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77689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完整版)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1、 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2、 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 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一、多种文化交融1、 羋姓楚贵族和一些被 羋姓贵族征服的濮、越、巴、蛮等南方部落集团。(1) 羋姓贵族源于中原的祝融部落,他们在夏商时期往南方迁徙,一直到周代初年,始定居于“楚蛮”之地,都丹阳。(2) 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由于地处偏远,楚国受到影响比中原诸侯国小,所以一直被中原诸国以蛮夷视之.(3) 楚贵族集团毕竟源于中原。

2、2、 在政治思想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1) 楚国虽然偏居南方,却拥有 “周之典籍”甚至“周大史”,再加上楚国士人自觉学习中原文化,所以中原文化在楚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如:申叔时建议士亹用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教育太子,楚国的王公卿士在议事时也经常征引诗、书中的话(2) 和中原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楚国贵族的政治理想、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如晋楚邲之战时,楚庄王就认为用兵的目的不在于炫耀武功,而在于“禁暴、“安民,在中原儒家思想如出一辙.3、 在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国则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1) 楚国的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2) 崇尚巫风的习气

3、既是夏商文化的遗习,更是当地土著民族的风气。巫风的 蔓延,自朝廷到民间,无处不在。如: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汉书郊祀志下),把破秦的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最终为秦所败.(3) 巫文化对楚国审美风气的影响是明显的。A、 楚地的艺术很兴盛,而这些艺术很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B、 王逸所记载的庙堂壁画,楚“凤夔人物帛画”,刻画在器物、帛画上的楚舞造型,以及出土的编钟等,都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二、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1、 楚国到战国中期已经成为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2、 楚怀王、楚襄王时期,楚国由盛而衰,不仅在外见欺于秦国,一再丧师割地,连楚怀王本人也被秦劫留而死。3、

4、在楚国内部,政治越来越黑暗,贵族之间互相倾轧,奸佞专权,排斥贤能,楚国由此走向没落。4、 屈原正是在这艰难的政治环境中显示了自己的崇高品质,创造了名垂千古的文学巨制。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1、 屈原以上古帝王颛顼氏为先祖,属楚国公族。(1)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2) 对内主张举贤任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深得楚怀王的信任。(3) 楚怀王死于秦后,顷襄王即位,屈原再次受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谗害,被顷襄王放逐。终投汨罗而死。2、 有两次飘落在外的经历.(1) 一次是汉北,这是在屈原遭到楚怀王疏远之时,自己离开了郢都。九章抽思(2) 另一次是在江南,历

5、经长江、洞庭湖、沅水、湘水等处,这是屈原遭顷襄王放逐之地.A、 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并通过诗歌表达出来.B、 他的大部分诗篇都是与漂泊生涯的关的。3、 从司马迁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屈原出自宗族感情,站在维护楚国的立场,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1) 符合楚国的利益,同时也是符合中原传统文化精神的。(2) 屈原对自己的理想和行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之情,不得已而借诗歌倾泻出来。(3) 屈原的一生是坚贞不屈的悲剧性的一生,他的九歌、离骚、天问、招魂、九章等,都印记着他一生的心迹。二、“楚辞”的含义1、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

6、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2、 “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3、 楚辞的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4、 九歌原为祭祀时之巫歌,后经屈原中工而保留下来,而离骚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5、 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这是“楚辞”这一名称所包含的又一层意蕴.6、 由于楚辞和汉代赋作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有“屈赋”之称.三、楚辞的编纂和屈原作品的真伪1、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2、 汉书 艺文志记载

7、屈原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共24篇。(1) 渔父、大招,王逸“疑不能明,持两可的态度.(2) 还有招魂一篇,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明确说为屈原所作,却被王逸归在宋玉名下。(3) 九章皆为屈原所作更为适宜.(4) 这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正是这23篇奠定了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第三节 离骚一、离骚解题1、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1) 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2)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A、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

8、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B、 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曹忧作辞也。” C、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3) 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2、 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1) 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2) 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是他思想感情发展规律的反映.(3) 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

9、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显示了坚贞的情操.(4) “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以不遂其愿而告终.(5) 在最后一次的飞翔中,由于眷念宗国而再次流连不行。这些象征性的行为,显示了屈原在苦闷彷徨中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突出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二、忠君与爱国1、 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2、 在离骚前一部分中,有不少“系心怀王”的诗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3、 根据中国传统的伦理习惯,弃妇的哀怨是以对夫君的忠贞为前提的,所以,这些诗句可以解释为屈原的忠君。(1) 国君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象征,而且只有通过国君才能实

10、现自己的兴国理想.(2) 屈原的忠君是他爱国思想的一部分.A、 屈原的爱国之情,是和宗族感情连在一起的.如他对祖先的深情追认,就是一种宗族感情的流露。B、 屈原的爱国感情更表现在对楚国现实的关切之上,从希望楚国富强出发,屈原反复劝戒楚王向先代的圣贤学习,吸取历代君王荒淫误国的教训,不要只图眼前的享乐,而不顾严重的后果。如:列举了夏启、羿等由于“康娱自忘”而遭到“颠陨的命运,向楚王提出了警告。a. 他对那些误国的奸佞小人也是充满了仇恨b. 对宗国命运的担忧,发而为一种严正的批判精神,这是离骚中非常值得珍视的地方。三、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1、 表示将用生命来殉自己的“美政理想。“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

11、将从彭咸之所居。”2、 他的“美政”理想在一首抒情诗中当然不能全部表明,但我们从离骚中仍能约略知道一些主要内容。这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1) 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2) 其次, 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如:列举了傅说、吕望、宁戚、百里奚、伊尹等身处贱位却得遇明君的事例,借以讽谏楚王。(3) 另外,离骚批评现实.3、 所谓“规矩、“绳墨”显示了屈原对制度法令的重视,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一。4、 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 屈原的“美政理想更加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5、 屈原念念不忘君臣的“两美必合”、和谐共济,还与他自己的身世之感有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6、 他

12、在诗中反复地咏叹明君贤臣,实际上也是对楚国现实政治的尖锐批判,更是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叹,其中饱含着悲愤之情。四、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1、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2、 从这些香草和装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奋发自励、苏世独立的人格。3、 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则是其人格的外在显现。4、 探求的热情和功业未就的焦虑,发而为对有限时间的珍视如:“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5、 恶劣的政治环境,使屈原陷入极端艰难的处境之中,但他却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6、

13、正是在这强烈自信和无所畏惧的精神的鼓舞下,屈原才能对楚王及腐败的佞臣集团展开尖锐的批判.“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唯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7、 屈原的形象在离骚中十分突出,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五、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1、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1)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2) 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

14、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3)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4) 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 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5)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2、 离骚对自己的上下求索有出色的描写。(1) 第一次远逝历经多处神界,最后受阻于帝阍。第二次远逝,由于目睹故国而不忍离去。(2) 认为象征屈原试图离开楚国另寻可以实

15、现自己理想之处,但由于对宗国的留恋而终于不能成行.(3) 这两次远逝中都有十分壮丽的场景(4) 望舒先驱,飞廉奔属、凤凰承旂、蛟龙为梁,在这些神圣形象的支持下,屈原显得如此从容、自由,他伟岸的人格也更加光辉灿烂。(5) 这里显出了对自己信念的执著,表现了对世俗的蔑视。因此,这两次远逝,既是一种象征,又是屈原形象的一种折射。(6) 周流求女一节,历来诠释最多。A、 从离骚的全诗来看,屈原所痛感的,一是君王昏庸,一是佞臣当政,屈原在现实中同时遭到昏君佞臣两者的排斥。B、 也正是在这种绝境之中,屈原才开始“上下求索”的历程。C、 求女失败之后,灵氛用“两美必合”鼓励他往别处寻觅.D、 一次次求女不遂

16、是屈原的现实遭遇在诗中的投影。E、 求女在诗中应该象征着对明君贤臣的向往,也表现了屈原虽在绝望之中,仍不放弃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3、 “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1) 九歌是巫术祭歌,是楚地“信巫术,重淫祀”(汉书地理志的文化习俗的反映。(2) 九歌的基本情节是“人神恋爱,往往以人神恋爱的成功来象征祭祀的成功,而人神交接的艰难,又使九歌充满了悲剧色彩。(3) 香草作为献祭或巫神取悦对方的饰物,在表层意义上是一种追求爱情的象征,而它的内核又暗示着宗教的诸种情境(4) 九歌既然描述的是人神之间的事,其中自然就假想了许多驾龙骖螭的飞

17、升情节。(5) 屈原显然是熟悉楚地民间祭祀文化的, 民间文化中这些成熟的文学意象,必然会对他的创作产生影响。A、 离骚中最耐人寻味的“求女”,与九歌中人神恋爱的情节颇有类似之处.B、 香草和飞升的细节,与九歌也很相似。C、 这些较为原始的楚地民间文化中的文学意象不但被屈原借以描述现实,同时也帮助屈原进入古代神话或原始宗教的情境之中, 通过对来自历史和人类心灵深处的自由和激情的体验,达到对现实的超越。六、形式和语言1、 对比:相对于诗经,屈原的作品在形式上也有新的特点。(1) 诗经的形式是整齐、划一而典重的,而屈原的作品则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2) 这种形式是建立在对民间文

18、学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屈原以前,楚地流行的民歌句式参差不齐,并且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如越人歌(说苑善说)。2、 而与离骚有直接关系的则有九歌。3、 显然,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不仅如此,离骚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4、 离骚中的楚地方言还有很多,屈原采用这些楚地方言,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促成了句式的变化,这些句式和委婉轻灵的楚声相结合,很适合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的表达.楚语还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加了生活气息.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一、九歌的巫祭文化背景1、 九歌也是楚辞中重要的作品,其幽微绵缈的情致和优美的诗歌形式深受后人的喜

19、爱.2、 概念(1) 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2) 从现存的九歌看来,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3) 九歌共11篇,与题目所示“九”不同,历代学者对此有多种解释。A、 根据闻一多的观点,九歌首尾两章(即东皇太一和礼魂)分别为迎、送神曲.中间的九章为娱神曲,九歌因中间九章而得名。B、 他又认为九歌 所祭的神只有东皇太一,中间九章所写的诸神、鬼皆是陪衬,是“按照各自的身分,分班表演着程度不同的哀艳的,或悲壮的小故事”,以取悦东皇太一.C、 东皇太一从其神名可知其地位尊于他神,且描述也庄重,当是九

20、歌主祭之神,其他为陪祭。 D、 这九篇在形式上不同于东皇太一,更少拘束,它符合上古“索祭之礼.从文学的角度而言,九歌的精华却在于中间九篇。(4) 如果是女神,则以男巫招之;如果是男神,则以女巫招之。主要是借男女恋情来吸引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向往.才有这一首首情致摇曳的歌辞.4、 九歌中,东皇太一为至尊之天神,云中君祭云神丰隆(又名屏翳),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楚地以舜妃娥皇、女英附丽在她们身上),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属于人鬼。(1) 从内容上说,九歌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

21、亡将士的勇烈悲壮。(2) 如:东皇太一就完全是一首颂赞之辞,写得庄严富丽,与爱情无涉,显示了主神和陪祭诸神的区别。(3) 又如:云中君、东君等,虽也有流连哀婉之辞,但较多的是对神迹的颂扬。以无限敬仰之情描述了日神普照世界的壮丽气势,还写了它为人类祛除灾难的勇力,表达了祭者的美好愿望。二、缠绵哀婉的风格九歌中最多最动人的还是对人神情感的摹写,除东皇太一、国殇、礼魂外,其他各篇皆有这一内容。如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王世贞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艺苑卮言卷二)。又如:湘君和湘夫人描写的都是迎接湘水神的降临,以及巫与神双方复杂的情感状态.“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 兮未敢言”(湘夫

22、人)1、 无论是巫还是神,他们都怀有十分真挚的爱情,但是别多聚少的经历又使他们变得很脆弱,所以,在希望和绝望的交织中,爱情表现得如此缠绵哀婉。2、 从那些哀怨而又执著的倾诉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人间爱情的种种哀愁和悲伤。如:山鬼所描述的则正是爱情的绝唱“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描写 一种角不开的愁结,使人寄予深切的同情.3、 九歌中所流露出的这种不可抑制的忧愁幽思,显然契合了屈原的心态,所以不妨把九歌中所抒发的贞洁自好、哀怨伤感之情绪,看做是屈原长期放逐生活之心情的自然流露。三 、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1、 九歌具有明显的表演性。首先它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从九歌中我们能看到不少对

23、舞乐的描述,对当时歌、乐、舞 同时表演的记录。如东皇太一2、 其次,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和合如湘君、湘夫人,男女双方互表心迹,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1) 无论是歌、乐、舞三者一体,还是巫与神分角色演唱,都具有一定的戏曲因素,是后世戏曲艺术的萌芽.(2) 九歌在描写人物心理方面十分细腻深入,除了那些一往情深的颂诉外,还叙写了一些细节。如湘君言:“君不行兮夷犹,蹇论证留兮中洲?”(3) 诗人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如: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

24、言秋之祖”(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3、 九歌的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不论是写情还是摹景,都能曲尽其态,有极强的表现力。4、 在传达悲剧性的意境中,尤能低徊婉转,韵致悠长。四、九章的记事、抒情与写景1、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9篇作品。(1) “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2) 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3) 九章较之离骚具有更多的纪实性,为我们研究屈原生平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材料.(4) 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情感 较为

25、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2、 橘颂(1) 当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借咏物以述志,以橘之“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的精神,砥励自己的品质和情操.(2) 全篇比兴,四言体,显然是受诗经艺术手法的影响.3、 抽思(1) 是屈原在汉北所作,故诗中有“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之句。(2) 其余各篇皆是流放江南时所作,抒写自己忧国伤时的情怀。4、 哀郢(1) 记述了流亡江南的路线,亦情亦景,忧思绵绵,其中多有身世之感。(2) 后半段情绪转为激烈,声调慷慨,尽情地倾诉了自己的悲愤.5、 涉江(1) 则突出抒写了自己义行高洁,而不为世人所理解的悲哀,并表达了终不变心从俗的决心.(2) 涉江表述

26、自己的志向。诗中以的奇异的服饰象征品格的清高脱俗,文气从容冲雅,舒暢跌宕6、 怀沙、惜往日流露死志,大约作于赴渊前不久,也很感人。五、天问和招魂1、 天问(1) 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2) 诗中 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线索基本清楚。(3) 天问虽然叙事庞杂,而思想倾向却很明显,尤其是在涉及天命和历史盛衰时,很能显示屈原的现实政治态度.(4) 对殷朝的兴亡史发出了自己的感慨,认为天命反覆无常,朝代的兴亡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27、5) 天问还流露出鲜明的情感色彩,一腔怨愤, 发泄无余,在一连串的问号后面,我们能够感受到屈原那焦虑而急切的情感状态,感受到他的失望和愤懑,以及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如诗末数句(6) 天问以一个“曰字领起,全诗几乎都由问句组成,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A、 简短而一问到底的句式,节奏明快而强烈,能有效地宣泄积蓄已久的激情,这是天问的特点。B、 全诗基本上以四言句为主,间以少量的五言、六言、七言。C、 四句为一组,每组一韵,也有极少数两名一韵.D、 全诗显得整齐而不呆板, 参差错落,奇崛生动。2、 招魂(1) 招魂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2) 全诗由引言、正文、乱辞三部分组成,内

28、容主要是以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以招徠楚怀王的亡魂。(3) 招魂可能是在招魂仪式中演唱的,但从那“魂兮归来!反故居些”的呼唤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屈原对楚王之死的哀悼惋惜之情。(4) 也与屈原的宗国情绪相一致。(5) 诗中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采取了铺陈的手法,根据其地域方位特点,营造出或险恶阴森或华美豪奢的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加之辞藻缤纷富丽,颇有汉代大赋的气象。(6) 除此而外,诗中亦有优美抒情的描述如乱辞中所咏:“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第五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一、宋玉等楚辞作家1、 宋玉(1) 屈原之后,还出现了

29、一些深受屈原影响的楚辞作家。唐勒、景差无作品流传下来,只有宋玉有作品传世。(2) 宋玉的生平与屈原有相似之处,据汉书艺文志载有辞赋16篇。(3) 现在可以基本认定为宋玉所作的,有收入楚辞中的九辩收入昭明文选中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2、 九辩(1)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2) 作品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3) 其中最动人的是对秋景的描写A、 诗中刻画了秋景的种种凄凉寂寞,并将其和自身的惆怅失意、冷落孤独之情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感人至深.B、 中国

30、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此发端。C、 九辩显然继承了离骚的抒情传统,把个人的身世之悲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联系在一起,形成悲愤深沉之风格特征.3、 高唐赋、神女赋(1) 高唐赋、神女赋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它们分别写楚怀王和楚襄王梦遇巫山高唐神女之事,内容相似.(2) 而前者以铺陈高唐的景物风光为主,后者以描摹巫山神女之美为主,都写得情致飘渺,极富韵味.A、 写高唐雨后之景,渲染其百川汇集,水石相激,声振天际,猛兽因而奔逃,虎豹因而失气,鸷鸟因而窜伏,鱼鳖因而惊恐,把高唐险要、磅礴的气势,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B、 之后,又摹写万木繁茂,芳草丛生,风声悠扬,众鸟和鸣.张弛之间,跌宕生姿。

31、C、 又如神女赋对神女美貌、神态的描写D、 此篇不但写神女容光焕发,体态闲雅,含情脉脉,来去恍惚,也写她洁身自持,可慕而不可狎.E、 文笔委婉曲折,状貌传神,肆意铺陈,而且曲终奏雅,略陈讽谏之旨,已开汉大赋之先河.4、 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都是历代传诵的名作,无不体物细致,构思巧妙,极尽铺陈之能事.(1) 宋玉的辞赋是在屈原的直接影响下创作而成的,并在文辞等形式方面有所发展。(2) 它们是由楚辞而至汉大赋的一个过渡阶段。二、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1、 屈原对后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对屈原的人品、辞赋作了崇高的评价.2、 后世文人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正如刘勰所说:“

32、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1) 李白诗云“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2) 杜甫诗云“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戏为六绝句之五),皆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3、 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他那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1) 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A、 如西汉贾谊因为才高受嫉,谪迁长沙,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B、 司马迁从“屈原放逐,乃著离骚(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事迹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记的撰述。(2) 哪里有士子之不遇,

33、哪里就有屈原的英魂,屈原精神成了安顿历代文人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A、 陆游报国无门,身老家中,慨然叹曰:“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B、 清人屈大均诗云:“一叶离骚酒一杯,滩声空助故城哀.”(吊雪庵和尚)(3) 屈原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A、 屈原由于其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等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B、 这是屈原及其辞赋对民族精 神的重大贡献。三 、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

34、响.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1、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1) 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2、 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1) 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2) 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35、3) 离骚中那一次次壮观的天界之游,望舒先驱,飞廉奔属,想象极为大胆奇特,使得屈原的自我形象显得高大明洁,激动人心。(4) 中国古代神话由于种种原因,传世较少,而楚辞,尤其是天问是我国神话材料保存得较为集中的.(5) 离骚、九歌、招魂中都有不少神话或神话形象,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3、 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1) 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楚辞章句离骚经序(2) 它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3) 但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又与一个浑厚的巫祭传统有关,它包含了一些原始宗教的情感体验。如九歌中所体现的人神交接的艰难,以及苦苦追求的悲剧精神。(4) 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能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A、 如张衡四愁诗效屈原以美人喻君子.B、 曹植洛神赋“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C、 李贺诗多寄情于香草美人,如凄婉哀绝的苏小小墓等。D、 蒲松龄一生不遇, 作聊斋志异渲染花妖,自云:“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聊斋志异自序)显然也是受到了楚辞香草美人传统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