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空乘服务出现的问题及对策.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2797274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空乘服务出现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空乘服务出现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空乘服务出现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空乘服务出现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空乘服务出现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浅谈空乘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Flight Attendant Service 学科专业: 学 生: 指导教师: 河北经贸大学二零一三年十二月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民航事业进入高速发展轨道的同时也带动了地方性空乘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以及个人素质作为民航发展的核心要素,已经成为进一步推动民航事业发展、实现民航强国战略的关键,如何培养合格的空乘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简单介绍空乘服务的发展历程之后,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空乘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知识点的应用等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最后从改善用人体

2、制,提高空乘人员各方面素质来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关键词:空乘服务;民航乘务员;现实中的发展;问题与对策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hinas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has entered a track with a rapid development. Meanwhile it has also l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flight attendant service industries. As the core

3、 elements of the civil aviation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personal qualities has become the key of further promoting the civil aviation development and achieving the civil aviation strategy. Thus, how to train qualified flight attendants becomes much more important. Therefore, afte

4、r briefly introduc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flight attendant servic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it explores the quality of service,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so on. Finally, it present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

5、ns for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system and the quality of flight attendants.KEY WORDS: Flight Attendant Service, Civil Aviation Flight Attendants in Reality,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目录第一章引言11.1 空乘服务的特点和作用11.2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意义1第二章 空乘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2.1 我国空乘服务的现状22.2 空乘服务中存在的问题3第三章 空乘服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6、分析53.1. 航空公司自身不注重服务53.2. 服务人员综合素质较差53.3. 客舱环境较为复杂53.4. 服务对象的特殊性53.5. 招聘空乘人员的标准不够科学63.6. 空乘人员培训的力度不够6第四章 提升空乘服务的对策74.1 完善用人体制,提高服务质量及意识74.2 提高乘务人员的综合素质84.3 改善客舱环境84.4 增加个性化服务84.5 注重每个乘务员,培养优秀人才94.6 引进公平考核机制,提高空乘人员服务理念10结 束 语11参考文献1215第一章 引言1.1 空乘服务的特点和作用首先,空中乘务员的工作环境空间相对狭小,空气不流通,飞机的飞行高度一般在1 万米左右,远离地球

7、磁场,高空作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噪音污染。处在这样特殊的工作环境中,要不断与各种人群发生互动行为,为旅客提供各种服务,如安全须知及程序介绍、餐饮服务、应急处置等。 其次,空中飞行的不确定危险性,使得空中乘务员长期处在潜在的恐惧和不安全情绪中,同时被服务的乘客也带着敏感与不安的情绪。 再次,乘务员驻外期间生活节奏的改变、饮食的不规律、睡眠质量差、飞行时差等因素均可使空中乘务员一直处于高度心理应激中,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易感性。 基于这种特点,它要求空乘人员不仅要有得体的仪态、良好的身体及心理素质,还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广博的天文地理知识。更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良好的合作精神。要求

8、的是集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于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有人说:微笑时通达世界各地的免费机票,略微夸张的话语形象的阐述了微笑的莫大能量。微笑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觉得亲近。我们以微笑迎接乘客,以微笑送别乘客,用微笑来化解矛盾,用微笑来启迪心灵,让每位乘坐国航班机的乘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因为客人的满意和高兴回馈给我们的感谢与亲切,也让我们在辛苦的工作中感受快乐。1.2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阅读有关方面的书籍,同时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以及自己在乘坐国航航班时和乘务人员的聊天沟通中,总结出了我国空乘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比国外空乘服务的优点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提出

9、一些应对策略。民航空乘服务是民航运输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了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在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中,直接为旅客服务的空乘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服务质量,对航空公司占领市场、赢得更多的回头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如何做好服务,如何让旅客满意,一直是乘务员所奋斗的目标,也是航空公司是否能够生存的关键所在。总之,航空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旅客,就必须提高服务理念和服务质量。 第二章 空乘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1 我国空乘服务的现状在上世纪末,国内各航空公司之间进行了激烈的价格战。在企业利益严重受损后,市场竞争的关注点逐渐回归于理性,开始把高质量的空乘服务作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

10、法宝。但现有的空乘服务人才市场呈现出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的状况,并且缺乏有效的沟通,缺乏市场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培养空乘人员的目标也不够明确。人力资源作为民航发展的核心要素,已经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关键。如何有效提高空乘服务质量,以及如何通过服务质量争取更多旅客,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必定越来越受到航空公司管理者的重视。影响空乘服务质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客舱环境较为复杂飞机的机舱虽然经过了专业设计,但是仍然避免不了较强的大气辐射,同时氧气含量低、噪音明显、颠簸强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工作,乘务员所受到的健康危害要比其他工作的环境恶劣得多。(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空乘人员在服

11、务工作中会接触到很多特殊的情景和各种心理状态的旅客,他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很容易遭受到不必要的委屈与指责,这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三)招聘空乘人员的标准不够科学长期以来,航空公司招聘乘务员对学历和工作经验要求很低,甚至只要求中专文化程度,近几年才改为大专学历。招聘时也主要偏重于招聘人员的外貌,加之一些简单的语言问答,没有把乘务员的服务意识和心理素质放为重点,而这两项正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所在。(四)空乘人员培训的力度不够空乘人员培训内容较为单一,很难使员工获得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并且大部分国内航空公司的带飞过程较短。在此之后,实习乘务员只能凭借摸索着学习和自我学习来提

12、高自身的服务技能。员工之间也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航空公司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不能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发扬。(五)薪酬分配不合理合理的薪酬分配可以不断地激励员工向更高的职位挑战并且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作热情。现在很多航空公司不能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占主要比例的是乘务员的飞行小时费不合理,以及国际和国内航线的过夜费远远高于飞行小时费。这些原因都导致乘务员对短途航线飞行积极性不高,甚至消极怠工,严重影响服务质量。当然空乘服务的现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的快速提升,服务行业也随着潮流猛速膨胀,服务行业也随之不断的总结、完善,空乘服务整体呈现出一定的规范性。各个公司对应各自发展模式制

13、定服务相关规章制度,让公司体制相对完善,服务形成一定的模式。在乘务员上岗之前进行专业、规范、严格的培训,学习相关条例,提高员工的执行力、规范度和严谨性,按照公司所要求的服务规范来培养空乘人员的整体素质,例如,客舱安全管理、服务规范与细节的课程培训等。虽然这样的培训可以规范员工服务,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个性化与灵活性的欠缺。按照条条框框圈出来的服务人员,在面对多元化的问题时,会出现处理问题不得当,过于死板的现象。空乘服务人员每天面对着不同的面孔和形形色色的问题,在与旅客沟通和处理旅客提出的问题时,尤其是刚刚从培训中心出来的新乘都会在这方面欠缺能力。空乘服务人员中还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或以

14、小团体为集体的现象,与其他同事缺乏交流,自以为是的对他人评头论足,造成了乘务队里的不良风气。这是由于空乘人员工作性质单一,接触事物狭小而造成的。空乘人员工作日忙于飞行,休息时间又相对比较短暂,乘务员只活在空中乘务部这个较小的空间里,对待外来事物没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接受,久而久之,造成了大部分人思想狭隘这一后果。因此,在空乘服务方面,要全面的培养多元化人才,加强空乘人员的适应能力和个性化培养,塑造综合素质强的优秀员工。2.2 空乘服务中存在的问题1. 航空公司缺乏强烈的服务质量意识国内航空公司多年来,一直存在服务意识缺乏这一共病,对于服务人员的服务流程、服务标准,各个航空公司根据自身条件,都有

15、制定一定的服务标准,在员工岗前培训期间,教员给予学员尺度化的教授,但在实际上机后,由于服务对象的不确定因素和灵活性,要求空乘人员必须灵活应对面对问题,这样一来,很多要求的标准也逐渐被抛到一边。例如,在一些航线较短,服务程序较多的航班上,为了保证完成服务,乘务员往往简化流程,服务细节逐渐淡化。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机械化的服务流程,服务人员仅仅提供应有的服务程序,而对于旅客的需求往往给予笼统的回复,甚至为了避免自己不必要的麻烦欺骗旅客,完全没有服务意识,没有秉承公司的服务理念。航空公司面对如此现状却并没有做出相应的监管、调查、整改措施,公司仅仅是一批批的培训新学员注入乘务队这个大集体,却忽视了对整个空

16、乘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定期的考察与复训。2.服务过多倚重知识点的记忆与掌握,个性化服务培养重视不足空乘服务工作是现场服务与沟通工作,过多的知识点学习是应对考试的应试教育方式,而在服务现场出现这种应试场面几乎是不存在的。服务工作的现场性,要求我们必须能够对知识充分理解、灵活运用,并且能够随机应变、善于临场发挥。因此,经过高考的应试教育方式来培养出的空乘服务人员,有些缺乏针对性,必须大力培养空乘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沟通不够人性化民航服务的过程就是相互进行沟通的过程,沟通能力是每一个员工必要的基本素质。但是从笔者自身出发来看,目前国内空乘人员的沟通技巧普遍不高,这种沟通技巧不但体现在

17、语言上,而且体现在身体上,各种细节的关注不够导致沟通缺乏人性化。大部分沟通内容靠死记硬背,过于模式化,没有根据乘客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沟通方式与内容,更缺少了创新精神和服务至上的精神。4.服务人员服务意识强化不够由于空乘专业的学生属于艺术类,而艺术类生源主要在全国各大城市,因此在目前这个年龄段的考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从小被呵护着长大,往往有较多的自主意识,最缺乏的是为别人着想。在学校学习中都较难和同学融洽相处,将来也很难为各类、各国不同的人士着想,为他们提供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第三章 空乘服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1. 航空公司自身不注重服务我国民航业一直属于国家所有,属于国有垄断

18、行业。现有的国际航空、东方航空、西北航空、西南航空、北方航空等十几家大型航空公司。长期的“闭关自守”、“养尊处优”,使我国的航空公司在竞争意识上不强,整体不重视服务,对高质量服务的意思认识不到。相对于国外的波音、麦道等航空公司差距很大。3.2. 服务人员综合素质较差 空乘人员的选拔标准严格是公认的,但是这种严格主要不是对身体方面,而在文化内涵方面还存在很大欠缺,具体表现服务理念、服务意识不到位,而且很多空乘人员包括我自,微笑都给人不自然的感觉2,存在职业化倾向,而且很多空乘人员都是从空乘学校毕业,他们接受文化课的教学较少,不能够与顾客进行有效交流。根据2009 年国际民航组织公布的一份调查数据

19、显示,中国民航整体服务质量,在世界航空市场上处于第50 位,处于比较靠后的位置,服务是由服务人员提供的,服务水平低下离不开服务人员素质低的因素影响,因此中国民航提高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任重道远。3.3. 客舱环境较为复杂 飞机的机舱虽然经过了专业设计,但是仍然避免不了较强的大气辐射,同时氧气含量低、噪音明显、颠簸强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工作,乘务员所受到的健康危害要比其他工作的环境恶劣得多。3.4. 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空乘人员在服务工作中会接触到很多特殊的情景和各种心理状态的旅客,他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很容易遭受到不必要的委屈与指责,这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与质量。3.5.

20、招聘空乘人员的标准不够科学长期以来,航空公司招聘乘务员对学历和工作经验要求很低,甚至只要求中专文化程度,近几年才改为大专学历。招聘时也主要偏重于招聘人员的外貌,加之一些简单的语言问答,没有把乘务员的服务意识和心理素质放为重点,而这两项正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所在。3.6. 空乘人员培训的力度不够空乘人员培训内容较为单一,很难使员工获得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并且大部分国内航空公司的带飞过程较短。在此之后,实习乘务员只能凭借摸索着学习和自我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服务技能。员工之间也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航空公司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不能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扬。第四章 提升空乘服务的对策针对以上问题,航

21、空公司应从招聘、培训、培养各种能力、考核等方面加强乘务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空乘人员的服务质量。4.1 完善用人体制,提高服务质量及意识3-41.透明招聘制度现在的空乘招聘在社会上基本上是秘而不宣的,老百姓知之甚少。只是通过一些公司向有空乘专业的学校发布招聘信息,如果能面向社会广大招生,就会明显的提高空乘人员的竞争,提升空乘人员的素质。航空公司如果能这样仿效大学招生一样广而告之,离招聘制度法制化也就为期不远了。2.放宽年龄界限招收高学历的人才一方面可解决我国空乘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的弊病,另一方面又能充分打破空乘人员年龄偏低的格局。 据一份资料显示:人才的成长要经历基础、成熟、发展和收获四个阶段,即人

22、的最佳年龄在24-26岁之间。而我国的空乘职业几乎成为青春职业,女性在25岁以后人生阅历丰富、心理发展成熟、应变能力强时却陆续因各种原因失去了飞上蓝天的机会。可以说,我国空乘人员职业寿命短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有直接关系,学历的缺憾、学识的不足只好由年龄来弥补,久而久之,形成了年龄偏低的怪圈。空姐大赛中年龄最小的才18岁,平均年龄也不过22岁。这也是前几年国内某航空公司招空嫂引起轰动的原因之一。 3.调整性别结构“重女轻男”的传统思想束缚长期以来“空姐”几乎成了空乘人员的代名词,然而女性温柔有余,刚性不足。而刚毅、果敢又恰恰是空中乘务人员必备的应变能力之一,关键时刻的千钧一举,也许可取得意想不到的

23、效果。加大男性乘务人员的招聘比例可望缓解空中服务性别单一弊端。4.增强服务意识作为一名乘务员,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是很有必要的,所谓的服务意识,也就是我们工作中常说的要有“眼色”,对于每一位旅客的服务,不仅仅是单一的服务流程,而是要用心去体会旅客的需求,想旅客之想,把握服务的及时性与灵活性,让旅客意识到我们在实实在在的为他们着想。只要我们多用心,在工作生活中用心去留意,去观察他人的优点,学之长处,补己之短,日渐积累,这样,服务意识也将会得到逐步的提升。4.2 提高乘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优秀乘务员应具备以下几种优秀的个人品格,即责任心、包容心、耐心和爱心5-7。(1)乘务工作既是服务工作,也是安全工作

24、;既关系到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的好坏,更关系到旅客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责任重大,需要乘务员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对待。可以说,责任心是一名优秀乘务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条件。(2)一个优秀的乘务员一定是一个可以包容旅客的人。乘务员和旅客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包容心是作为乘务员的职业需要,同时也是乘务员自我保护的需要。从事乘务工作,经常会遭受到旅客的质疑或指责,乘务员必须具有包容心,并将其化之为顺理成章的理由,才不会给自己的身心造成伤害,才可以始终如一地坚持对这份工作的理解和热爱。(3)耐心是乘务员在工作中化解矛盾的一种重要素质8。要使旅客在旅程中愉快、自然地配合乘务员的工作,需要乘务员不厌其烦地关注

25、和满足旅客的合理需求,及时化解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努力营造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的氛围感染旅客。尤其是在航班飞行不正常、旅客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因此,更需要乘务员以极大的耐心来安慰旅客。(4)乘务员的爱心是对空乘服务工作本身的热爱。熟悉空乘服务工作的人都知道,看似高雅、轻松的乘务工作实际是非常劳累和枯燥的,乘务员美丽光鲜的外表下是经过严格训练后的自我控制。所以,如果没有建立在对乘务工作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热爱,就很难长久地保持对这份工作的热情。4.3 改善客舱环境为了关心员工,航空公司除了应尽力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之外,还应该在企业能力范围之内考虑员工的生活。因此,航空公司应当分析影响员工工作的各种因

26、素,尽可能地解决这些因素和工作之间的矛盾4.4 增加个性化服务在客舱服务中, 程序化服务是对空中乘务员的基本要求, 但由于乘客的情况千差万别, 所以提高服务质量必须强调个性化, 这是程序化服务的延伸, 是更加细化,更加具体话和更加贴近各种乘客的程序化服务。由于乘坐飞机的乘客千差万别, 服务的层次和需求也不尽相同。虽然个性化服务难以统一规范和程序化, 无法直观、量化, 但却最能发挥空中乘务员的潜能, 创造性地开展服务工作,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要搞好客舱的个性化服务, 乘务员的职业礼仪素养和综合素质尤为重要。4.5 注重每个乘务员,培养优秀人才每个乘务员都代表着公司,只有注重每一位乘务员

27、,以员工为本,培养优秀的乘务员,公司才能更远、更好的发展。一名合格的空中乘务员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要注重对乘务员以下能力的培养:1.培养分析和判断能力由于旅客的职业、身份、航空公司承运条件各有不同,所以乘务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首先,必须把好安全关,在旅客登机时,要第一时间再次把关旅客是否符合乘机要求,对孕妇、残疾障碍等旅客加强关注,予以沟通。其次,在与旅客短暂的交往中,通过旅客的表情、言谈、举止判断出旅客不同的服务要求,从而在服务工作中做到有针对性的服务,使旅客满意。这需要公司在每个员工的培训中加入相关的内容,提高相关能力。2.培养表达能力9乘务员与旅客的交往是短暂的。因此,要想在初次

28、接触中给旅客留下好印象,就必须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把自己对旅客的关心体贴通过自己的语言完美的展现出来,使旅客感受到服务的温馨。培养乘务员强烈的公司荣辱观,让每一位乘务员把公司形象放在首位,明白自己个人的形象、行为在旅客面前代表着整个公司的品牌,面对旅客,要落落大方,回答问题得当得体,拉近自身与旅客之间的距离感,真正给旅客提供温馨舒适的客舱环境。另外,航空公司应该加大对乘务员的基本硬件,如英语沟通能力的培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认识或简单的表述英语单词这一层面。可以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英语口语沟通培训,引进外籍乘务员,加强乘务组内部沟通,生活中潜移默化提高整体成员的英语水平。3.培养感染能力乘务员在

29、情绪上、精神上应时刻保持乐观,给旅客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客舱氛围,用这种乐观的情绪感染每位旅客。由于旅客的各种特殊身份,决定了乘务员要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文化水平的人打交道。因此,言、行动、表情表现出来。应通过以上能力的培训和实际结合起来,把乘务员培养成优质服务产品的提供者、优秀企业文化的传播者。4.6 引进公平考核机制,提高空乘人员服务理念航空公司应建立一种综合绩效考评体系,使考评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并与相应的激励措施相结合,推动公司或个人努力创造更高的业绩。加大考核性奖励工资的数量和比例,建立收入与贡献的高度关联。通过制度性规范,消除薪酬分配中的不公平现象,鼓励员工在岗位

30、上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增长才干,脱颖而出,分享薪酬待遇。竭力使乘务员把自己的收益与工作业绩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多劳多得。民航空乘服务是民航运输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了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在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中,直接为旅客服务的空乘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服务质量,对航空公司占领市场、赢得更多的回头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服务,如何让旅客满意,一直是乘务员所奋斗的目标,也是航空公司是否能够生存的关键所在。对于空乘人员服务意识的加强,应强化培训,始终贯彻公司的服务理念,向员工贯彻公司服务精神,加强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以公司荣誉为荣,加大奖惩力度,对于贡献突出者,给予高奖励,形成你追我赶的好风气。

31、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多多组织团体活动,增进员工之前感情和互帮互助。还应加强空乘人员的自身修养,个人素质的提升培训,多鼓励乘务员参加一些有益的公益活动,多接触外界新兴事物。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公司内部人员的整体素质,还可以提升公司品牌,尤其是代表公司的整体性活动。结 束 语转眼间几年的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因为有同学有室友的相伴我的大学生活才得以多的丰富而温馨,在那些或欢喜或悲伤的日子里留下了满满的回忆。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本文幸的他的悉心指导,才能顺利完成工作。其中与老师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灵活的工作方法密不可分。回想近三年来的大学生活,发现老师、同学的身影历历在目,他们的关心和指导让我开心的

32、度过了大学生涯,在此即将毕业的日子里,衷心的感谢老师对我生活上的关心、学习中错误的指正、遇到困难时的引导。最后感谢家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在撰写本文期间,是家人鼓励了我要坚持。参考文献1 郑颖.客舱乘务员礼仪. 厦门出版社,2003.1 2 马静.旅客满意至上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33 王坤.如何提高服务质量J.河南航空,2005,(5): 1- 34 洪生伟.服务质量体系J中国计量出版社,1998(11)5 催佳颖.360度高效沟通技巧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66 韩书.一流服务一流员工,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6年9月第1版7 李永.服务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3、2007年8月第1版8 张澜.民航服务心理与实务 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9 刘轩.创造双赢的沟通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7.请删除以下内容,O(_)O谢谢!The origin of tax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 be traced to the time when the colonists were heavily taxed by Great Britain on everything from tea to legal and business documents that were required by t

34、he Stamp Tax. The colonists disdain for this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so-called because the colonies had no voic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axes) gave rise to revolts such as the Boston Tea Party. However, even after the Revolutionary War and the adoption of the U.S. Constitution, the mai

35、n source of revenue for the newly created states was money received from customs and excise taxes on items such as carriages, sugar, whiskey, and snuff. Income tax first appea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862, during the Civil War. At that time only about one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was required to

36、 pay the tax. A flat-rate income tax was imposed in 1867. The income tax was repealed in its entirety in 1872. Income tax was a rallying point for the Populist party in 1892, and had enough support two years later that Congress passed the Income Tax Act of 1894. The tax at that time was two percent

37、on individual incomes in excess of $4,000, which meant that it reached only the wealthiest members of the population. The Supreme Court struck down the tax, holding that it violated the constitutional requirement that direct taxes be apportioned among the states by population (pollock v. farmers loa

38、n & trust, 158 U.S. 601, 15 S. Ct. 912, 39 L. Ed. 1108 1895). After many years of debate and compromise, the sixteenth amendment to the Constitution was ratified in 1913, providing Congress with the power to lay and collect taxes on income without apportionment among the states. The objectives of th

39、e income tax were the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the tax burden and the raising of revenue. Since 1913 the U.S. income tax system has become very complex. In 1913 the income tax laws were contained in eighteen pages of legislati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ax reform act of 1986 was more than thirteen

40、hundred pages long (Pub. L. 99-514, Oct. 22, 1986, 100 Stat. 2085). Commerce Clearing House, a publisher of tax information, released a version of the Internal Revenue Code in the early 1990s that was four times thicker than its version in 1953. Changes to the tax laws often reflect the times. The f

41、lat tax of 1913 was later replaced with a graduated tax.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entered world war i, the War Revenue Act of 1917 imposed a maximum tax rate for individuals of 67 percent, compared with a rate of 13 percent in 1916. In 1924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Andrew W. Mellon, speaking to Cong

42、ress about the high level of taxation, stated, The present system is a failure. It was an emergency measure, adopted under the pressure of war necessity and not to be counted upon as a permanent part of our revenue structure. The high rates put pressure on taxpayers to reduce their taxable income, t

43、end to destroy individual initiative and enterprise, and seriously imped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business. Ways will always be found to avoid taxes so destructive in their nature, and the only way to save the situation is to put the taxes on a reasonable basis that will permit business to go

44、on and industry to develop. Consequently, the Revenue Act of 1924 reduced the maximum individual tax rate to 43 percent (Revenue Acts, June 2, 1924, ch. 234, 43 Stat. 253). In 1926 the rate was further reduced to 25 percent. The Revenue Act of 1932 was the first tax law passed during the Great Depre

45、ssion (Revenue Acts, June 6, 1932, ch. 209, 47 Stat. 169). It increased the individual maximum rate from 25 to 63 percent, and reduced personal exemptions from $1,500 to $1,000 for single persons, and from $3,500 to $2,500 for married couples.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 of 1933 (NIRA), par

46、t of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s new deal, imposed a five percent excise tax on dividend receipts, imposed a capital stock tax and an excess profits tax, and suspended all deductions for losses (June 16, 1933, ch. 90, 48 Stat. 195). The repeal in 1933 of the eighteenth amendment, which had proh

47、ibited the manufacture and sale of alcohol, brought in an estimated $90 million in new liquor taxes in 1934. The social security act of 1935 provided for a wage tax, half to be paid by the employee and half by the employer, to establish a federal retirement fund (Old Age Pension Act, Aug. 14, 1935,

48、ch. 531, 49 Stat. 620). The Wealth Tax Act, also known as the Revenue Act of 1935, increased the maximum tax rate to 79 percent, the Revenue Acts of 1940 and 1941 increased it to 81 percent, the Revenue Act of 1942 raised it to 88 percent, and the Individual Income Tax Act of 1944 raised the individual maximum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