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运动治疗技术实训指导.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75312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24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治疗技术实训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运动治疗技术实训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运动治疗技术实训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运动治疗技术实训指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运动治疗技术实训指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完整版)运动治疗技术实训指导实训一 被动活动技术【实训目的】1、 能熟练完成被动活动技术的具体操作;2、 熟悉被动活动技术的注意事项。【适应证】因力学因素所致软组织的挛缩与粘连、疼痛及肌痉挛;神经性疾患所致的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和受限;不能主动活动者如昏迷、完全卧床等。【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定、关节内未完全愈合的骨折、关节急性炎症或外伤所致的肿胀、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主要仪器设备】 PT床等。【实训方法和内容】1。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做模特,示教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学生观摩;(1)患者取舒适、放松体位,肢体充分放松。(2)按病情确定运动顺序,由近端到远端(如肩到肘,髋到膝)的顺序有

2、利于瘫痪肌的恢复;由远端到近端(如手到肘,足到膝)的顺序有利于促进肢体血液和淋巴回流。(3)固定肢体近端,托住肢体远端,避免替代运动。(4)动作缓慢、柔和、平稳、有节律,避免冲击性运动和暴力。(5)操作在无痛范围内进行,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以免损伤.(6)用于增大关节活动范围的被动运动可出现酸痛或轻微的疼痛,但可耐受;不应引起肌肉明显的反射性痉挛或训练后持续疼痛。(7)从单关节开始,逐渐过渡到多关节;不仅有单方向,而且应有多方向的被动活动。 (8)患者感觉功能不正常时,应在有经验的治疗师指导下完成被动运动。 (9)每一动作重复1030次,23次/天2.学生分组操作,8人一大组,每2名学生为一小组

3、,一名做模特,另外一名做治疗师,练习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a。躯干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膝屈曲,治疗师一手固定患者的一侧肩关节,另一手放在患侧骨盆,使肩和骨盆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并停留数秒钟。b。肩关节屈曲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肘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腕关节处,然后慢慢把患者上肢沿矢状面向上高举过头。c。肩关节外展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肘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腕关节处,后慢慢把患者上肢沿额状面向上高举过头.d. 肩关节内外旋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肩关节外展90伴肘关节屈曲,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肘关节,另一手握住腕关节处,以肘关节为轴

4、,将上肢向内、外方向旋转.e。 肘关节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上肢呈外展位,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肘关节,另一手握住腕关节处做肘关节的屈曲动作。f。前臂和腕关节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肘关节处于屈曲位,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肘关节上方进行固定,另一手握住手指,然后旋转前臂,进行旋前和旋后的动作。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腕关节的上方,另一手握住腕关节的下方,做腕关节屈曲和伸展动作。g.髋关节曲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托患者小腿,另一手托患者足跟处,双手将大腿沿矢状面向上弯曲,使大腿前部尽量接近患者腹部。h。髋关节伸展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抓握踝关节上方,另一手从下方抓住膝关节前部

5、,并用前臂拖住患者小腿和膝关节部位,用力向上方抬,被动伸展髋部。i.髋关节外展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放在膝关节下方,另一手抓握踝关节上方,将下肢沿额状面方向移动。j.踝节背屈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一手固定踝关节上方,另一手托患者足跟处,前臂贴住患者脚掌及外侧,用力向上方拉动。3.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指导;4、每小组随机抽取一小组的两名同学进行操作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并且打分;5. 教师总结点评,完成实训报告。【注意事项】(1)患者应在舒适体位下进行,并尽量放松,必要时脱去妨碍治疗的衣物或固定物。 (2)应在无痛或轻微疼痛、患者能忍受的范围

6、内进行训练,避免使用暴力,以免发生组织损伤. (3)感觉功能障碍者进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时,应在有经验的治疗师指导下进行。 (4)进行多个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时,可按照从远端向近端的顺序,逐个关节或数个关节一起进行训练。 (5)关节活动训练中如配合药物和理疗等镇痛或热疗措施,可增加疗效。实训二 关节松动技术【实训目的】1、 能熟练完成关节松动技术的具体操作;2、 熟悉关节松动技术的注意事项。【适应证】 力学因素(非神经疾患)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等.【禁忌证】 关节松弛或习惯性脱位,关节因外伤或疾病引起肿胀(渗出增加),关节的急性炎症,

7、关节部位的恶性肿瘤或结核,未愈合的关节内骨折. 【主要仪器设备】 PT床等【实训方法和内容】1。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做模特,示教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学生观摩;(1)患者体位:应处于舒适、放松、无痛的体位,治疗肩关节多取卧位,治疗肘、前臂、腕及手部关节多取坐位。(2)治疗师位置:尽可能靠近接受治疗的关节,便于操作;尽量暴露所治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以达到关节最大范围的松动。(3)治疗前评估:手法操作前,先评估拟治疗关节,找出存在的问题(疼痛、僵硬),根据问题主次,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图2).当疼痛和僵硬同时存在时,一般先用小级别手法(、级)缓解疼痛后,再用大级别手法(、级)改善活动。 图2 关节

8、松动技术手法分级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2.学生分组操作,8人一大组,每2名学生为一小组,一名做模特,另外一名做治疗师,练习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1)上肢带关节松动术:盂肱关节 关节牵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

9、使用靠近治疗部位的手,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置于患者腋下的顶端,另一只手握住肱骨外侧面。以在腋下的手用力,,将肱骨向外侧移动。尾端滑动:患者体位同上。治疗师一只手置于患者腋下,提供1级的关节牵张,另一只手的拇指指蹼置于肩峰远端。上位的手将肱骨向下滑动,或用替换手法,即治疗师双手握住患者的手臂,利用身体后倾的力量将手臂向尾端牵拉。向后滑动:患者体位同上。治疗师背向患者,站在患者的躯干与上肢之间,将其上肢靠在治疗师躯干上作为支撑。以侧边手握住患者肱骨远端,上位手置于关节前缘远端,该手为作用力手。治疗师移动上肢将肱骨头向后滑动。向前滑动:患者俯卧位,上肢放松,垂出床边,由治疗师大腿支撑.治疗师面对治

10、疗床头,治疗师的外侧手将患者手臂固定于治疗师的腿部,为患者的肩部提供1级牵张,另一只手尺侧远置于肩峰远端,给予松动力量。作用力方向朝向前并且稍向内侧,以免肱骨向前半脱位.(2)肘关节及前臂: 肱尺关节a. 关节牵引:患者仰卧位,肘关节伸出治疗床边缘,肘关节放松,手腕搭在治疗师肩部.治疗师双手交叉环抱尺骨近端掌面。与骨干呈45角的力量对尺骨近端施力。b.远端滑动:患者和治疗师体位同上.治疗师先以双手环抱方式牵张关节,然后再沿着尺骨长轴牵引。肱桡关节a. 关节牵引:患者仰卧位或坐位,手臂放于治疗床上.治疗师站在患者前臂尺侧。上侧手固定肱骨,下侧手的大鱼际部及其余四指握住桡骨远端。将桡骨向远端牵拉.

11、b. 桡骨的背侧或掌侧滑动:患者仰卧位或坐位,肘关节伸直并旋后。治疗师在患者手臂内侧面固定肱骨,外侧手的手掌置于肱骨头的掌面,手指置于桡骨头背侧。用手掌将桡骨头向背侧推,或是用手指将其向掌侧推。c. 关节挤压:患者仰卧位或坐位,治疗师一只手的大鱼际与患者手的大鱼际部相扣合,另一只手固定好患者的肱骨及尺骨近端。用手大鱼际部施力,沿着桡骨长轴推,同时前臂旋后。(3)髋关节:向后侧滑动:患者仰卧位,髋关节放于床尾端。屈曲健侧髋膝关节,并用双手环抱健腿,以协助固定骨盆。治疗侧髋关节休息位。治疗师站在患者患腿的内侧,以一带套在治疗师肩部及患者大腿下方,以拖住下肢重量。将远端手放在带子及大腿末端下方,近端

12、手放在大腿近端前面。治疗师上肢伸直,膝节屈曲,通过近侧手给予向后的作用力。向前滑动:患者俯卧位,髋部垂出床缘,健足踩在地面上。治疗师站在患者大腿内侧,以一带套在治疗师肩部及患者大腿下方,以拖住下肢重量。治疗师远端手握住小腿,近端手放在大腿近端后面。治疗师上肢伸直,屈膝,通过近端的手给予向前的作用力.患者侧卧位,治疗师站在患者后方,以一手握住髂前上棘固定骨盆,另一只手放在大转子后面,给予向前的推力。(4)膝关节和小腿 胫股关节:a.关节牵引:患者俯卧位、仰卧位或坐位。治疗师双手抓住小腿下段,沿胫骨长轴牵拉,分离关节面。b.向后滑动:患者仰卧位。治疗师将其大腿固定患者足部,双手抓住胫骨,拇指朝前,

13、其余四指朝后。治疗师上肢伸直,将身体前倾,以拇指将胫骨向后推。c.向前滑动:患者仰卧位.治疗师远端手抓住胫骨末端,近端手掌放于胫骨近端的后侧面。通过放在胫骨近端的手,给予向前的推力。髌股关节:a.向远端滑动:患者仰卧位,伸膝。治疗师站在患者大腿旁,面向其足部,一只手拇指指蹼握住髌骨上缘,另一只手做加强作用。将髌骨向尾端滑动,平行于股骨。b。内-外侧滑动:患者仰卧位,伸膝。治疗师双手拇指、手指分别置于髌骨的内外侧.将髌骨向内外侧滑动.3.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指导;4、每小组随机抽取一小组的两名同学进行操作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并且打分;5. 教师总结点评,完成实训报告.

14、【注意事项】(1)治疗者须具备良好的解剖学、关节运动学、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患的病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掌握适应证和基本操作手法,并与其它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如肌肉牵拉技术以及肌力训练技术结合使用,才能提高整体治疗效果。(2)治疗中应不断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节手法强度.(3)治疗后如有轻微的疼痛多为正常治疗反应,通常在46小时后应消失;如第二天仍未消失或较前加重,提示手法强度太大,应调整强度或暂停治疗一天;如果经35次的正规治疗,症状仍无缓解或反而加重,应重新评估,调整治疗方案.实训三 牵伸技术【实训目的】1、 能熟练完成牵伸技术的具体操作;2、 熟悉牵伸技术的注意事项。【适应证】因

15、组织粘连、挛缩或疤痕导致软组织失去延展性、关节活动度受限、功能受限或障碍;肌肉无力而对侧紧绷、组织短缩;作为整体运动程序的一部分用于预防骨骼肌肉系统损伤;用于激烈运动前后特别是减轻运动后的肌肉酸痛。【禁忌证】骨性的关节活动受限,新发骨折或骨折未完全愈合,急性炎症或感染(红肿),关节活动或肌肉延展时有剧痛、血肿,继发性的关节过伸/过屈,以及有利于结构稳定、神经肌肉控制或瘫痪等因素的短缩软组织等【主要仪器设备】 徒手、沙袋、牵伸带、牵伸支架、滑轮等装置。【实训方法和内容】1。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做模特,示教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学生观摩; 牵张训练前的评定,明确功能障碍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

16、 患者处于舒适体位,必要时在牵张前应用放松技术、热疗和热身训练。 牵张训练时,牵张力量应轻柔、缓慢、持续,达到一定力量,持续一定时间,逐渐放松力量,休息片刻后再重复。每次牵张持续时间10 20s,休息10s,再牵张10 20s ,每个关节牵张数次。关节各方向依次进行牵张,每日2 或3 次;牵张中避免使用暴力或冲击力,以免损伤组织。 牵张后,可应用冷疗或冷敷,以减少牵张所致的肌肉酸痛,冷疗时仍应将关节处于牵张位。 在获得进展的活动范围内进行主动训练,可增加肌肉功能;同时加强肌肉之间的平衡能力训练.2。学生分组操作,8人一大组,每2名学生为一小组,一名做模特,另外一名做治疗师,练习具体的康复治疗及

17、训练方法;3。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指导;4、每小组随机抽取一小组的两名同学进行操作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并且打分;5. 教师总结点评,完成实训报告。【注意事项】(1)低强度、长时间牵伸能够提高组织耐受性,利于维持在拉伸后的位置。(2)低强度、长时间的徒手牵伸对患者来说较舒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3)高强度、长间隔的牵伸利于组织修复和肌肉酸痛的消除。(4)徒手和自我的静态牵伸可选择15至30秒,重复8次,每天2组。(5)避免使用弹跳式牵伸,以免引致张力反弹性增高或拉伤组织.(6)利用器械的机械式牵伸,每次可维持20-30分钟。(7)注意患者的适宜与舒适体位、治疗师的体位

18、及操作手的摆放位置。实训四 肌力训练技术【实训目的】1、 能熟练完成肌力训练技术的具体操作;2、 熟悉肌力训练技术的注意事项。【适应证】1、失用性肌萎缩 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2、肌源性肌姜缩 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萎缩;3、神经源性肌姜缩 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4、关节源性肌无力 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5、其他 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等;6、正常人群 健康人或运动员的肌力训练。【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做内固定、骨关节肿瘤、全身情况较差、病情不稳定者、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等.【主要仪器设备】 徒手肌力训练时一般不需

19、要仪器设备。器械训练时,有哑铃、沙袋、实心球;弹性阻力装置;滑轮系统;等张力矩臂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可变阻力装置;等长肌力训练装置;等速肌力训练装置等。通常可根据患者不同肌肉功能障碍情况选用不同训练方法和训练仪器。【实训方法和内容】1.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做模特,示教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学生观摩;(1)训练前首先评定患者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情况,明确功能受限程度,以确定适宜的抗阻运动形式和运动量.(2)使患者处于适合训练的舒适体位,以被动运动形式向患者演示所需的运动,告诉患者尽最大努力但在无痛范围内完成训练,训练过程不要憋气;治疗师只起指导、监督作用。(3)将阻力置于肢体的远端,确定阻力

20、的方向,一般为所需运动的相反方向,避免替代运动。(4)提供的阻力应适合患者现有的肌力水平,初始为次最大阻力,以后逐渐增大阻力;训练中动作宜平稳,患者的最佳反应为无痛范围的最大用力。(5)患者如不能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或训练中有明显疼痛、收缩的肌肉发生震颤、发生替代运动时,应改变施阻的方向或降低阻力力量. (6)训练中应适当提供语言指令,以增加训练效果。(7)每一运动可重复810 次,并有一定的休息,逐渐增加训练次数。2.学生分组操作,8人一大组,每2名学生为一小组,一名做模特,另外一名做治疗师,练习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3.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指导;4、每小组随

21、机抽取一小组的两名同学进行操作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并且打分;5. 教师总结点评,完成实训报告。【注意事项】(1)注意正确的阻力方向,固定相关肢体. (2)训练时应避免用力憋气,尽量选择准确适宜的阻力负荷,在无痛和轻度疼痛范围内进行训练。 (3)训练前使患者了解训练的作用和意义,调动患者的主观努力程度,训练中经常给予语言鼓励并显示训练的效果,以提高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4)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可进行肌力训练,需严格控制总的运动量;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可继续肌力训练,以特定肌肉肌力训练或闭链运动进行. (5)严格掌握训练适应证与禁忌证。实训五 转移训练技术【实训目的】1、 能熟练完成转移训练技术的具

22、体操作;2、 熟悉转移训练技术的注意事项.【适应证】各种原因引起的步行功能减退或丧失者;禁止或限制步行者;中枢神经疾患使独立步行有危险者;高龄老人及长期卧床者.【禁忌证】严重的臀部压疮或骨盆骨折未愈合者不宜选用坐式轮椅;缺乏足够视力、判断力和运动控制能力者。【主要仪器设备】 PT床、轮椅、转移滑板等。【实训方法和内容】1。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做模特,示教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学生观摩;2。学生分组操作,8人一大组,每2名学生为一小组,一名做模特,另外一名做治疗师,练习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1)床上转移 从床的一侧转移到另一侧或从仰卧位转移到侧卧位。(1)侧向转移:偏瘫患者先用健腿插在患腿

23、下方,托起患腿移向床的健侧,再移动臀部,最后依靠健侧上肢将上身转移到该侧。截瘫患者先坐起,然后用手将下肢移向一侧,再用手撑床面,将臀部移动到该侧。(2)仰卧转向侧卧:偏瘫患者转向健侧有困难。训练时先用健腿插在患腿下方,托起患腿,再用健手握住患手,先上举到患侧,然后突然摆动向健侧,利用惯性将躯体翻向侧方,同时用健腿帮助患腿完成转移。(2)坐站转移 从坐位转移到站立位。偏瘫患者先将脚跟移动到膝关节重力线的后方,上身前倾,两手交叉握紧,手臂伸直向下,然后将手臂突然上举,利用手臂上举的惯性和股四头肌收缩,完成站立动作.(3)床-轮椅转移 由床上移动到轮椅或由轮椅移动到床.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斜向转移:

24、轮椅靠在床边,刹住双轮,与床的长轴呈45,患者先在床上坐起,用手将瘫痪的下肢移动到床边,将臀部也移动到床边,将两腿放下,用一手支撑轮椅不靠近床边的扶手,另一手支撑在床上,将臀部摆动到轮椅上。如果轮椅的侧板能够移动,对患者的转移有很大帮助。正向转移:上床时将轮椅正面推向床边,刹车,用手将瘫痪的下肢逐一移到床面上,然后用手撑轮椅扶手,逐步推动臀部和腿移动到床上,完成转移。下床时采用相反的方式,即将臀部移到床边,背对轮椅,再用手撑床面逐渐移动向轮椅。3.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指导;4、每小组随机抽取一小组的两名同学进行操作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并且打分;5. 教师总结点评,完

25、成实训报告。【注意事项】(1)转移训练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2)转移过程注意安全,治疗师要严密监视;(3)选择轮椅时需注意安全因素,如车轴的位置、脚轮的位置和直径、座位的位置和高度、载物的放置位置以及大车轮和地面接触点的间距宽度等;(4)测量用坐椅的椅面不可太软.实训六 平衡功能训练技术【实训目的】1、 能熟练完成平衡功能训练技术的具体操作;2、 熟悉平衡功能训练技术的注意事项。【适应证】中枢性瘫痪(如脑损伤或病变、脊髓损伤或病变)或其他神经疾患(如外周神经损伤或病变)所致感觉、运动功能受损或前庭器官病变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下肢骨折、软组织损伤或手术后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等。【禁忌证】严

26、重认知损害不能理解训练目的和技能者;骨折、关节脱位未愈者;严重疼痛或肌力、肌张力异常而不能维持特定级别平衡者。【主要仪器设备】体操垫、治疗球、泡沫筒、坐椅、治疗台、平行杠、平衡板、体重秤,镜子、滑板、踩踏板。【实训方法和内容】1。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做模特,示教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学生观摩;(1)训练顺序:从稳定支持面至不稳定支持面;由最稳定体位逐步进展到最不稳定体位;从静态平衡进展到动态平衡;从简单动作到复杂动作.(2)训练强度:由于未应用更多的外在阻力和负荷,因此,总的来说,对此无特殊要求。 (3)训练时间:通常由患者的疲劳程度所决定。若患者不能保持开始训练时的平衡水平则停止训练。(4)

27、训练频度:原则上训练频度越高则效果越佳。训练频度应尽可能达到平衡反应可成为习惯性动作时为止。2.学生分组操作,8人一大组,每2名学生为一小组,一名做模特,另外一名做治疗师,练习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1)坐位平衡训练:1)I级平衡:在无外力和身体移动的前提下保持坐姿稳定;2)II级平衡:患者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坐位平衡;3)III级平衡:患者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如患者双手胸前抱肘,治疗者从不同方向推患者以诱发头部及躯干向正中线的调正反应。(2)立位平衡训练:1)I级平衡:在无外力和身体移动的前提下保持站立稳定,开始时两足分开站立,逐步缩小两足间

28、距,以减小支撑面,增加难度;2)II级平衡:患者在站立姿势下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平衡。开始时治疗师双手固定患者髋部协助完成重心转移和躯体活动,逐步过渡到患者独立完成动作;3)III级平衡:在站立姿势下抵抗外力并保持身体平衡。患者可以借助于平衡板或在站立位完成作业训练等。(3)平衡板训练:治疗师与患者均立于平衡板上,治疗师双足缓慢地摇动平衡板,双手调整患者的立位姿势,诱发患者头部及躯干向中线的调正反应以及一侧上肢外展的调正反应.(4)球、棒或滚桶训练:治疗师与患者面对面站立抓握体操棒,患者先用健侧下肢支撑体重,患足置于球或滚筒上,治疗师用脚将球或滚筒前

29、后滚动,患者下肢随着滚动完成下肢的屈伸运动;随后患侧下肢站立,健足踏于球上完成类似动作。(5)硬地板软垫训练:患者先站立于硬地板上,逐渐过渡到薄地毯、薄枕头或沙发垫上站立.(6)平衡训练仪训练:患者站在平衡仪平台上,按平衡仪屏幕上各种图形要求完成重心的调整。图形的设计可根据患者的年龄、平衡水平,采用数字、图案、彩色图标等。3.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指导;4、每小组随机抽取一小组的两名同学进行操作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并且打分;5。 教师总结点评,完成实训报告.【注意事项】(1)训练顺序:由易到难.支撑面从稳定到不稳定,逐步缩减支撑面积;训练体位从卧位、坐位到立位,逐渐提

30、高重心;动作从简单到复杂,在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头颈和躯干运动;从睁眼训练过渡到闭眼训练。(2)训练强度:由低到高。训练时间开始较短,逐渐延长,并根据患者的疲劳程度调节。训练频度由少到多。(3)从静态平衡训练到动态平衡训练:从静态平衡(I级平衡)开始,逐渐过渡到自动动态平衡(II级平衡)、他动动态平衡(III级平衡)。(4)平衡训练前,患者先学会放松,减少紧张或恐惧心理。(5)加强安全措施,患者穿软底、平跟、合脚的鞋.(6)若训练中发生头晕、头痛或恶心症状时,应减少运动量或暂停训练.实训七 协调功能训练技术【实训目的】1、 能熟练完成协调功能训练技术的具体操作;2、 熟悉协调功能训练技术

31、的注意事项。【适应证】深感觉障碍如小脑性、前庭迷路性和大脑性运动失调、震颤性麻痹;因不随意运动所致的一系列协调运动障碍者.【禁忌证】严重认知损害不能理解训练目的和技能者;骨折、脱位未愈者;严重疼痛或肌力、肌张力异常者。【主要仪器设备】 PT床等【实训方法和内容】1.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做模特,示教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学生观摩;(1)卧位开始:患者均应从卧位训练开始,待熟练后再在坐位、站立位、步行中进行训练。(2)简单动作开始:从简单的单侧动作开始,逐步过渡到比较复杂的动作;最初几天的简单运动为上肢、下肢和头部单一轴心方向的运动,然后逐渐过渡到多轴心方向;复杂的动作包括:双侧上肢(或下肢)同时

32、动作、上下肢同时动作、上下肢交替动作、两侧肢体做互不相关的动作等。(3)大动作开始:先做容易完成的大范围、快速的动作,熟练后再做小范围、缓慢动作的训练。上肢和手的协调训练应从动作的正确性、反应速度快慢、动作节律性等方面进行;下肢协调训练主要采用下肢各方向的运动和各种正确的行走步态训练。(4)睁眼练习开始:先睁眼练习后闭眼训练。两侧程度不等时先从轻侧开始。2。学生分组操作,8人一大组,每2名学生为一小组,一名做模特,另外一名做治疗师,练习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 弗伦克尔训练法(1)仰卧位) 屈伸一侧下肢:令其由屈膝位开始,足跟在治疗台上滑动,直至下肢伸直。) 屈膝位外展内收髋关节:屈膝,足跟

33、放在治疗台上不动.) 伸膝位外展内收髋关节:髋、膝关节伸展,令其下肢在治疗台上滑动.) 屈伸髋、膝关节:足跟从治疗台上抬起) 足跟放在对侧膝部,沿胫骨向足部滑动。) 两下肢同时屈伸:令足跟在治疗台上滑动。) 两下肢交替屈伸:令足跟在治疗台上滑动。) 一侧下肢屈伸,另一例下肢外展,内收 (2)坐位) 让患者者用足接近PT的手:每次变动手的位置.) 下肢抬起,再踏在预先划好的脚印上。) 一动不动地静坐数分钟(静止)) 两膝并拢,交替站立,坐下 (3) 立位 让患者在一直线上前后移动其足. 沿弯曲的线步行. 在2条平行线间沿平行线步行. 尽量准确地踏着预先划好的脚印步行 3.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

34、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指导;4、每小组随机抽取一小组的两名同学进行操作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并且打分;5。 教师总结点评,完成实训报告。【注意事项】给予足够时间休息,练习时间与休息时间相等。所有训练要在可动范围内进行,并注意保护。实训八 牵引技术【实训目的】1、 能熟练完成颈椎及腰椎牵引技术的具体操作;2、 熟悉牵引技术的注意事项。【适应证】脊柱牵引适用于椎间盘突出、脊柱小关节紊乱、颈背痛、腰背痛及腰腿痛等;四肢牵引适用于四肢关节挛缩、四肢关节骨折且不能或不适宜手术复位的患者。 【禁忌证】年迈体弱、全身状态不佳者,心肺功能差及精神不正常者,有脊髓受压症状的颈椎病,颈椎骨折脱位者,重度腰椎间盘突

35、出(破裂型)、腰脊柱结核和肿瘤、骶髂关节结核、马尾肿瘤、严重椎管狭窄症、急性化脓性脊柱炎、重度骨质疏松症、孕妇、腰脊柱畸形、较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另外,对于后纵韧带骨化和突出椎间盘的骨化以及髓核摘除术后的患者都应慎用。【主要仪器设备】颈椎牵引椅、简易牵引带和牵引支架;腰椎牵引床(手摇式、电动式、三维快速式),牵引架,徒手时必要的绑带等。【实训方法和内容】1。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做模特,示教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学生观摩;(1)颈椎牵引:一般采用坐位牵引,仰卧位牵引适合寰枢椎半脱位或颈椎骨折的患者。体位:一般采用坐位牵引,牵引带分别托住下颌和后枕部。角度:根据颈椎病变部位及颈

36、椎曲度选择,可以采取中立位、前屈位或后伸位,其中中立位和前屈位比较常用。使用时应根据颈椎病的类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及其病变的节段决定牵引的前屈角度。上位颈椎疾患采用中立位,下位颈椎疾患多采用前屈位牵引,角度1030,椎动脉型和较轻的脊髓型颈椎病采用中立位牵引.时间:颈椎牵引的时间以1530分钟为宜,时间太短达不到牵引的力学效果,时间过长容易产生头痛、头麻、下颌关节疼痛、心悸、胸闷、恶心等不良反应。一般牵引重量愈大,牵引时间应愈短。带有间歇牵引的牵引设备,牵引时间可稍长些,一般不超过40分钟。治疗每日12次,1014次为1个疗程。重量:一般以体重的810开始牵引。根据患者体质及颈部肌肉发达情

37、况逐步增加牵引重量,通常每35天增加1kg.如症状有改善,可维持此重量,如果没有改善,可适当增加,最大可达1012kg。(2)腰椎牵引: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牵引重量:初始重量一般25%体重,50体重,起效后再逐渐增加,通常每3-5天增加2-4kg,增加至体重的100%,常用的牵引力量为20-60Kg。牵引时间:每次20-30min,每日1次,1014次为1个疗程,持续46周牵引方式:持续牵引/间歇牵引(3:1或4:1)2。学生分组操作,8人一大组,每2名学生为一小组,一名做模特,另外一名做治疗师,练习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 (1)颈椎牵引步骤: 明确牵引首次重量 根据处方选择患者舒

38、适、放松的体位,如坐位、仰卧位等 根据处方确定患者颈部屈曲角度 牵引带加衬,使患者更为舒适,且使牵引力量作用于患者后枕区(枕部)而非下颌部 将牵引带挂于牵引钩上 设定控制参数,包括牵引力量、牵引时间、牵引方式、间歇牵引时的牵引和间歇的时间及其比例 治疗调整:每次牵引后,可根据患者牵引后的症状、体征的改变,相应调整牵引体位、角度、力量和时间 牵引绳完全放松、所有参数回零后关机;卸下牵引带,患者休息数分钟再起身离开; 询问患者牵引效果及可能的不适,记录本次牵引参数,以作为下次治疗的依据(2)腰椎牵引步骤: 根据处方确定选择患者牵引体位,并使患者体位处于正确的牵拉力学列线上 患者牵引时,双下肢应采取

39、屈曲位,或双腿放到一个楔形垫上。这样腰大肌处于放松状态,椎间隙容易被拉宽,以改善椎间盘或神经根的位置. 固定牵引带,骨盆牵引带的上缘应恰好处于髂前上棘,反向牵引带固定于胸廓(或双侧腋下),分别将牵引带系于牵引弓和牵引床头 设定参数:包括牵引力量、牵引时间、间歇牵引时的牵引间歇时间及断续比例 治疗调整:每次牵引后,可根据患者牵引后的症状、体征的改变,相应调整牵引力量、时间,一般用渐增力量,根据牵引力的大小相应调整时间,牵引力大则时间要短 牵引绳完全放松,控制参数回零后关机; 患者静卧片刻后,再起身离开; 记录本次牵引的参数,作为下次治疗的依据.3.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

40、指导;4、每小组随机抽取一小组的两名同学进行操作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并且打分;5. 教师总结点评,完成实训报告。【注意事项】(1)颈椎牵引中应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体位、重量及时间,开始时可以是小重量、短时间,逐渐增加重量和延长时间。(2)颈椎坐位牵引结束时,缓慢解除牵引力后取下牵引带,患者静坐片刻后,再站起离开。(3)如果颈椎牵引中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或症状加重,应即刻中止牵引,并进行相应处理。(4)腰椎牵引除了掌握好适应证与禁忌证外,还要注意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药物、肌力训练,维持正确姿势等才能维持牵引效果,取得最佳疗效。(5)腰椎慢速牵引中,如果经过23次牵引,症状没有改善或反

41、而加重,应停止牵引治疗,重新评定患者或改换其他的治疗方法.(6)腰椎慢速牵引结束后,松开骨盆带时不宜太快,以免腹部压力突然降低引起患者不适;松开骨盆带后,应让患者仰卧休息数分钟后,再站起来。(7)腰围固定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牵引后使用腰围固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腰椎的活动度,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但不宜超过20天,以免造成腰部废用性肌萎缩,引起腰椎不稳。(8)恢复期的患者每天可进行正确的腰部肌肉训练,增加腰部肌力,加强腰椎的稳定性.实训九 步行功能训练技术【实训目的】1、 能熟练完成步行功能训练技术的具体操作;2、 熟悉步行功能训练技术的注意事项。【适应证】中枢性瘫痪者,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起的偏瘫、

42、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运动系统病损影响行走的患者,如截肢后安装假肢、髋关节置换术后等。【禁忌证】站立平衡功能障碍;下肢骨折未愈合;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主要仪器设备】肌力增强训练装置、平行杠、起立床、手杖、拐杖等【实训方法和内容】1。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做模特,示教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学生观摩;2.学生分组操作,8人一大组,每2名学生为一小组,一名做模特,另外一名做治疗师,练习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 (1)步行前训练肌力增强训练:针对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的患者,重点发展上肢肌力;期望完成独立行走者重点练习下肢肌力;上、下肢截肢者需进行残端肌群和腹部肌力训练;训练的运动量和方式

43、参照“肌力训练”部分的内容。起立床训练:针对长期卧床或脊髓损伤患者,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利用起立床逐步调整到直立状态.当患者能够耐受身体直立时,可以考虑开始站立或行走练习。平行杠内训练,手杖、拐杖站立训练:根据患者的情况,利用平行杠、手杖、拐杖进行站立、重心转移、单足支撑、原地踏步或跨步练习等,为步行练习做准备。(2)步行中训练 平行杠、助行器步行训练:用于初期的步行训练,适用于下肢无力但无瘫痪、一侧偏瘫或截肢患者;对于行动迟缓的老年人或有平衡问题的患者,助行器可作为长期步行辅助具。具体操作方法:可在平行杠内完成系列步行训练;持助行器行走的方法为:用双手分别握住助行器两侧的扶手,提起助行器使之

44、向前移动2030cm后,迈出患侧下肢,再移动健侧下肢跟进,如此反复前进。 双拐步行训练,包括:A. 交替拖地步:将左拐向前方伸出,再伸右拐,双足同时拖地向前移动至拐脚附近。B. 同时拖地步:双拐同时向前方伸出,两脚拖地移动至拐脚附近。C. 摆至步:双拐同时向前方伸出,患者身体重心前移,利用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肢同时摆动,双足在拐脚附近着地。此种步行方式适用于双下肢完全瘫痪而无法交替移动的患者.移动速度较快,可减少腰部及髋部用力。D. 摆过步:双侧拐同时向前方伸出,患者支撑把手,使身体重心前移,利用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肢向前摆动,双足在拐杖着地点前方的位置着地。训练时注意防止膝关节屈曲,

45、躯干前屈而跌倒。适用于双下肢完全瘫痪,上肢肌力强壮的患者。是拄拐步行中最快速的移动方式。E. 四点步:步行时每次仅移动一个点,一直保持四个点在地面,即左拐右足右拐左足,如此反复进行。适用于骨盆上提肌肌力较好的双下肢运动障碍者以及老人或下肢无力者.是一种稳定性好、安全而缓慢的步行方式.F. 两点步行:一侧拐杖与对侧足同时伸出为第一着地点,然后另一侧拐杖与相对的另一侧足再向前伸出作为第二着地点。此步行方式适用于一侧下肢疼痛需要借助拐杖减轻其负重,以减少疼痛的刺激;或是在掌握四点步行后练习。与正常步态基本接近、步行速度较快。G. 三点步行:患侧下肢和双拐同时伸出,双拐先着地,健侧待三个点支撑后再向前

46、迈出.适用于一侧下肢功能正常,能够负重,另一侧不能负重的患者,如一侧下肢骨折,小儿麻痹后一侧下肢麻痹等患者。是一种快速移动、稳定性良好的步态。 手杖步行训练,包括:A。 手杖三点步行:患者使用手杖时先伸出手杖,再迈患侧足,最后迈健侧足。适用于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大部分偏瘫患者习惯采用此步态。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练习时按健侧足迈步的大小,又可分为后型,并列型和前型三种。B. 手杖二点步行:手杖和患足同时伸出并支撑体重,再迈出健足。手杖与患足为一点,健侧足为一点,交替支撑体重。此种步行速度快。3。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指导;4、每小组随机抽取一小组的两名同学进行操作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并且打分;5. 教师总结点评,完成实训报告。【注意事项】(1)步行训练时应注意患者的血压变化. (2)行走训练时,要提供安全、无障碍的环境;衣着长度不可及地,以防绊倒;穿着合适的鞋及袜,鞋带须系牢,不宜赤足练习行走,严防摔倒. (3)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职业教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