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78451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准旗世纪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选择题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3.此套试题有较大难度,同学们务必要仔细审题,认真作答。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60分)1.古人认为“王”字三横画代表天道、地道、人道,一竖代表能同时通达三者。也就是说,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王,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往也”。下列关于“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夏启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B.在“皇帝”出现之前,“王”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C.反映了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D.神权对立于王权 2、钱穆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

2、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个大变动”,到了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又“有一个大变动”。下列选项不能支撑钱穆史论的是()A秦汉正式有统一的中央政府,并建立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B秦汉相权多由一人掌握,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掌于不同的部门C汉代选官为选举、首重门第标准,唐代选官为考试、打破门第限制D汉、唐、宋时期皇权与相权是划分的,明代立国后不久即废止宰相3、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血缘国家到地域

3、国家的转变C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4、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5、正在热播的芈月传讲述战国晚期,楚国公主芈姝与其同父异母的妹妹芈月嫁给秦惠王为后

4、为妃惠王死后,芈姝儿子武王即位,武王死后,芈妹准备立幼子继位芈月却依靠弟弟、将军魏冉等人支持拥立自己的儿子为昭襄王这表明( )A秦国宗法制较早的崩溃 B秦楚不受礼制约束C王位交接受多因素影响 D秦国初具皇帝制度6、 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7、东汉

5、时期“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举荐人与被举荐人在政治上建立君臣关系,在私人感情上建立父子关系,被推荐的人如果对荐主不表现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负义,将为士人所不齿。这种现象 ( )A.为士人入仕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B.放宽了对士人入仕年龄的限制C.反映了选官中浓厚的儒学伦理观 D.使伦理关系成为官员联系的纽带8、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宋朝,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清朝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护膝。以上礼仪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封建纲常礼教的

6、强化 B封建官员成为皇帝的奴仆C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D中央集权制的加强9.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你认为导致战胜国“不满意”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赔款太少 B.外国商品滞销C.清政府实际上仍在闭关锁国 D.外国资本不能输入10、下列有关辛丑条约及其影响的评述,正确的是( )赔偿数额居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之首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使中国北方国防门户大开A B C D11、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9

7、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大总统誓词的照片 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A.B.C.D.12、甲午战争中,各地人民“同申义愤,愿做前驱”,“壮夫老幼,死战不降”。就在日军占领威海卫那年,一姚姓夫妇生下一子,取名“姚破虏”,取“要破虏”之意,寄托了人民抗日的决心和勇气。这位“姚破虏”的生肖应该是属 ( )A.蛇 B.马 C.羊 D.猴13“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

8、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 )A. 爱国与保守 B.反帝与反封建 C. “灭洋”与“扶清” D.正义与非正义14、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不同之处是 ( )实行相同的抗战路线?动员组织民众抗战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进行了积极的抵抗A. B. C. D.15、2008年上映的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了:一次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此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华北事变后的华北地区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的

9、西北地区 D七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16、东史郎日记(日)记载:“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个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是道听途说的,不符合事实 B可供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情况使用C真实反映了淞沪会战的惨烈场景 D说明中国开始进入抗日战争时期17、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抱定什么任务。他们没有提出什么口号。他们所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有当权者的惊惶还更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似乎就在于用奇形怪状的破坏,用全无建设工作萌芽的破坏来和保守派的腐化

10、相对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社会改革方案B中国社会没有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社会力量C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错失战略发展机遇期D太平天国集团的内部争斗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18、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C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19、民国初年,梁

11、启超认为辛亥革命是“易数千年之帝制共和,其造端之宏大,非一姓之兴亡所能拟也。”1921年梁启超表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梁启超 ( )A对辛亥革命从颂扬到完全否定 B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C从注重政治变革到只看重文化变革 D对辛亥革命的批判和深刻反思20、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 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

12、俗21、 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 B.民主取代专制是世界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22、 五四运动发生,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 ( )A救亡图存成为潮流 B爱国方式不容质疑C知识分子置身事外 D国家贫弱外交受挫23、抗日战争时期,有人分析共产党军队的作战方

13、针时说:“今日红军(指改编成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但这种拿手好戏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这段话的含义是( )A污蔑八路军和新四军借抗战之机壮大自己的实力B指明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的战略战术原则C在大反攻阶段限制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作战行动D贬低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的作用24、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14、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25、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A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C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2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排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五四”精神 “延安”精神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A B C D27、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

15、村的时期”,这意味着 (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C.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D.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28、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B.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C.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D.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29、从建国初期国家机关的职权设置来看,虽然在共同纲领和宪法中分别规定了中央人民政府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立法权的拥有者,但是拥有

16、行政权的政务院及其之后的国务院所制定的规范及规范性法律文件占建国初期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数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承担了国家绝大部分的立法任务。这主要表明建国初期 ( )A. 共同纲领和宪法至高无上 B. 民主法律的制定与执行还不完善C. 人民政府的职能得到逐步完善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30、1954年1月15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在电报里开列了10种中外各类宪法的书目,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的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 (一)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二)1918年苏俄宪法;(三)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四)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 年曹锟宪

17、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五)法国1946年宪法。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订 ( )A.主要受苏联宪法的影响 B.以资本主义宪法为反面材料 C.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 D.具有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绝密启用前准旗世纪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答题纸二、材料题(共3大题,40分)31、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战国时代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

18、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材料二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材料三明代有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就是官僚体制。中国的官僚体制是一种文明,中国的官僚制度,毛病当然是有,但本身能进行这么高级的运作,使得

19、国家保持这样的状态,很了不起。中国现代国际研究院宿景祥材料四要把政权的强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兴衰区分开来。明朝政权衰败的时候,恰恰是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我概括明朝到清朝这个大变革有两句话,叫做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毛佩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4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6分)(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明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变化是什么?谈谈你对材料四中“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的理解,指出

20、“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的主导因素。(4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1)太平天国运动以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目标。结合天京事变的原因和天朝田亩制度,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2分)(2)请按示例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示例:建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答出两条即可)(4分)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

21、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克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陈独秀偶像破坏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3)据以上材料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找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

22、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4)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2分)(5)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4分)33. 阅读下列材料法治社会逐步取代人治社会,是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昏庸暴君,无法

23、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思想的特点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2分)(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