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2779031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3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摘 要1Abstract3第1章 前 言11.1研究背景11.2 研究的意义2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1.3.1 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21.3.2研究中的难题21.3.3 采用的研究方法21. 4本文的特色和不足3第2章 承接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综述42.1 产业转移的内涵42.2产业转移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42.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42.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52.3产业转移的类型62.4 产业转移概念与相关概念的区别72.4.1 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的区别72.4.2 产业转移与跨区域投资的区别72.5 产业转移的动因及一般规律分析72.5.1 产业转移的

2、动因分析72.5.2 产业转移一般规律分析8第3章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分析103.1 中部地区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现状103.1.1 中部各省经济发展概况103.1.2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13.1.3 近年来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情况123.2 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3第4章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可行性分析194.1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194.1.1 承接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的积极影响194.1.2承接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的消极影响194.2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分析194.2.1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必然性194.2.2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外部

3、有利因素204.2.3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内部有利因素22第5章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和对策255.1 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255.1.1承接产业转移目标255.1.2 承接产业转移路径255.2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策275.3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选择315.3.1 重点行业选择315.3.2 重点承接区域31第6章 研究结论336.1 研究结论33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33致谢35参考文献3639摘 要产业总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形成和发展的。在特定是空间和时间内的产业时空结构布局是否合理,对这个地区的资源配置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若布局合理则有利于改地区各项生产要素发

4、挥出禀赋优势,形成合理的优势产业,优化其自身经济发展;反之则会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效应。产业转移就是区域间投资与贸易活动一项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情况条件变化而在空间和时间上流动的动态过程。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凭借着区位和政策优势承接了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来的产业,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及沿海的一些地区陆续出现了资源匮乏、市场饱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投资回报率下降等诸多问题,东部及沿海地区已经开始面临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将产业向更低梯度的地区进行转移。内陆的湖南、湖北、安徽、山西、河南、江西六省在区域划分上属于我国中部地区。该地区是我国经济

5、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拥有传统的优势经济和较强的经济基础,劳动力价格低廉,交通运输便利,物产资源丰富。抓住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顺利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的转移产业,不仅可以带动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充分就业,还可以促进中部地区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等,进而促进中部地区产业升级,同时这也是实现我国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关键。研究怎样有效的遏制目前我国地区间产业结构存在的矛盾,研究产业转移对于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的影响及探讨中部六省如何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整个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前人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优势和不足

6、进行了比较分析,尝试着从产业转移的内涵、特征、原理和效益上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相应的对策。本文共分前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合的论述,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分,对产业转移的特点、动因及一般规律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首先对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问题与产业转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接着分析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可行性。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首先提出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接着提出了承接转移对策,最后从重点承接行业和地区两方面提出了建议。关键词: 中部地区 承接 产业转移 Abst

7、ractThe industry always forms and develops in certain spaces and times. Whether th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of industry in special places or times is reasonable, will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ffect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of the area. If th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is reasonable, it will cond

8、ucive to exert the element of the industrial, and form competitive industries, realizes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therwise it will give a negative effec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The industry transfer is a dynamic process base on the changes of the demand and supply situation in t

9、he market.In the 80s of last century, the eastern and some coastal areas in our country went ahead in introducing foreign capital opening-up policy. Industries transferred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or areas greatly promoted these areas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duction

10、costs such as water, electricity, land, and labor begin to increase in eastern and some coastal areas of our country. These areas in high economic grade need to transfer some industries which no longer own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some lower economic grade areas.By the regional division, the Hunan,

11、 Hubei, Anhui, Shanxi, Henan, Jiangxi six provinces belongs to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This area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rea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t has strong basis for economic and traditional economic advantages. In this area, the labor is cheap, the transportation is conv

12、enient,and be rich in the resources . If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to seize this opportunity to successfully undertake the transfer of industry, not only can lea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 local employment of surplus labor, but also achieve their own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the optimization

13、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undertake the transfer of industry in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to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aim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force on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on the basis of sc

14、holars research on transfer of industry, analyzes the transfer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ndustry, and tries to find out transfer of industrys inner meaning, features and effect, and then offer some suggestions. This article falls into three parts:Part one is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th

15、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meaning, the methodology, and something inadequate; distinguish some related concepts, industrial transfers general motivations and laws.Part two is summary of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mpact of industr

16、ial transfer, including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Then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for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to undertake the transfer of industry.Part three is conclusion, first puts forward idea for the undertake the transfer of industry, and then give some suggestions.K

17、ey words: Central region of China;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第1章 前 言1.1研究背景产业转移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一项经济活动,是由于要素供给或是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一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和经济行为。这是一个包含地区间、国际间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的过程,是一个具有空间、时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驱动因素,也是转移地区与转移对象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一种重要途径。我国中部地区是指地处内陆的湖南、湖北、安徽、山西河南、江西六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18、之一。中部地区传统经济基础好,具有相当的科教、人才技术的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农业生产基地;公路、铁路、航运等交通发达,水利、有色金属、煤炭等资源蕴藏丰富;尤其是中部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具有十分明显的区位优势。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中部地区和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的态势日益加大,无论是经济发展的速度、人均GDP、经济总量、居民消费水平、收入、投资额和出口贸易等方面与东部及沿海地区相比都有相当的差距。国际上许多国家也都曾出现过类似的国内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如美国的一些制造工程在早期开发阶段多倾向于设在离原材料较近的地

19、方,后来随着运输条件的进化,更多的工厂设立在远离产品市场的地方,这就使得美国工业逐渐的由东部向西部、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经过产业转移,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工序等转移到了东南亚地区,在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及东盟国家和地区间形成了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由此使得日本的制造产业至今都一直保持着世界一流的竞争力。我国台湾地区在上世纪70年代末也是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随着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台湾地区逐渐将其纺织、生活用品、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转移至大陆,从而使得其产业结构得到了迅速的调整,逐渐转变为以机电加工、IT产业等工业为主导型的产业结构,台湾地区经济也因

20、此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和竞争力。产业转移一方面是发达国家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实行其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发展中国家调整、改造产业结构、实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研究怎样有效的遏制目前我国地区间产业结构存在的矛盾,研究产业转移对于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的影响及探讨中部六省如何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 研究的意义从目前学术界对产业转移的研究成果看,国际上多数的著作所论及的主要都是针对本国产业向国外转移;而国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基础,但是也多集中在国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领域,对于国内各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虽有所涉及,但是在总体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21、首先国内的产业转移研究多套用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框架,对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比较缺乏;其次,许多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方面,在实证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没有对产业转移的实质内容作实证研究,对产业转移的实践无法形成有效指导。本文将我国中部地区作为研究的对象,从理论和实证等方面对我国现阶段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进行探讨,是对中部六省在中部崛起战略这一背景下如何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的一项有益探讨。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3.1 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分三大部分,首先对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可行性分析,最后提出中部地

22、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及对策,得出研究结论。本文旨在研究怎样有效的遏制目前我国地区间产业结构存在的矛盾,研究产业转移对于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的影响及探讨中部六省如何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最终提出建设性的发展策略,以促进我国中部地区经济良性健康的发展。1.3.2研究中的难题研究中可能会遇到的难题有:确定承接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内涵,提出我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策略。1.3.3 采用的研究方法收集、查阅有关产业转移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有关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著作,通过对比论证和比较分析来进行研究讨论。1. 4本文的特色和不足目前,直接提出由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观点还比较少,国内多存在

23、研究国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而不重视国内区际间的转移的缺陷;补充了一些已有的国内区际间产业转移研究中注重向西部地区转移而忽略了向中部地区转移的缺陷,为中部六省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出了发展思路。但因为篇幅有限,仅能在整体上提出发展思路,分别对中部六省各自情况提出的发展意见,尚待以后再做进一步研究。第2章 承接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综述2.1 产业转移的内涵产业转移很早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技术的发展创造的先进生产力不可能被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的垄断和持续的领先,这就决定了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抗逆的过程。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它是指在市

24、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而引发起发达区域部分企业顺应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使得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的本质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一个动态的调整。产业转移在现实中的表现是企业跨区域投资与迁移的活动,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产业转移通常以投资、贸易或技术转移等活动形式表现出来。2.2产业转移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2.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1)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1954)的研究较早触及产业转移机制问题的。他经过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的现象进行探讨后发现:随着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25、的下降,劳动力趋于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这种成本上的变化将逐步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从而最终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 上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1956)提出了“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他在研究中通过对日本棉纺织工业的研究,从侧面分析了产业跨国梯度转移的过程。他发现:日本的产业都要经过从国外进口,本国生产以代替进口,通过资源或劳动力优势生产以价格优势出口这几个阶段的周期。在一个以年代为横轴,市场为纵轴的直角坐标系上表示,其图形就如同三只大雁展翅翱翔。这三只大雁的形象的显示了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从进口、国内生产到出口的发展过程,人们称之为“雁行产业发展

26、形态”。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形态,日本学者关口博夫就提出了:中国内部将会出现以上海为雁首的“雁行发展模式”。(3) 日本学者小岛清(1978)基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行业)依次进行”。他的理论引入了“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这个概念,提出在投资国和接受国之间从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转移,同时由技术差距较小的投资国的中小企业作为这种转移的承担者。这个理论从廉价资源、低廉劳动力成本、市场寻求与国际化的生产销售等方面说明了日本对外直接投

27、资的原因。这也是上世纪70年代日本积极向亚洲新兴市场进行产业转移,实现自身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要理论依据。(4)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费农(1966)与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美国之所以向国外进行产业转移,是由于企业为了顺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回避其某些产品在生产上的劣势。按照他的理论,发达国家的产品周期是先生产,接着出口,再进口,他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了产品创新、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既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时期。(5)梯度转移理论认为,新的产品、技术等都源于高梯度的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产品、技术的周期变化,逐渐由高梯度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并一级一级的逐渐传

28、递下去。梯度理论说明了地区间、国际间产业转移发展基础是经济发展的水平的梯度差异。(6)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2008)的空间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界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模式。这种模式反映了中心(发达国家)和外围(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统一的整体体系,但是他们二者在生产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平等,同时这二者又并非相互独立,而是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2.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随着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行,引发了国内许多学者对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及区域间产业转移及承接问题的研究。目前国内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多集中在国际间产业转移

29、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间产业转移等方面。卢根鑫于1997年出版了国际产业转移论一书,他是较早在书中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角度研究了国际产业转移问题,他将产业投资和贸易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历史和理论的分析他指出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所形成的重合产业是国际间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必要条件是价值构成的差异与商品生产技术构成的相似性,并指出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在于怎样消除其负面效应与扩大正面效应。该研究未从实证方面进行充分的分析,仅是站在理论的角度进行了阐释。2001年张可云教授在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一书中简要的分析了区域间产业转移现象,他认为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是区域间商品与要

30、素流动之外的重要经济联系方式。汪斌(2001)教授以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工的角度对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以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雁行模式”的实质就是各区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向更高层次进行结构的“动态连锁性转换”的过程,既先进国家向后进国家依次按梯度进行转移和传递产业,以实现其自身的结构调整。陈建军(2002)教授对浙江企业进行研究后指出产业的转移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经济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李欣广(2007)教授在其所著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工业化新路一书中分析了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提出了“在适当开放中贯彻有限度开放与适度保护相结合”的理念;从全球化的贸易产业

31、角度来对待中国对外投资,并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标准。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产业转移的方方面面也均有涉及。但研究多集中在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和产业转移对国内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上,对整个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研究很少,更没有深入的剖析推动其发展的内在因素。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前我国中部地区还不具备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所导致的。2.3产业转移的类型产业转移是普遍存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如表2.1根据其发生特点和转移主体等方面的区别,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表2.1 产业转移类型及其分类依据、特征分类依据产业转移类型

32、产业转移特征按照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划分市场扩张型为企业自身的成长而在空间上进行扩张式的移动成本约束型由于成本压力,为了维持低成本而进行的迁移活动按照转移客体划分劳动密集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资源密集型以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资本密集型以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技术密集型以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按照转移区域划分水平产业转移在同一梯度区域之间转移垂直产业转移在不同梯度区域之间转移按照转移的范围不同国际产业转移突破国界范围的产业转移区域产业转移在国家内部之间的产业转移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编制2.4 产业转移概念与相关概念的区别2.4.1 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的区别技术转移是指技术从一个地方以某

33、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它包括国家之间、研究机构和向使用部门之间、或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技术转移多只是单个的生产要素的转移,而产业转移则涉及到整个产业的包括资金、技术、生产力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整体转移,他们所产生的动因、转移的方式、规律等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是他们之间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定要涉及到技术的转移,技术转移的发生往往由能引起产业转移的发生。2.4.2 产业转移与跨区域投资的区别跨区域投资指企业以投资建厂、专利转让、商标授予等多种形式到其他区域进行扩展生产销售的行为,这是产业转移发生发展的主要形式。产业转移表现在不同区域间产业比重的此消彼长,转移的方向是从高梯度地区转向

34、低梯度地区,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跨区域投资则没有这些特点。2.5 产业转移的动因及一般规律分析2.5.1 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由于区域间分工差异和资源差异的客观存在,区域间在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上必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梯度差距。这种差距使得区域间的生产要素存在着价格差异,在企业追求利润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生产要素价格间的差异是产生产业转移的客观基础和基本原因。这种产业转移不仅仅是经济发达的高梯度地区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这种产业转移最终的结果必然使得各个经济区域之间产业类型、产业发展水平与其自身的资源条件、技术水平、要素价格等相适应。具体来讲,

35、对于经济发达的高梯度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诸多要素的稀缺,这必然导致成本上升、市场趋于饱和、投资回报率下降等情况,这将使得来自其他经济区域的相似产品在本区域获得较强的竞争力,则最终可能导致企业在本区域失去竞争优势而退出市场。相反,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低梯度区域来说,由于其具备了基本的发展条件(如交通、通信等),加之其较低的要素价格、尚未饱和的市场、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等等,这些生产区位的优势,都将成为其吸纳高梯度地区产业转移的引力。这些内外压力的共同作用,就是高梯度区域必然会向低梯度地区寻求空间上的转移、重组等多种形式的产业转移的动因。同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区域中一

36、些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处于提前占领外部市场、扩大产业规模的动机,提前的进行空间上的主动移动扩张,这是一种在市场导向下的资源利用型的扩张性产业转移。2.5.2 产业转移一般规律分析从国外产业转移的过程来看,主要呈现了以下这些规律:1、一般都是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转移上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进行了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逐步的将棉纺织、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70年代,发达国家有开始将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等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向外转移。在这两次的转移过程中,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等)抓住了机会,在20世纪60、70年代进行了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

37、地区的经济发展,一举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2、多是由高梯度地区逐级向低梯度地区进行转移国际间产业转移首先于上世纪60年代由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到亚洲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在70、80年代又由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到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3、由基础的加工装配产业开始,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的积累,实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完成产业转移发达国家一般都是以加工装配产业为开端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加工基地,输出装配技术或中间产品,再把最终产品销往世界各地。随着发达国家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以及发展中国家经验的积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发达国家逐渐增

38、加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产品在本地的采购,又刺激了发展中国家零部件和原材料产品生产的发展。最后,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都落户发展中国家,相关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也实现了转移和接替,完成了产业的转移。而发达国家此时已压缩或淘汰了这个产业,发展了其他技术含量更高的产业。4、产业转移一般发生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在费农的产品周期理论中,处于成熟期阶段的产品,生产已经进入标准化产业技术阶段,生产技术趋于稳定,在技术方面的投入少,生产企业已经没有了垄断优势,成本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竞争因素。此时为了在价格竞争中占有优势,维护其占有的市场份额,他们往往将产品的生产装配业务逐渐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

39、地区,逐渐完成产业转移。第3章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分析3.1 中部地区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现状3.1.1 中部各省经济发展概况我国中部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个相邻省份,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目前中部六省的经济都以年均递增10%左右的速度在进行快速发展,但是各省的发展的情况又不尽相同。1、河南省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河南省GDP为18401.78亿元,较2007年增长12.1%,占全国的6.12%,GDP总量居全国第五位;在中部地区,占中部六省GDP的29.1%,总量居首位。河南省是全国乡村数量和农村人口数量最大

40、的省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2004年,全省农民纯收入较同期全国水平低383元。200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行政村有41658个,占86%。总的来看,河南省目前在经济发展形态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2、湖北省2008年,湖北省GDP为11330.380亿元,较2007年增长13.4%,占全国的3.77%,占中部六省GDP的17.9%。湖北省经济增长速度快,增速居中部六省首位,但经济总量排位不高,“凹陷”形态较为明显。3、湖南省2008年,湖南省GDP为11156.640亿元,较2007年增长12.8%,占全国的3.71%,占中部六省GDP的17.7%。GDP总量居中部六省第三位,但是

41、2008年湖南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为4280.16亿元,居中部末位,可见工业是湖南省的薄弱环节,这是制约该省经济发展的瓶颈。4、安徽省2008年,安徽省GDP为8874.20亿元,较2007年增长12.7%,占全国的2.95%,占中部六省GDP的14%。GDP总量居中部六省第四位。5、山西省2008年,山西省GDP为6938.25亿元,较2007年增长11%,占全国的2.31%,占中部六省GDP的11%。GDP总量居中部六省第五位。 6、江西省2008年,江西省GDP为6480.3亿元,较2007年增长10.3%,占全国的2.16%,占中部六省GDP的10.3%。GDP总量居中部六省末位,江西经

42、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全国乃至中部仍处于滞后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在中部地区居中下等水平,在中部加快崛起、全国竞相发展的形势下,江西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3.1.2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在工业化初始阶段,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较高,二、三产业的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开始持续性的下降,而二、三产业的比重都有所提高,且第二产业的提高幅度大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在社会产业结构中的优势逐渐被第二产业所取代,当第一产业在GDP所占比重下降到20%以下时,此时工业化进程进入中期阶段,第二产业的比重将高于第三产业;当第一产业的比重继续下降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的比重将会达

43、到最高水平,此时将进入工业化进程的最后阶段。此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将会有所下降但会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如图3.1、3.2,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一个一定的水平,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上升,且第二产业上升趋势较为明显,整体上呈现了典型的工业化中期的趋势特征。单位:亿元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网相关统计数据编制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网相关统计数据编制总体上看产业结构层次已经摆脱了以第一产业为主的阶段,已经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后随着中部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技术进步的加快,社会消费水平的变化

44、,其产业格局最终会向着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第一产业做基础的“三、二、一”模式发展。但是,从表中数据看2005-2008年,中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比重增幅减缓,升级乏力,产业结构的升级进入了一个滞后阶段。3.1.3 近年来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情况国内产业资本的空间流动在总体上看呈现出“北上西进”的态势。因此,中部地区既与东部及沿海地区相邻交通区位条件良好,又拥有生产和贸易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再加上本身就有广阔的市场,而成为了目前最具有吸引力的产业转移的承接区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中部投资增幅高达33.5%,增长态势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分别比东部高出12.2%,比西部地区高出6.8%

45、。中部地区工业增长幅度达18.4%为各地区最高,分别比东部高出6.6%、比东北高出2%,比西部高出1.7%。2009年第一季度中部地区城镇投资增幅就达到34.3%,比东部地区高14.5%,产业及投资转移趋势日益明显。3.2 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三次产业发展缺乏协调性表3.1 2008年中部六省GDP统计表省 份GDP(亿元)所占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河南省2658.810471.925271.0614.45%56.91%28.64%湖北省17804963.614586.7715.71%43.81%40.48%湖南省2007.44933.08421

46、6.1617.99%44.22%37.79%安徽省1418.14137.43318.715.98%46.62%37.40%江西省1060.43414.9200516.36%52.70%30.94%山西省302.484265.7723704.36%61.48%34.16%中部六省小计9227.1832186.6821767.6914.60%50.94%34.45%全 国3400014618312048711.31%48.62%40.07%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网相关统计数据编制如表3.1所示,2008年中部六省的GDP增长都达到了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河南、湖北、湖南三省2008年

47、生产总值均突破了1万亿元大关,增幅均高于全国水平,其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16.89:46.75:36.36调整为14.60:50.94:34.45。第二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却呈下降趋势,这说明中部六省的三次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产业结构升级速度缓慢,尤其是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所占比重太低,使得三次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欠佳。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网相关统计数据编制此外,根据图3.2、3.3中所提供的数据,我们可计算出中部地区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某一产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比,大致能客观地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其计算方法如下式所示: (i=1,2,3)其中为该地区第i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G为该地区生产总值,为第i产业产值;L为该地区总的就业人数,为第i产业的就业人数。既比较劳动生产率等于产业比重除以该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通常,一个地区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三次产业中的差距越小,则该地区的经济就越发达。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中部地区历年比较劳动生产率,如表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