏洛的人生在继续,夏洛的爱情在继续,夏洛的烦恼也在继续。参考文献:1 刘晓华.超越镜像化自我实现:对黑王子的解读 J.国外文学,2009(3):105-112.2 陈犀禾.对电影“凝视”的一次哲学思考 J.电影艺术,2007(5):151-153.3 尹鸿,袁宏舟.影院性:多屏时代的电影本体 J.电影艺术,2015(3):14-18.4黄汉平.拉康的主体理论与欲望学说J.文学评论,2010(3):194-199.作者简介:禄晓平,博士,西安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表达性艺术治疗。编辑:雷雪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