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14单元复习提纲华东师大版.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2788922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14单元复习提纲华东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14单元复习提纲华东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14单元复习提纲华东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14单元复习提纲华东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14单元复习提纲华东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1-4单元)复习提纲(华东师大版) 历史转折与邓小平理论(一)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关于整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主持党中央工作的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两个凡是”指“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的提出,表明长期以来的“左”倾指导思想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2)思想基础: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为实现历史性转折,开辟新时期的新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2、一标准发表,揭开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时间地点:1978 年12月在北京召开。2、主要内容:思想上: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政治上: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历史问题上: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

3、大转折。会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四)全面拨乱反正(1979-198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完成了全面拨乱反正,使党和国家从困境中迅速摆脱出来,有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结巩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共产党人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揭开了新时期历史的新篇章。因此这次会议是党历史上具有深

4、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1、十二大 时间:1982年9月。主要内容: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邓小平在会上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义: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面旗帜。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展开。2.十三大:时间:1987年10月主要内容:系统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指出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了概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

5、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后来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注:到20世纪末,我国顺利地实现了第一、第二步的发展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3、南

6、方谈话(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复杂的局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提出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2)时间:1992年初。(3)含义: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南方城市,发表重要谈话,统称“南方谈话”。(4)内容:邓小平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5)意义: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

7、认识问题,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4、党的十五大(1)时间:1997年9月。(2)内容: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 邓小平理论”。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 指导思想,作为指引全党前进的旗帜。(3)邓小平贡献: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于1997年2月19日逝世)【总结巩固】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指引全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二大 十三大 邓小平南方谈话 十五大1978年 1982年 1987年 1992年 1997年转移工作重点改革开放揭开序幕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

8、放全面展开 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确立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强调基本路线不能动摇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引全党前进的旗帜第8课 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乡改革不断深入。一、联产承包责任制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四川农民于1978年底、1979年初率先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

9、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告别了人民公社制度,也推动了中国农村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农村面貌由此发生显著变化。4、评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适合于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改革是在坚持集体经济(公有制)的前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分户承包,自负盈亏,使农民在生产上获得更多的自主性。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原因(1)城乡经济交流日益频繁随着城乡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我国城市工业中的有些产品要升级换代,有些产业因用地紧张也要转移,乡镇企业的发展,为转移部分城市工业提供了方向。(2)农村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3)剩余劳动力的客观存在,大批

10、剩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转移出来。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意义: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民学习文化、学习技术。有利于扩大农民的致富途径。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项目。有利于改变城乡的布局,一大批小城镇相继兴起。有利地促进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3.地位: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农民收入、出口创汇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国有企业改革1、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2、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0月至1984年10月。主要内容:进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试点和探索。2.第二阶段:1984年10月至1993年。中心环节:把

11、增强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主要内容:国有企业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打破“大锅饭”,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3.第三阶段:1993年至今主要内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进入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到2000年底,基本实现了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1.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责任到户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然调节与合理配置,增强农民生产自主性和积极性,推动农民关心生产、关心市场。三者得利。农村生产的农产品

12、,“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兼顾国家、集体生产者个人三方面利益,也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切合实际,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农民劳作的个体差异性大,分户承包适合大部分地区的生产实际。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原因是什么?(参见新课探究)3.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有何重大意义?(参见新课探究)4. 如何看待改革浪潮中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如企业破产、职工下岗、东西部差别、环境污染等?任何一项改革都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都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进大多数人的利益。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甚至挫折。任何一项改革都是

13、探索的过程,老问题解决了,可能又有新问题出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调控,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关心和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发展。【总结巩固】第 8 课 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农村首先起步 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农民积极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有利富民致富促进工业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重点改革国有企业 改变经营方式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9课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经济特区建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划定

14、海南岛为海难经济特区。2.意义: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扩大出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等起到了重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思维拓展:对外开放的开始。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东南沿海城市被设为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课文第 页小字部分介绍了特区的建设成就和邓小平的评价。1985年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梯次推进,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最早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二、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1.

15、背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时间:1990年4月。3.结果:已建成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初步建立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基本框架。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4.设问:为什么中央在 20 世纪 90 年代选择上海作为开发的重点?第一取决于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 90 年代初,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对外开放也相应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第二,取决于上海自身的优势。 出示中国地图和上海地图,师生共同分析上海在地理交通,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说明上海在中国经

16、济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上海建设好了,就可发挥其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长江三角洲及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腾飞。5.设问:建设上海为什么又要重点开发开放浦东地区?借助地图说明浦东具有区位优势,浦西沿江不临海,开发余地不大,而且开发成本高。而浦东既沿江又靠海,交通更为便利;有足够的开发空间,地价低。强调指出中央对建设上海和开发浦东的定位,即上海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的中心和长江经济的龙头,简称“三个中心,一个龙头”。由此可见,上海的建设目标是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6.设问: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为什么能取得巨大的成功?邓小平的关心支持,中央的英明决策,上海人民的热情和创造力,以及全国人民的支持

17、。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原因: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2.时间: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3.意义: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4.影响: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给我们带来了各种机遇和挑战,必将对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5.介绍:“世界贸易组织”的概况:它成立于 1995 年 1 月 1 日,总部设在日内瓦,由二战后成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发展而来。作为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世贸组织又被称为“经济联合国”。它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行互惠、公平竞争,发展

18、中国家特殊待遇,磋商协商等原则,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6.讨论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举例说明如何进行调整。利:有利于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和合作,它可以绕过某些贸易壁垒,充分发挥自身在制造业,加工业,初级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开拓贸易市场,确保贸易利益。弊: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各种权利和机遇,还有各种义务和挑战,特别是我国的某些弱势项目,或竞争力低或产品老化或技术不具优势,或特色不鲜明等。调整:举例说明竞争会引起调整。如我国铁路过去曾被称为“铁老大”。近年来,随着公路和航空等运输手段的快速发展,铁路的优势不再。于是,铁路部门不得不通过提速,

19、改善服务来提高竞争力,求生存求发展。【总结巩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建设新貌。第10课 民主法制建设建国以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尚欠完善,“文革”期间,又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初步建立和健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一、依法治国1.目的:为了促进社会稳定,适应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2.依法治国: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说明中国终于找到已经开始

20、步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拓展: 概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实行依法治国,必须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和司法制度,加强法律教育。 完备性 :从 1979 年以来,我国在立法方面成就卓著,建议以课本第 58 页最后一段小字为基础,说明我国立法的完备性。表现为数量多,截止 2000 年,全国性的法律及其有

21、关决定 380 多件,行政法规 800 多件,地方性法规 8000 多件。项目全,有法律、法令、法规、条例等。视情况列表展示部分法律、法规文件的名称,并对法律、法规的区别略加说明。有特色,既符合中国国情,又捍卫了社会主义制度。 1999 年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写入我国宪法,使一治国方略转化为基本国策。二、我国颁布的重要法律1.刑法:1979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同时还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97年3月,全国人大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作了重大修订。说明:刑法是惩治犯罪,实现正义,捍卫国家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法律武器。我国刑法的四个基本

22、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罪责自负,反对株还的原则以及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2.民法通则目的: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通过时间:1986年4月通过。实施时间:1987年1月起实施。意义:为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法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村民自治(1)实施的缘由:适应农村县以下行政区划的变化,推进农村的基层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2)法律依据:1987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3)村民民主自治的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4)意义: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密切干群关

23、系、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实施村民自治,有利于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总结巩固】只有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国家才能健康发展,长治久安。作为青少年,应该认真学习法律,自觉遵守法律,热情宣传法律,敢于同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第12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中国除了汉族以外,还有 55 个少数民族。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1.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2.新中国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具体表现:(从政治、文教、习俗、经济方面引导学生分析)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保护少数民族各具特

24、色的民族文化。既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分裂主义。3.意义:维护和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好关系。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前提),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3级: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5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中国成立前设立)、x疆、广西、宁夏、x藏。3.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三、

25、各民族共同繁荣1.措施:有计划地在中西部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2.结果: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民族地区的工商业、交通、通讯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总结巩固】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成功的,合乎国情,顺乎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第13课 祖国统一大业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但由于历史的原

26、因,中国尚未完全统一。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0 世纪的最后 20 年,祖国的统一大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目的:为了实现祖国的 完全统一。2.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由 邓小平提出。3.基本内涵:“一个国家(前提)、两种制度”。4.历史意义: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稳定。为中国的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方式解决某些历史遗留问题找到了新思路。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作出了贡献。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1.香港回归:1997 年7月1日。2.澳门回归:1999 年12月20日。3.意义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27、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标志着 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三、统一大业必将实现1.海峡两岸关系缓和:背景: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中共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台湾方面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现状:20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两岸交流日益频繁。意义:增进了相互了解和沟通,减少了敌意和误解,增强了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2.海峡两岸关系前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 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3、讨论解决台湾问题还存在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一国两制在港澳成功实践、两岸交流频繁、大陆和平统一方针的感召、两岸同胞同宗同源、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台独不得人心等等。不利因素: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与破坏。【总结巩固】香港、澳门的回归,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台湾与大陆的日益交往的密切,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20 20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