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甲师移之。”该材料反映了
A.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B.周初的分封制
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战国时兼并战争
2.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
A.广建诸侯藩国 B.区分血缘亲疏
C.保证法律执行 D.巩固分封秩序
3.下列关于王位世袭制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它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B.它是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之一
C.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D.王位只能父子相传
4.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地说明
A.秦始皇非常勤政 B. 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5.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是商王后代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6. 关于王位世袭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它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B.它是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之一
C.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D.王位只能父子相传
7.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8.“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9.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
A.神权色彩 B.血缘色彩 C.平等色彩 D.民主色彩
10.“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近年,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这种习俗源自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11.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
A.西周 B.秦 C.唐 D.清
12.西周时期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诸侯势力强大 B.周王室势力衰微
C.分封制趋于崩溃 D.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
13.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局面,瓦解了周朝的统治,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地位的变化 B.井田制的兴衰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生产关系的变化
14.下列是对右图铜权[注: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和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诏文]观察所得出的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这是全国通用的标准衡器
B.采用皇帝世系纪年法
C.反映了国内市场开始走向统一
D.权身诏文由太尉起草
15.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C.肯定了统一货币的制度 D.肯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
16.从“传贤”到“传子”,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A.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偶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C.不利于社会进步 D.在以后列朝列代没有被沿用
17.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18.中国古代有“齐人”、“鲁人”、“楚人”的称谓,这种表述源于下列哪一种政治制度
A. 禅让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19.秦朝时,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该制度
A.继承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B.强化了相权,削弱了皇权
C.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取消 D.使皇帝高高在上,独揽大权
20.2010年春节期间,教育部要求各级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拜年活动:一拜壮丽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中华民族重视血缘亲情的文化传统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21.“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22.下面是某学校高一年级同学对分封制、宗法制的认识,请你对此判断正误:①甲同学认为分封制是把包括镐京、洛邑在内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乙同学认为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一现象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分封制的瓦解 ③丙同学认为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④丁同学认为在周王室中周王正妻所生之子一定能够成为大宗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C.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D.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23.在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中,太尉一职仅是虚设其位,实际上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此职,主要是
A. 为了防止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B. 因缺乏担当此任的人才
C. 为了加强皇帝对军权的控制 D. 因为秦朝军事强大,无需任命太尉
24.下列能证明商朝存在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A.甲骨文 B.兵马俑 C.《封神榜》 D.《史记》
25.《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于杞。”又把子弟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由此可以看出西周推行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26.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2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28.武王的弟弟康叔,被周天子分封到卫国任国君,康叔( )
A.可以不去朝觐周王 B.可在卫国领地内征派赋役
C.不用随从周王去征战 D.不能建立自己的武装
29.下列对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②受封诸侯无独立性 ③分封使周的势力范围扩大 ④通过分封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30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妾一
C.大哥(25岁)
妾二
D.二哥(22岁)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礼记•礼运》是这样描述远古社会的状况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该书又对夏朝建立后的社会情况作了如下描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材料二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 特殊图书体 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富 ,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的。“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描述了哪一时期的哪一制度?(4分)“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了夏朝建立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4)
(2) 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民间重修“家谱”渊于西周哪一制度?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方面有何积极影响?(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6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10分)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6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