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宁夏育才中学勤行学区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题说明: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考场、考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芯笔或碳素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计分。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75分)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
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②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③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④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⑤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算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B.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C.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所以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C.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C.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刘矩,字叔方,沛国萧人也。叔父光,顺帝时为司徒。矩少有高节,以父叔辽未得仕进,遂绝州郡之命。太尉朱宠、太傅桓焉嘉其志义,故叔辽以此为诸公所辟,拜议郎,矩乃举孝廉。
稍迁雍丘令,以礼让化之,其无孝义者,皆感悟自革。民有争讼,矩常引之于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讼者感之,辄各罢去。其有路得遗者,皆推寻其主。在县四年,以母忧去官。
后太尉胡广举矩贤良方正,四迁为尚书令。矩性亮直,不能谐附贵势,以是失大将军梁冀意,出为常山相,以疾去官。时冀妻兄孙祉为沛相,矩惧为所害,不敢还乡里,乃投彭城友人家。岁余,冀意少悟,乃止。补从事中郎,复为尚书令,迁宗正、太常。
延熹四年,代黄琼为太尉。琼复为司空,矩与琼及司徒种暠同心辅政,号为贤相。时连有灾异,司隶校尉以劾三公。尚书朱穆上疏,称矩等良辅,及言殷汤、高宗不罪臣下之义。帝不省,竟以蛮夷反叛免。后复拜太中大夫。
灵帝初,代周景为太尉。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与州郡交通顺辞默谏多见省用复以日食免 因乞骸骨,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卷七十六》)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与州郡交通/顺辞默谏/多见省用/复以日食免/
B.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与州郡交/通顺辞默谏/多见省用/复以日食免/
C.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与州郡交/通顺辞默谏/多见省用/复以日食免/
D.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与州郡交通/顺辞默谏/多见省用/复以日食免/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孝廉,是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廉正的意思。
B.母忧,母亲去世。古代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
C.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D.乞骸骨,古时指人客死他乡,请求把遗骨归葬故乡。
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刘矩在任雍丘县令时,用礼教方式教化当地民众,效果卓越,民众有争论和诉讼的,刘矩经常把他们带到面前,亲自教导。
B.刘矩性格耿直,不阿谀奉承权贵,因此忤逆了大将军梁冀的心愿,被贬了官,后来又被大将军梁冀彻底撤了职。
C.刘矩与黄琼等三人一起辅政,天下屡屡发生灾祸,三人因此遭受弹劾,皇上也不省察,最终用蛮夷反叛的罪名罢免了刘矩。
D.刘矩少年就注重个人操守,做官后尽职尽责,颇有政绩,但最终还是因不与权贵交往,而被以莫须有的罪名罢官归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无孝义者,皆感悟自革。(5分)
(2)尚书朱穆上疏,称矩等良辅,及言殷汤、高宗不罪臣下之义。(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移居东村作①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注】①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
8、首联的“深”字概括了东村怎样的环境特点?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5分)
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10、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1分)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明星稀, 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描写田园生活傍晚归家,炊烟飘升的自然和谐之景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昔我往矣,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诗经·采薇》)
(6)《诗经·氓》中写女子婚后反思男子的爱情没有标准,男子感情一变再变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7)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①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②对于黄澄澄的稻谷而言,稻草在很多时候是长篇大作里的闲笔。在讲究生产进度的年代,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只有饱满的谷粒才能勾起农人对丰收的喜悦。
③ 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稻子的生长期长,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10月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④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⑤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⑥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成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而且,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它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
⑦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常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木板生硬少弹性,无法防寒保暖,乡人便用稻草铺垫。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温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
⑧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常感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选自2009年2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11、从全文看,稻草的“温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6分)
12、文章的第③段描写收获场景的文字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6分)
13、 在物质丰盈、生活愈来愈精致的年代,怀念温软的稻草表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文分析。(5分)
14、 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表现了怎样的“朴素”“真实”的“生活本质”。(8分)
第Ⅱ卷 语言文字运用题(7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题。(共15分)
1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B、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C、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D、芳菲菲其弥章。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网络之所以有无尽的吸引力,我想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隐藏你的身份,生活在一个虚幻迷离的世界里。
B、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配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C、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D、图书过度包装不仅让普通消费者的图书购买力大大下降,而且让奢靡浪费之风入侵文化领域,将真正的爱书之人拒之门外。
17、下列各句中划线处的成语使用全都错误的一组是( )3分
①教养是一个人处世时的一种敬重态度。教养的获得是不可一挥而就的,它是长期规训和自我修炼的结果。
②这十八个罗汉个个都只有拳头大小,十八个罗汉有的在念经,有的在敲木鱼,有的在打拳……它们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③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国务院绝不会发空头文件,为官也绝不能尸位素餐。
④在世界各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食物都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从史前时代至今,与食物有关的故事成为人类发展史的重要篇章。
⑤新学期伊始,教师要引导高一新生听好课、做好笔记、完成好课后作业,长此以往,定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⑥孔子激烈地批评那些整日聚在一起却百无聊赖、无所事事,而只是言不及义地卖弄小聪明的人,认为这些人难有所成。
A、 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⑤
18.我学区成立了许多学生社团,若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 ,分别送给锦年戏剧社,雅墨文学社和晨光摄影社,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②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A、 ②④⑤ B、⑤①④ C、②③④ D、⑤③②
19、下列文学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者《诗三百》,收录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多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与《书》 《礼》《易》《乐》,称为儒家“五经”。
B、《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是汉代诗歌由汉族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并出现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C、《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西汉时期的刘向辑录。收录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期间的《离骚》与《诗经》里的《国风》,并称“风骚”,后世用来泛称“文学”。
D、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这两首诗歌都是叙事长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和极高的艺术成就,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五、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个小孩,帮妈妈检查收回来的河蚌有没有坏的。妈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检查的方法是先从盆里拿出一个河蚌,然后用它一个个地敲击盆里其他河蚌。如果碰撞发出的声音是实的,则可以判断这个河蚌是鲜活的;如果声音是虚的,有点沙哑,就是坏了的河蚌。
遵照这个方法,孩子开始了鉴定工作。出乎意料的是,筛选以后,盆里居然所有的河蚌都是“坏”的。他端着那一大盆河蚌去找妈妈,妈妈很惊讶:“怎么会这样呢?”于是亲自动手检验,结果却恰恰相反:—盆里所有的河蚌都是好的,只有孩子抓在手里的那只河蚌是坏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2017学年上学期宁夏育才中学勤行学区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1、C (A.“巢父、许由是中国最早的隐士”说法不正确,文中只是说“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B.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不是由孔子的“道”发展来的。D.庄子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而不是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1. B (“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说法错误。)
3. C ( 此项有两处错误。第一处,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依据原文,“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效果,而非主观目的;第二处,“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表述错误。)
二、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4.A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住名词“矩、上公、名儒宿德、州郡”断句。断完之后再回归原文,判断是否正确。)
5.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D项“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从文本“因乞骸骨……卒于家”表述顺序可看出错误。)
6.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彻底撤职”理解错误,文本表述是刘矩先被贬官,其后自己“以疾去官”。)
7.(1)译文:那些不懂得孝道和仁义的人,都被感动醒悟而自我改正。(考查点:其,无,感悟,革)。
(2)译文:尚书朱穆向皇帝上书,称赞刘矩等人都是贤良的辅臣,又陈述殷汤、高宗不治罪臣下的高义。(考查点:称,良,辅,罪。)【第一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其”,那些;“无”,不;“感悟”,感动醒悟;“革”,改正。第二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称”,称赞;“良”,贤良;“辅”,动词作名词,辅臣;“罪”,名词作动词,治罪。】
【参考译文】
刘矩,字叔方。他是沛国(当时汉朝郡国并行,这是一个封国的名字)萧县人。他的叔父刘光,在汉顺帝时官拜司徒。刘矩少年有很高的节气,认为叔叔刘辽还没入仕,所以回绝州郡官员(让他入仕)的命令。太尉朱宠、太傅桓焉称赞他的心意、合宜的行为。这就是他的叔叔刘辽被诸公所征召的原因,(刘辽被)授给议郎的管职,刘矩这才(同意)被举为孝廉。
刘矩渐渐升迁为雍丘县令,他用礼教教化当地民众,那些不懂得孝道和仁义的人,都被感化而自我改正,民众有争执和诉讼的,刘矩经常把他们带到面前,当面训诫教导,刘矩认为怨恨愤怒这些事情可以忍受,没有必要去县衙告状,并让他们回去反省思考,那些诉讼的人都被他的做法感化,总是各自都放弃争执和诉讼回去了,有人在路上捡到东西,都会设法寻找失主,刘矩在雍丘县为官4年,后来因母亲去世而辞官回去。
后来太尉胡广推荐刘矩贤良方正,连续4次迁升为尚书令,刘矩性情光明耿直,不阿谀奉承权贵,因此悖逆了大将军梁冀的心愿,出京被贬出京城任常山相,刘矩因病而辞官,当时梁冀妻子的哥哥孙祉为沛国国相,刘矩怕被他迫害,不敢回故乡沛国,于是投奔彭城朋友家,过了一年多,梁冀对刘矩逐渐有所理解后,才停止迫害刘矩,刘矩被补授为从事中郎,后复官为尚书。又迁升为宗正、太常。
延熹4年,刘矩代替黄琼为太尉,黄琼复官担任司空,刘矩和黄琼、司徒种暠同心辅政,被人们称为贤相,这时天下接连有灾或异常的事发生,司隶校尉借此弹劾刘矩、黄琼和司徒种暠三人。尚书朱穆向皇帝上书,称颂刘矩等人都是贤良的辅臣,又陈述殷汤高宗不治罪臣下的高义,皇帝不省悟,最终用蛮夷反叛的罪名将刘矩罢免了,后来又再次授官刘矩为中大夫。
灵帝初,刘矩代替周景任太尉,刘矩又位居三公,他所举荐征召的人都是有名有德的大儒士,他不和周郡的官吏结交来往,进言多采用顺从词汇,暗含劝谏,大多被皇上明晓而采用,后再次因口食事情被免职,于是请求退休,死在家中。
8、 “深”字概括了东村幽僻、清静的环境特点。
首联下句“窟”字写出了东村地处青山深处,远离市镇,极其幽僻。颈联以“鸟不住啼”反衬东村的幽静;以“花多晚发”写地之偏僻。全诗处处体现出一种清幽的意境。第四用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这样层层推进,多角度,多侧面地将村“幽”非常全面,非常深入地表现了出来。在这“幽”当中,自然也就隐含着“静”,但还不够,诗人又用了反衬法,以“春山一路鸟空啼”式的写法把“静”更彻底地表现出来。
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欣赏,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
①首联写避地东村,“避”字点明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生活的主动回归。②颔联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诗人仍感满足。③颈联表现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④尾联写出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10、 (1)谣诼谓余以善淫(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3)乌鹊南飞
(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5)杨柳依依,雨雪霏霏(6)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7)长路漫浩浩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11、①稻草的金黄色彩能带给村人丰收的喜悦;②稻草是鸟雀柔软、温暖的巢;③稻草是孩子们的乐园:④稻草是耕牛的食粮。⑤稻草日常用途广泛。⑥稻草能防寒保暖,安抚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一点2分,两点3分,四点或以上即可得6分)
12、①内容上,描写故乡的美丽画面,以收割情景表现乡村生活的热闹、丰富和诗意。(3分)②结构上,为后文续写稻草的种种温软作映衬铺垫。(3分)
13、①对朴实、自然的生活的向往。②对宁静、温馨、充实的乡村精神的留恋。③对像稻草一样根植于土地又全身心奉献给土地的父辈们的感激和怀念。(1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14、文章选取稻草、草帽、锄、镐等大量、具体、典型的农村生活物品,(2分)描绘了充满着土地与阳光气息,有着劳动的喧嚣、丰收的色彩、孩子的欢笑和农人平和的生活场景,(3分)表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简单、朴素和农人的自然朴实。(3分)
四、15、C (A项 “颠”通“巅”;B项“莫”通“暮”;D项,“章”通“彰”)
16、D (A项,“之所以”与“主要原因在于”句式杂糅;B项中“导游地图”不属于工艺品范畴,分类不当;C项中“提高特色”搭配不当,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后加体系,成分残缺)
17、B (①中“一挥而就”指书法诗文才思高妙。②中“惟妙惟肖”指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④中“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其声势;使事态扩大。贬义词⑤“长此以往”指指时间久了会有不好的结果。与“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合
18、D
⑤句意思与表演相关,符合话剧社;排除AC选项;③妙句,毫端关涉文字,符合文学社;②句中“留住”符合摄影特点。
19、 A 五经为《诗》《书》《礼》《易》《春秋》,不是《乐》,《诗》《书》《礼》《易》《春秋》《乐》合起来成为“六艺”
五、 作文。
20、 材料
立意围绕“判断或者评价事物(情)应该注意标准”
文体要求是议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