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服饰元素与大提琴艺术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_原野.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246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71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饰元素与大提琴艺术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_原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服饰元素与大提琴艺术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_原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告服饰元素与大提琴艺术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 在文明未兴的蒙昧阶段,人 类 便 会 为 了 御 寒 而 就 地 取材,以树叶、兽皮蔽体,只为能度过寒风刺骨、冰雪封山的漫长冬季。如果说那些用以包裹身体的草裙、毛皮是最古老的服饰,那么叶片或兽皮上浓淡不一的色泽、形式各异的纹理、轮廓不同的边缘,便是最古老的服饰元素,蕴藏了人们最质朴的愿望。岁月的流转不息,文明的脚步不停,在文明前行的途中,总有不同的服饰相佐相伴。文明发展的产物,社会进步的足迹,总能融入服饰文化,在服饰元素中有所体现。想要对地方文化有所了解,完全可以从探讨当地服饰元素为开端。服饰与文明的密切关联,使服饰研究的学术地位不断提高。在研究入门

2、阶段,有必要对服饰专业书籍进行广泛阅读。在众多备选书籍中,服饰设计与色彩运用 就是不错的选择。由张玉升、谢艳萍著,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服饰设计与色彩运用 一书由八大章二十四节构成,首先从视觉传达领域出发,对色彩运用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功能、价值、意义进行了概括;进而以凝练的语句、清晰的布局、简洁的设计,对服饰设计过程中的色彩运用理念、方法、原则进行了总结;对色彩运用与服饰设计其他各环节的关联进行了明晰,并在此基础上对色彩在不同类型服饰设计过程的具体运用进行了举例。由总到分、由面到点、由简入繁的设计布局,有效降低了书籍的阅读难度。对初学者而言,该书是引导其迈入专业门槛的坚实阶梯;对从业者而言,该书是

3、指导实践的有力工具;对研究者而言,该书是进行课题研究的有效参考。所谓服饰元素,即构成服饰的具体分子,它可以是制作服饰的材料、晕染服饰的色彩、勾勒服饰的线条等,所有服饰设计与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都可将其纳入服饰元素的行列。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与加工工艺的进步,能够被用以设计的材料种类、色彩元素、图案形式越来越多,服饰元素的内涵越发丰富,几乎所有存在美感的事物全部被纳入了设计范畴,成为服饰元素的新成员。正是由于这些新服饰元素的不断融入,才造就了绵延不断、瑰丽壮阔的服饰文化,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友人为之倾倒。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依托,通过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的理论传授、技法练习、素质培养,使其能够

4、掌握基本理念、理解学科精髓、拥有运用能力,并最终达到教育目的的教育方式之一。在素质教育盛行的当下,艺术教育曾一度成为备受追捧的教育模式。大提琴艺术教育是以大提琴乐器为依托,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展开的教育活动。作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一员,大提琴艺术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虽然有限,但是随着中西方艺术交流的加深,素质教育思想的推广,大提琴教育反而后来者居上,成为发展速度最快、最受学生追捧的专业之一。大提琴居高不下的热度,以及培训行业广阔的就业前景,使大提琴艺术教育成为许多学生专业选择的首选。持续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支撑,迫切的需求引来学者的关注,如何从专业角度出发降低教学难度、提升课堂效果,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

5、。交叉学科的发展推动了教育融合的步伐,融合教育的对象早已不限于特殊群体。几乎所有涉及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学科,都可以采用融合教育的手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大提琴艺术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近些年,大提琴艺术教育的融合教育发展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相关理论逐渐成熟,融合思路得到拓展,实践经验越发丰富,所取得的成效获得了世人称赞。发展的进程不止、探索的脚步不停,只有不断发现缺陷才能推动发展进行,以下将对服饰元素与大提琴艺术教育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进行归纳。首先,缺乏清晰思路和科学理念。服饰元素所具有的社会性、兼容性和可塑性特征,使其能够与许多学术门类相结合,在教育融合发展领域具备独特优势。目前

6、不少教育结构都在开展与服饰元素相关的艺术课程融合发展课题研究。但是许多机构领导及一线教职人员对融合教育理念缺乏深度认知,在理论储备方面也多有不足,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往往缺乏清晰的思路,所设计出的融合路线虽然能具备理论支撑,但却缺乏实践途径,或者是实践难度较大,最终使融合课堂难以持续开展;其次,融合途径欠合理。对服饰元素与大提琴艺术教育进行深入解读,并精准把握二者的共同点,是实现二者有机融合,使服饰元素能够服务于学科教育的必备前提和必要条件。对课题带头人和参与人员进行调查后可知,参与课题的多为艺术教育从业人员和研究学者,长期的执教生涯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乐器教学经验,但他们所储备的服饰专业知识往往十

7、分有限,对其背后蕴广告藏的艺术哲理和情感内涵更是知之甚少。虽然经过了短暂的专业培训,但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紧张的本职工作,往往使他们无深入学习并从中找到最佳契合点。不当的契合路线,使原本清晰的教学程序变得复杂,服饰元素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最后,应用水平有限,融合效果欠佳。想要充分发挥服饰元素在大提琴艺术教育领域的积极意义,不仅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撑、清晰的思想路线、合理的途径方法,还要有良好的应用能力。从目前的融合现状来看,由于之前缺乏相关经验,很多一线工作人员无法按照既定路线将服饰元素有效运用到理论或技法教学中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陈旧的理念和僵化的思维阻碍

8、了许多新途径方法的应用;第二,应用设计存在缺陷。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在应用方法的具体设计上大多存在不足,造成了应用障碍;第三,缺乏融合氛围。由于实践时间有限,许多学生会对新的教学方式不适,配合上也会迟滞,并最终影响了融合效果。如上述所言,想要实现服饰元素与大提琴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首先清晰二者共性,寻找恰当的结合点。对二者的结构、性质、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剖析后可知,二者存在深刻的历史渊源与内在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二者都具备社会属性。服饰元素与大提琴艺术在人类文明中孕育,在社会发展中前行,并随着社会元素的增加而不断丰富。人们钻研服饰文化、主动学习大提琴知识,不仅仅是为了优化自身形象、

9、提高个人修养,同时也是希望能够借此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获得社会认可感;其次,二者都与审美相关。当设计师看到唯美的图案,总是想要将其作为服饰图案装点在服饰之上。当老师听到唯美旋律在耳边响起,也会想要将其纳入教学素材,搬到教学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审美对二者的影响;最后,具备情感交流的共性。情感传递是服饰元素的功能之一,许多色彩背后所蕴藏的情感已经得到世人认可。人们之所以会在葬礼上穿着黑色服饰,就是为了传递哀思。大提琴艺术教育的同样离不开情感传递。只有将练习曲目蕴藏的情感完整传递给学生,使其理解,学生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快速掌握,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情感传递的过程。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服饰元素与大提琴

10、艺术教育存在多点位结合的可能。根据当前服饰元素与大提琴艺术教育的结合现状及该书所述内容,得出以下优化途径和探索路线。首先,掌握基本理念,扎实理论基础。各教育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计研究课题,合理选择融合路线。机构领导要本着脚踏实地的精神选择课题,进行项目研究,确保机构现有条件满足项目研究的需要,同时还要保障研究结果的可行性。针对参与人员服饰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现状,可采取以下方式弥补。第一,可以邀请校内外服饰专业老师或研究学者进入课题小组,从多角度出发探索融合思路,确保探索结果能够付诸实践,为融合课堂的长期开展创造条件。第二,机构应该提高对多学科协同发展的重视程度。对教职人员进行多学科培养,使

11、其能够掌握除本专业以外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为学科教育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其次,精准把握融合点,优化融合路径。如上所述,服饰元素与大提琴艺术教育有诸多共同点,无论是色彩元素、图案元素还是造型元素,只要能够将其合理融入到学科教育中,都能起到增进学生理解、助力情感传递、降低教学难度的效果。想要达到上述目标,不仅要打破陈旧观念与僵化思想,主动打破学术壁垒,在深入学习中发掘二者共性,还要在相关理论指导下不断尝试、反复调整,以便能够获得最佳融合点,此外还要敢于实践。要充分借助融合课堂积累经验,同时根据实践效果不断调整融合路径,以便获得最佳融合路径。唯有如此,服饰元素在大提琴艺术教育中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后,提高应用水平,优化融合效果。综上所述,可采取以下优化策略。针对参与人员经验不足的问题,可通过组织参观优质课堂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快速汲取优秀经验、增进见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缩短探索时间、减少成本投入;同时还可以借助线上交流的渠道为参与人员打开融合新思路;可以主动调整应用方法,结合具体情况对经典方法进行加工,使其能够符合机构环境,从而有效降低融合难度,提高成功率;机构可以通过知识培训、活动宣传、学术研讨等多种方式营造良好氛围,为服饰元素的大提琴教育融合之旅创造积极环境。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原野(1985),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提琴演奏。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