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尝试天津市津华中学 郑家慧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的素质应该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自身所具有的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并在其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内在的、潜在的能力。它是在先天禀赋资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历史学科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教材中不计其数的历史人物,层出不穷的历史事件,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反映出历史的多样性,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最丰富的材料;社会形态的更替变化,国家民族的兴起衰落,朝代政权的迭次更换,反映了历史的连续性,又为素质教育展示了最广阔的天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认识人类社会变迁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史为鉴”“鉴古而知今”,反映出历史的特殊性,更为德育教育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其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高中历史教师,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面对新时代、新教材、新观念、新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更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初步形成了在深刻领会历史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把让学生掌握最佳知识结构做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培养最佳能力结构做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做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进行课堂教学的
3、微观设计的教学思路。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是课堂教学微观设计的主要因素和前提条件。只有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历史教学的针对性,才能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使教学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我在课堂教学中,首先确定如下目标:1、确定知识目标: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每一章知识的基本结构。它即可以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整体化,以期帮助学生形成全面扎实的基本功,又可以完整地把握历史发展线索,为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各种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知识目标的落实是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质的有效途径。2、确定德育目标:主
4、要是通过对教材每一章节具体内容的分析,吸收当今世界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最新成果,来确定学生对所涉及问题的认识程度。它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又要针对当前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学生自身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把握其深度和广度。由此可见,认识目标的落实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重要环节。3、确定能力目标: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现象和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的对比,培养学生善于从相互联系、发展变化中,观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
5、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能力目标的确定,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由此可见,能力目标的实施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方案。二、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的设计,是启发学生,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师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规划。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自学导读式,把每一目编制成若干问题,形成自学提纲,经过学生讨论、师生对话等分析式教学方法,运用计算机软件和幻灯投影等教学工具,力争突出新旧知识的相关性、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史论结合的认知规律性和思维能力的创造性。通过有机的德育渗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
6、质。下面仅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节的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为例,做一简单介绍。在导入新课时,例如:在分析世界历史下册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时,首先通过导读思考题让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然后教师再以对话的方式引伸诱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特别是在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影响时,教师首先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学生自然引出列宁的话来回答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大小字讨论教材上的思考题,使学生的个性和天赋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经过充分讨论,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作用认识的比较充分,教师在总结学生的基本观点的同时,及时进行德育渗透:“实践证明
7、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个理论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可值得借鉴的经验吗?”学生立刻产生联想,各抒己见,有的还提出地邓小平的“特色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否来源于此?对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发散思维,教师马上加以肯定和鼓励,并进一步引深诱导:邓小平的“特色理论”是继承捍卫了马列主义理论,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等等。这样不仅突出了史论结合的规律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三、考
8、查教学效果考查学生对教学目标掌握的效果,关键在于课后练习题的设计。它不仅仅是对学生识记能力的检测,而且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训练和提高过程。高中学生的思维也是存在差别的,因此教师在练习题的设计时,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提前量,设计出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题,再次激发学生的思维余波,及时得到信息反馈。一般我采用幻灯或计算机软件,每节课设计几道难度不同的选择题,让学生在课上抢答。对起点低、梯度小的问题叫“差生”回答,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历史的信心,逐步消除畏难情绪。对梯度较大、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叫“优生”回答,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拓宽他们的思
9、维广度和深度,引导他们求异创新,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勇于竞争、敢于拼搏的人格品质。对课后练习题的处理,除了按常规独立完成补充教材的练习外,我还分阶段适当地让一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进行专题评述,撰写成小论文,在校级历史学社办的刊物上发表。有时让他们自己设计图表,整理知识结构,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在他们的带动下,不仅使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有了显著提高,还可以使这些“优生”形成勇于探究科学知识的人格特征。对单元或专题的训练,我曾尝试在教师讲清出题类型和能力要求后,让学生分小组自己出题,教师归纳后让学生进行自测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导向正确、设计合理的专题训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自觉议论,各抒己见;能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探究,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能够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知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从而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总之,学生的素质教育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由一个比较长的培养和训练期,绝非一年半载所能奏效的,必须从高一开始,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历史教学改革环境,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