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编 号:B009B010
英文名称:Compendium of Chinese Neoteric & Modern History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责任教学单位:文法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研室
总 学 时:32
学 分:2
考核形式:考查
课程类别:通识通修课
修读方式:必修
教学目的: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中宣部和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在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对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新任务,是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提出的新要求。中宣部和教育部在《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设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讲 崛起与衰落
引言:中国遭遇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世界巨变:列强崛起
(一)思想解放 科学革命
(二)政治革命 制度创新
(三)工业革命 经济腾飞
(四)新科技新经济催生坚船利炮
二、康乾盛世:落日辉煌
(一)王朝的极致 奇异的悲歌
(二)固步自封 逆潮流而动
(三)浮华散尽 命运逆转
三、鸦片战争:大清国与西洋强国的首次碰撞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改朝换代的窠臼
(一)兴起和发展
(二)内讧与衰落
(三)最后的结局
(四)是非与功过
二、洋务运动:封建官僚自强的努力
(一)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
(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三)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三、从百日维新到清末新政:王朝自救的绝唱
(一)疾风骤雨的百日维新
(二)姗姗来迟的清末新政
(三)改良的道路行不通
第三讲 清朝覆亡与建立民国
一、追求共和:革命党人救国道路的探索与努力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二、走向民国:从武昌起义爆发到北京政府的建立
(一)武昌起义
(二)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方枘圆凿: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一)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根本原因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
第四讲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一、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的启蒙
(一)兴起原因
(二)代表人物
(三)主要内容
(四)历史评价
二、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的榜样
(一)十月革命简介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原因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途径
(三)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四)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论争
四、五四运动:思想与骨干的准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五四运动的概况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三)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五、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开天辟地大事变
(一)历史条件
(二)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
(三)历史特点
(四)重大意义
第五讲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走向联合:共产国际与国共合作
(一)走向联合的动机
(二)国共合作的实现
(三)国民革命的新局面
二、携手北伐:北洋军阀覆灭
(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二)北伐成功,全国统一
(三)国民革命中的共产党
三、合作破裂:国民党新军阀崛起
(一)国共分裂,大革命失败
(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三)国民革命的意义
第六讲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国民党表里不一:民主的招牌,专制的现实
(一)国民党政府“统一”全国
(二)国民党政府专制独裁统治
二、逼出来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一)党的早期领导:认识的片面和行动的偏差
(二)共产国际:“枪杆子”给了国民党
(三)痛定思痛: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
三、上山与进城:哪条道路适合中国
(一)中国革命走什么路,谁说了算
(二)挥之不去的“城市中心”情结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四、长征:不得已的选择,苦难的辉煌
(一)外国的月亮不比中国圆
(二)中国共产党自主选择自己的领袖
(三)克服分裂,奠基陕北
第七讲 从九·一八到抗战全面爆发
一、日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凶恶的敌人
(一)境遇相同 反应有别
(二)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日本侵华罪行
二、面临亡国灭种:全民族奋起抗战
(一)国共两党:摒弃恩仇,联手抗战
(二)民族败类:认贼作父,投敌叛国
第八讲 从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
一、共产党:坚持敌后,扬长避短,终成中流砥柱
(一)接受改编,红军确立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原则
(二)奔赴抗日前线,积极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
(三)坚持敌后作战,渐成抗日中流砥柱
二、战争中的理论沉思:从《论持久战》到《新民主主义论》
(一)《论持久战》:充满军事辩证法的鸿篇巨制
(二)《新民主主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典范
三、“坐大”还是抗敌主力:事实胜于雄辩,任由后人评说
(一)中共在抗战中的发展与壮大
(二)“坐大”还是抗敌主力
四、抗战胜利:代价沉重 意义深远
(一)抗战胜利的意义与基本经验
(二)抗战的代价与历史的反思
第九讲 国共和谈与决战
一、本性独裁:撕去和平伪装,国共内战再起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国内局势
(二)国民党的反共独裁方针
(三)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二、谁主沉浮:两种前途与命运的较量
(一)和平与民主VS战争与独裁
(二)国共双方的军事对决
(三)国共双方的较量
三、民主革命胜利: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峻的考验
第十讲 新中国两个三十年
一、前三十年:奠定基础 曲折发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严重曲折
二、后三十年:改革开放 继往开来
(一)中国经济的成熟与腾飞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关注未来:中国将要变成什么样的国家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机遇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挑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一、实践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本科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实践环节教学,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和把握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屈辱史、斗争史,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
二、实践教学内容
本门课程社会实践环节有大致以下内容,学生可以任选一项,4学时。
1.红色之旅。如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颐和园、圆明园、故宫、廊坊市文博馆、狼牙山、涉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柏坡等,写出观感体会,最好附上照片。
2.红色经典。教师推荐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红色经典纪录片或相关的经典名著。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观看一部红色经典纪录片或读一部红色经典著作。
3.采访调研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相关的纲要》相关的讲座,写听后感。
4.鼓励创新。一切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相关的创新形式,如:参加与本课程相关内容的讨论、辩论、知识竞赛和文艺表演等所能想到的各种相关形式,经尝试效果好的可逐渐推广人物,写采访感想,最好附上照片、采访记录等。以个人或者小组形式进行社会小调研,写不少于1000字的调研报告,最好附照片和问卷等佐证材料。或者听与《中国近现代史全校。
由于实践环节是课堂外进行,任课教师布置实践教学内容时,务必注意提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实践安全和高效进行。
三、成绩评定方法与标准
无论学生选择哪项实践内容,都需要提交一份书面作业如读书笔记、观后感、调研报告等作为该环节的主要评分依据,特殊情况可与任课教师沟通。实践环节成绩权重不少于平时成绩的50%。
学期总评=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总评30%(考勤及课堂表现50+实践50)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学时
小计
备注
理论
实践
1
第一讲 崛起与衰落
4
0
2
实 践 环 节 教 学 课 外 同 步 进 行
2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
0
4
3
第三讲 清朝覆亡与建立民国
2
0
2
4
第四讲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4
0
4
5
第五讲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2
0
2
6
第六讲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4
0
4
7
第七讲 从九·一八到抗战全面爆发
2
0
2
8
第八讲 从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
2
0
2
9
第九讲 国共和谈与决战
2
0
2
10
第十讲 新中国两个三十年
2
0
2
11
红色之旅等
4
4
合计
28
4
3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