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9加几》试题
1.填一填.
9+□=□ 9+□=□
2.算一算.
9+2= 9+8= 4+5=
9+7= 9+3= 9+6=
9+9= 9+1= 9+4=
3.移动9,分别加卡片上每个数.
9
0
1
2
3
4
5
6
7
8
9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4.看图填空.
5.填一填.
6.比一比.
7.试一试.
8.勤劳的小蚂蚁.
9.动脑筋.
□+○=16 □-△=3 △+4=10
参考答案
1.填一填.
9+3=12 9+5=14
2.算一算.
11,17,9,16,12,15,18,10,13
3.移动9,分别加卡片上每个数.
略
4.看图填空.
6+3=9(人) 9+5=14(只)
5.填一填.
略
6.比一比.
9+4<14 9+7>11 9+5=14
9+1<11 9+10<20 9+8>16
7.试一试.
略
8.勤劳的小蚂蚁.
略
9.动脑筋.
□=9 ○=7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