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一数学上学期教材教案全册.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78733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18 大小:4.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数学上学期教材教案全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高一数学上学期教材教案全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高一数学上学期教材教案全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高一数学上学期教材教案全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高一数学上学期教材教案全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本章概述1.教学要求1 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2掌握简单的含绝对值不等式、简单的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的解法;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3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要条件.2.重点难点重点: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简单应用;逻辑联结词“或”、“且”、“非” 与充要条件.难点:有关集合的各个概念的涵义以及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四个二次”之间的关系;对一些代数命题真假的

2、判断.3. 教学设想利用实例帮助学生正确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突出一种数学方法元素分析法;渗透两种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掌握三种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译.1.1 集合(2课时)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了解集合的分类及性质。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引言:(实例)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不等式2x-13的解集”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集合与元素: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3、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指出:“集合”如点、直线、平面一样是不定义概念。二、集合的表示: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如:A=我校的篮球队员 ,B=1,2,3,4,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记作:N 2.正整数集 N*或 N+ 3.整数集 Z4.有理数集 Q 5.实数集 R集合的三要素: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三、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 记作 aA ,相反,a不属于集A 记作 aA (或aA) 例: 见P45中例

4、四、练习 P5 略五、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例:由方程x2-1=0的解集;例;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2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文字语言描述法:例斜三角形再见P6 符号语言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 图形语言描述法(不等式的解集、用图形体现“属于”,“不属于” )。3. 用图形表示集合(韦恩图法) P6略六、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 2无限集 七、小结:概念、符号、分类、表示法八、作业 P7习题1.11.1 第二教时一、 复习:(结合提问)1集合的概念 含集合三要素2集合的表示、符号、常用数集、列举

5、法、描述法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单元集、二元集4关于“属于”的概念二、 例题例一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符号语言的互译,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1 平方后仍等于原数的数集 解:x|x2=x=0,12 不等式x2-x-60的整数解集 解:xZ| x2-x-60=xZ| -2x2,并把结果用集合表示出来. 练习 课本P9 例三 已知,问集合M与集合P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例四 已知集合M满足五 小结:子集、真子集的概念,等集的概念及其符号 几个性质: AAAB, BC ACAB BA A=B 作业:P10 习题1.2 1,2,3 1.2 第二教时一 复习:子集的概念及有关符号与性质

6、。提问: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6的正约数,B=10的正约数,C=6与10的正公约数,并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二 补集与全集1.补集、实例:S是全班同学的集合,集合A是班上所有参加校运会同学的集合,集合B是班上所有没有参加校运动会同学的集合。集合B是集合S中除去集合A之后余下来的集合。定义: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SCsAA记作: CsA 即 CsA =x | xS且 xA2 全集 定义: 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如:把实数R看作全集U

7、, 则有理数集Q的补集CUQ是全体无理数的集合。例1(1)若S=1,2,3,4,5,6,A=1,3,5,求CSA (2)若A=0,求证:CNA=N*。(3)求证:CRQ是无理数集。 例2已知全集UR,集合Ax12x19,求CA。例3 已知Sx1x28,Ax21x1,Bx52x111,讨论A与CB的关系。 三 练习:P10(略)1、已知全集Ux1x9,Ax1xa,若A,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a9(B)a9(C)a9(D)1a92、已知全集U2,4,1a,A2,a2a2。如果CUA1,那么a的值为。 3、已知全集U,A是U的子集,是空集,BCUA,求CUB,CU,CUU。 (CUB= CU

8、A,CUU,CUU) 4、设U=梯形,A=等腰梯形,求CUA.5、已知U=R,A=x|x2+3x+2-2,B=x| x3,求. 例二 设 A=x|是等腰三角形,B=x| 是直角三角形,求. 例三 设 A=4,5,6,7,8,B=3,5,7,8,求AB. 例四 设 A=x|是锐角三角形,B=x| 是钝角三角形,求AB. 例五 设 A=x|-1x2,B=x| 1x3,求AB.例六 设A=2,-1,x2-x+1, B=2y,-4,x+4, C=-1,7 且AB=C求x,y.解:由AB=C知 7A 必然 x2-x+1=7 得 x1=-2, x2=3 由x=-2 得 x+4=2C x-2 x=3 x+4

9、=7C 此时 2y=-1 y=- x=3 , y=- 例七 已知A=x|2x2=sx-r, B=x|6x2+(s+2)x+r=0 且 AB=求AB. 解: A且 B 解之得 s = -2 r = -A=- B=-AB=-,- 练习P12 三、小结: 交集、并集的定义四、作业:课本 P13习题1、3 1-5 补充:设集合A = x | -4x2, B = x | -1x3, C = x |x0或x , 求ABC, ABC。 1.3 第二教时复习:交集、并集的定义、符号授课: 一、集合运算的几个性质:研究题 设全集 U = 1,2,3,4,5,6,7,8,A = 3,4,5 B = 4,7,8求:

10、(CU A)(CU B), (CU A)(CU B), CU(AB), CU (AB)若全集U, A,B是U的子集,探讨 (CU A)(CU B), (CU A)(CU B), CU(AB), CU (AB) 之间的关系.结合韦恩图 得出公式:(反演律)UAB(CUA)( CU B) = CU(AB)(CUA)( CUB) = CU(AB)另外几个性质:AA = A, A= , AB = BA,AA = A, A= A , AB = BA.(注意与实数性质类比)例8. 设 A = x | x2-x-6 = 0 B = x | x2+x-12 = 0,求 ;AB二、关于奇数集、偶数集的概念及一些

11、性质 例9. 已知A为奇数集,B为偶数集,Z为整数集,求AB,AZ,BZ,AB,AZ,BZ.练习 P13AB三、关于集合中元素的个数规定:有限集合A 的元素个数记作: card (A) 作图 观察、分析得:card (AB) card (A) + card (B) card (AB) = card (A) +card (B) -card (AB)五、作业: 课本 P14 6、7、8 1.3 第三教时例1如图(1) U是全集,A,B是U的两个子集,图中有四个用数字标出的区域,试填下表: 区域号 相应的集合 1CUACUB2 ACUB3 AB4CUAB集合 相应的区域号 A 2,3B 3,4U 1

12、,2,3,4AB 3 A 23B411U 图(1) 图(2)例2如图(2) U是全集,A,B,C是U的三个子集,图中有8个用数字标出的区域,试填下表: (见右半版)区域号8C67B4532A1 U相应的集合 1CUACUBCUC2ACUBCUC3ABCUC4CUABCUC5ACUBC6ABC 7CUABC8CUACUBC集合相应的区域号 A2,3,5,6B3,4,6,7C5,6,7,81,2,3,4,5,6,7,8AB2,3,4,5,6,7AC 2,3,5,6,7,8BC 3,4,5,6,7,8例3已知:A=(x,y)|y=x2+1,xR B=(x,y)| y=x+1,xR 求AB。例4. 设

13、集合.例5. 已知集合(1)判断B,C,D间的关系; (2)求AB.例6. 已知集合若.作业: 精析精练P15 智能达标训练集合 单元小结(2课时)教学目的: 小结、复习整单元的内容,使学生对有关的知识有全面系统的理解。一、复习: 1基本概念:集合的定义、元素、集合的分类、表示法、常见数集 2含同类元素的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子集、等集、真子集 3集合与集合间的运算关系:全集与补集、交集、并集4. 主要性质和运算律(1) 包含关系:(2) 等价关系:(3) 集合的运算律:交换律: 结合律: 分配律:.0-1律:等幂律:求补律:反演律:(CUA)( CU B) = CU(AB)(CUA)( CUB)

14、 = CU(AB) 5.有限集的元素个数定义:有限集A的元素的个数叫做集合A的基数,记为n(A). 规n( )=0.基本公式:UAB(3)二、例题及练习 1、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0 F; 0 N; F 0; 2 x|x-2=0;x|x2-5x+6=0 2,3; (0,1) (x,y)|y=x+1;x|x=4k,kZ y|y=2n,nZ; x|x=3k,kZ x|x=2k,kZ;x|x=a2-4a,aR y|y=b2+2b,bR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然后说出其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由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 (x=|x=2n+1,nN 无限集 注意“自然数”定义) 由所有小

15、于20的奇质数组成的集合;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第二象限的点组成的集合; 方程x2-x+1=0的实根组成的集合;( F 有限集 ) 所有周长等于10cm的三角形组成的集合; 3、已知集合A=x,x2,y2-1, B=0,|x|,y 且 A=B求x,y。4、求满足1 A1,2,3,4,5的所有集合A。5、设U=xN|x10, A=1,5,7,8, B=3,4,5,6,9, C=xN|02x-37 求:AB,AB,(CUA)(CUB), (CUA)(CUB),AC, CU(CB)(CUA)。6、设A=x|x=12m+28n,m、nZ, B=x|x=4k,kZ 求证:1。 8A 2。 A=B7、设 AB

16、=3, (CUA)B=4,6,8, A(CUB)=1,5, (CUA)(CUB)=xN*|x0与0(0”,则找“线”在x轴上方的区间;若不等式是“0. 例3 解不等式:(x-2)2(x-3)3(x+1)0(或0)的形式,转化为:例5 解不等式:.三、课堂练习:1.课本P21练习:3;2.解不等式.2解不等式:.四、作业1 解关于x的不等式:(x-x2+12)(x+a)0.2若不等式对于x取任何实数均成立,求k的取值范围. 1.5 第三课时(含参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复习引入:1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关系2一元一次、一元二次、高次、分式不等式得解法及注意事项 二、讲解新课:例1 解关于x的不等式:(

17、x-+12)(x+a)0.例2 若不等式对于x取任何实数均成立,求k的取值范围. 例3 已知关于x的二次不等式:a+(a-1)x+a-10的解集为R,求a的取值范围.例4 已知集合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练习:已知(-1) -(a-1)x-10 (k0)都成立,那么k的取值范围是 。3对于任意实数x,代数式 (54a)2(a1)x3的值恒为负值,求a的取值范围。4设、是关于方程 2(k 1)xk1=0的两个实根,求 y= 关于k的解析式,并求y的取值范围。1.5 第四课时(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1“零分布”)教学目的:1掌握用韦达定理解决含参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的基本方法2培养分类讨论、转化的能力,综

18、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勇于创新精神。教学重点:用韦达定理解“含参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韦达定理的正确使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韦达定理:方程()的二实根为、,则 二、讲解新课:例1 当m取什么实数时,方程4x2+(m-2)x+(m-5)=0分别有: 两个正根; 一正根和一负根;正根绝对值大于负根绝对值;两根都大于1.解 :设方程4+(m-2)x+(m-5)=0的两根为、若方程4+(m-2)x+(m-5)=0有两个正根,则需满足:(无解)此时m的集合是,即原方程不可能有两个正根.若方程4+(m-2)x+(m-5)=0有一正根

19、和一负根,则需满足:m5.此时m的取值范围是m5.若方程4+(m-2)x+(m-5)=0的正根绝对值大于负根绝对值,则需满足:m2.错解:若方程4+(m-2)x+(m-5)=0的两根都大于1,则正解:若方程4+(m-2)x+(m-5)=0的两根都大于1,则需满足: m.此时m的取值范围是,即原方程不可能两根都大于1.说明:解这类题要充分利用判别式和韦达定理.例2已知方程2(k+1)+4kx+3k-2=0有两个负实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解:要原方程有两个负实根,必须:.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k|-2k-1或k6. (2)3是15的约数.(3)0.2是整数. (4)3是12的约数吗?(5)x2. (

20、6)这是一棵大树. 命题的结构:主语连结词(判断词)宾语;通常主语为条件,连结词和宾语合为结论. 语句形式: 直言判断句和假言判断句.(把直言判断句改写成“若则”的形式) 大前提与小前提:例 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2.逻辑连接词问题2(续问题1) (7)10可以被2或5整除;(8)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9)0.5非整数。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3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简单命题: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复合命题构成形式的表示:常用小写拉丁字母p、q、r、s表示命题。如(7)构成的

21、形式是:p或q;(8)构成的形式是:p且q;(9)构成的形式是:非p. 例1:指出下列复合命题的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1)24既是8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2)李强是篮球运动员或跳高运动员;(3)平行线不相交 (非“平行线相交”) 例2 分别写出由下列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1) p:方程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q:方程x2+2x+1=0两根的绝对值相等.(2) p: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q: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三、课堂练习:课本P26,1、2,四、课时小结:(略) 五、课后作业:课本:P29

22、,习题1.6:1 、2.; 1.6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什么叫做命题?逻辑联结词是什么?什么叫做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二、讲授新课P非p真假假真1、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1)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例1:如果p表示“2是10的约数”,试判断非p的真假. p表示“32”,那么非p表示什么?并判断其真假结论非p复合命题判断真假的方法是:当p为真时,非p为假;当p为假时,非p为真。 (2)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例2:如果p表示“5是10的约数”;q表示“5是15的约数”;r表示“5是8的约数”;s表示“5是16的约数”。试写出且,且,且的复合命题,并判断其真假,然后归纳出其规律。结论如表二. (3)p或q形式的

23、复合命题pqp或q真真真真假真假真真假假假pqp且q真真真真假假假真假假假假例3:如果p表示“5是12的约数”;q表示“5是15的约数”;r表示“5是8的约数”;s表示“5是10的约数”,试写出,p或r,q或s,p或q的复合命题,并判断其真假,归纳其规律。结论如表三. (表二) (表三)上述三个表示命题的真假的表叫做真值表。2、运用举例例4:分别指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 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1)p:2+2=5;q:32;(2)p:9是质数;q:8是12的约数;(3)p:11,2;q:11,2;(4)p:0;q:=0。例5: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p或q”、“p

24、且q”、“ 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中,“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真的是( )A、p:3是偶数,q:4为奇数; B、p:3+2=6,q:53;C、p:aa,b,q:aa,b D、p:QR,q:N=Z三、课堂练习:课本P28,1、2 四、作业:课本P29,习题1.6,3、4;1.7四种命题(3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掌握命题形式的表示;理解四种命题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个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2理解反证法的基本原理;掌握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并能用反证法证明一些命题;教学重点:四种命题的概念;理解四种命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回顾什么

25、叫做命题的逆命题?二、讲授新课1、四种命题的概念阅读课本P2930,思考下列问题:(1)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定义分别是什么?(2)原命题的形式表示为“若p则q”,则其它三种命题的形式如何表示?如果原命题为:若p则q,则它的:逆命题为:若q则p,即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即得其逆命题;否命题为:若p则q,即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即得其否命题;逆否命题为:若q则p,即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则得其逆否命题.例 把下列三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负数的平方是正数;(3)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

26、方形.三、课堂练习:课本P31:1、2四、课时小结:五、课后作业:书面作业:P33,习题1.7,1、2;预习提纲:(1)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一个命题与其它三个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如何?1.7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什么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二、讲授新课1、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之间是互逆关系?(2)哪些之间是互否关系?(3)哪些之间是互为逆否关系?2、四种命题的真假之间的关系例1原命题:“若a=0,则ab=0.”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思考:原命题的否命题与它的逆命题之间

27、的真假关系如何?由上述讨论情况,归纳: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由上述归纳可知:两个互为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若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较困难时,可转化为判断其逆否命题的真假。例2设原命题是“当c0时,若ab,则acbc.”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分析:“当c0”是大前提,写其它命题时应保留,原命题的条件是ab,结论是acbc.三、课堂练习:课本P32,1、2四、课时小结五、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课本P33,3、4;预习:(课本P3233),预习提纲:反证法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1.7 第三课时一、复习回顾初中已学过反证法,什么叫做反证法?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引出矛盾,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二、讲授新课1、反证法证题的步骤共分三步:(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2)从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矛盾;(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