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论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生僻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字、异体字;掌握文中重点词语;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今译;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变化等古汉语语法现象。2领会本文“导养得理”可获长寿的观点,了解修性保神和服食养生结合的养生方法。教授方法教师讲授为主,讨论式为辅。教授学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生僻字蠲 悖 蕞 畎 浍 赊 豚 醇 二、繁体字識 靈 憂 傷 術 幾 專 難 僅 敵 獲 遠 懷 驗 喪 處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1、较( )而论之。2、终朝未餐,则嚣( )然思食。3、虽终归于燋( )烂。4、爱憎不棲( )于情。1、 蝨( )处头而黑。2、 声色是躭( )。3、 是由( )
2、桓侯抱将死之疾。4、 劳而未验,志以( )厌衰。9、攻之者非一塗( )。10、绥以五絃( )。四、重点词词1、目(见) 2、较(而) 3、涣然 4、流离 5、嚣(然) 6、衔(哀) 7、殷(忧) 8、醇醴 9、赫然 10、植(发) 11、偏(有) 12、(不可)诬 13、(不)棲 14、(神)须 15、(相)亲 16、(之)价 17、蠲(忿) 18、(声色是)躭 19、玄黄 20、蕞尔 21、(一)塗 22、自用 23、持生 24、闷若 25、(无)端 26、一切 27、自力 28、畎浍 29、尾闾 30、交(赊) 31、(交)赊 32、应(远) 33、悠悠 34、累心 35、醇泊 36、旷(
3、然) 37、寂(然) 38、晞(以) 39、绥(以) 40、遗生五、指出语法现象1、 夫神仙虽不目见。2、 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六、今译1、 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躭,目惑玄黄,耳务淫哇。2、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3、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 4、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七、阅读 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爲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
4、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故養性者不但餌藥餐霞其在兼於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故夫子曰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此則道德之祜也豈假服餌而祈遐年哉聖人所以藥餌者以救過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歷年而不修一行纏屙沒齒終無悔心此其所以岐和長逝彭跗永歸良有以也嵇康曰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爲一難喜怒不除爲二難聲色不去爲三難滋味不絕爲四難神慮精散爲五難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不迥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然或有服膺仁義無甚泰之累者抑亦其亞歟(節選自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要求: 1、给上文标点 2、注释文中加横
5、线的词语 3、今译文中加横线的句【正文译文】【原文】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今译】社会上有人认为长生能通过学习获得,不老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有人说:最长的寿命是一百二十岁 ,从古到今一样,超过这个岁数,没有不是虚假的。这两种说法都是违背实情,让我粗略论述一下这个问题。神仙虽然没有亲眼看见,但文献的记载,古代史书中的传述,明白地
6、记述了这件事,神仙的存在是肯定的了。似乎他们接受到异常的天赋,禀承于自然,并不是通过长期学习能达到的。至于养生得法,而享有性命的极限,最长能达到一千多岁,短则几百年,这是可能达到的。而社会上的人都不明白,所以没有人达到这个极限的。【原文】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于焦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
7、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 ,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棲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今译】根据什么这么说呢?吃药发汗,有时发不出来;而惭愧之情一旦聚集,就大汗淋漓。一个人早晨没吃饭,腹中空虚饿得想吃;而曾子因丧母内心哀痛,七天不感到饥饿。半夜坐着,就昏迷欲睡;内怀有深忧,就一宿不睡。用坚硬的梳子来整理头发,浓烈的酒仅能使面部红润,只不过刚刚达到这个效果;勇士发怒,就完全不同了,能竖起头发顶起帽
8、子。根据这个来说,精神对于身体,象国家有君主一样。 精神在体内躁动不安,在外部就受到伤害,象君主在上面昏庸无道,下面国家就会发生乱子。 在商汤时代种庄稼,那些灌溉过一次的庄稼苗,即使最后还要枯死,一定是经过一次灌溉的庄稼苗最后枯死。这样看来一次灌溉的好处确实不能轻视。而社会上经常有人说一次发怒不会伤害生机,一次哀痛不会影响健康,轻视而糟踏自己,这象不认识一次灌溉的好处,而企望从干旱的禾苗中获得好收成。所以有见识的君子懂得形体依靠精神而挺立,精神凭依形体而存在,明白人的生机容易受到破坏,知道一次过失能损害健康。所以修养性情用来保养元神,安定心志用来健全体魄,爱憎不在感情上久留,忧喜不在意念中长存
9、,宁静淡泊没有感情冲动,身体气血和谐平衡;又坚持呼吸吐纳,服丹药养身,使形体精神紧密结合,身体表里都健康。【原文】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余斛。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效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
10、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煮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今译】普通的种田法,一亩地收获十斛,就把它叫良田,这是社会上一致的看法。不知区种法能有一百余斛的收成。土地、种子相同,由于种植管理不同,收成相差悬殊。说经商没有十倍的利钱,农夫没有收百斛的希望,这是墨守常规不通变化的看法。常吃黑大豆会使人体沉重,吃白榆使人爱睡,合欢花使人消除忿怒,萱草使人忘记忧愁,这是人们都知道的事情。荤辛会伤害人的眼睛,河豚鱼不能作营养品,是一般世人都懂得的。虱生在头发中而变黑,麝吃
11、柏叶产麝香,山里人的颈部易长瘿病,牙齿处在山西而变黄。由此推论,大凡吃进的东西,薰陶情志, 浸染身体,产生的效果没有不与食品的气味相关联的。难道食物的蒸染只会使身体加重,而不能使身体变得轻健,只会伤害眼睛而不能使它明亮,食物薰染牙齿,只会使它变黄而不能使牙齿坚固,柏树芬芳之气,只会使动物产生香味而不能使人延年益寿吗?所以神农说:“上品药延长寿命,中品药调养情志”,确实懂得生命的维护调理,要依靠后天辅助滋养而达到目的。而社会上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眼里只见五谷,一味迷恋声色,两眼被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弄得昏眩迷惑,耳朵偏爱听那靡靡之音。美味煎熬他们的脏腑,烈酒侵蚀他们的肠胃,芳香的气味腐朽他们的骨髓
12、,喜怒伤害他们的正气,思虑消耗他们的精神,哀痛损害他们的纯和。对于渺小的身躯,伤害的途径不只一个,容易衰竭的身体,而从内外受到攻击。人的身体不是木石,难道能长久存在下去吗?【原文】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
13、,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愿,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今译】那些特别刚愎自用的人,饮食不能节制,而发生各种
14、疾病;贪恋女色不知厌倦,而精力衰竭;受到风寒侵袭,遭到各种毒邪伤害,在各种因素的摧残下活了半辈子就死亡。人们都知道嘲笑惋惜,说他们不善于养生。至于养生失当,对产生疾病的细微因素不留神,累积起来形成损伤,累积损伤造成正气衰惫,从衰惫到头发变白,从变白到身体衰老,从衰老到命终,浑浑噩噩世代相沿而没有尽头。中等才智以下的人,把这称作自然规律。即使稍微觉醒,却都在得病时感叹悔恨,而不知道在病没发生之前预防各种险情。这象齐桓侯抱着将要致死的疾病,而恼怒扁鹊的先见之明,把感觉病痛的时候,当成患病的开始。病害在隐微中形成,而在显著时才抢救,所以有徒劳无功的治疗;在芸芸众生中随波逐流,所以只有短暂的寿命。仰观
15、王侯卿相,俯察士农工商,无不是这样。拿多数人都一样来自我辩解,用所有人都相同来自我安慰,就说天地间的事理,全都这样罢了。即使听说养生的方法,却凭个人经验去判断,认为没有那么回事;其次,又将信将疑,做做停停 ,虽然多少有点效果,却没人懂得养生的道理和方法;又其次,自己花钱服用药物,半年一年之后,感到麻烦又不见效果,思想上已经厌倦衰退,半途而废。有的人养生受益微小,如田间的涓涓细水,而伤身致害大得象河流入海处的滔滔洪流,却要想坐等养生的明显效果;有的人压抑感情,强忍欲望,割舍荣华富贵的愿望,而嗜好的东西经常在眼前引诱,希望达到的长寿却在几十年以后,又唯恐眼前的享受和未来的长寿两个都失掉,内心怀有犹
16、豫,矛盾交争,物质利欲在外引诱,眼前利益和长远养生效应相互矛盾,就这样又导致了养生的失败。最高级的微妙事物,只能通过理性来掌握,很难通过直观识别。譬如豫章这两种树长了七年,然后才能分辨清楚它们的区别。如果带着急功求利的浮躁心理,涉足于清心寡欲的境界,意在速成而进程缓慢,企望近期成功而效应遥远,所以没有人能坚持到底。芸芸众生既然由于没见到养生的成效而不加探求,而探求养生的人因不专心致志丧失了成功的机会,片面依赖一种方法的人,因不全面养生而没能成功,追求邪术的人,因搞左道旁门自我沉溺在其中。大凡象这几种人,要想获得长生不老,万人之中没有一个能成功的。【原文】善养生者则不然也,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
17、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今译】善于养生的人就不同了,心地清静,行动安和,少有私情欲望。知道名利地位败伤德性,所以轻视名利不去追求,并不是心中贪求而勉强禁止;认识美味损害生命,所以舍弃而不顾惜,并不是心中贪恋而硬要克制。身外之物因为能使身心受害而不存留于心中,精气元神由于淳厚淡泊而独自占据了灵魂。心境开阔没有忧患,从容安静没有思虑。又抱定纯一之道意守丹田,用冲和之气调养自己,气机和谐顺畅,一天天地接近,与宇宙顺畅永恒,合而为一 。然后用灵芝熏蒸肌体,用甘美的泉水滋润脏腑,用和暖的朝阳沐浴身体,用和谐的乐曲安适精神,清静无为,怡然自得,身体轻健,心境高远,忘却欢乐而后感到愉快,摆脱生命的牵挂而后身体长存。象这样坚持下去,大概可以同羡门寿命相等,与王乔争比寿命的长短,凭什么说没有养生而延年益寿这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