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
选择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1、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重已》记载:“使五尺竖子棬,(牛鼻环),而牛恣(听任)所以之。顺也。”这证明
A.牛被牵引从事劳动 B.牛被用作祭祀 C.牛的饲养水平有所提高 D.牛与人的和谐
2、《氾胜之书》中写道:“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草生,有雨泽,耕重蔺之。土甚轻者,以牛羊践之,如此则土强。”此耕作方法
A.提高了农业复种指数 B.反映了农牧业共同发展
C.说明牛耕技术已推广 D.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3、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特征的是
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C.均有无而通万物 D.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4、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
A.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B.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
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D.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
5、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6、明中叶起,松江“布被天下”的局面真正呈现出来,远销全国各地和海外。但是,江南的棉纺织行业却并未出现手工工场这种集中生产方式。究其原因,可能是
A.棉纺织业出现较晚技术不够成熟 B.小农家庭副业是棉纺织业的主体
C.棉纺织品易损耗不能够集中生产 D.棉花种植分散使集中生产成本高
7、景德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都。明万历年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主要表明
A.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私营手工业生产规模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被私营手工业超越 D.官营手工业生产逐渐走向商品生产化
8、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这主要是
A.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
C.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
9、《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
A.刺激消费,推动生产 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C.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
10、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
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 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
11、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B.江浙一带的农业转型
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12、“ 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 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苏州
13、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 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D.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
14、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15、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王朝更替频繁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农民起义的破坏 D. 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16、从西汉初年开始,汉政府常常把一些豪强和富人迁徙到长安诸陵。其主要是为了
A.扩大统治阶层,巩固统治 B.实现黄老思想,安抚人心
C.借用豪强和富人的经济力量 D.抑制豪强和富人的势力
17、“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朝贡贸易的弊端 B.外贸无利可图 C.倭寇日益猖獗 D.“海禁”政策
18、自1894年以后到1913年的二十年间,进口机纱加强了攻势,除印纱外,还有日纱,且国内近代纱厂兴起,产量已占进口纱的62.5%,这对棉农纺织户的自纺纱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以上现象说明
A.列强在华设厂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C.“纺织分离”体现传统经济解体 D.“男耕女织”模式受到内外夹击
19、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纺织业日益衰落,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手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部分手工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B.洋务运动中近代工业的崛起
C.自然经济解体的必然结果 D.西方对工业原料的需求扩大
20、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个近代化的军事工业,这里的“近代化”主要是指
A.生产资料 B.生产规模 C.产品流向 D.生产手段
21、19世纪60年代的福建,“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需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需购其修葺之料也”。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中国近代民用工业的兴起 B.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的束缚
C.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D.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
22. 到了15世纪,欧洲的商人和君主们越来越意识到,绕过穆斯林世界,开辟直接到达东方的商路,将大大增加香料和其它亚洲货物供应,带来巨额的利润。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由于
A.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 B.新式帆船与罗盘针的应用
C.欧洲人对财富的狂热追求 D.一大批优秀航海家的涌现
23.“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约四倍……(在这场运动中)获利最大的是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这场运动( )
A.引起了欧洲阶级关系的变动 B.使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C.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D.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4. 下图反映新航路开辟后,人口、动植物及贵金属的流动方向。按移民、黑奴、玉米、白银的流动方向,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A.①③②④ B.⑤②④③ C.②④③① D.①②⑤④
25.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是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欧洲
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
C.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欧洲
D.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
26. 《公司的力量》一书中如此表述:“在大航海时代带来的时代剧变中,人类数千年来建立在亲友、乡邻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商业组织,已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和资金。商业合作必须跨越血缘和地缘,超越人格和亲情……”,这段话反映了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
①商品种类增多 ②贸易范围扩大 ③贸易中心转移 ④经营方式转变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7. 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C.商贸中心发生转移,英国经济发展迅速 D.圈地运动不断扩展,英国农民收入增加
28. “他们在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打开了西下印度洋的门户的有利态势下,长驱直入,步步紧逼。1650年夺取好望角,1654年占领锡兰。当年的葡萄牙人由西向东蔓延而来,今日的他们由东往西席卷而去,控制马六甲海峡成为两个殖民帝国确立形成的终点和起点。”这里的“他们”指的应是
A.荷兰人 B.法国人 C.英国人 D.西班牙人
29. 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30. 17世纪英国商船上的水手都带着武器,此前典型的欧洲商船也都建造有可以架设火炮的平台,而荷兰人第一个建造出了一种仅能运送货物而不可装置火炮的商船,荷兰船几乎不装备武器。这样做
A.使荷兰最终无法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
B.是因为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打击了荷兰的海上优势
C.使荷兰每一次远航的风险增加,但造船成本和运费也降低,利润大
D.是因为荷兰国际关系处理得好,无海盗威胁,同时也降低了造船的成本
31. 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这说明
A.纺织业生产方式根本改变 B.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2. “可以这样说,除了用轧锟抽出粗纱的想法可算得上真正的创造外,1800年以前棉纺技术的发明基本上只是把几个世纪以来大家知道的纺车构件连成新的结构罢了。”这一论述旨在
A.突出技术发展的连续性 B.强调技术创新推动工业革命
C.体现技术革新的重要性 D.表明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33.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原是一个殖民商业垄断公司,代表英国控制着英国与印度、香港等殖民地的商贸关系,后在1874年解散。东印度公司的解散反映历史趋势是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
C.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盛行 D.电气时代取代蒸汽时代
34. 19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提出来崇敬生命、保护荒野,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等主张。在当时,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出于
A.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B.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C.对生物进化论的支持 D.遏制自然欲望的膨胀
35. 1772年,出于其工厂对动力的需求,博尔顿认识了瓦特。此后二人成为合伙人,博尔顿倾其精力和财力使瓦特的蒸汽机梦想成为现实,并在1775年通过国会将瓦特的专利保护从1769年延长到1799年。这本质上体现了( )
A.工业革命离不开经济利益的内在驱动 B.专利制度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发明推广
C.新技术的推广需要志同道合者的帮助 D.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工业动力的垄断
36. 20世纪初有学者评论:“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这位学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是( )
A.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C.新能源的利用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 D.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
37. 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其实质是
A.强调道德,使德国成为“文化摇篮” B.殖民扩张,使德国成为“世界霸主”
C.振兴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D.发展科技,使德国成为“知识大国”
38. 19世纪70年代,德国和美国的工业公司已经创立了各自的实验室,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科学家来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尤其是两国的化学公司,发展与大学的联系,为其研究工作提供资金。这反映了( )
A.科研的个体性和合作的必要性 B.研究的普遍性和工业的普及性
C.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D.资本的再生性和管理的科学性
39. 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为此提供支撑的是
A.蒸汽与煤炭 B.电力与蒸汽 C.电力与钢铁 D.煤炭与钢铁
40. 从19世纪后期起,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在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所有大型企业的新形式中,制造业无论是在资本构成、生产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这说明
A.垄断企业逐渐成为经济主要增长形式 B.手工工场生产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C.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了工业规模 D.制造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研究工作
41、阅读下列材料:(共19分)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尾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2分)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7分)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结果。(4分)
(4)材料四反映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4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21分)
材料一 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
材料二 拿破仑曾嘲笑英国是一个“小店主”的国家。然而,这个“小店主”用制造业和航海雇佣了整个世界,将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联成商品经济的巨手,当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之后,这只巨手只是轻轻一送,就把英国推进了一个新天新地。 ——《大国崛起·英国》
材料三 鸦片战争替英国商业开辟了中国市场。厦门地区在1845年即因洋布的输入而使“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浙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自从根据1842年的条约而开放中国市场以来,中国出产的丝茶向英国的输出额不断扩大。”
(1)你如何理解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不同,(4分)
(2)材料二中,“新天新地”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把英国推进“新天新地”的因素有哪些?(5分)
(3)材料三反映了鸦片战争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现象?据此概括指出英国殖民侵略的影响。(4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8分)
高一历史月考答案
答案:
1-5 ADBBC 6-10 BABAD 11-15 BCCBD
16-20 DDCDD 21-25 DCADD 26-30 BCACC
31-35 AACBA 36-40 BBCCA
41、(1)井田制。(2分)分封制(2分)
(2)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2分)生产力的发展。(2分)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苦难,社会动荡不安等(3分)
(3)针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现实,封建政府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如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或明朝政府绘制鱼鳞图册,按照人丁和田亩收税)。(2分)但是由于土地私有、买卖频繁,所以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2分)
(4)封建土地私有制高度发展。(2分)激化了阶级矛盾,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分)
42、(1)不同:前者是因为欧亚传统商路受阻,只是来自东方的商品涨价;后者因为从殖民地掠夺的金银大量流入,导致货币贬值,造成了物价的全面上涨。(4分)
(2)“新天新地”指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2分)
因素:工业革命开展;海外市场扩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3分)
(3)现象:家庭手工业受到冲击;农产品日益商品化。(2分)
影响:冲击被侵略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2分)
(4)它使世界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世界形成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8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