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凤山县人大常委会相关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汇报为全方面了解我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促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推进县域经济协调、健康、可连续发展,县人大常委会依据工作关键点,于7月中旬组织调研组深入各乡镇部分贫困村进行调研。调研组经过走访贫困户、召开乡村干部和贫困户座谈会、实地察看项目实施情况、听取情况汇报等方法,深入了解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以下:一、基础情况我县辖8个乡1个镇,96个行政村,2个小区,2306个自然屯,行政区域总面积1738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8万人,有壮、瑶等少数民族13万人,耕地面积0.61万公顷,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
2、积0.51亩。,依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整体布署和要求,根据国家制订“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我县结合实际,根据“一次计划、两年实施、因村制宜、整体推进”要求,开启了全县61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其中第一批26个村()和第二批17个村()已顺利实施完成,第三批18个村(),各项目实施已进入完善和扫尾阶段。我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施项目关键有:村屯道路、人饮工程、水利设施、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发展特色产业等。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因为领导重视、方法得力、全县上下协调配合,县直联络单位倾力扶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了上级部门高度评价和充足
3、肯定。第一、第二批共43个村已顺利经过自治区达标验收,其中有20个村被评为优异等级,优异率46.5%;15个村评为良好,8个村评为合格,我县优异率排全市前列(全市优异率40.52%)。二、关键工作方法经过实施整村推进,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干部工作热情和广大群众参与意识,基础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社会扶持、协力攻坚良好局面,基础实现扶贫开发工作目标,我县关键做法有:(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把整村推进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项关键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一是成立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县关键领导亲自担任组长,发改、财政、扶贫、审计、交通、人事、纪检等相关部
4、门一把手任小组组员。二是实施党政一把手抓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把工作列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评关键内容,要求县、乡镇关键领导把关键精力放在抓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上。三是落实部门责任,充足发挥各自优势,主动开展行业扶贫。四是坚持发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作用,认真抓好整村推进各项工作。(二)立足县情,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落实纲要和扶贫计划要求,立足县情,实事求是,围绕处理贫困人口温饱、实现全县脱贫这个总目标,以贫困村为关键,落实具体方法,抓好扶贫到村到户,推行党员干部包扶贫困户责任制,全县上下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大打扶贫攻坚战,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加。(
5、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我县61个贫困村,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差,村级集体经济微弱,群众家庭经济收入低下,扶贫开发建设成本相对较高,要完成整村推进任务,每十二个月二、三十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只是杯水车薪。所以,县人民政府根据“政府统筹、扶贫牵头”标准,坚持把涉农部门资金、社会各界资金、群众自筹资金等各方面资金统筹安排,整合使用,向扶贫关键村集中,向扶贫关键项目倾斜,发挥了资金聚合效应,有效地确保扶贫开发资金需求。(四)实施产业扶贫,增强经济实力整村推进关键和根本是要增强产业开发后劲,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实施整村推进,加紧脱贫进程,关键要推进产业发展进程。我县坚持“政府引导、资金扶持、经典带动、整体推
6、进”工作思绪,把发展桑蚕、核桃、油茶等六大支柱产业和整村推进有机结合起来,把整村推进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产业扶贫,以支柱产业支撑贫困村经济发展,提升了贫困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构筑了稳固返贫防御体系。(五)狠抓劳务输出,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依据市场需求,充足发挥县职业中学培训基地作用,主抓餐饮、家电维修、电工、电焊、计算机应用和操作等市场需求量较大岗位技能培训,同时主动和用人单位、大中城市劳务中介机构建立联络,签署劳动协议,采取订单、定点、定向等培训方法,加紧贫困村劳动力转移,使其“走得出、留得住”,达成“一次培训,终生受益,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目标。实施整村推进以来,全县6
7、1个贫困村共输出劳动力4万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近4亿元。 (六)部门相互配合,群众主动参与整村推进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包含方方面面,要确保工作顺利实施,必需做到党委、政府引导,部门通力配合,群众主动参与,社会各界支持。在具体工作中,县人民政府充足发挥帮扶单位智力和信息等优势作用,帮助群众寻求致富项目,主动开展科技扶贫、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等活动,努力为贫困村办实事。在群众主动参与方面,关键表现在群众投工投劳、自愿放弃赔偿、无私奉献等。据统计,-群众自筹资金投入扶贫项目建设达3510万元,投工投劳285万个工日。(七)配强班子,增强脱贫致富带动能力一是根据“五个好”要求,把热心为群众服务优异人员选
8、进村两委班子。二是对新当选村支书、村主任进行培训,促进她们立即掌握党对农村政策及扶贫开发要求,增强驾驭贫困村发展能力。三是树立楷模,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如凤城镇弄者村两委班子,几年如一日,时刻把村子发展放在心上,把贫困户冷暖记在心头。在她们率领下,弄者村已成为远近著名扶贫产业开发示范村。四是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县乡全部配置和扶贫工作相适应扶贫专职干部,确保有些人做事。三、取得成效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一直把扶贫开发尤其是整村推进项目标实施作为我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一条有效路径,同时,在自治区、市关心下,在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贫困村人均收入和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加
9、。全县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从1142元增加到2298元;全县人均纯收入从1510元增加到2625元;贫困人口(按过去扶贫标准统计)由7.42万人下降到6.44万人。,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2.15亿元,比增加58652万元;工业总产值71910万元,比增加41257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估计总产值48486万元,比增加27981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263万元,比增加16195万元;财政收入7577万元,比增加5218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68万元,比增加18997万元。(二)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显著改善。以来,全县共新建屯级道路584条共590公里,道路硬化4条共32公里,处理了6
10、万多人行路难问题;新增饮水工程73处,家庭水柜830座,处理了18500人饮水难问题;新增输变电线路41公里,改造电网60公里,处理3200户16000人用电难问题;兴建水利渠道15公里,改善了2250亩农田浇灌条件;修建防洪堤0.96公里,保护亩农田免遭洪涝灾难;完成茅草房改造2664户,危房改造2330户,使2.09万人住上稳固住房。新建沼气池5100座,实施退耕还林12500亩,荒山配套造林9000亩,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成80.1%,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三)少数民族地域贫困面貌显著改变。经过开展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一系列扶贫开发,逐步改变了我县基础设施落后面貌。但因为地理位置及社会
11、历史等原因,如凤城镇林兰、金牙猛干、平乐兰包和寅亭、江洲巴标等五个瑶族聚居贫困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难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处理。为巩固整村推进结果,改变少数民族村贫困落后面貌,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从起,用2-3年时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关键,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对这五个瑶族聚居村进行综合治理。治理内容包含道路建设、电网、人饮工程、校舍建设、茅(危)房改造、沼气池建设等12类2482个子项目,总投资6000多万元。截至底,全部项目全部完工验收交付使用。经过综合治理,这五个瑶族聚居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社会经济发展显著加紧。 (四)社会扶贫成效显著。几年
12、来,我县主动争取广东东莞市和区内钦州对口帮扶和区直、市直、县直挂村包扶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支持,共筹集扶持资金2781万元,获赠物资折款180万元,建成中小学教学楼8400平方米和教学隶属设施一批,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3处,修建屯级公路26条63公里,兴建村级文体设施、村委会综适用房、民房改建等项目928个,资助特困学生3000人。(五)地方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以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契机,以“整村推进”和“五村”综合治理为载体,大力实施“农业立县”战略,立足资源优势,锁定发展目标,依靠大会战结果,根据“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标准和工业反哺农业发展思绪,经过开展多种技术培训,不停提升农民
13、技能,在八角、油茶两大百里长廊基础上,建立了杉木、八角、油茶、核桃、桑蚕、中草药六大扶贫产业基地。前后聘用区内农林科研单位及院校教授、教授到我县进行八角、核桃、桑蚕等方面技术培训33期3320人次;围绕扶贫产业开发项目举行了“农家课堂”培训、党员大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共606期5.7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近6万份,使农民在技术上吃上了定心丸,改变了当地农民传统种植管护观念。现在,全县拥有杉木面积46万亩,八角面积26万亩,油茶面积22万亩,核桃面积9.3万亩,桑园面积5.2万亩,中草药面积2万亩。产业覆盖3.2万户15.3万人,扶贫产业规模逐步形成,产生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荣获全区农业新兴优
14、势产业发展三等奖。(六)社会公益事业稳步推进。全县新增村委办公用房400m2、卫生室2900m2、计生室600m2 ,村“两委”办公等用房条件得到基础确保;学校危房改造11924平方米,改善了5000多名学生就学条件,贫困地域适龄儿童入学率达成99.7%;经过实施“村村通”工程,基础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村村覆盖;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成85%以上,群众看病贵、就医难问题得到显著缓解。(七)基层组织建设显著加强。整村推进村党组织建设基础达成“五个好”,“五村两计划”建设效果显著,1316名党员中近千人含有“双带能力”,和实施“十一五”扶贫开发前相比有显著提升。四、存在问题和困难扶贫开发深入,尤其是整
15、村推进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县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缓解了贫困矛盾,促进社会友好。但伴随项目标实施,也反应出很多突出问题,关键是:(一)资金投入不足。我县属老、少、偏、山、穷地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要根本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需要投入资金量大。现在,我县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投入资金平均在40万元/村左右,又因物价上涨等原因,这点资金只能处理贫困村水、路、电和基础农田方面一些突出问题。贫困村基础设施差,亟待计划建设项目多,群众又无力自筹更多资金投入到项目标建设中,扶贫资金难以满足群众建设项目标需要,极难达成整村推进目标。另外,全县非贫困村中仍有
16、很多个自然屯或村民小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仍然落后,仍处于贫困状态,对项目建设需求十分迫切,相对于已经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村来讲她们反而成为贫困村,所以,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近几年来,尤其是经过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从总体来看,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深入完善,但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农村贫困面大,很多村屯基础设施仍没有得到改观。现在,全县还有245个20户以上、267个15-20户自然屯未通公路,分别占全县总数39%、44%;和周围县还有15条断头路亟待修建;还有0.8万户2.8万人急需搬迁;还有3.88万人急需处理饮水难问
17、题。(三)推进生产发展速度缓慢。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关键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是目标。我县在实施整村推进工作中,因为受到资金额度限制,多数贫困村只能顾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发展生产项目投入太少,农村产业开发气候难以形成,传统农业还占很大比重,现代化农业还未形成,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发展后劲不足,加上群众思想意识不强,农业技术服务不到位等原因,造成贫困村生产发展速度缓慢。(四)项目后续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全县61个贫困村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因为建设项目资金预算投资少,标准低,尤其是村屯道路建成后没有建立健全后续管理机制,缺乏后续管理经
18、费,致使项目建成后得不到巩固和加强。经了解,现在全县还有57个村公路是晴通雨不通。这是以后扶贫开发工作关键、难点问题。(五)资金整协力度不够。各部门对资金整合关键性认识不足,方法不得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相互沟通、协调,致使各类扶持资金投入分散,点多面广,效益不高。五、下一步工作提议(一)主动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为巩固前一阶段扶贫结果,深入提升脱贫标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连续发展,县人民政府要主动采取有力方法,加大扶持力度。今年是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目标任务最终十二个月,也是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编制之年,扶贫部门要主动主动和上级对接,了解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和关键,主
19、动争取得到国家更多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同时,要结合我县实际,组织力量深入开展调研工作,明确目标任务,使新十年扶贫开发工作计划既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精神,又符合我县实际,为推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有效实施打下坚持基础。(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首要条件是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全县即使基础完成了61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但脱贫标准低,从全局来看,贫困面仍然很大,农村交通、教育、卫生等方面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为避免返贫和贫困面加大现象出现,要继续集中时间和集中人、财、物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统筹处理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交通、水电、教育、医疗、卫生方面问题。(
20、三)主动引导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培植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加紧脱贫致富关键渠道。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要重视推进农业生产发展,切实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深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以农民增收为关键,高度重视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切实改善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充足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特色产业主动性,关键扶持桑蚕、核桃、油茶等产业开发,并形成规模,要想方设法引进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农户”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抓好生产、加工、销售步骤,形成农业产业链。要开拓创新,充足发挥政府专题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采取多个
21、形式拓宽融资渠道,组织更多资金扶持农村特色产业,大力培养乡土专业人才,推进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四)建立健全项目后续管理机制,巩固建设结果。强化后续管理,实施建管并重,是巩固整村推进结果、充足发挥扶贫开发效益关键确保。一是县人民政府或相关部门要在现有国家政策基础上,结合实际制订出符合我县特点整村推进项目后续管理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如交通部门要建立村屯道路养护制度等。二是充足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经过宣传、教育、发动等形式,使项目受益群众在了解整村推进后续管理目标意义、管理内容、自治标准等基础上,自发形成公益项目管护小组,并制订部分符合其本身利益管理
22、制度,可采取集资、投工等方法,充足调动和提升村民参与公益项目管理热情,提升自觉维护公益项目标责任意识,把维护公益项目作为自己事来做,这么可有效处理局部范围内公益项目管理问题。三是坚持走行业管理和村民自治相结合、行政管理和市场手段相结合路子。对公路、农田水利等公益项目实施专员负责,定额收费,保障运转。(五)强化扶贫工作领导和资金整合,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成效。经过调研了解,扶贫开发工作存在最关键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地方财政十分困难,要完成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并取得实效,必需经过整合资源和资金来集中处理贫困地域最需处理关键问题。整合资金一定要落到实处,从源头上整合资金,要切实根据县人民政府统筹、财政整合、部门实施要求,把国家、自治区、市扶持项目和县乡计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增收、学校村部及医疗卫生等子项目进行捆绑实施,聚集整合,形成能带动一方发展大项目,拉动贫困村发展。同时,要加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协调管理、部门亲密配合,确保扶贫开发取得实实在在效果。还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充足利用农村特色资源,挖掘多种商机,洽谈项目,招商引资,为后期管理拓展资金,为连续发展走向市场。 凤山县人大常委会 10月19日抄报:中共凤山县委 送:凤山县人民政府 发:凤山县扶贫开发办 凤山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10月1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