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石柱中学高2019级高一(上)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 )
A.皇帝宝座 B.祖先牌位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2.《左传》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则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有 ( )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科举制 ④郡县制
A.① ④ B.① ② C.① ③ D.③ ④
3.《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 )
A.诸侯争霸 B.武王克商 C.王室衰微 D.平王东迁
4. 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的( )
A.生产工具的差异 B.政治制度的差异
C.社会观念的差异 D.经济形态的差异
5.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到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表述符合其特征的是( )
A.由“公天下’’到“家天下” B.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C.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 D.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6.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B. 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
7.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8.自秦汉以来,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便出现了专门的监察机构。下列属于宋太祖赵匡胤时设置的监察官的是 ( )
A.通判 B.御史大夫 C.刺史 D.按察司
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D、修筑长城
10.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秦朝统一后实行无为而治政策
B.司马迁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C.秦朝最早实施了影响久远的地方行政制度
D.司马迁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11.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这一制度是指( )
A. 郡县制 B. 科举制 C. 察举制 D. 行省制
12.《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使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被杀的只身逃回汴京。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
A.军政 B.民政 C.行政 D.财政
13.唐朝中期,政府要在某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选拔人才。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吏部
14.“(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15.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部)之职掌,终以取祸。”下列观点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明代阁臣是位高权重的丞相B.明代阁臣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C.明代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D.阁臣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16.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 ②强化了君主专制 ③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17、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18.某人为了让弟弟顺利取得任官的机会,故意在分家时,将优厚的部分归于自己,让弟弟取得贫瘠的土地。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能让”,推荐这位弟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这个故事里的选官制度最可能出现在哪个朝代( )
A.秦朝 B.两汉 C.魏晋南北朝 D.唐宋
19.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20.《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可见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参与国是,地位逐步提高
C.凌驾于六部之上,正式统率六部 D. 掌有决策权,日益威胁皇权
21.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分封制的破坏 B.已经进入战国时期
C.郡县制的出现 D.出现了大一统局面
22.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记载梭伦的诗歌:“我使许多流落外邦的雅典人返回他们为神所保佑的祖国……对那些留在家乡遭受奴役之耻,在主人面前总是因害怕而发抖的人,我也使他们获得了自由。”取得以上效果的梭伦改革的措施是( )
① 推行财产等级制度 ② 废除债奴制
③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④ 实行陶片放逐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 )
① 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② 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③ 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 ④ 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4.在伯利克里的民主改革中,最有利于平民参与政治的措施是 ( )
A.废除债务奴隶
B.将全国划分为十个地区部落
C.创立“陶片放逐法”
D.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公职,并发放津贴
25.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公元前6~5世纪中国、希腊政治发展的特点分别是 ( )
A.从诸侯国家走向统一∕建立起民主政治
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C.官僚政治趋于完备∕确立三权分立机制
D.专制皇权正式确立∕居民参与公民政治
二、主观题
26.(25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的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6分)
(2) 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人变动”的原因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回答宋把相权那归自己的措施?(3分)
(3) 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6分)
(4)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6分)
历史答案
B B C B D C B A B D
B A C C B A C B B B
A A A D A
(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
(2)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清朝设军机处使得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4)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能有效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大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