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YY 0033- 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原则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 for sterile medical devices 1范畴 本原则规定了无菌医疗器具及其零部件生产与质量管理基本规定。 无菌医疗器具初包装材料生产也应符合本原则规定。 2引用原则 下列原则所包括条文。通过在本原则中引用而构成为本原则条文。本原则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原则都会被修订,使用本原则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原则最新版本也许性。 GB/T6583-1994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 术语 GB/TI6292-1996 医药工业干净室(区)悬浮粒子
2、测试办法 GB/T 16293-1996 医药工业干净室(区)浮游菌测试办法 GB/TI6294-1996医药工业干净室(区)沉降菌测试办法 YY/T 0313-1998 医用高分子制品包装、标志、运送和贮存 JGJ 71-1990干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3定义 本原则使用GB/T 6583与YY/T 0313定义和下列定义。3.1批lot 生产条件相对稳定期所生产具备同一性质和质盘某种产品拟定数量。3.2批号lot number 用于辨认“批”一组数字或字母加数字,据此可追溯和审查该批产品生产历史。3.3生产批production lot 指在一段时间内,同一工艺条件下持续生产出具备同一性质和质
3、量产品拟定数量。 注:对有些持续生产产品。有时很难划分生产批,出于管理需要,常以每一工作日或班次生产出产品作为生产批。3.4灭菌批 sterilization lot 在同一灭菌柜内。同一工艺条件下灭菌具备相似无菌保证水平产品拟定数量。3.5灭菌sterilization 用于使产品无任何形式存活微生物确认过过程。3.6无菌sterile 医疗器具上无存活微生物。3.7初包装 primary package 与无菌医疗器具直接接触包装。3.8无菌医疗器具sterile medical device 是指任何标明了“无菌”医疗器械。3.9干净室(区)clean room(area) 需要对尘粒及
4、微生物含盘进行控制房间(区域)。其建筑构造、装备及其作用均具备减少对该房间(区域)内污染源介入、产生和滞留功能。3。10干净度cleanliness 干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不不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悬浮粒子容许记录数。3.11 空气净化air purification 去除空气中污染物质,使空气干净行为。3.12 人员净化窒 personnel purification room 人员在进入干净室(区)前按一定程序进行净化辅助用室。3.13物料净化室material purification room 物料在进入干净室(区)前按一定程序进行净化辅助用室。3.14物料material 指原料、辅
5、料,包装材料、外购(协)零配件等。4质量体系 无菌医疗器具生产公司应建立和实行有效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一套完整质量管理体系文献,并定期进行管理评审和内审。 注1lGB/T 19001与YY/T 0287或GB/T 19002与YY/T 0288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规定。4.1质量方针 质盈方针应由公司最离管理者以文献形式颁布,应保证在有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位目的及对质量方针理解与实行。4.2组织机构4.2.1 公司应建立与质豫舒理体系和产品生产规定相通应组织机构,规定其职能和互有关系(涉及职责和权限)并形成文献,以增进有效质鼓管理。4.2.2。公司最高管理者应在管理人员中指定一名或多名管理者代表,
6、并规定其职责和权限。4.3人员4.3.1 公司应配备与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相适应具备专业知识、生产经验、组织能力及熟悉国家关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规定各级、备类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负责组织生产和质量管理工作。4.3.2公司最高管理者必要蕾桃产品质盈熟悉产品生产技术,有组织能力,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能按本原则规定组织生产,并对本原则实行和产品质量负所有责任。4.3.3公司主管无菌医疗器具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领导人应具备本专业或有关专业大专以上或与之相称学历,有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相质量管理实践经验,并对本原则实行和产品质量负责。4.3.4公司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具备与本职工作相适应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
7、。有能力对无菌医疗器具生产和质量管理中实际问题做出对的判断和解决。 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部门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4.3.5从事核心岗位和特殊过程操作人员和质量检查人员应具备高中以上学历,经专业技术培训,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专职检查人员,还应通过恰当技术培训,井持证上岗。4.3。6普通生产操作人员应具备与本职工作相适应文化限度,经专业技术培训后上岗。4.3.7。公司应按照本原则规定对各类人员进行产品生产技术、干净环境控制和医疗卫生知识及产品搬运、贮存、防护等方而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质量意识。并保存培训记录。4.3.8 供应和销售部门应配器具备专业知识。并能胜任无
8、菌医疗器具供销和管理工作人员。5生产环境、设施及布局5.1 厂址及厂区 无菌医疗器具生产公司必要有整洁生产环境。厂区地面、路面及运送等不应对无菌医疗器具生产导致污染。5.1.1 厂址应选取在卫生条件好,空气清新、大气含尘、古菌浓度低、无有害气体、自然环境好地区。5.1.2厂址应远离铁路、码头、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盈粉尘和有害气体工厂、贮仓、堆场等严重空气污染、水质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区域。干净厂房与市政交通于道之间距离不适当不大于50 m。5.1.3厂区内重要道路应宽畅,路面平整,并选取不易起尘材料建造。5.1.4厂区应布局合理。行政区、生活区和辅助区不得对生产区有不良影响。动物房和灭菌车
9、间应设在僻静安全位置,并应有相应安全、通风和排污(毒)设施,其设计建造应符合国家关于规定。5.1.5生产厂房周田应达到四无(无积水、无杂草、无垃圾、无蚊蝇孳生地)。宜无裸露土地。5.2生产厂房 生产厂房按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规定分为普通生产区和干净区。厂房应按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规定空气干净度级别进行合理布局。5.2.1普通生产区 普通生产区应设计合理,采光、通风良好,可以满足生产需要。5.2.2干净区5.2.2.1除满足5.2.1条外。还应配备与干净度级别相适应空气调节净化系统。附录A给出了无菌医疗器具干净室(区)空气干净度级别。附录B给出了无菌医疗器具产品生产环境干净度级别设立指南。5.2.2.
10、2在设计、建设和装修干净厂房时,应考虑其便于清洁。干净室(区)内表面应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能耐受清洗和消毒,。墙壁与地面交界处宜做成弧形或采用其她办法,以减少灰尘积聚和便于清洁。并有防尘、防污染、防止昆虫和其她动物及异物混入等设施。5.2.2.3人员净化室、干净室(区)外窗应采用双层窗,并具备良好密封性。干净室(区)顶棚及进入干净室(区)内管道、风口与墙壁或顶棚部位均应密封。5.2.2.4干净室(区)门应密封良好,并向干净度高方向启动。5.2.2.5干净室(区)应设有安全门。并向安全疏散方向启动,平时密封良好,紧急时易于打开,安全通道应无障碍。5.2.2.6干净室(区)
11、内应按工艺流程合理布局,人流、物流分开并固定走向。5.2.2.7干净室(区)内水,电等输送线路宜暗敷。电气管线管口,安装于墙上各种电器设备与墙体接缝处均应可靠密封。5.2.2.8干净室(区)应选用外部造型简朴、不易积尘,便于擦拭照明灯具,照明灯具宜明装不适当悬吊。采用吸顶安装时。灯具与顶棚接缝处应采用可靠密封办法。5.2.2.9操作台应光滑、平整。无缝隙、不脱落尘粒和纤维,不积尘,便于清洗、消毒,不可用木质或油漆台面。5.2.2.10干净室(区)内使用压缩空气等气体均应通过净化解决。特别是与产品使用表面点接接触气体干净度应进行验证并进行常规控制,以适应于所生产产品。5.2.2.11干净室(区)
12、内水池、地漏不得对无菌医疗器具产生污染。5.3人员净化5.3.1人员净化室应涉及换鞋室、存外衣室、盥洗室,穿沽净工作服室、气闸室或空气吹淋室等。5.3.2进入无菌医疗器具生产干净室(区)或无菌操作干净室(区)人员应进行净化。附录D给出了进出干净室(区)普通程序。5.3.3进人人员净化区域换鞋处,注意两种鞋不要交叉污染。外出鞋和将要换鞋应有明显不易随意跨越界限。在干净窒(区)内不应穿拖鞋。5.3.4人员流动应严格遵守从低干净度区域向高干净度区域方向流动。5.3.5盥洗室水龙头按最大班人数每10人设1个,龙头开闭宜不采用手动式。5.3.6气闸室出入门应有防止同步打开办法。设立单人空气吹淋室时,应按
13、最大班人数每30人设一台,干净室(区)工作人员超过5人时,空气吹淋室一侧应设单向旁通门。5.3.7。干净室(区)工作人员人均面积应不少于4 m2。5.4物料净化5.4.1进入干净生产区物料等应有清洁办法,如脱外包装室、除尘室等。5.4.2物料净化室与干净室(区)之间应设立气闸室或双层传递窗,用于传递物料和其他物品。5.4.3物料运送、贮存外包装及易脱落粉尘和纤维包装材料不得进入干净室(区)。直接接触产品初包装材料在运送、贮存和传递中应能有效防止污染,至少两层密封包装。5.5工艺布局5.5.1 干净厂房内应按产品形成过程顾向布置,工艺流程紧凑、合理,物料传递路线尽量要短,以利于操作和过程控制,人
14、流、物流各行其道,严格分开,禁止交叉往复。5.5.2干净室(区)只能设立必要工艺装备和设施,应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空间存储干净室(区)内生产中间产品或产品,且尽量接近与其相联系生产区域,减少运送过程中混杂与污染。存储区域内应安排待验区、合格区和不合格区,有明显标记。5.5.3空气干净度高干净室(区)宜布置在人员至少通过或到达区域,不同干净度级别干净室(区)按从高到低由里及外布置。不同级别干净室(区)之间互相联系应有防止污染办法,如气闸室或双层传递窗。5.5.4不同空气干净度区域之间物料传递如采用传送带时,为防止交叉污染,传送带不适当穿越隔墙,宜在隔墙两侧分段传送。 对不可灭菌产品生产区中,不同空
15、气干净度区域之间物料传递,则必要分段传送,除非传递装置采用持续消毒方式。5.5.5需在干净室(区)内清洗器具,其清洁室空气干净度级别应与产品规定相适应。100级、10 000级干净室(区)设备及器具宜在本区域外清洗,其清洗室空气干净度不应低于100 000级。5.5.6清洁工具洗涤、干燥及洁具存储宜设独立卫生且通风良好沽具间。洁具不应存储在干净室(区)内。6设备与工装6.1设备设计、选型应符合生产规定,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维修和保养。6.2干净室(区)内选用设备与工装应具备肪尘、防污染办法,其构造简朴、噪音低、运转不发尘。设备、工装与管道表面应光洁、平整、不得有颗粒物质脱落,易于清洗和消毒或灭
16、菌,能减少污染。6.3与物料或产品直接接触设备与工装及管道表面应无毒、耐腐蚀、无死角,并易于清洗和消毒或灭菌、不与物料或产品发生化学反映与粘连。6.4设备所用润滑剂、冷却剂、清洗剂及在干净区内通过模具成型后不清洗零配件所用脱模剂,都不得对产品导致污染。6.5应设立独立模具间(或区域),用于模具维护和存储,以防止模具对浩挣室(区)污染。6.6应配备足够数量工位器具,并且密封性好,易于清洗和消毒。干净室(区)内与普通生产区工作器具要严格分开、有明显标记,不得交叉使用。6.7应具备制备工艺用水设备,制水能力应满足生产需要;工艺用水应按原则定期检测;工艺用水储罐和输送管道应是不锈钢或其她无毒材料;应定
17、期清洗、消毒。6.8用于生产和检查仪器、仪表、量具、衡器等合用范畴和精度应符合生产和质量检查规定,应有明显状态标记,并按规定周期进行检定或校验。6.9设备和工装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验证。设备更新时,应予以验证,拟定对产品质量无影响时方能使用,参见附录E。6.10生产、检查设备(涉及备品、备件)工装及工位器具管理应有规定,并应建立设备档案,保存设备使用、保养、维修和改进记录。7采购与物料管理7.1公司应有规定控制采购过程,编制采购文献如采购筹划、合同、技术合同书等,明确提出采购物料质最规定,以保证其符合原则规定,并保存采购文献副本。7.2应对供方进行评价,对其生产环境(特别是有净化规定期)、质
18、量保证、与否有符合国家规定证照、信誉等进行调查、分析。在大批量订货前先进行少量试用,检查合格后方可用于生产。供方应相对稳定。应建立并保存供方质量记录。7.3采购物料进厂后应放在有明显“待验”标志区域,经质检部门检查合格后方能办理入库手续。7.4物料应存储在温度、相对湿度符合各自规定并无腐蚀性气体、通风良好、有消防办法仓库内,待验品、合格品、不合格品应严格分开,有状态标记,能有效防止混用。各类物料分类、分批储存,填写货位卡。7.5物料发放应有记录并有发、领料人签名,物料发放应遵循先进先出原则。7.6标签、合格证、使用阐明书、小包装应由专人保管,其发放、使用、销毁应有记录。7.7易燃、易爆物料应有
19、特殊隔离办法。8文献8.1质量体系文献8.1.1公司应编制描述其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8.1.2公司应编制本原则所规定程序文献、管理文献和规定,并有效地贯彻实行。 注l:GB/T 19001与YY/T 0287或GB/T 19002与YY/T 0288规定了对质量管理体系文献规定。8.2技术文献 公司应有指引产品生产和使用技术文献,技术文献应统一、完整、对的。8.3文献控制8.3.1公司应编制文献控制程序,与质量关于所有文献(涉及质量手册、程序文献、规范、图样、原则、工艺文献或作业指引书等)都要进行控制。发布前应批准,使用文献应是有效版本,应按规定进行修改;至少保存一份作废受控文献,其保存期限
20、应保证在无菌医疗器具寿命期内,可以得到此器具生产规范,。8.3.2作为质量记录文献应制定书面程序进行控制,规定质量记录标记、贮存、检索、保护、保存期和处置。质量记录保存期限应不少于医疗器具寿命,但至少不短于两年。9质量管理9.1公司应设最高管理者直接领导下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符合4.3.4条规定。9.2质量管理部门应配备一定数量质量管理和检查人员,并有与无菌医疗器具生产规模、品种、检查规定相适应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和检测仪器设备。9.3质量管理部门职责和权限: a)负责无菌医疗器具生产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检查工作。依照产品原则和质量规定制定检查规范; b)有权批准或否定一切物料及中
21、间产品使用和产品出厂; c)决定包装材料、标签、使用阐明书与否容许使用; d)评价物料、中间产品、产品储存条件与否合用; e)对产品进行留样观测,定期检查,以评价产品质量稳定性,也为拟定产品有效期提供根据; f)审核不合格品解决程序和纠正、防止办法程序;决定对退回、收回和不合格产品解决办法; g)负责检查和实验用设备、仪器、试剂及计量器具管理; h)负责干净室(区)与工艺用水监测和记录。9.4质量管理部门应按规定进行进货检查或验证、过程检查、产品最后检查。并出具检查记录和报告;记录和或报告中应有执行检查和授权产品放行责任者签字。9.5质量管理部门应按规定进行抽样,抽样应有代表性。9.6质量管理
22、部门应会同关于部门对供方进行评价。10生产过程管理10.1 公司应对产品形成所有生产过程进行控制。10.2产品正式投产前,应进行生产工艺全面验证,拟定工艺可行性。10.3特殊过程和核心工序应设立质最控制点,应制定控制点管理文献和作业指引文献(如工艺卡或作业指引书等),进行持续监视和控制,对所有控制参数进行记录。10.4依照产品对生产环境干净度不同规定,各种操作过程只限于在指定生产区域进行。进入干净室(区)人员和物品必要按相应产品规定人员和物料净化程序进行净化。不同干净度区域内工作器具传递和使用应防止交叉污染。10.5在干净室(区)内存储生产过程中中间产品,应有防止污染办法。并有品名和检查状态标
23、记,对不合格中间产品应单独存储、记录,以防止混用。10.6对于需清洗零配件,末道清洗应在相应级别干净室(区)内用相应规定工艺用水进行清洗。清洗用水及清洗过程应通过确认并进行常规控制,以适应所生产产品。10.7产品标记和可追溯性10.7.1无菌医疗器具生产公司应规定在生产全过程使用适当办法标记产品。每批或每个产品在形成过程中应有清晰、牢固唯一性标记并做好记录,保证具备可追溯性。10.7.2公司应制定批号(生产批号和灭菌批号)管理控制文献,每批或每个产品均应有反映产品辨认及所投物料、生产过程(涉及干净室(区)环境监测、核心工序及特殊过程如灭菌参数等)。控制状况、关于设备使用、生产日期,操作人员与复
24、核人员签名和检查成果质量记录。10.8包装、标志、标签与使用阐明书10.8.1 无菌医疗器具必要采用密封包装,包装材料应依照产品性能和灭菌办法选材和设计,并应符合贮存规定。 注;ISO/DIS11607规定了评价无菌医疗器坎包装性能基本规定。10.8.2无菌医疗器具无菌包装最大单元应是单包装,单包装上应注明“无菌”字样和或符号,应有“包装破损禁止使用”字样。10.8.3包装上标志应能对的指引产品运送、贮存、拆包和使用,并且明显、清晰、牢固,不因经受所用灭菌、运送和贮存过程而脱落或模糊不清。10.8.4 包装上标志内容必要符合相应产品原则规定。10.9灭菌10.9.1需要灭菌无菌医疔器具应选用一
25、确认过灭菌办法进行灭酶,以保证灭菌效果可靠性。 注:适当灭菌办法和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确认与常规控制规定见IS0 11131,IS、IS0 11137。10.9.2灭菌前与灭菌后产品应严格分开,应有标记,并与检查合格产品严格区别开来。10.9.3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文献规定进行灭菌操作,并有完整灭菌过程及参数记录。10.10不合格品控制10.10.1 公司应制定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文献,以防止不合格品非预期使用或交付。10.10.2对不合格品。应进行标记、登记、评价、隔离和处置。10.10.3不合格品只有在满足法规规定状况下才干让步接受;若需返工应确认返工对产品不利影响,返工后应按规定进行重新检查并进行
26、记录。10.11 纠正和防止办法10.11.1 公司应制定和实行纠正与防止办法程序文献。10.11.2公司应有效解决顾客投诉和不合格报告;调查与产品生产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关于不合格产生因素;采用纠正办法并进行验证。10.11.3公司应运用各种信息来源,发现和分析不合格潜在因素,采用防止办法并实行控制。10.11.4公司对顾客投诉没有采用纠正和防止办法,应记录其理由。11卫生管理 公司应制定与产品质量规定和生产工艺相适应卫生管理文献,并认真执行、做好记录。11.1 干净室(区)卫生11.1.1 应按文献规定对干净室(区)进行定期清洁、清洗和消毒,所用消毒剂或消毒办法不得对设备、工装、物料和产品导
27、致污染。消毒剂品种应定期更换。11.1.2应定期按照附录C规定对干净室(区)进行监测、记录。11.2个人卫生11.2.1公司应制定操作人员卫生守则,内容应涉及经常理发、洗澡、剪指甲、不准化妆、不准佩戴饰物、禁止将个人物品带人干净室(区)等:并有专人检查。11.2.2公司应建立职工健康档案,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操作人员每年至少应体检一次,对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产品工怍。11.2.3进入干净室(区)人员必要按相应产品规定人员净化程序进行净化。并穿戴干净工作服、工作帽、口罩、工作鞋。直接接触产品操作人员每隔一定期间对手再进行一次消毒。11.3工艺卫生11.3.1设备、管道应定期清
28、洗、保持整洁,无跑、冒、滴、漏现象。11.3.2设备、工装上与产品直接接触部位及工作台面、工位器具应定期清洗、消毒,保持干净。干净室(区)内工位器具应在干净室(区)内用纯化水进行清洗,消毒。11.3.3干净工作服应选取质地光滑、不产生静电、不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材料制作。其工作服和帽子应能有效地遮盖内衣、头发。不同干净度级别使用干净工作服皮分别定期集中在相应级别干净环境中清洗、干燥、整顿。11.3.4 干净室(区)仅限于该区域生产操作和经批准人员进入。12产品销售和顾客服务12.1公司应建立顾客档案,经常与顾客联系,积极征求顾客意见,及时向顾客提供服务。12.2每批产品都应有销售记录,一旦发现
29、不合格能及时追回,记录应至少保存到有效期后一年。12.3对顾客投诉能及时解决,对销售服务过程信息应能及时反馈到关于职能部门,采用办法,并有记录。12.4公司成建立医疗器具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管理。对不良事件应及时向本地药物监督管理部门报告。12.5建立产品事故报告制度和产品追回制度。无菌医疗器具浮现重大质量问题时,应及时向本地药物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因留样观测或国家抽查,发现已出厂产品存在不合格,应及时追回,并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解决。附录A(原则附录)无菌医疗器具干净室(区)空气干净度级别表表A1 尘埃最大容许数,个1 微生物最大容许数 干净度级别0.5 um 5 um沉
30、降菌,个皿浮游菌,个/m3 100级 3 500 0 l 5 10 000级 350 000 2 000 3 100 级 3 500 000 20 000 10 500 300 000级 10500 000 60 000 15附录B(原则附录)无菌医疗器具产品生产环境干净度级别设立指南B1 无菌医疗器具应采用使污染降至最低限生产技术。在考虑生产环境干净度级别时,应与生产技术结合起来。当生产技术不能保证医疗器具使用表面不受污染或不能有效排除污染时,生产环境干净度应在条件允许前提下,尽盘提高。B2干净室(区)内有各种工序时,应依照各工序不同规定,采用不同空气干净度级别,在满足生产工艺规定条件下,干
31、净室(区)气流组织可采用局部工作区空气净化和全室空气净化相结合形式,如10 000下局部100级干净区。B3对于体内植入物、与循环血液、骨腔直接或间接接触无菌医疗器具或单包装出厂配件,其零部件(不清洗件)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生产区域应不低予100 000级干净度级别。植入到血管内无菌医疗器具、能在某个局部环境下实现生产、装配、包装全过程无菌医疗器具,应在不低于10 000级(优先选用100级)干净室(区)内生产。B4 B3规定以外无菌医疗器具或单包装出厂零部件(不清洗件)加工、末道精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均应在不低于300 000级干净室(区)内进行。B5与产品使用表面直接
32、接触、不清洗虽然用产品初包装,其生产厂房干净度级别应与产品生产厂房干净度级别相似(尽量在同一区域),如初包装不与产品使用表面直接接触,优先考虑在不低于300 000干净室(区)内生产。B6对于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加工体内植人无菌医疗器具(涉及材料),应在10 000级下局部100级干净室(区)内进行生产。B7干净工作服清洗、干燥和穿干净工作服室、专用工位器具末道清洗与消毒区域空气干净度级别可低于生产区一种级别。无菌工作服整顿、灭菌后贮存应在10 000级干净室(区)内。附录C(原则附录)无菌医疗器具干净室(区)环境规定及监铡表Cl 技术指标监测项目100级10 000级级级监测办法监测频次温度,(
33、无特殊规定期)18-281次班相对湿度,%45651次班风速。ms水平层流0.4垂直层汽0.3JGJ 71-19901次/月换气次数,次h2015121次月静压差,Pa不同级别干净室(区)及干净室(区)与非干净室(区)之间51次月干净室(区)与室外大气10尘埃数0.5 um3500350 0003500 00010 600 000个m35 pm02 00020 00060 000GB/TI6292-19961次季浮游菌数,个m35lOO500GB/T16293-19961次季沉降菌数,个皿l310l5GB/T16294-19961次周 阐明: 无菌医疗器具干净室(区)在静态条件下检测尘埃数、浮
34、游菌数或沉降菌数、换气次数(100级层流风速)、静压差、温度、相对湿度必要符合规定,应按监测频次对上述参数进行动态测试。附录D(提示附录)人员进出干净生产区普通程序人员进出干净生产区和无菌操作干净生产区普通程序见图D1和图D2。图D1 人员进出干净生产区程序图例图D2人员进出无菌操作干净生产区程序图例附录E(提示附录)验证与确认E1无菌医疗器具投入生产前应对干净厂房、重要设施、设备、工装及工艺进行验证或确认。E2 当影响产品重要因素,如工艺、工装、质量控制办法、重要原辅料、重要生产设备发生变化时,以及生产一定周期后,应进行重新验证或确认。E3应依照验证或确认对象提出验证或确认项目、制定验证或确
35、认方案,并组织实行。E4验证或确认工作完毕后应后应形成文献。验证或确认文献应涉及验证或确认方案、验证或确认报告、评价和建议、批准人等。E5验证或确认过程所形成文献应归档保存。E6无菌医疗器具生产中验证或确认项目涉及(但不限于): a)空气净化系统; b)重要生产设备; c)核心生产工艺、工装及其变更; d)重要原辅材料变更; e)工艺用水系统及末道清洗工艺(如果有); f)工艺用压缩空气或其他气体(如果有); g)灭菌设备和过程(如果有)。 附录F(提示附录)文献目录1 GB/T 19001-199.1 质量体系 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质量保证模式2GB/T 19002-1994 质量体系 生产、安装和服务质量保证模式3YY/T0287-1996 质量体系 医疗器械GB/T 19001-IS0 9001应用专用规定4 YY/T 0288-1996质量体系 医疗器械GB/T 19003-IS0 9002应用专用规定5 IS;1994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规定工业湿热灭菌6 ISOl1135:1994 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7 IS0 11137:199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一一确认和常规控制规定辐射灭菌8 ISO/DIS 11607:1999 医疗器械最后灭菌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