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版)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第二章 学生心理(重点章)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5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5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5第二节 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5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第三节 学生的个体差异6一、个体的智力差异6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第四章 学习心理导论8第一节 学习及其分类8一、学习的界定8二、学习的作用8三、学习的分类8四、学习的相关概念9第二节 学习与脑(略)9、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9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9第三节 学习理论发展(略)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9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
2、相互吸取9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9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9第一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9二、华生的行为主义9第二节 联结主义理论9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二、桑代克的学习律9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9二、强化理论9三、行为的学习9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9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二、观察学习9三、行为主义新进展9第六章 认知学习理论9第一节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9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第二节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P16010一、认知表征理论10二、认知结构
3、理论10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四、发现学习10第三节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P16510一、有意义学习10二、认知同化过程10三、接受学习10第四节 学习的信息加工论10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加涅10二、学习的条件10三、教学事件10第八章 学习动机(重点章)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11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二、学习动机的作用12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2四、学习动机的分类12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12一、强化论12二、需要层次说马斯洛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12五、控制点理论-罗特12六、归因理论-韦纳P226七、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八、自
4、我价值理论12九、自我决定理论德西、瑞安12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教学吸引12二、兴趣激发12三、反馈与评定12四、奖励与惩罚12五、合作与竞争12六、归因指导12第九章 知识的学习(重点章)第一节 知识的分类与表征12一、知识及其含义12二、知识的分类12三、知识的表征12四、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13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13一、知识的理解类型与过程二、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13三、概念的学习13第三节 错误概念的转变13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13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13三、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四、为概念转变而教13第四节 知识学习与迁移13一、迁移及其分类13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14三、为
5、迁移而教14第十二章 学习策略(重点章)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16一、学习策略的界定16二、学习策略的分类16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16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第二节 认知策略16一、复述策略P37016二、精细加工策略P37616三、组织策略16第三节 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17一、元认知的结构17二、元认知策略17三、资源管理策略17第四节 学习策略的促进17一、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17二、常见的学习策略17三、策略促进的方法1第二章 学生心理(重点章)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P30)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
6、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智慧是有结构基础的。所有生物包括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和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其认知结构受到刺激影响而发生改变。(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31)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思维萌芽阶段)通过感觉运动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式形象思维阶段)感觉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初
7、步的逻辑思维阶段)凭借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体运算。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能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对命题进行逻辑推演.思维灵活。(三)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四)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1、不主张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附: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1)贡献:确认儿童智力成长的内发性和主动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成长速度不一。(2)教育参考价值:按照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
8、设计课程;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3)缺陷:独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性行为;发展先于学习的论点较少教育价值;各年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符.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主张把历史研究作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儿童一切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形式都是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二)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主要表现:1
9、、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三)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P39意义: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四)内化学说(五)维果茨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1、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2、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3、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4、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情境认知理论集齐
10、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应用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主要区别:皮亚杰倾向于将发展看作是儿童本身自然的成长,不太重视社会与教育因素的功能;而维果斯基则是特别强调文化社会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力倡教育促进作用,重视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潜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实际发展水平之内。第二节 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一)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P42)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1、信任对怀疑(0-1.5岁)2、自主对羞怯(1。53岁)3、
11、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7、繁殖对停滞(3060岁)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附:对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的评价:优点:a. 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作用b. 从整体上,从个体发展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中考察了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等的形成发展c. 阐释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一生的发展,较符合人的发展实际不足:a。 过分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在发展中的作用b. 把许多社会问题归结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某一特殊阶段的心理任务和危机,是否恰当有待探讨c
12、. 并没有解释个体如何以及为什么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缺乏实证性研究的支持(二)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学生总是在努力保持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以及课堂组织的方法,影响着儿童的自我概念.2、适应统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青少年想被看作一个成人,愿意以类似成人的行为作出反应,这意味着:a。 中学生绝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b。 绝不应该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轻视青少年c. 给以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d. 注意同伴之间的影响,同伴学习的效果在中小学可能是不一样的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1、自我意识两个方面:主体的我对自己身心活动
13、的觉察;客体的我被觉察到的我结构:自我认识(认知成分)、自我体验(情感表现)、自我调节(意志成分)2、自我概念3、自尊先决条件:a. 重要感。觉得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b. 成就感。能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表现出成就,而且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c. 力量感。感觉到自己有处理事务和适应困境的能力第三节 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个体的智力差异(一)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斯皮尔曼 智力的二因素论:一般因素、特殊因素。一般因素是关键。卡特尔、霍尔恩 智力分两类: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人投入流体智力而发展晶体智力.(二)当代智力的系统理论1、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智力应该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现出来的解决
14、问题或制作生产的能力.八种智能: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肢体-动觉、音乐、人际、内省、自然观察。智能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其他智能依然有可能存在。2、智力的三元理论斯滕伯格人的智力是由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应用性能力组成,三种能力相对独立。一个完美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方面: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方面分别构成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教学启示:a。 教师需要关注每一种学习行为对发展智力的三个方面的作用,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智力的全面发展b.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c.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校中进行合理选择二
15、、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一)学习风格的维度1、奈欣斯的三维理论把学习风格描述为感觉定向、反应方式和思维模式这三者的结合。2、雷诺的六维理论多维度的学习风格分类的概念模式:知觉偏好、物理环境需要、社会环境偏好、认知方式、最佳学习时间、动机和价值观。3、科尔勃的两维坐标理论具体体验抽象概括维度、反省性观察主动实验维度四种学习风格:顺应者方式。强调主动探索和具体体验发散者方式.关注发散的思想,富有想象力聚合者方式。擅长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同化者方式。喜欢处理抽象的观点和概念,具有理性或逻辑性(二)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1、感觉通道类型:a。 视觉型学习者。习惯通过视觉接受学习材料,适合自己看书和做笔记b. 听
16、觉型学习者.对语言、声响和音乐的接受力和理解力较强,喜欢多听多说c。 动觉型学习者。对自己能够动手参与的认知活动更感兴趣2、认知风格主要特征:持久性、一致性类型:a.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b. 反思型和冲动型c. 整体性和系列性d. 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一)社会文化背景差异1、文化及其差异2、文化刻板印象3、多元文化教育(二)性别差异1、性别与性别角色2、智力和学业性别差异3、教育中的性别偏向4、避免教学中的性别偏向a. 教学材料和语言方面b。 学科和兴趣方面c。 课堂管理和活动方面d. 课堂教学和互动方面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
17、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第四章 学习心理导论第一节 学习及其分类一、学习的界定是个体(人或动物)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二、学习的作用1、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智力的潜力,从而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三、学习的分类1、学习主体分类a。 动物学习b. 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相比,人类学习的特点: 社会性* 以语言为中介 积极主动性与人类学习相比,学生的学习的特点: 掌握间接经验的过
18、程 是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 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c. 机器学习2、学习水平分类(加涅)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3、学习结果分类(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4、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奥苏贝尔)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5、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雷伯)内隐;外显6、学习内容分类(我国学者)知识的学习;技能学习;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的学习四、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意义:a。 把学习从单纯接受学校教育的学习中扩展开来b。 把少数人的学习扩展到所有的人c。 把阶段性的学习扩展到
19、人的终身d. 从被动地学习到主动地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真实性学习5、学习科学第二节 学习与脑(略)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第三节 学习理论发展(略)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第一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二、华生的行为主义第二节 联结主义理论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二
20、、桑代克的学习律1、准备律.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联结实现也会感到烦恼2、练习律。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3、效果律。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因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所有行为都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二、强化理论1、强化物* 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反应概率)*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二级强化(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能
21、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2、强化程式(又叫强化程序)强化原则:a。 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b。 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c. 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三、行为的学习(一)新行为的塑造1、连锁塑造2、逆向连锁塑造(二)行为的消退与维持消退: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维持:减弱甚至停止强化后对行为的保持(三)行为的分化和泛化分化: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做出反应泛化:将所习得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1、交互决定观-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2、学习与表现3、参与性学习
22、和替代性学习二、观察学习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三、行为主义新进展1、自我管理2、自我言语第六章 认知学习理论第一节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他强调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的整体性和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关注知觉和认知的过程。影响:他们探讨记忆是如何反映知觉组织,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如何在理解学习任务、重建模糊的记忆或把学习原理迁移到新情境等过程中产生的。但是,他们把知觉经验组织的作用归因于脑的先验本能,带有严重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他认为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在外部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存在中介变量(机体内部的变化)。意义:他反对和部
23、分抵制某些较严格的行为主义先驱及与他同时代的行为主义者所接受的限制性前提.他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和内部强化理论对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有一定贡献。第二节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P160一、认知表征理论1、动作性表征2、影响性表征3、符号性表征二、认知结构理论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评价三个过程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1、知识结构的重要性a. 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b。 利于记忆的保持c. 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d。 对教材结构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2、学习的准备性3、直觉思维的价值4、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四、发现学习布鲁纳
24、的认知结构理论的意义:克服了以往学习理论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而推延到人的学习的种种缺陷,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下学习各种知识的活动提出自己的学习与教学理论,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内部认知过程和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以促进学生“发现”知识的问题上,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的形成,注重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内在动机、独立性与积极性在学习中的作用。不足:1、他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完全放弃知识的系统讲授,而以发现教学法来代替,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知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再生产过程与知识的生产过程的差异2、布鲁纳认为“任何科目都可以按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
25、任何年龄的儿童”,这是无法实现的3、发现学习在当时虽然有其积极作用,但其发现法运用范围有限4、发现法耗时过多,不宜用于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的集体教学活动第三节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P165一、有意义学习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标准实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标准:a。 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b. 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二、认知同化过程三种同化方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
26、学习1、下位学习2、上位学习3、组合学习三、接受学习(一)讲授教学的特点和性质特点:1、要求师生之间有大量的相互作用2、大量利用例证3、它是演绎的,最一般的蕴涵的概念最初呈现,然后从中引出特殊的概念4、它是有序列的,材料的呈现有一定步子。(二)讲授教学的原则和技术1、逐渐分化原则2、整合协调原则3、先行组织者策略P171陈述性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形式:一个概念的定义;新材料与已知例子的类;一个概括作用:把注意引向即将来临的材料中最重要的内容;集中了将呈现的概念中间的关系;提醒已有知识和即将遇到的新材料之间的关系。第四节 学习的信息加工论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加涅八阶段:动机、了解、获得、保持、
27、回忆、概括、作业、反馈对教学的启示: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应突出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复述这些内容。二、学习的条件1、内部条件-加涅的学习层级说需要的技能: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概念规则高级规则每一级智力技能的学习要以低一级智力技能的获得为前提,最复杂的智力技能则是把许多简单的技能组合起来而形成。2、外部条件三、教学事件第八章 学习动机(重点章)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1、动机与兴趣兴趣的三个层次:a。 对学习知识、技能和能力呈现出来的新现象产生的兴趣有趣b. 在有趣定向发展基础上对学习产生一种特殊兴趣乐趣c。 对学习与崇高理想、远大目标相联系的兴趣志趣2
28、、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3、动机与态度4、动机与期待及抱负水平二、学习动机的作用1、引发作用2、定向作用3、维持作用4、调节作用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2141、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2、学习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这种关系因学习者的个性、课题性质、课题材料难易程度等因素而异。四、学习动机的分类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外部动机: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论二、需要层次说马
29、斯洛P219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形成因素: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的唤起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观点: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教育意义:对力求成功者给予新颖且有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情绪、严格评定分数等来激发学习
30、动机;对避免失败者,安排少竞争或竞争不强的环境,成功时要表扬,评分宽松些,避免公开指责五、控制点理论罗特观点:人的想法调节人的成就行为。六、归因理论韦纳P226观点: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使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结论: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却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评价: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
31、学习行为及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环境下产生的学习行为、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和记过推断个体心理特征。七、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教师应该强调学习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淡化分数和其他奖励。八、自我价值理论关注人们如何评估自身价值。将学生分为:高驱低避型、低驱高避型、高驱高避型、低驱低避型四类。九、自我决定理论-德西、瑞安人类有机体一直在争取自主性、自我决定感与他人归属感,以满足胜任感、自主性和归属感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教学吸引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二、兴趣激发1、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
32、生的学习兴趣2、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三、反馈与评定学习结果的反馈应及时、具体、经常给予。四、奖励与惩罚五、合作与竞争使用竞争的注意事项:1、参与课堂活动要承担当众失败的风险;2、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竞争比奖励透明,更使人分心;3、竞争产生获胜者,也产生失败者。六、归因指导第九章 知识的学习(重点章)第一节 知识的分类与表征一、知识及其含义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它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知识的功能:辨别、预期、调节二、知识的分类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什么 怎么做2、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言明的知识 难以言传的三、知
33、识的表征1、概念2、命题和命题网络3、表象4、图式特征:含有变量、具有层次、能促进推论.5、产生式四、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充分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一、知识的理解类型与过程二、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一)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的内容学习材料的意义性、内容的具体程度、相对复杂性和难度2、学习材料的形式直观的方式包括实物、模型、言语等.3、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二)主观因素1、原有知识经验背景(1)知识经验背景的广泛含义a。 既包括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直接的基础性知识,也包括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及更一般的经验背景.b。 不仅包括学习者在学校学习的正规知识,也
34、包括他们的日常直觉经验.c。 不仅包括与新知识相一致的、相容的知识经验,而且也包括与新知识相冲突的经验。d。 不仅包括具体领域的知识,还涉及学习者的基本信念(包括本体论信念和认识论信念)。e。 既包括直接以现实的表征方式存在于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也包括一些潜在的观念.(2)认知结构的特征a. 认知结构中有没有适当的、可以与新知识挂起钩来的观念。b. 新学习材料与原有观念之间区别的程度如何.c。 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清晰。2、学生的能力水平(1)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2)学生的语言能力3、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1)主动理解的意识倾向(2)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三、概念的学习(一)
35、概念的结构与分类1、概念的界定(1)概念内涵和外延各有差异(2)有些概念的含义随年龄的增长也在不断变化(3)概念是有层次的2、概念的结构(1)概念结构理论特征表理论:概念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两个因素构成的原型理论:概念是由原型和与原型有相似性的成员构成的(2)概念结构分析概念一般由名称、属性、定义和例证组成.3、概念的类型(1)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2)难下定义的概念与易下定义的概念(3)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4)连言概念、选言概念和关系概念(二)概念的获得和运用1、概念的获得(1)概念形成(2)概念的同化2、概念的运用(1)在知觉水平上的运用(2)在思维水平上的运用(三)概念的学习和促进1、概
36、念学习的方式(1)规则例子规则(2)例子规则例子2、概念网络的形成第三节 错误概念的转变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1、认知冲突的引发2、认知冲突的解决三、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件(一)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1、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2、学习者的先前知识经验3、学生的元认知能力4、学生的动机,对知识、学校的态度(二)概念转变的条件波斯纳1、对原有概念的不满2、新概念的可理解性3、新概念的合理性4、新概念的有效性四、为概念转变而教环节:揭示、洞察学生原有的概念;引发认知冲突;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调整原来的看法,或形成新概念。应注意的问题:1、创设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2、倾听、洞察学生
37、的经验世界3、引发认知冲突4、鼓励学生交流讨论第四节 知识学习与迁移一、迁移及其分类1、学习迁移界定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相互影响。2、学习迁移分类P284角度:(1)不同领域内容(2)不同方向(3)不同效果(4)不同范围(5)不同程度(6)不同意识水平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一)早期的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使心的各种官能得到发展,从而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2、相同元素说桑代克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3、概括化理论-贾德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4、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型(二)现代的迁移研究近
38、年来人们有关迁移的研究问题:1、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的新争论2、专家-新手解决问题的研究3、元认知与迁移4、基于问题空间假说的迁移理论三、为迁移而教1、整合学科内容2、加强知识联系3、强调概括总结4、重视学习策略5、培养迁移意识第十二章 学习策略(重点章)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一、学习策略的界定1、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活动或步骤2、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的规则3、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计划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特征: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二、学习策略的分类1、温斯坦的分类-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辅助性策略、元认知策略2、丹
39、瑟洛的分类基本策略、辅助性策略3、迈克卡的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1、外在环境的刺激信息进入感觉登记器,信息在感觉登记器中只存储很短的时间,如果受到注意,工作记忆的信息以感觉特性存储,就会变成以名字编码的言语形式,否则就会很快消失2、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新信息受到注意进入工作记忆后,会将已经存在那儿的旧信息挤出去,而且信息保持时间有限,一般不超过30秒。3、通过工作记忆,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第二节 认知策略一、复述策略P370(一)利用记忆规律1、干扰2、抑制和促进3、首因和近因效应(二)合理复习P3711、及时复习
40、2、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3、部分学习和整体学习4、自问自答或尝试背诵5、过度学习(三)自动化(四)亲自参与(五)情景相似性和情绪生理状态相似性(六)心向、态度和兴趣二、精细加工策略P376(一)记忆术1、位置记忆法2、首字连词法3、谐音联想法4、琴栓单词法5、关键词法6、视觉想象(二)灵活处理信息1、有意识记2、主动应用3、利用背景知识三、组织策略1、列提纲2、作图表(1)系统结构图(2)概念关系图步骤:选择核心概念;选择相关概念;添加概念之间的连线,并标明文字说明;反思3、运用理论模型第三节 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一、元认知的结构1、元认知知识a。 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包括关于个体间差
41、异的认识;个体间差异的认知;主体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活动的各种主体因素的认识。b。 有关任务的知识c. 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2、元认知控制-计划、监控、调节二、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领会监控、集中注意3、调节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1、时间管理策略(1)时间排序(2)有效时间管理的使用2、学业求助策略过程:意识到求助的需要;决定求助;识别和选择潜在的帮助者;取得帮助;评价反应。第四节 学习策略的促进一、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的监控、个人效能感二、常见的学习策略1、划线2、做笔记3、写提要4、PQ4R方法(Preview, Question, Read, Reflect, Recite, Review)5、提问策略(1)提问类型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提问的序列-组织、激发、反应(3)提问中注意的问题a. 事先计划好问题b. 提问的风格应该简洁、明确、主题性强c。 给学生时间思考d. 要让学生保持悬念e。 对学生的回答应作出积极、及时的反馈三、策略促进的方法1、直接教学2、交互式教学3、脚本式合作-总结、提问、澄清、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