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金代奏事制度初探_冯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4493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代奏事制度初探_冯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金代奏事制度初探_冯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金代奏事制度初探_冯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收稿日期2 0 2 2-0 7-1 1 作者简介 冯盛,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2 0 2 3年3月内 蒙 古 社 会 科 学M a r.2 0 2 3第4 4卷 第2期I NN E R MON GO L I A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V o l.4 4.2D O I:1 0.1 4 1 3 7/j.c n k i.i s s n 1 0 0 3-5 2 8 1.2 0 2 3.0 2.0 1 1金代奏事制度初探冯 盛(复旦大学 历史学系,上海 2 0 0 4 3 3)摘要 金代的奏事制度是在吸收借鉴辽宋旧制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政治需要进行改革后的结果。这套

2、制度初步颁行于熙宗时期,世宗时日臻完善。在此制度下,皇帝每日在前殿听取宰臣及御史等奏事官汇报军国要务,侍卫、谏官及修起居注官等作为陪奏官亦参与其中。在前殿听政之外,金朝皇帝为了防止言路壅蔽,又通过内殿召对、请对与转对等手段,使更多的官员获得奏事资格,由此扩大了君主的信息渠道。金代的奏事制度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其制定的前殿奏事班次、侍卫与近侍陪奏制度以及下跪奏事之仪皆被元朝所继承,并对后世朝会仪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关键词 金代;奏事制度;常朝;召对;请对;转对 中图分类号K 2 4 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3-5 2 8 1(2 0 2 3)0 2-0 0 8 1-0 7 自

3、秦汉确立帝制以来,君主与臣下的交流场域主要包括定期举行的前殿听政与开展形式更为灵活的便殿奏对,国家大政的决策基本在这两个空间中得以完成。由前殿听政与便殿奏对构成的奏事制度,属传统制度史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相较于宋元史领域的丰硕成果而言,受史料匮乏和学术传统的影 响,学界对金 代奏事制度 的研究尚 未深入。有鉴于此,本文将在全面梳理金代奏事制度演变脉络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中央最高决策的运作过程,深入分析奏事制度的特点与影响,以期深化对有关金朝政治制度的认识。一、前殿听政的制度化前殿听政在史料中常被称为“常朝”或“日朝”,主要指君主定期在前殿听取臣下奏报军国要务,是封建国家最高政务决策的常规方式之一

4、。金朝皇帝的前殿听政活动有一个逐步规范化与制度化的过程。金初,尚无制度化的听政活动。据 呻吟语 记载,金建国伊始,君臣议事随时、随意,“有事集议,君臣 杂 坐,议 毕 同 歌 合 舞,携 手 握 臂,略 无 猜忌”1(卷6 P.2 2 5)。金虏节要 在此基础上略有补充:君臣或议事于乾元殿,皇帝“与臣下杂坐之于炕,伪18有关宋元朝会、听政及奏对的研究,参见李治安 元代“常朝”与御前奏闻考辨(载 历史研究2 0 0 2年第5期)、周佳 北宋中央日常政务运行研究(中华书局,2 0 1 5年)、王化雨 面圣:宋代奏对活动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1 9年)、任石 北宋元丰以前日常朝参制度考

5、略(载 文史 第1 1 6辑,中华书局,2 0 1 6年,第1 5 91 8 4页)、任石 北宋时期转对制度补考(载 史学集刊2 0 1 6年第5期)、贾建增 元代元日朝会考(载 中国史研究2 0 2 1年第4期)等论著;有关金代朝会仪制与听政奏事的探讨,仅见陈戍国 中国礼制史宋辽金夏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 0 0 1年,第4 9 34 9 8页)、孙孝伟 金代宰相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1 2年,第8 39 8页)略有提及,皆未深入。后妃躬侍饮食”;或皇帝“复来臣下之家,君臣晏然之际,携手握臂,咬头扭耳,至于同歌共舞,莫分尊卑”。2(卷1 6 6 P.5 b)太宗时期,出现了

6、专门的奏事官。据 大金集礼 记载,大定二年(1 1 6 2)八月,世宗下诏要求梳理历代奏事典故,有官员上奏称,“辽时,都承旨奏事。本朝太宗时,亦系都承旨奏事。熙宗时,执政官奏事”3(卷3 1 P.3 2 3)。大金集礼 为金代官方所编文献,当有较高的可信度。在辽制的影响下,金太宗已委派都承旨专门负责向皇帝奏报军国大事,定期举行的听政活动或已展开。熙宗登基后极力推行汉制改革,有关听政活动的规定也转而效仿唐宋旧典。天眷二年(1 1 3 9)五月十三日,熙宗下诏改都承旨奏事为执政官奏事,并颁布了一系列旨在规范奏事流程、完善听政制度的法令。3(卷3 1 P P.3 2 23 2 3)熙宗时期的朝会可分

7、为朔望朝参与常朝两类。朔望朝参不难理解,指每月初一、十五进行的朝会。所谓“常朝”,金史礼志九 解释为:“准前代制,以朔日、六日、十一日、十五日、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为六参日。后又定制,以朔、望日为朝参,余日为常朝。”4(卷3 6 P P.8 4 08 4 1)若依此言,则常朝特指“六参日”中除朔望以外的四日朝会。据任文彪考证,金史礼志九 所记朝参、常朝仪除世宗幸西京(治今山西省大同市)一事出自实录外,其余皆出自 大金集礼朝会下朔望常朝仪3(卷4 0 P P.3 9 43 9 8)。检索 大金集礼,能与上引 金史 内容相照应的记载共有两处。其一:“案古礼,王者日视事于内朝,降及辽、宋,亦未或易。拟

8、今每日视朝,以示圣虑忧勤,日新听断,万机之务庶无壅滞。如谓朝廷事简,拟依唐制,隔日视朝。若止用六参,方未尝有,须当改易。”其二:“准前代,六参合用一日、六日、十 一 日、十 五 日、二 十 一 日、二 十 六日。”3(卷4 0 P.3 9 6)这两条史料皆不见以六日、十一日、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为常朝日的记载,可见 金史中关于常朝的解释当出自元朝史官,并不可靠。熙宗时期举行常朝的具体日期,可从 大金集礼 的另外两条记载中找到答案。皇统二年六月二十三日,拟奏,自古并无伶人日赴朝参之例,所有教坊人员只合准备宣唤,不合同百寮赴起居。从之。皇统二年十二月十一日,拟奏,司天、太医提点及长二官合日参,其长行

9、七品以上止合元日、庆节及人使见辞日朝。从之。3(卷4 0 P.3 9 9)显然,所谓“常朝”在熙宗时期指的是每日开展的朝会,这意味着按规定皇帝每天都需要在前殿听取臣僚奏事。不过,在熙宗与海陵时期,前殿听政时废时行,远没有达到制度规定的频次。熙宗好饮酒,自皇统元年(1 1 4 1)至二年,“荒于酒,与近臣饮,或继以夜。宰相入谏,辄饮以酒,曰:知卿等意,今既饮矣,明日当戒。因复饮”4(卷4 P.7 8)。在这种枕曲藉糟的状态下,熙宗显然不会按期上朝听政。至于海陵,“或体中不佳,间不视朝”4(卷8 2 P.1 8 5 5)。海陵朝完颜乌带任首相时,“乌带早朝,以日阴晦将雨,意海陵不视朝,先趋出朝,百

10、官皆随之去。已而海陵御殿,知乌带率百官出朝,恶之,遂落司空”4(卷1 3 2 P.2 8 2 1)。自贞元三年(1 1 5 5)九月至次年正月,海陵废朝数月不出,“有急奏,召左右司郎中省于卧内”4(卷5 P.1 0 5)。迁都开封(治今河南省开封市)后,海陵亦是“累月不视朝”,专心“治兵南伐,部署诸将”,作为首相的尚书令张浩“欲奏事,不得见”,最后还要通过近侍向海陵奏报军国要务。4(卷8 3 P.1 8 6 3)可以说,这一时期关于前殿听政的规定多沦为一纸具文。世宗登基后,前殿听政制度日臻完善。与熙宗、海陵相比,世宗颇为勤政,坚持每日听政,“朕以国政不宜滞留,昨虽炙艾六百炷,未尝一日不坐朝,欲

11、 使 卿 等 知 勤 政 也”4(卷4 5 P.1 0 1 9)。大 定 十 一年(1 1 7 1)八月,世宗因不满殿上所奏之事皆为细碎小事而诫勉宰臣,“所行皆寻常事耳,虽日日视朝,何益之有。卿等宜勉思之”4(卷6 P.1 4 9)。即便是在统治后期,世宗虽年老多病,也还是坚持每日驾临前殿听政。如大定二十二年(1 1 8 2),“七月辛巳,宰臣奏事,上颇违豫,宰臣请退,上曰:岂以朕之微爽于和,而倦临朝之大政耶。使终其奏”4(卷8 P.1 8 2)。世宗曾告诫百官:“朕时或体中不佳,未尝不视朝。诸王、百 官 但 有 微 疾,便 不 治 事,自 今 宜 戒之。”4(卷8 P.1 9 7)在世宗的身

12、体力行下,前殿听政活动基本得以每日正常开展。章宗及以后诸帝基本遵行了世宗留下的每日前殿听政制度,不过会因时因事进行调整。明昌二年(1 1 9 1)五月,章宗因暑热下令“自今四日一奏事,仍免朝”4(卷9 P.2 1 8)。所谓“免朝”指的是停止礼仪性的朝参活动,“四日一奏事”意味着前殿听政的频次改变,即从每日听政变为四日一听百官奏对。贞祐南渡后,权参知政事乌古论德升向宣宗进言,“旧制夏至后免朝,四日一奏事”,而宣宗认为“此在平时可耳。方今多故,勿谓朕劳,遂云当免,但使国事无废则善矣”。4(卷1 4 P.3 0 8)这里所说的“旧制”显然就是28章宗改革后的制度。兴定后宣宗倦于理政,复章宗旧 制,

13、仍 定 夏 至 后 免 常 朝,四 日 一 奏事。4(卷1 5 P.3 4 5,卷1 6 P.3 5 2)前殿听政制度直至金亡前夕仍照常运转。金史 记载哀宗逃往归德(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后驾临照碧堂听政,“禁近诸臣无一人敢奏对者”4(卷1 1 6 P.2 5 4 8),此与蒲察官奴戕害朝中官员有关。据 汝南遗事 载,哀宗从归德播迁蔡州(治今河南省汝南县)后,前殿听政仍按时开展。时任尚书右丞的完颜仲德自言其于退朝归家途中,“逢民夫数百人,荷畚插杖数入宫”,为哀宗修建游息之所5(卷1 P.4 1 5),此时距金亡已不到半年。需要说明的是,每日前殿听政制度定型以后,史料中出现的“辍朝”“不视朝”主要指

14、朝会仪式的停止。在大部分情况下,朝会仪式虽然停止但奏事活动仍在继续。如宣宗去世后,哀宗为其守丧一个月后“始 视 朝”,但 听 政 活 动 早 已 开 始。正 大 元年(1 2 2 4)正月,“庚子,上居庐,百官始奏事”,此时距宣宗去世不过刚满十日。4(卷1 7 P.3 7 4)二、上殿班次、奏事流程与决策方式在金代,有资格参与前殿奏事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向皇帝奏事的奏事官,另一类则属于陪奏官。奏事官除了宰臣以外,还包括御史台官员,其班次安排在宰臣奏事后。皇统六年(1 1 4 6)五月,御史台获得“专行奏事”之权,御史台官员“于朝日宰执奏事罢,官长率其属上殿进呈”3(卷3 1 P.3 2

15、4)。大定四年(1 1 6 4)进一步规定:“今后每朝,宰执奏事罢,遇有御史台奏事,宰执退。”3(卷3 1 P.3 2 3)至此宰相不再预闻御史台奏事。御史台中可以上殿的官员除御史大夫外,还有侍御史。据 金史百官志载,侍御史“掌奏事、判台事”4(卷5 5 P.1 2 4 2)。金史路铎传 亦言路铎“迁侍御史,主奏事”,曾与御史大夫张暐一起“奏事殿上”。4(卷1 0 0 P.2 2 0 7)大约在同一时期,王维翰“摄侍御史,奏事殿中”,被章宗称赞为“佳御史”。4(卷1 2 1 P.2 6 4 7)金后期,御史台的奏事官改由治书侍御史担任。6(卷8 3 P.3 4 6 4)除了御史台外,登闻检院、

16、审官院与枢密院官员曾一度获得上殿奏事的资格。登闻检院原隶御史台,章宗将此二机构分离后7(P P.5 1 05 1 1),“诏登闻检院,凡上诉者,每朝日奏十事”4(卷9 9 P.2 1 9 3)。审官院之设在承安四年(1 1 9 9),翌年八月章宗规定“审官院奏事,其院官皆许升殿”4(卷1 1 P.2 5 4)。至于枢密院,金 前 中 期“虽 主 兵,而 节 制 在 尚 书省”4(卷1 1 4 P.2 5 1 0),随着金蒙交战趋于白热化,枢密院不再受尚书省节制,“凡在军事,省官不得预,院官独任专见”,由此获得了上殿奏事的资格,院中专设奏事官负责奏事与承受圣旨。4(卷1 1 4 P P.2 5

17、0 52 5 1 0)至于陪奏官,主要由侍卫官、谏官及修起居注官担任。朝会起居仪式完成后,除奏事官外,点检司诸官与修起居注官需要上殿,“点检司起居毕,都点检以次三员升殿陛,都点检在东边,近南,左副又少南,右副东向相对修起居注遇视朝,起居毕,分班升殿陛,于殿栏子外副阶下东西对立,俟奏事毕,退”3(卷4 0 P.3 9 5)。明昌元年(1 1 9 0)以前,修起居注官多由谏官或左右卫将军兼任,因此陪奏官实则为谏官与左右卫将军。4(卷5 6 P.1 2 8 0)作为侍卫的都、副点检上殿陪奏不见于前朝旧制,但谏官与修起居注官随侍听政,则显然是受到了唐宋制度的影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谏官陪奏与唐太宗有关

18、。唐贞观元年(6 2 7)李世民“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8(卷2 P.8 4)。除了制度规定的陪奏官外,皇帝也可以指定某一官员参与前殿奏对。泰和四年(1 2 0 4)章宗下诏,要求“每奏事之际,须令张行简常在左右”,其时张行简既非谏官又非修注官,能有幸在皇帝听政中伴驾,恐与他“端悫慎密”,深受章宗赏识有关。4(卷1 0 6 P P.2 3 3 12 3 3 3)在正式上殿前,奏事官员需要提前准备好“奏目”。所谓奏目,就是奏事内容的提要。据 大金集礼 载,皇统时期御史台的奏目由典事负责撰写,“依 都 省 见 行 例,各 随 契 丹、汉 儿 随 色 字作”3(卷3 1

19、P.3 2 4),这意味着当时都省与御史台所上奏目需用契丹字与汉字两种文字撰写。至明昌二年四月,章宗“谕有司,自今女直字直译为汉字,国史院专写契丹字者罢之”4(卷9 P.2 1 8),此后奏目当不再用契丹字撰写。熙宗所定奏目格式如下:“奏目后,年月日,宰执系署臣并书名,仍宰相累书,执政官侧书。奏目前,宰执自签圣旨,仍当签者亦系署臣并书名。”3(卷3 1 P.3 2 3)奏目还承担着记录圣旨的功能,奏事机构“奏毕得旨,即连奏目前案以别纸,批所得圣旨”3(卷3 1 P.3 2 4),并将圣旨意见传达给下级官员,要求其遵照旨意办事。熙宗时期宰臣当殿奏事时,“领省及宰执自东西分陛升殿,左司侍郎执奏牍从

20、宰执入殿,以奏目授宰执讫,于殿栏子内柱下立,余并不得升殿。候奏事讫,即降左阶,于东序立。右司侍郎自西阶升殿,如左司仪,降自右阶,于西序立”3(卷3 1 P P.3 2 23 2 3)。作为宰属的左右司官员在上殿奏事中发挥的作用38不过是“执奏牍”,具体奏报工作则是由宰执亲自完成。天德二年(1 1 5 0)海陵下诏,以左右司官员执奏目,至此奏报工作改由左右司郎官负责。4(卷5 5 P.1 2 1 7)在左右司官员奏事的过程中,皇帝往往会对其人做出一番点评。世宗朝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徐伟奏事,“上谓宰臣曰:斯人纯而干,右司郎中郭邦杰直而颇躁”4(卷8 P.1 8 5)。凭借可跻身于皇帝近侧的优势,左右

21、司官员往往能得到超秩迁转。章宗朝夹谷衡为右司员外郎,以“敷奏称旨,升左司郎中。明昌二年,擢御史中丞,未几,拜参知政事”4(卷9 4 P.2 0 9 2)。刘肃谈到金代左右司郎官时称,“其人贤,遇执政有阙,即拜参知政事”6(卷8 2 P.3 3 8 6),恐非虚妄。特别是兵兴以后,宰辅大臣多出领行省,奏事活动主要由左右司官完成,皇帝与左右司郎官之间的亲密程度进一步加强。哀宗曾对王鹗言:“近侍腹心也,御史耳目也,兼是二者,非宰相、首领官乎?宰相大臣事或有所不知,知之者惟左右司郎官耳。”5(卷3 P.4 2 1)金前期,奏事过程中遇“侍从官除授及议便遣”4(卷7 3 P.1 6 8 7)时,陪奏谏官

22、与修起居注官需要回避。章宗以来奏事回避制度愈发严格,凡宰臣与御史台奏事时陪奏官皆不预闻。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完颜守贞与修起居注官张暐联名上章表达不满,认为“凡有圣训及所议政事”皆无缘得知,“何所记录,何所开说,似非本设官之义”,同时向章宗表态,“若漏泄政事,自有不密罪”。4(卷7 3 P.1 6 8 7)尽管文献记载章宗览奏“从之”,但至承安二年(1 1 9 7)高汝砺任谏官时,陪奏官在奏事过程中仍是“与诸侍卫之臣旅进旅退”4(卷1 0 7 P.2 3 5 2)。宣宗南迁后,在避免机密泄露与保障修史工作正常开展的博弈中,记注官改由左右司郎官兼任。4(卷5 6 P.1 2 8 0)但谏官每遇奏机密事

23、时仍需回避,贞祐四年(1 2 1 6)陈规曾进言表达不满,认为“国朝虽设谏官,徒备员耳,每遇奏事皆令回避”4(卷1 0 9 P.2 4 0 4)。有金一代,奏事回避制度始终被严格执行,即便是皇帝的侍臣遇殿上议事时也需回避。承安时期高汝砺为左司郎中,“一日奏事紫宸殿,时侍臣皆回避,上所御凉扇忽堕案下,汝砺以非职不敢取以进。奏事毕,上谓宰臣曰:高汝砺不进扇,可谓知体矣。”4(卷1 0 7 P.2 3 5 1)金廷对于殿上奏事的保密程度由此可窥得一斑。不过,秘密决策的过程仍需被记录下来。据 金史白华传 可知,枢密院奏事官需要记录本院殿上议事的内容,下殿归院后再整理为“检目”呈报长官,如果长官对其所记

24、内容有疑问则需再次向皇帝请示,“无则付掾史施行”4(卷1 1 4 P.2 5 0 5)。奏事完毕后需要将决策内容颁行朝野内外,其颁行方式大概有两种:其一是由都省颁行文书。上文已述,宰臣奏事毕,于奏目前记录所得圣旨,回省后再将圣旨的指示或以敕牒或以省札、省批等文书下达相关官员。其二则是由皇帝直接传旨至相关部门。而圣旨的传达亦有两种形式。凡涉及重要政务时,皇帝往往会颁布诏令,诏令颁行时需要加盖御宝。听政过程中,装有御宝的匣子置于“殿阶上东南角”,每逢用印时由“监当手分、令史用印”,用毕“主宝吏封授主宝”,“俟奏事毕,进封讫,内侍去案”。3(卷4 0 P.3 9 5)在处理日常小事时,皇帝则“独召奏

25、事官付之,多至一二百言,或直传上旨,辞多者即与近侍局官批写”4(卷1 1 4 P.2 5 0 5)。金朝君主多次下诏要求前殿所奏之事当系军国要务。熙宗曾规定,“繁细有例公事”,不需要上殿奏闻“有烦圣听”。3(卷3 1 P.3 2 4)世宗亦多次申斥宰臣与 御 史 台,认 为 其 所 奏 或“惟 指 摘 一 二 细 碎事”4(卷6 P.1 9 9),或属“依条格”之“寻常事”,“凡治国安民及朝政不便于民者”与“国家大利害者”未尝奏禀。4(卷8 P.1 3 4)宣宗朝监察御史陈规曾上章批评,“每朝奏议不过目前数条,特以碎末,互生异同,俱非救时之急者”4(卷1 0 9 P.2 4 0 4)。这些事例

26、恰恰说明,对于日常小事的处理是金代前殿听政活动的主要内容。大定年间,宰臣奏请“岁以羊三万赐西北路戍兵”,世宗询问如何运达,“宰臣不能对”。世宗云:“卿等勿谓细事非帝王所宜问,以卿等于国家之事未尝用心,故问之耳。”4(卷7 P.1 6 7)世宗躬亲庶务程度之深,由此可见一斑。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金代宰臣奏事时多为跪奏,较之宋朝之站奏,君臣之间的尊卑差异进一步拉大。尽管史料中常见金朝君主赐勋旧老臣坐奏的案例,但皆系特恩而非惯行之例。金史高汝砺传 记载:“元光元年四月,汝砺跪奏事,上命起曰:卿大臣也,所言皆社稷计。朕之责卿惟在尽诚,何事小谨,自今勿复尔也。”4(卷1 0 7 P.2 3 6 1)宣宗不

27、让高汝砺跪奏是出于优待老臣之考量,而非惯例。李治安先生指出,元朝时期的跪奏礼由耶律楚材引入。9耶律楚材曾入仕金廷,因此有理由相信元朝的跪奏礼直接承自金朝。三、内殿召对、请对与转对君主在前殿听政活动中所能接触到的臣僚不过是宰臣及御史等官,深居九重的皇帝为了扩大自48己的信息渠道、防止言路壅蔽,于前殿听政之外,常常会在内殿召见其他官员。内殿召对、请对与转对,作为前殿听政的补充,在日常政务运行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所谓召对,指皇帝主动召见官员并与之商讨国家政事。一般召对的时间较为随意,地点多在深宫内苑,参与召对的臣僚没有严格的身份限制。史料中关于金代召对活动的记载,最早见于海陵朝。海陵时期前殿听政多不

28、按期开展,“庶事皆奏决便殿”4(卷8 2 P.1 8 5 5),甚至许多军国大事的决策亦是在内殿召对中进行。事实上,海陵决意迁都开封大举伐宋之前,曾多次于内殿召见官员进行讨论。正隆三年(1 1 5 8)五月,海陵在内殿召见吏部尚书李通、翰林承旨翟永固、宣徽使敬嗣晖与翰林直学士韩汝嘉四人,议“加兵江左,使海内一统”之事。李通与敬嗣晖“以阿谀而从,唯佞是务”,赞同迁都伐宋;翟永 固 与 韩 汝 嘉 持 反 对 意 见,由 是 触 怒 海陵。2(卷2 4 2 P P.1 0 b 1 1 b)而后左谏议大夫兼修起居注张仲轲、右补阙马钦、校书郎田与信及直长习失奉召入便殿继续进行讨论,海陵最终下定决心举兵

29、攻宋。4(卷1 2 9 P.2 7 8 3)与前殿奏对相比,参与内殿召对的官员往往可以与皇帝“坐而论道”,从容言事。世宗时期,还出现了夜对。大定初年,移剌子敬任秘书少监兼修起居注、修史,世宗以其博通古今“常 召 入 讲 论 古 今 及 时 政 利 害,或 至 夜半”4(卷8 9 P.1 9 8 8)。世宗朝的召对内容主要围绕“讲论古今”与访问“时政利害”两方面展开,当然,讲论古今的目的还是为谈论时政利害。一日,世宗诏国史院编修官移剌履问及 贞观政要 魏征谏诤之事,移剌履对曰:“臣未闻其谏也。且海陵杜塞言路,天下缄口,习以成风。愿陛下惩艾前事,开谏诤之门,天下幸甚”4(卷9 5 P P.2 0

30、9 92 1 0 0)。内殿召对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皇帝决策产生影响。如谏院黄久约奉命召对香閤时曾言“递送荔支非是”4(卷8 P.1 9 6),后世宗果然下令罢废用来运输荔枝的递铺。世宗除了召见官员访问时政利害外,还会在内殿召见某些勋旧臣僚与即将出巡地方的官员,以示恩宠。大定七年(1 1 6 7)完颜谋衍出任金北京(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留守,世宗特召其至便殿“赐食,及御服衣带佩刀”,并勉励他“以卿故老,欲以均劳逸,故授此职,卿其勉之”4(卷7 2 P P.1 6 5 51 6 5 6);翌年,原本已为翰林待制的张汝霖转任刑部郎中,世宗恐其不满,特召其于香閤加以解释,“卿以待制除郎中,勿以为降。

31、朕以刑部阙汉官,故以授卿。且卿入仕 未 久,姑 试 其 能 耳。如 职 事 修 举,当 有 升擢”4(卷8 3 P.1 8 6 5)。这一做法为后世效仿,章宗亦曾多次在便殿召见即将出巡地方的提刑使与按察使,命其到任后尽心举职。4(卷4 6 P.1 0 4 1)值得一提的是,像宰执大臣这种有资格参加前殿日常奏对的官员,亦可以被君主单独召见于内殿。世宗听闻尚书省除授小官多不称职,于是在香閤单独召见参知政事张汝弼,谓其曰“他宰相年老,卿等宜尽心”4(卷8 3 P.1 8 7 0);明昌五年(1 1 9 4)右丞相夹谷清臣省亲还,章宗召其于内殿,先与其论家事,而后又问胡里改路(治今黑龙江省依兰县)的风

32、俗与西南路(治 今内蒙古自 治区呼 和 浩 特 市)、西 北路(治今河北省张北县)防御之事4(卷9 4 P P.2 0 8 42 0 8 5);泰和三年(1 2 0 3)尚书右丞仆散揆巡边而回,章宗亦召其于香閤,访问边事4(卷1 1 P.2 6 1)。南渡以后,致仕官亦参与召对,如宣宗曾召完颜蒲剌都等1 2人至内殿访问时政得失。4(卷1 0 4 P.2 2 9 7)皇帝召对臣僚,臣僚不能不赴召。哀宗逃亡归德后,蒲察官奴拥兵自重,而哀宗除掉官奴就是利用召对之机。当日哀宗“御临漪亭”,召参政张天纲及官奴议事,官奴不以为意入宫觐见,内侍宋珪等人趁机从旁刺杀了官奴。4(卷1 3 1 P.2 8 0 9

33、)此外,奉旨入宫接受召见的官员,也不是都有近睹天颜的机会。据 归潜志 载,赵秉文初入翰林时章宗曾召其对于内殿,但二人的交流似乎不是面对面进行,而是由章宗遣内侍向秉文发问。1 0(卷1 0 P P.1 1 11 1 2)请对指官员主动请求面见皇帝,向皇帝禀报各项政务。熙宗规定,御史台所奏之事“如事干急速,亦许非时于内殿奏”3(卷3 1 P.3 2 4)。这意味着,御史台官员可以在任何时间向皇帝奏报急务。乌台笔补牒呈 在追述金朝御史制度时,曾有如下记载:监察有急事,至撒合门纳帖子,无问早晚,自宫中传入,奉御传于门娘,门娘转于承御,承御闻奏。上如熟寝,承御直夜者不敢声言,击所悬之玉,为之“袭声”。既

34、寤,进读某人奏到帖子如此等事,若上即裁决,令承御批送省、部、台,上用小方玉印印之。所司得旨,登时勾当,趁明日朝奏对。6(卷8 3 P.3 4 6 5)由此来看,“非时于内殿奏”并不意味御史可直接上殿面见皇帝,很多情况下是指御史的奏帖可以“非时”传入皇帝手中。皇帝如果决定当即处理御史所奏急务,便直接御批处理意见于奏帖上,盖上小方玉印,送都省或御史台。在都省或御史台值夜的官员得到皇帝批示后,登记圣旨下达时间,俟第二日58早朝时上殿再奏,一套完整而成熟的奏事制度就此得以有效运行。南渡以前,臣僚请对之事如涉机密,当屏蔽左右侍臣以防泄露相关内容。宣宗时,太府监丞游茂以宰相术虎高琪“威权太重,中外畏之”,

35、请对于宣宗,“屏人密奏,请裁抑之”,宣宗对其提议不置可否,仅答以“既委任之,权安得不重?”游茂因此感到惧怕,为了攀附术虎高琪又对其言,“主上实恶相公权重”。术虎高琪将游茂所言奏禀宣宗,宣宗为弥合君臣嫌隙,下令“凡屏人奏事,必令近臣一人侍立”4(卷1 0 6 P.2 3 4 3)。所谓近臣即近侍局官员。据 金史完颜素兰传 载,完颜素兰请对时,“召至近侍局,给纸札令书所欲言,书未及半,上出御便殿见之,悉 去 左 右,惟 近 侍 局 直 长 赵 和 和 在焉”4(卷1 0 9 P.2 3 9 8)。由此可见,臣僚请对前需要在近侍局将其所奏内容形成文字。转对则是为那些无缘参加前殿奏事的官员提供的定期面

36、圣言事的渠道。金朝的转对制度创设于承安四年。是年二月章宗下诏:“自三月一日为始,每旬三品至五品官各一人转对,六品亦以次对。台谏勿与,有应奏事,与转对官相见,无面对者上章亦听。”4(卷1 1 P.2 4 9)据此规定,自三月一日起,每十日三至五品官中,每品出一人参加转对。其他官员有欲奏之事亦可通过转对官奏禀皇帝。据 金史章宗纪 记载,同年三月“户部尚书孙铎、郎中李仲略、国子祭酒赵忱始转对香閤”4(卷1 1 P.2 5 0)。金制,户部尚书系正三品,郎中系从五品,国子祭酒系正四品,恰与二月壬申诏书相合。转对制度的运行状况史无明言,但在法令颁行的一年后还在正常运转。如承安五年(1 2 0 0)三月仍

37、可见“户部尚书孙铎、大理卿 完 颜 撒 剌、国 子 司 业 蒙 括 仁 本 召 对 便殿”4(卷1 1 P.2 5 3)。不过泰和五年(1 2 0 5)五月,章宗下诏:“今国家多故,凡言军国利害,五品以上官以次奏 陈,朕 将 亲 问 之。六 品 以 下 则 具 帖 子 以进。”4(卷1 2 P.2 7 5)由此推知,承安五年至泰和五年之间,转 对 之 制 或 有 所 中 辍。此 后 转 对 活 动 不 见于史。从以上事例来看,召对、请对与转对多在深宫内院中完成,其中一个频繁出现的地名是“香閤”。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行宫中,皆可见“香閤”之名。何谓香閤?南村辍耕录 追述至元四年(1 2 6 7)

38、大都(治今北京市)宫阙制度时,曾反复提及各宫寝殿后有香閤几间。1 1(卷2 1 P.2 5 4)由此推知,香閤在金元时期当特指与寝宫相连的建筑物。召对、请对与转对等在香閤举行,体现了皇帝退朝以后政治活动中心从前殿转移到寝宫附近。在一些较为特殊的时期,香閤一定程度上取代常朝前殿成为唯一的政治活动中心。世宗晚年多病,许多本该在前殿举行的听政活动也改在香閤进行。如大定二十六年(1 1 8 6),“十一月戊午,宰相入见于香閤,既退,原王已出,克宁率宰臣屏左右奏立太孙”4(卷9 2 P P.2 0 4 92 0 5 0)。由此可见,立太孙之事就决策于香閤。章宗即位后,在完颜守贞与张暐的建议下,香閤举行的

39、奏对活动也被记于起居注中。4(卷7 3 P.1 6 8 7)四、金代奏事制度的特点与影响从制度赓续的角度看,金代的奏事制度具有承辽启元、连通唐宋的特殊意义。金代奏事制度的特点大体有以下几个。首先,就制度设计而言,金朝的奏事制度在效仿辽宋旧制的基础上,又展现出鲜明的本朝特色。金人刘祁在总结本朝制度时曾言“金国之政,杂辽宋”1 0(卷1 2 P.1 3 7)而兼行本国法,奏事制度就是这样一个相当典型的案例。金初在亡辽旧制的影响下,奏事制度带有明显的契丹痕迹。而后在熙宗的改革下1 2(P P.5 8 05 9 5),这套制度中的契丹元素逐渐褪去,转而承袭宋制。不过,金人对辽宋旧制始终并非机械照搬,而

40、是根据现实政治需要对其进行了改革。与契丹相比,金人确立的奏事制度在举行频次上更为固定,君主听政时间进一步延长,信息渠道也随之 拓 宽;与 宋 人 相 比,在 行 国 体 制 的 影 响下1 3(P P.2 8 93 2 8),金人奏事活动的举行地点更为灵活,并不局限在国都,而是跟随皇帝的迁移而变动,甚至很多情况下是在“草略尤甚,殿宇周垣唯用毡布”4(卷9 6 P.2 1 3 4)的行营捺钵中展开。其次,就制度运行而言,金朝奏事活动举行频次高、持续时间长、形式多样,整套制度严密而完备。自世宗起,前殿听政活动几乎每日都按期举行,其后虽因暑热、居丧等原因在频次上略有调整,但基本能遵循世宗之制。金朝皇

41、帝在前殿听政结束后,往往还会在内殿召对部分官员,或与其商议国政大计,或与其讲论古今,这一活动甚至会进行到深夜。此外,官员在奏报急务时不受时间限制,即便是在深夜,相关政务信息亦可顺利传入禁中。至于章宗创设的转对制度,则帮助更多的官员获得了定期面圣言事的机会。凭借于此,深居九重的金朝君主有效地扩大了自己获取政务信息的能力。68与向来被视为专制的宋朝君主相比1 4,金朝皇帝对于日常事务的干预程度也是不遑多让的。最后,就制度影响而言,金代的奏事制度对元朝及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金制,有资格参与前殿奏对的官员仅限于宰执、御史以及中后期的审官院和枢密院官。直至章宗时期,六部尚书才凭借每旬进行的转对活动得以面

42、见天颜,这反映出六部在金朝中央行政体制中重要性的降低。元承金制,元代长期拥有上殿权的机构主要是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与宣政院,亦不包括六部尚书。此外,金代奏事制度中出现的侍卫与近侍局官员陪奏制度以及大臣下跪奏事之仪皆被元人所承袭9,并深深影响了明清两代的朝会仪制1 5。参考文献1 崔文印.靖康稗史笺证呻吟语笺证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0.2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 0 1 3.3 大金集礼Z.任文彪,点 校.杭 州:浙 江大 学出 版 社,2 0 1 9.4 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5 王鹗.汝南

43、遗事M.中国野史集成影印畿辅丛书(第1 0册).成都:巴蜀书社,1 9 9 3.6 王 恽全 集汇 校M.杨 亮,等,点 校.北 京:中 华 书 局,2 0 1 3.7 三上次男.金史研究二:金代政治制度研究M.东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1 9 7 0.8 吴兢.贞观政要集校M.谢保成,集校.北京:中华书局,2 0 0 9.9 李治安.元代“常朝”与御前奏 闻考 辨J.历史 研 究,2 0 0 2,(5).1 0 刘祁.归潜志M.崔文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1 1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1 2 任文彪.大金集礼研究大金集礼附录四M.杭州:浙江大

44、学出版社,2 0 1 9.1 3 刘浦江.春山秋水 金代捺钵研究A.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C.北京:中华书局,2 0 0 8.1 4 周佳.北宋前期日朝的形成与运行J.中国史研究,2 0 1 3,(2).1 5 马子木.清初的奏事体制与政务运作J.清史研究,2 0 2 1,(2).(责任编辑 于默颖)R e s e a r c ho f t h eZ o u s h i S y s t e mi nt h eJ i nD y n a s t yF E N GS h e n g(S c h o o l o fH i s t o r y,F u d a nU n i v e r s i t

45、y,S h a n g h a i2 0 0 4 3 3,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Z o u s h i s y s t e mo f t h eJ i nD y n a s t yw a st h er e s u l to fr e f o r m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a c t u a lp o l i t i c a l n e e d so nt h eb a s i so f a b s o r b i n g t h eo l ds y s t e mo f t h eL i a oa n dS o n gd y n

46、 a s t i e s.T h i s s y s t e mw a si n i t i a l l yp r o m u l g a t e dd u r i n gt h er e i g no fX i z o n g,a n dw a sg r a d u a l l yi m p r o v e db yS h i z o n g.U n d e rt h i ss y s t e m,t h ee m p e r o r s l i s t e n e dt ot h e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s,c e n s o r sa n do t h e r

47、o f f i c i a l s r e p o r to nm i l i t a r ya n ds t a t ea f f a i r s i nt h ef r o n th a l le v e r yd a y,a n da c c o m p a n y i n go f f i c i a l ss u c ha sb o d y g u a r d s,a d v i s o r sa n dh i s t o r i a n sa l s op a r t i c i p a t e d i n i t.I na d d i t i o nt o l i s t e n

48、 i n gt o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i nt h e f r o n th a l l,i no r d e r t op r e v e n to b s t r u c t i o no f s p e e c h,t h eJ i nEm p e r o rm a d em o r eo f f i c i a l sq u a l i f i e dt op a r t i c i p a t e i nt h ec e r e-m o n yt h r o u g ht h em e a n so fZ h a o d u i,Q i n g d u

49、i a n dZ h u a n d u i,t h u s e x p a n d i n g t h e i n f o r m a t i o nc h a n n e l o ft h em o n a r c h.T h eZ o u s h i s y s t e mo f t h eJ i nd y n a s t yw a so f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sa l i n kb e t w e e nt h ep r e-c e d i n ga n dt h e f o l l o w i n g.T h eo r d e ro f

50、 r e p o r t i n g,t h ee s c o r t s y s t e mo f t h eb o d y g u a r d sa n dt h e r i t u a l so fk n e e l i n gw e r e a l l i n h e r i t e db y 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a n dh a da n i m p o r t a n t i m p a c t o n t h e r i t u a l s y s t e mo f t h el a t e rd y n a s t i e s.K e yw o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