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文科”背景下武术教育“...树人”的创新诉求与价值审视_张文福.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7071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文科”背景下武术教育“...树人”的创新诉求与价值审视_张文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文科”背景下武术教育“...树人”的创新诉求与价值审视_张文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文科”背景下武术教育“...树人”的创新诉求与价值审视_张文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文科”背景下武术教育“立德树人”的创新诉求与价值审视张文福1,陈思琦1,周嵩山1,2(1.河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河北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2)【摘要】:根据二十大“科技、教育、人才”战略进行回顾,认为国家人才培养系统性与创新性并举,其中“新文科”为人才培养提供科技创新路径,“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为育人提供实践路径,三者共同落脚在教育中,应整体看待。体现出人才培养中的人文关怀,寓含着发扬革命精神、传承吸收优秀文化的创新思想。基于此,武术教育应在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结合市场化需求的双循环基础上,立足传统文化,以开放、创新的态度积极建

2、构武术本体理论体系,以人为本,深挖武术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以内化“立德”教育来确保武术的深化“树人”。在价值趋向上,武术应教育学生以武励志,自强不息涵养文化自信;以武养德,和平奋进彰显时代精神;以武图强,复兴文化输出中国价值。在落实武术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关键词】:武术;教育;立德树人;价值;新文科【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5648(2023)06-0073-082022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的介绍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新闻发布会上,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表示二十大将科技、教育、人才一同提

3、出,强调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1。回顾此前,我国就已经提出了“新文科”建设及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总体而言都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体现对科技、教育、人才的同步重视,是教育创新驱动发展的整体性规划。其中“新文科”为人才培养提供科技创新指向,“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为育人提供实践路径,三者共同落脚在教育中,应整体看待。“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

4、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有别于美国希拉姆学院“新文科”的是,我国“新文科”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新理念,是结合了中国革命精神进行守正创新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自强和敢于开放革新的伟大创举,是为推进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课程思政是党对以人为本的育人实践的重要指示,其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提供了可操作性指导,也为教育的创新打开了一扇思路天窗。落实在武术中,体现为在体教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诠释与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又面临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形势,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和建设现代化文化强

5、国目标,武术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势在必行。在此情形下,须把握好中华武术正确的历史观与角色观,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厘清“变”与“承”的逻辑关系,在传承中赋予新意义、创造新形式、增补其内涵、延展其外延、完善传承方式2,继而从学科特点上把握好武术“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1 武术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发展诉求根据二十大报告“科技、教育、人才”战略要求看,武术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武术技能实践基础上拓展出更具发展性的视野和创新性要求,对武术教育“立德收稿日期:2023-03-2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BTY106)。作者简介:张文福(1990-),男,甘肃会宁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文化。

6、通信作者:陈思琦(1995-),女,山东济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2023年(第22卷)第6期Vol.22,No.6,2023民族传统体育 73DOI:10.15877/ki.nsin.2023.06.001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2卷)第6期树人”提出了更深刻内涵。因此,须结合此前提出的教育政策,来回应武术人才培养的诉求。1.1 双循环导向,具备全球化、市场化视野“新文科”的发展性和创新性赋予了武术教育的创新发展要求,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须在承接传统教育理念基础上开拓创新,以符合时代要求,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如今社会面临世界格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形势,这

7、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自己东方范式和话语权的重要机会。国内国际双循环计划的提出,又为武术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机会,此外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也提到这些方面的内容,其标志性文件是体育局十四五规划中专题17“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计划”。那么面对此形势,“新文科”建设和运行必定要在面向世界和面向外来上做好工作,武术教育“立德树人”也须与之同步,以具备全球视野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准则,培养能够以武术“健康”“和谐”“快乐”理念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武术文化人才3。以“体现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建设中国模式,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与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杰出体育文明成果”4。当

8、前学校武术仍然秉承传统的教育模式,而对学生、对武术的未来发展没有整体的规划与探索,致使武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及发展状况堪忧。“新文科建设旨在破除人文社会学科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对脱节的现状,对接国家战略、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5因此,必须破除武术固有的教育思路禁锢,将市场需求与适应时代发展作为重要依据来开展武术“立德树人”实践。在教学设计中,须将应对武术的数字化、虚拟化等未来因素提上日程,对武术的未来发展的影视、游戏乃至元宇宙中的文化角色扮演加以考虑,以“科技赋能武术产业与多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中国武术产业新形态”6。就未来数字化虚拟化而言,传统武术套路本身就具有虚拟格斗的功能,在演练过程

9、中,人们将想象的对手和攻防技法串联在套路这个虚拟格斗场域中,又创设性地提炼出实践对象“招数”和“劲力”,使其成为可观感的物质实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武术套路就已经具备了类似元宇宙的某些气质,具有了发展“新文科”的先决条件。如何从学理上和实践上将上述因素加以利用,使武术未来的发展能够更加紧贴市场需求,也使所培养的武术学生更具竞争性,则是武术教育“立德树人”实践中迫切需要落实的重要内容。1.2 守正创新并举,建构武术本体学术理论体系“新文科”讲求多学科交叉,以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其不仅是武术借以进行外部改革的时机,也是重新自我定位、自我内部革新的重要机遇。意味着武术要将开放融合与继承创新并重,积极打

10、破专业壁垒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促进,以应对互联网和信息化带来的冲击,做好顺势变革的准备。武术既承载尚武修身的人文精神追求,又肩负伦理道德的社会教化责任,是具备实践和理论为一体的中华优秀教育资本。在实践上,武术具有体系庞杂的技术实质,包含格斗、健身、审美、教化等多层面内容;在理论上,武术具有意涵丰富的指导思想,包含进、退、虚、实等多角度意涵,从而“以其话语和术语系统与身在其中的中国人相连接,整个武术教育、传播、文化认知都建立在这套系统之上”7。但在当前武术学术研究中本土理论尚有所欠缺,更多是在西方学术理论框架下对武术进行解读,还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理论体系,对武术独

11、具特色的话语“劲”“气”“神”等武术意涵缺乏深刻的学理研究,致使武术学术研究与实践脱节严重,难以较好地指导武术实践。“具有中华民族身体文化行为特质的中国武术需要研究对象和研究标准的适切性与内恰性。”8其丰富的文化意涵不能简单地用西方体育词汇“速度、力量、耐力”等来概括。“随着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与之相应的中华文明(文化)也要实现由 贯通古今,融汇中西 到 以我为主,发展创新 的转变。”9因此必须立足中国文化,重视武术本体理论,结合武术教育中的实践诉求和学术诉求,在武术学术研究中不断补充武术本体理论,夯实武术理论根据,创新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在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意涵中建构武

12、术本体学术体系,使得更具中国特色的话语成为武术学术理论的重要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建构武术学术体系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而应以积极、客观、开放的态度,“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避免陷入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的误区,避免过大、空泛或 想当然 的论调。”10须凝聚武术的核心文化实现价值引领,既要有创新突破又要坚持武术文化主体,从而在学术上与西方平等对话,在技术上引领世界,在“止戈为 74武”等理念引领下,凸显文化强国建设中武术所应有的价值,这也是武术教育长足发展的必要驱向。1.3 高质量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武术教育实践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彰显文化自信,那么“

13、立德树人”正是凸显人文关怀的实践指南,而“新文科”无疑为革新武术教育提供了开拓性思路。“新文科是知识生产与教人成人的结合体,其焦点在于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均需回归人的生活世界。”11“新文科”的提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体现,从人文关怀角度对人的发展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对武术育人实践提了更高要求,须从培养“武术人”转变为培养“全面人”12。无论是如前所述全球化、市场化视野的武术人才培养抑或是学术理论体系的建构,均须以武术“立德树人”实践为落脚点。因此,武术教育须从武术技术为主转向全面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并重,“充分发挥武术育德和育体合一的特点,立足价值引领,建构学生成长的精神世

14、界,满足其 学以成人 的需求。”13要“坚守其价值导航性、人文归属性与生活意义性,在 固本培元 宗旨指导下充分释放人文社会学科的本原学科潜能”14,即无论以何种方式,都必须在武术教育中以人为本,结合时代背景开展知识全面、深入灵魂的培养,这样才能使武术教育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担。要引导学生以科学理念去认识武术,发展武术,祛除神秘化、保守化思维,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发掘和创新,从而使学校武术教育能够在学业和武术方面同时“立德树人”,为武术的发展前景“立心”“立命”。此外,武术教育“立德树人”的以人为本还需在如下方面有所加强:汇聚管理机构与教育系统合力,上下协同再构武术教育的育人体系;科技引领跨

15、学科教育,激发武术“新文科”育人内生动力;重拾民间技击理论,完善武术典籍研究,启动习武主动性与新活力。总之,以人为本要求在对武术的育人实践中进行发展性赋能,加强武术人的人文素养与创新性培养,使武术教育培养的不仅是运动技能的展现者,也是具有创新与超越思想的文化生产者和文化传播者。从而将武术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体现二十大“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要求中对人才的重视。2 武术教育“立德树人”的实践要求2022年10月24日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业礼介绍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时提出,要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要内容15。很显然,强调了随着社会发展,重视并提升精

16、神文明以协调物质文明的重要性,精神文明的提升不得不在教育中进行落实。武术教育的“立德树人”实践也必须将“立德”放在首位。但据很多学者研究,学校武术教育过程中,武德所占有的地位远远不如武谚“习武先习德”所要求的那样重要,而更多学校武术教育中只将抱拳礼等表象形式作为武德的内容加以要求,可惜这种表层要求并不能达到武德真正的教化作用。因此,武术教育的“立德树人”须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在学生内心立德,以全面教化树人。2.1 挖掘落实武术课程思政元素武术教育的“立德树人”,不仅是对传统武德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自我调适,也是在“新文科”背景下对武德顺应时代发展变革要求的回应。武术是包含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化,其教

17、化过程超越简单说教而融汇于习武细节之中16。要求对德、心、意、志、技的全面培育,是在武术教育中让人发自内心地将德视作最高追求,而不是表面上的装点与表现。武德扎根于传统道德,既包含尊师重道、以和为贵等优秀内容,又具有落后思想如哥们意气等内容。因此,学校武术教育要挖掘武术中所包含的德育元素,积极吸收先进理念,在传统武德基础上祛除保守偏见等落后伦理秩序,继承优秀的武德规范要求,汲取中华传统美德,吸收新时代开放思想和优秀理念,开发武术独特的作为“身体图式”的教育多元价值,使其“立德树人”更具适应性生命力17,也使得武术“课程思政”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武术拳种种类繁多,门派各异,但在习武者的精神取向中却

18、遵循着共同的“武德”原则。武德贯穿武术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将仁义理念作为军事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而加以著述。受其影响,人们将武术的根本德行总结为“止戈”,其总体理念是在综合习武者各类德行要义的基础上所呈现出的基本思想格局与行为理路。后代习武者将“止戈”思想阐释到武术理论与人生哲学中,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如伦理道德、意志审美、思想情感等内容,形成了武术所特有的一种道德规范武德。作为一个对学生张文福,陈思琦,周嵩山:“新文科”背景下武术教育“立德树人”的创新诉求与价值审视 75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2卷)第6期内在品格施加影响的教化场域,武德折射出武术从根本上对人进行“立德树人”

19、的本质属性。尽管很多武术套路的实战能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悍,但在习武过程中所获得的体质及技术提高,及精神感知中的演武守正与尚武崇真却能够长远地对习武者的人格塑造施加影响。武术本是攻击人的技术,而其技艺的精疏与习练者的道德发展并行不悖,相互印证,武术技法的杀戮性在道德要求下有所收敛,习武者的心性在武德规范中逐渐走向平和,这反过来又促进了武德的发展,使得习武、用武、传武的行业行为规范扩大到对人格的完善、对气质秉性的修炼。武术中有所谓“德高艺更高”之话语,则意味着德可以内化为武术技能继而引起其提高。虽然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观念中所寓含的武术教育的立德期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0、。在武术中,功法技能以外显形式表现,而武德代表质的原则内隐,两者在化解习武人外在世界的矛盾中可以互换外置,使得武德成为外显的重要内容,而武术功法则内隐为深藏不露的技能,即所谓以德服人。武术不仅有“仁爱为本的伦理核心,贵义轻利的价值导向,尊师重道的礼教风尚,忠诚守信的精神气节”18,且在“正心”“诚意”等中国古典教育词汇语义下扮演着重要的修身角色。其“止戈为武”的和平观和“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尚武精神是武术核心价值的重要部分。在崇尚英雄情结中,习武者秉承了前者的家国情怀,保家卫国与行侠仗义成为武术最重要的目的模式,而尚武与修德成为了武者追逐的典范性气质。总之,武术课程思政元素包括了民族精神、尚武

21、崇德、文化自信、科学精神、规则意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以人为本等多方面内容19,且武术诸多方面的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是值得武术“立德树人”深入挖掘的课程思政内容。2.2 以内化“立德”确保深化“树人”“新文科”是对以往的学校武术教育提出的重大革新要求,其更注重学生根本素质及长远发展能力的培养,强调符合新时代精神的创新思维的培育。而“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则是对“新文科”教育理念的落实要求,其“立德”更是突出了学校武术教育被忽视的德育部分。尽管武术自古就讲求“以德为先”,并将武德的培育作为武术中最重要的部分来强调,但仍然有众多研究发现重技轻德的情况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普遍存在,“高校武术教

22、学重 技 轻 德,重 体 轻智,重 武 轻 文,重 结果 轻 过程 等现象十分明显。”20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武德常被作为陪衬话语用来规训学生的上课习惯,而在课下及学生后期的发展中,武德的影响远不如理想中的那么大。由此,可以洞见学校武术教育中德育的不足及“立德树人”的必要性。随着课程思政的提出及“新文科”的发展,学校武术教育打破常规而进行教学革新已成为必然。学校武术应“自觉回应 德育为先 的课程建构精神、育人第一 的课程价值诉求和 德知 统一的课程发展观念”21。从一些翻转课堂的经验看,可注重吸取民间伦理规训思路和古代教育中的优秀部分,发挥传统武德的基础性构建力量,让其在新文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3、,避免陷入生搬硬套的程式化教学,如只注重武术服饰、音乐等的表象审美却忽略人的内在德行之美。而应该有所实现灵魂洗礼的德育效果,吸收古今中外贤人们的讲学思路,如以苏格拉底的发问式哲学思辨方法启迪学生对武术哲学的深入思考,以王阳明致良知的人生哲学去引导学生武德的内化,继而转化为对人生困难的“持戈”及暴戾情绪的“止戈”,结合卢梭自然教育理念去启发学生认识武术的本真继而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新文科建设落实到立德树人,其重要的路径应该是致力于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解释与创造性发展。”22武术教育的“立德树人”不仅要将眼光扩大到横向学科领域,也要对立德的历史进行回顾,将视野回溯到纵向时间轴的前期,以开放的

24、姿态汇聚人文教育的精华,以培根溯源的思路对人的内在德行进行精心培育。应教导学生真诚对待习武与人生,净化并升华学生的品格素质,以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来启发学生身心发展,将武德深化为道德精神领域的审美追求,使习武之德扩大到整个道德伦理的范畴,内外兼修而具有精神上的美德追求,“能够逐渐达到由感知到内省、由身体到品行,内化为内在人格的养成,人生境界的提升。”23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武术抱拳礼等形式表象上。应使学生明白,“止戈为武”不仅要制止手中之戈,而且要制止心中之戈。经过武术习练,同时提高“筋”“骨”“皮”等体质要素和“精”“气”“神”等精神要素,在人格与气质上追求怀质抱真、安正舒和的境 76界。但往往现

25、实是很多武术教育忽视了这一点,尤其在武术竞技场上,有很多套路演练者对“精、气、神”的理解不尽如人意,往往表现为一脸怒气而显得缺乏风度。在“新文科”人文要求下,学校武术应教以祛除暴戾和怒气的演练,体现出真正习武人的“精、气、神”,通过武术“课程思政”促使武术教育内化“立德”并深化“树人”。“新文科”背景下武术教育的“立德树人”必须跨越当前单一的技能传授,摒弃武术课程中“碎片化”的武德、武礼教育理念,扭转将学术“同质化”的教学方式,祛除生搬硬套的灌输及教条化武德要求。以整体的武术文化感染、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从灵魂深处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尊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德的养成。以武术教育去唤醒教育对象被各类浮躁信

26、息所遮蔽的内心道德,使其良知中的真、善、美与武术文化相融合,能够以习武的方式实践“知行合一”,进而真正达到新时代武术教育的“立德树人”功效。3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武术人才培养价值驱向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文科”无疑是教育方面推进现代化的先行者,对武术的现代化创新和参与推进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中国武术遭受严重打击,致使传播受限、文化困顿之际,“新文科”及时对武术文化的弘扬和复兴进行了注解和释义,即对于武术绝不能仅仅将其限定在“能不能打”的壁垒之中,使其在“格斗”语境下失去自信,而应该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看待武术。在教育上自觉以国家文化

27、战略的高度看待武术,从振奋民族精神和复兴文化的角度实践武术的“立德树人”,以呼应党章中“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正如彭鹏等所言,武术“承担着培育民族自信、弘扬民族精神、构建与延续文化认同、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以及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243.1 武以励志,自强不息涵养文化自信“新文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 求真向善尚美,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树立对自身、社会、他人的正确认知。”25“新文科”的提出,为国民从历史、文化、民族等多角度归属认同和理性实践提供了情感依据和技术路径,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一步,其最

28、终也须落脚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这也是我国育人要求的具体体现,即以“新文科”所倡导的继承与创新为育人内涵,以“立德树人”为行动标尺,提高国家软实力,培养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全面复兴的高素质人才,那么武术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之一无疑是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武术教育须融合“新文科”教育理念与“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教学生批判性传承武术文化并吸收其他领域的知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武德内涵,使其脱离旧传统的桎梏,在武德基础上养成为具有开放、创新特性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行为规范,继而通过武术训练树立起学生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形成具有时代性和优秀武术精神的发展型人才,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并提高学生对本国

29、文化的自信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价值理念、理性思辨、知识智慧、精神追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基因和民族精神。”26而武术对这种精神的诠释最为透彻。武术经常与历史中的民族英雄联系在一起,如岳飞、关羽等历史人物,使得后辈习武者能够以其为偶像,受他们的精神感化,继而将精忠报国等爱国情怀作为习武人的重要理想。经过武术习练过程的强化,这种思想便深入学习者的心中,使得习武能够与爱国思想共鸣,深化其德育效果,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并不断激发文化自觉意识,以参与创新与发展本国优秀文化,为民族复兴做出行动。传统体育更注重对人内心道德良知的教化,具有追求静悟的心境、中和的价值、冥想中健身的理念

30、原则27,具有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在武术中将这种内倾思维与格斗技能完美结合,能够引导习武者实现身心统一,从而为武术培育文武兼备的完善人创造了条件。无论是对外在表现技能还是内在精神转化的教育,武术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习武者的完善与全面发展28。而这一点,是中国传统武术有别于国外体育的重要内容,其以习武的磨砺来追求身心关系的和谐统一,继而形成由内而外的自强不息意志,是武术教育唤起文化自信的重要素材。此外,学校武术教育必须正视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不断纠错与革新,打破当前武术不自信的现状,“以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的意义价值为引领,牢固树立保 根 护 魂 的中国武术发展决心和信念。”29使张文福,陈思琦,

31、周嵩山:“新文科”背景下武术教育“立德树人”的创新诉求与价值审视 77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2卷)第6期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对武术充满认同感,继而体会其文化的深刻内涵,唤醒学生文化上的自信,这种自信不仅仅是对武术的自信,也应当扩展到武术之外的自信,即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3.2 武以养德,和平奋进彰显时代精神互联网给了人们生活的便利和工作学习的快捷,但各种复杂信息也大量暴露在人们眼前,这就使得负面价值观和道德失范行为更容易迷惑人们的双眼。那么在此情况下,武术教育必须考虑当前的网络传播情况,实时地进行变革,不能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之中。武

32、术虽属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但并非意味着守旧,而应在尊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革新教育理念,优化技术体系与理论体系,使得武术教育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展现传统文化所具备的与时俱进能力。“武术作为一个能够诠释中国 和平崛起 和展示中国 大国形象 的文化符号,应当勇于承担起塑造和平中国文化中国 形象的历史使命。”30自从楚庄王提出“止戈为武”这一论断后,后世的武术家们也顺势将这一思想引入武术理论中,使其成为武学中最重要的一条圭臬,并据此引申出“尚和”理念。仔细思索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不难发现在“止戈为武”这一命题中,寓含着德育的重要内容。“止戈”的命题意味着人内心的

33、宽容与谦让,是习武者厚德的重要体现,制止心中的暴戾情绪,转而变为饶恕与和平。尽管武术中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武术技能和武德都在此理想中修正自身的缺陷。一方面武术套路教育引导学生将心中的尚武意向外化为理想格斗场域中的一种技能展示,另一方面,武德教育不断修正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向着理想中的人格发展。武德的要求赋予了武术一种革命性的改变,使得武术在暴力与野蛮印象中得到救赎,这种创设性的变革,在本质上将武术从一门防身格斗技术转变为具备修身养德功能的实践手段,具备了中国哲学中性命双修的内涵。而武术形而上的追求使武术脱离开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认知窘境,将其从单一的身体活动技能认识中解脱出来,成为对人具有深远教

34、育意义的学问,而将这种充满和平理念和进取精神的教育扩大到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便意味着以武的图强来展现国家的和平奋进的大国形象。事实上,我国也一直践行和平奋进的原则,“在和合理念的引导下,耀德不观兵宣德化以柔远人 等成为中华民族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遵循。”31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定义国际关系。有别于美国的“零和”博弈思维,我国一直以“双赢”理念来处理国际事务,“一带一路”与“亚投行”均为明证,这其中折射出重要的“止戈”“和合”思想。因此,学校武术在“立德树人”实践过程中,应“从民族复兴高度重新定位武术,从培育 刚健自强 精神、凝聚 精气神 的实践途径角度重新认识武术。”32以“新文科”的变革要求来革新

35、武术教育方法理念,以武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上进自强精神,以武术“止戈”的理念来展现国家和民族和平奋进的时代精神。3.3 武以图强,复兴文化输出中国价值“新文科建设要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建设主力军,并将文化带入实践中,观照和表达民生,传承和发扬文化,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33其重要观点是以优秀中华文化来讲述中国故事,而在海外,武术仍然是中国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34。因此,在武术教育中加强文化宣传,发挥武术影响力的作用很有必要。应使学生具备尚武精神,能够积极进取发愤图强,为民族复兴和中国优秀价值观的输出做贡献,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深度、广度和可

36、接受度来提升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涵,彰显中国价值观念,凝聚人、培养人和塑造人,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35展示武术所包含的中国优秀文化制度与道德教化作用为丰富世界文化所做的贡献。武术重视通过习武来获得内心精神与外在气质的同步变革,“注重内在神韵,遵循身心俱修的运动理念,突出呈现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生命观,注重个体的内在感受,强调在习练中的感悟过程与意义寻求。”36这种对人体精神内部世界求索的方法,在18世纪至20世纪影响了多名西方学者,并从思想上促发了他们自己学说的建构,如荣格研究机体无意识理论中就深受中国道家内倾思想影响,这一点在荣格的书 金花的秘密:中国的生命之书 中有所表述,体现了中

37、国价值对世界的启发作用。反应在武术上,内倾思维不仅彰显武术独特的魅力,也将运动实体与精神内核相统一,为世界贡献了身心一元论方法哲学。在健康促进上,中国武术中所追求的松、沉、柔等健康思想正是西方体育所欠缺的。因此,武术教育必须将诸如此类的优秀内容加以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文化自 78觉,继而输出中国价值。那么如前所述,武术教育的“立德树人”实践须深入到人的精神情感中,在灵魂层面架构“图强”的概念,继而塑造习武人之魂魄精神,发展其体格与外在素质。在精神上,武术所崇尚的“勇者无惧”包含着敢于反抗不公的精神动力37,其与中国革命文化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两者从侧面相互印证,体现崇尚自由、敢于反抗的民

38、族精神,从大刀王五反抗清廷压迫到革命志士抛头颅热血,无不反映了这种民族精神。在价值观上,武术“重人”“重德”“重和”,“关注人的生命与内在精神人格的完美养成,使受教育者养成一种践行 求真 的原则,追求人生 向善 的价值,领悟 尚美 的境界。”38其所包含的侠义思想对培养民族复兴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吸收了墨家的 勇往直前知难而进 的观念,还整合了儒家和道家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替天行道 等哲学思想,形成了 快意恩仇锄强扶弱杀身成仁 的武侠文化思想。”39无疑体现着中华民族不服输不放弃、崇尚良知与正义的人格尊严和追求和平发展的精神理路。总体上,“武术 和谐 的核心理念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

39、史认知与现实感受,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与行为准则,其对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核心效果必然也是 和谐。”40如武术“点到为止”的竞争风格即是其一直所强调的“和谐”理念的明证。且中共二十大强调“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武术教育中始终要强调武术的“和平图强”观,养成学生意志与人格,提升文明素养,教育学生积极以武术“止戈”理念来输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价值观。4 结 语“新文科建设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形成中国话语。”41其“新”不仅强调人文的现代化,更强调的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突破与创新。因此,武术教育须结合革命文化

40、和社会主义优秀文化,联结并改造传统的武术教育思路,倡导顺应时代的新理念,树立新风貌,使武术教育立足本国,具备全球视野和发展视野,培养创新型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武术人才,从而使中国武术能够展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武术人才培养实践中,应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武术的理念,将武术核心的思想观念深深地扎根于其价值观中,使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积极参与建构其日常行为与意识。能够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以武术所讲求的尊师重道等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以武术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思想来引导学生的人生态度,以武术百炼成钢、绝不服输的态度来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以武术的和合思想和

41、行侠仗义理念来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以武术技击的避实就虚等思想来促进学生的智力增长。如此,则武术不仅仅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而且能成为“新文科”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法论,成为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文化内容。参考文献:1 人民网.二十大报告介绍解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EB/OL.(2022-10-24).http:/ 钟秉枢,李楠.体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基本理念与具体路径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1):1-7.3 郭玉成,范铜钢.国家形象构建视域下的武术文化传播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

42、13,37(4):83-87.4 崔乐泉.中国式现代化与体育强国建设的中国模式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11):1-10.5 权培培,段禹,崔延强.文科之“新”与文科之“道”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思考 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1):280-290.6 王岗,郑晨.新时代中国武术优秀文化的现代化创新论说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2):117-123.7 张震,李秀红.返本与开新:中国武术原典诠释基本问题论绎J.体育学研究,2019,2(2):48-57.8 王岗,王树粤,丁昊阳.论“拳种”作为方法的中国武术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3):3

43、25-331.9 刘文武.新时代武术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基于武术独特学科知识的思考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4):76-84,95.10赵刚.武术文化安全的困境与破壁基于十九大精神国家安全观的分析 J.体育与科学,2018,39(1):14-20.11操太圣.知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于新文科建设之内在逻辑的思考 J.南京社会科学,2020(2):130-136.12王丽华,刘炜.助力与借力: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建设 J.南京社会科学,2021(7):130-138.13耿宝军,马学智.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育策略探析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3):57-60.14龙宝新.中

44、国新文科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向 J.社会科学文摘,2021(12):12-14.张文福,陈思琦,周嵩山:“新文科”背景下武术教育“立德树人”的创新诉求与价值审视 79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2卷)第6期15人民网.二十大报告介绍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EB/OL.(2022-10-24).http:/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6):722-727.17金玉柱,赵倩,陈保学,等.学校武术的生命力以关键词为视角的学术史叙事 J.体育与科学,2022,43(4):62-67.18徐锋.中国传统武德思想研究 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20.19杨建营,冯香红,徐亚奎,等.体育教

45、育专业武术理论课程思政元素及教学案例解析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5):79-86.20马文友.“全人教育”理念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理论设计与实践路径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9):73-78,2.21耿宝军,马学智.新时代武术课程德育的学理审视与实践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1(9):105-110.22陈凡,何俊.新文科: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 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1):7-11.23王岗,侯连奎,姜丽敏.中国武术:一门“成人”的学问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11):57-63,100.24彭鹏,尹碧昌,郑锋.学校武

46、术教育的发展审视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12):46-51.25李凤亮.新文科:定义 定位 定向 J.探索与争鸣,2020(1):5-7.26丁燕.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 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5(6):52-61.27崔乐泉,林春.基于“文化自信”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8):1-8,16.28马剑,邱丕相.武术教育观需要一次境界跨跃:从技能教育转向文化教育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1):46-50,77.29王岗,陈保学,马文杰.新时代“文化自信”与中国武术的“再出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

47、报,2018,41(8):9-16.30陆小黑,张道鑫,王洁.“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时代解读与策略研究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2):227-233,248.31陈明琨,陶文昭.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构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6):96-105,152,160.32杨建营.基于民族复兴目标的武术教育之价值定位:培育刚健自强精神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3):293-299.33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J.中国大学教学,2019(6):52-59.34刘韬光,李守培.武术传播研究的“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走

48、向 J.中国体育科技,2021,57(11):79-87.35马文杰,陈保学.论中国武术的“守正”与“创新”J.体育文化导刊,2020(3):73-77.36董川,陈玲,邵继萍,等.国际化进程中武术文化自信建构的理论研究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3):69-75.37马文杰,王春力,王艳艳.“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武术发展困境与对策 J.体育文化导刊,2022(6):56-61.38王岗,韩金清,侯连奎.中国武术“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求真向善尚美 J.体育学刊,2018,25(6):1-6.39卢桂兵.变异中的延续:从“战”到“健”武术文化的功能价值转向 J.体育与科学,2020

49、,41(2):105-110.40郭玉成,李守培.武术在孔子学院的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 J.体育学刊,2013,20(5):122-126.41黄铭,何宛怿.在新文科建设中强化价值引领 J.中国高等教育,2021(7):56-58.On“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in Wushu Education under theBackground of“New Liberal Arts”Innovation Appeal and Value ReviewZHANG Wenfu1,CHENG Siqi1,ZHOU Songshan1,2(1.P

50、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24,China;2.Hebei PE Institute,Shijiazhuang 050022,China)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wenty strategies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education and talent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ational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innovation should b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