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由朱子论“钦”观其“尧舜之道”.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41009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2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朱子论“钦”观其“尧舜之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由朱子论“钦”观其“尧舜之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由朱子论“钦”观其“尧舜之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 年 1 月Vol.26No.1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第 26 卷 第 1 期Jan.2024DOI:10.11885/j.issn.1674 5094.2023.09.04.01文章编号:1674 5094(2024)01 0105 07中图分类号:B244.7文献标志码:A由朱子论“钦”观其“尧舜之道”魏子钦*安徽大学哲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摘要:为了挑战佛道的圣人观,朱子以“敬”字阐释 尚书“钦”字,以实现其对“尧舜之道”理学圣人观

2、的构建。从工夫修养看,朱子认为持守“钦”方看得道理尽,指出佛老工夫论过于关注心地、忽略现实的缺失问题。从体用关系看,朱子认为以“钦”体“明”用,反对佛老以“静”释“敬”,以致发展出体用殊绝之弊。从圣贤境界看,朱子认为尧之德“钦”是第一个字,而佛老自谓光明,实是扰乱人伦。总体而言,朱子对“钦”的理学阐释,旨在揭示儒家与佛老何者为本,批判其持敬工夫、敬之本体及光明境界,敞开了程朱理学视域下的“尧舜之道”。关键词:经典诠释;朱子;钦;三教辩证;圣人观Zhu Zi s Idea on the“Ways of Yao and Shun”Reflected in HisComment on“qin”WEI

3、 Ziqin*Department of Philosophy,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230039,ChinaAbstract:ZhuZiexplainedthemeaningoftheword“qin”inShangShuas“jing(reverential)”toestablishhisNeo Confucianistview on the“Ways of Yao and Shu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ltivation of“qin”,Zhu Zi commented that“qin”enables ath

4、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ings and that Buddhists and Taoists focuse too much on the mental state instead of the problems inreality.In terms of the ti yong relationship,Zhu Zi held that“qin”provides the basis on which“ming(intelligence)”depends,and opposed the Buddhist and Taoist explanations of“qin

5、”as“jing(tranquility)”which isolated ti and yong(the ontologicalexistence and the expression and applic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irtues of the sage,Zhu Zi noted that“qin”comesfirstandisthemostimportant,whilewhattheBuddhistandTaoistclaimstobethefundamentalareactuallyfalseunderstanding.Zhu Z

6、i s interpretation of“qin”aims to criticize the Buddhist and Taoist thoughts and clarify the“ways of Yao and Shun”fromthe Neo Confucianist perspective.Keywords:classical interpretation;Zhu Zi;qin;dialectical reflections on Buddhism,Taoism and Confucianism;views on thesages魏子钦.由朱子论“钦”观其“尧舜之道”J.西南石油大学

7、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1):105 111.WEI Ziqin.Zhu Zi s Idea on the“Ways of Yao and Shun”Reflected in His Comment on“qin”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Edition),2024,26(1):105111.*收稿日期:2023 09 04作者简介:魏子钦(1996),男(汉族),吉林吉林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儒学与中国哲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桐城方氏学派哲学思想研究”(19BZX05

8、9)。106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 年引 言“钦”之一字,出自于 尚书 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11朱子订定、门人蔡沉集传的书集传 指出,“钦”在 尚书 中居于核心地位,认为 尚书“首以 钦 之一字为言,此书中开卷第一义也”12。面对朱子对 尚书“钦”字研究,学界主要是从经典诠释出发,一方面,认为朱子阐释尚书 尧典 尧德之“钦”是“以敬的精神来守持敬义的理性的圣洁”2。另一方面,根据朱子对“钦明文思安安”的理学阐释,学界亦认为大学、中庸之道是舜帝“明德”3的正解。可见,以程朱为代表的宋儒在“性即理”4中以新义赋予 尚书“钦”字

9、的同时,也对 尚书“钦”字提出“求圣人之心”5的要求,丰富了“宋明理学的理论体系”6。但在朱子理学经典诠释体系中,尚书 学是比较特殊的系统。朱杰人认为,这不仅需要将 尚书 学研究纳入到理学思想体系与群经注解方法之中,也需将 尚书 学放在“宋代学术史与道学发展史”756的视野中予以关照。顺着这种理解,一则从经学与政治互动出发,可见朱子是将解经作为“修身、淑世、护教”756的工具,借尚书学改造社会;另一则从经学与学术互动看,朱子除以 二典 三谟 结合 四书 构建“理学家道统与人性论思想”756外,也可以看到他与道佛都是基于圣人观这一话题展开学术争鸣。有鉴于此,从三教辩证看,以“工夫本体境界”为诠释

10、架构,通过朱子对 尚书“钦”字的理学阐释,探析朱子基于 尚书“钦”字对道佛圣人观的批判,透视朱子对“尧舜之道”的体认,期望能够理解朱子在三教辩证过程中的理学活动。1 持守“钦”方看得道理尽对于 尚书 尧典“钦明文思安安”中的“钦”字,汉唐经学家主要存在两种注解:一种是马融根据 周书 谥法解 作出“威仪表备谓之钦”84的注释;一种则是郑玄根据 释诂 作出“敬用节事谓之钦”84的注释。尽管马融与郑玄注解 尚书“钦”字存在不同,但都是以经学训诂来释 尚书“钦”字。到了宋明理学家这里,朱子作为集理学之大成者,由朱子订定、门人蔡沉集传的书集传指出:“钦哉,言不可不敬也。”124可以说,朱子对“钦”的理解

11、与郑玄的注释存在相同之处,但从理学阐释看,朱子与郑玄的理解实则截然不同。据 朱子语类 训门人六 记载:倪求下手工夫。(朱子)曰:“只是要收敛此心,莫要走作,走作便是不敬,须要持敬。尧是古今第一个人,书说尧,劈头便云 钦明文思,钦,便是敬。”93075尚书讲尧德,开篇便说“钦明文思”。其中,“钦”字是“敬”的意思。“敬”作为一种修养的下手工夫,自然“钦”也是一种修养工夫。按照朱子的理解,“钦”是尧的修养工夫,是说通过高举尧的圣王地位,表明尧也需做“钦”的工夫,依此指明“持敬”在儒家修养工夫中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弟子求教朱子如何做工夫,朱子特别强调 尚书 提到的“钦”,指出“收敛此心”就是“持敬”

12、,以“持敬”工夫教弟子如何实现变化气质。总之,关于对“钦”的解释,朱子从工夫论的角度给出了“敬”的解释,教导每一个信奉儒学的人,无论是圣王贤者还是普通学者,其下手工夫处须重“持敬”。王丰先认为:“释经的目的是为了通理,具体在尚书学方面,就是以发明大义为主,不拘泥于细枝末节。”14从理学传承看,朱子对 尚书“钦”的注解主要继承程颐的理学思想。程颐认为:“钦明文思安安,以此四德行放勋之事。钦,敬慎;明,聪明;文,文章;思,谋虑。”10程颐指出 尚书“钦”字是“敬慎”之义,就学脉继承而言,这样可使朱子对“钦”的理解,获得程颐理学的助力支持。朱子说:“伊川只说个 敬 字,教人只就在 敬 字上捱去,庶几

13、执捉得定,有个下手处。”9224又说:“程先生所以有功于后学者,最是 敬 之一字有力。人之心性,敬则常存,不敬则不存。”9224可见,朱子对“钦”的注解,对“敬”的强调,已经融入在程颐“敬”的理学源流之中。朱子不仅继承程颐以“敬”释“钦”的讲法,也特举程颐“持敬”工夫。从儒家哲学发展史看,朱子批评汉儒不识“钦”字、“敬”字的本原面貌,“自秦汉以来,诸儒皆不识这 敬 字,直至程子方说得亲切,学者知所用力”9222。正如钱穆所说,“儒学自秦汉以下,大率都注意在事上,宋代理学诸儒是看重心地工夫”11433。一方面,尽管如郑玄已经对“钦”做出“敬”的训诂释义,但朱子也不认为郑第 1 期魏子钦:由朱子论

14、“钦”观其“尧舜之道”107玄申明 尚书“钦”字中“敬”的微言大义,即郑玄没有指出“敬”在心地用功上的持守工夫意涵。所以,朱子说:“敬 字,前辈都轻说过了,唯程子看得重。”9224另一方面,面对程颐对“持敬”的肯定,朱子继续发扬程颐的“敬”在心上用功,他认为:“人之为学,千头万绪,岂可无本领!此程先生所以有持敬 之语。只是警觉此心,教他光明,则于事无不见,久之自然刚健有力”9224。“持敬”的实践展开在于对本心的涵养省察,需要学者专注内在的心理状态。这就好比静坐持敬,身子逐渐躺下之际,一念提起,把身子坐正,保持一种饱满、专注、警觉、清醒的状态。朱子对“持敬”的阐释,除了反对汉儒训诂与继承程颐理

15、学之外,同时也回应道家与佛教对儒家工夫论的冲击。一方面,老子 十五章 讲,古时候的善于行道者,微妙玄远,一般人不能理解。但是正因为人们不能认识“善为士者”,所以只能勉强形容他是小心谨慎、警觉戒备、恭敬郑重,是“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1237。老子 十六章 也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1239由此可见,老子试图通过“持敬”观察“道”,特别强调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另一方面,据 圆觉经 记载,金刚藏菩萨顶礼佛足,问世尊众生成佛的方法及脱离轮回的途径。世尊指出“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1336的问题,即如果人们在因果轮回的

16、念头中做出种种取舍,那么只是执着于幻境,陷入到颠倒妄想之中。换言之,如果没有跳出轮回思维,而去证悟圆觉境界,那么如金刚藏菩萨所认识到的圆觉境界,依旧在生灭轮回中翻滚。就此,世尊指出,要想超脱轮回,“当知虚空,非是暂有,非是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1338。道家守静观复,佛家出世绝尘。对此,朱子认为道家与佛教对工夫论的阐释,是对修养工夫的亵渎与疏忽。故 朱子语类 持守 言:“释老等人,却是能持敬。但是他只知得那上面一截事,却没下面一截事。”9224225道家与佛教虽能以“持敬”用功在心地上,但按照朱子之义,且从 老子 圆觉经 看,他们的修养工夫均侧重于内在的涵养与修行。换言之

17、,佛老始终期望通过“持敬”的修养保持心理状态与精神状态的无尘澄澈,而不是像儒家的修养工夫一般,因叹“敬”字工夫之妙,圣学之所以成始成终者,皆由此,故曰:“修己以敬。下面 安人,安百姓,皆由于此。”9221朱子认为,佛老未能将“持敬”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而儒家“持敬”工夫则可以做到修己安人、安百姓,即以“持敬”能够实现贯彻动静、相养内外、涵养性情。对此,钱穆指出:“释老亦知心地用功,却只重心,不重事,故朱子说他得上一截,没了下一截。”11433故而,朱子反对佛道“持敬”工夫,认为佛道“持敬”工夫缺少关注现实生活的持守,儒家“持敬”工夫较之佛道技高一筹。朱子强调“持敬”工夫在儒学理论及其实践过程中的

18、重要性,但归根到底强调操存“持敬”工夫的最终目的。换言之,朱子也是为了揭明学者在“明天理,灭人欲”上的根本用心,故 朱子语类 持守 有言:“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天理明,自不消讲学。”9221由是观之,朱子讲“持敬”,为的就是“明天理,灭人欲”。从珠水之喻看,人性本明,如宝珠掉落混水中;去除浑水,则宝珠依旧自明。其中,浑水如同人欲,宝珠如同天理,朱子认为通过“持敬”澄治浑浊,呈现天理本来状态。朱子强调,把个“敬”字抵敌,常常存个敬在这里,则人欲自然来不得9221。按朱子之意,作为修养工夫的“钦”或者“敬”,需要通过“持敬”工夫实现对人欲的克除,依此实现复萌天理,使人欲不再侵扰主

19、体。所以,朱子强调“收拾得自家精神在此(敬、钦),方看得道理尽。看道理不尽,只是不曾专一”9221。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持守“钦”方看得道理尽,若不能看尽道理,还需在“持敬”上用力。综上可知,朱子对“钦”的理学阐释,一方面反对汉儒对 尚书“钦”字采取的小学训诂模式,另一方面继承程颐对 尚书“钦”字的理学阐释。朱子以“敬”释“钦”,从工夫论看,他以儒家“持敬”挑战佛老工夫论,指出佛老工夫论过于关注心地、忽略现实的缺失问题。在此基础上,朱子强调“持敬”是彻上彻下的工夫,持守“钦”方看得道理尽,以“持敬”工夫复萌“天理”本体。2“钦”体而“明”用朱子以“敬”释“钦”的理学研究,侧重在修养108西南石油

20、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 年论的工夫与境界。钱穆指出,“敬字诸涵义”阐释表明“自初学以至于达圣域,皆须此敬字工夫”11462。陈来以“居敬论”讨论“敬贯动静”“敬贯始终”“敬贯知行”14的修养特质,但是朱子在论“敬”的过程中,同样涉及对体用关系的思考。从经典诠释看,对于 尚书 尧典 的“钦明文思安安”,书集传以体用论进行阐释,认为“钦,恭敬也;明,通明也,敬体而明用也”11。从“用”看,通明的呈现需在恭敬的实践上落实。从“体”看,“钦”在阐释尧德中发挥本体作用,即恭敬是通明的前提与根据。与 书集传 以体用论阐释“钦明”相同的是,朱子在阐释 周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时,也使用同样的诠释模

21、式与思维架构。对此,有学者指出,“敬 相对于 义 更为根本,但两者又是不可分的,须中和一体,敬义夹持,所以程朱也非常强调义 的重要性”15。无论是从 周易“敬义”还是尚书“钦明”看,可以看到朱子对体用关系的理论,是在指出工夫在见证本体的重要之后,继而指明体用一源的理学思想。即是说,朱子认为只有通过对工夫的强调,才能显化本体的重要。从发生学看,朱子之所以侧重对工夫之用的强调,在朱子与佛老的思想辩论中早已说明,如果只谈本体,学问会出现流于空疏的问题。从铜钱之喻看,只谈本体,如同只有索子(本体),却没有铜钱(工夫),这时想要用索子穿铜钱,却也穿不起来。从一以贯之的角度看,朱子认为索子与铜钱需要实现有

22、机结合:“贯,如散钱;一是索子。如果不愁不理会得 一,只愁不理会得 贯。理会贯 不得便言 一 时,天资高者流为佛老。”9726朱子强调持敬工夫,强调义、明、用的工夫实践,反对佛老轻视工夫重在索子上的心地用功。在朱子对 尚书“钦明”与 周易“敬义”的阐释中,可以看到朱子突出持敬工夫的重要。但敬字工夫之所以重要,并不是由它本身的地位决定的,而是因为它所能引发的效能,即能对呈现本体的问题所决定。面对朱子以体用论发挥“敬”的理论问题,可以看到他对工夫与本体重要性的理学思考。换言之,朱子体用论的思维模式是以工夫落实本体,即通过对工夫的强调来加强对本体的体认。除此之外,朱子对“敬”的体用关系问题也作出了解

23、释,即“敬”不仅是工夫,还是本体。他也指出了不存在本体上还有本体的观点,如:(朱子)曰:“静坐而不能遣思虑,便是静坐时不曾敬。敬只是敬,更寻甚敬之体?似此支离,病痛愈多,更不曾做得工夫,只了得安排杜撰也。”9229230朱子认为,工夫与本体的关系乃是一体的关系,工夫的落实可以呈现本体,本体的显化需要借助工夫的实践。敬既是工夫,也是本体,所以并不存在本体之上还有本体的说法。按朱子的理解,如果本体之上还有本体,那么就会出现朱子反对的支离问题,故“圣人相传,只是一个字。尧曰 钦明”9220。从 尚书 看,钦作为本体,而明作为用,这并不是说“钦”“明”是两个,而是在敬的作用下钦明能够成为一个。需要明确

24、的是,朱子对 尚书“钦”的理学阐释,主要是引向自身理学的思想体系。在揭示朱子论述工夫之于本体重要性的同时,也应看到朱子对“钦”“敬”的理学阐释。对此,从三教辩证出发,朱子之所以通过体用关系阐发“敬”(钦)字,在于回应外教思想,即针对佛道体用论而言,他认为:“有一般人专要就寂然不动上理会,及其应事,却七颠八倒,到了,又牵动他寂然底。又有人专要理会事,却于根本上全无工夫。”9307在这段话中,朱子指出的“一般人”可以说是陆九渊的自得之学,也可以说是指佛老之学。以佛教语词为例,“敬”在佛教教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学者根据电子佛典检索,看到“敬”字共有67 834 次用例,可以由此了解到佛教语义发

25、展情况。从电子佛典中,“佛经中 敬 的语义则是内向发展的”16,即是强调一种体认本体的内在感受。贤愚经 记载了一个因前世不敬佛而今生惨遭报复的故事:有一位王女,虽不需栉风沐雨为自己的生存而奔波劳苦,但不事佛不敬佛,最终致其肢体粗糙,面容丑恶。这个故事说明,敬心可以被佛感知,可以得到善果,可以消业。按照方立天的解释,佛教专注于内心的追求与修持,无论是哪一派的佛教理论,贯穿其中的中心基调都是人的行为可以由心做出本体支配,依此实现物随心转的境界目的17。所以,佛教通过对“敬”的本体阐释以加强对修养工夫的落实,认为敬心实际上是对佛萌发的本然之心,就此可以实现离苦得乐、荣登彼岸的涅槃境界。在朱子的眼中,

26、他虽然承认佛教讲敬的道理,但认为佛教敬心的本体阐释只是空豁豁地阐释本体,不是真正对本体作出理解,容易出现七颠八倒第 1 期魏子钦:由朱子论“钦”观其“尧舜之道”109的错乱问题。佛家与儒家讲的“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儒家强调以工夫落实本体。在朱子看来:如果佛教对敬的本体阐释是内外圆融的,那么佛教“敬以直内”的讲法,就应有“义以方外”的人伦秩序。但是,“释氏所谓 敬以直内,只是空豁豁地,更无一物,却不会 方外”93253,所以,佛教的本体论没有实现彻上彻下的贯通,只是凌空蹈虚。然而,儒家强调的 尚书“钦明”和 周易“敬义”,都是对“敬”的真实阐释,若是“不知提撕此心要它照管许多道理,此则陷入释氏

27、,亦是病”11451,即:问释氏入定,道家数息。(朱子)曰:“他只要静,则应接事物不差。孟子便也要存夜气,然而须是理会 旦昼之所为。”93257无论是佛教的入定,还是道教的数息,都是在说释老以敬呈现真实本体,但是朱子认为释老对敬的理解侧重在“静”上。从朱子理学出发,朱子认为敬既在静上也在动上。从“敬贯动静”看,朱子在张载“心统性情”说法的基础上,认为“性是静,情是动。心则兼动静而言,或指体,或指用,随人所看”91620。按朱子之义发挥,敬如果侧重在静,则出现空寂本体的问题;侧重在动,则有颠倒工夫的弊病,而释老只是专意在静上,没有做到内外圆融与彻上彻下。从形上天道到形下器物,朱子认为静与动、用与

28、体,需要以“敬”实现统一,即随动以静做指点,随静以动做指点。回到朱子理学的本体论视域,释老对“敬”偏居一隅的理解让朱子不能接受。他以理本体阐释出“敬则万理具在”9225的观点,主张以敬字工夫体认天理万物。正如钱穆所述,朱子理解的“敬者,只是一心主于此事,亦是一心主于此理”11443。所以,在体用一源的思维模式下,朱子对“钦明”做出的体用关系的理解,是通过“理”将宇宙与人生打成一片,将散落在各处事物中的理一一加以识别,以至于用力之久,方可实现豁然贯通。综上所言,朱子以“敬”释“钦”,以体用论阐释“钦明”关系,认为圣贤千言万语本于“敬”。从工夫与本体看,朱子的体用思维不仅作用在 尚书“钦明”,也涉

29、及对 周易“敬义”的阐释。他以工夫落实本体为基础,以体用一源的思维指出不存在“敬”上还有“敬之体”的说法,依此发挥“敬”的本体作用。从三教辩证看,朱子批判道家数息、佛家入定,认为佛道对“敬”的本体阐释侧重在静上,没有做到儒家强调的彻上彻下、贯通体用,易于出现决裂工夫的为学弊病。所以,朱子在张载“心统性情”的基础上,提出“敬贯动静”的观点,从理本体出发阐释“敬”字工夫,得出“涵养需用敬,格物在致知”的修养工夫,依此达到“敬则天理常明,自然人欲惩窒消治”9225的光明境界。3 尧之德“钦”是第一个字钱穆在 朱子论敬 中说:“敬字在工夫方面,亦可谓是境界方面。如云常惺惺,工夫在此,境界亦即在此。”1

30、1450从工夫看,圣贤许多道理都落实在敬上,敬字工夫在于警醒本心。在此基础上,朱子以体用一源敞开“敬”之义,认为“敬”是内有所畏,外能整齐严肃,时时求放心、收敛此心,专一主一,随事检点,使此心常惺惺。从境界论看,“心明即天理明,心与理一,非属两事。有此境界,始有此工夫。亦有此工夫,始到此境界”11450。按钱穆之义,一方面,有什么境界便会做出什么工夫;另一方面,通过工夫的践行能够振作精神,实现对境界的展开,从而让人上升一个新境界。对此,朱子语类 有载:“尧是初头出治第一个圣人。尚书尧典是第一篇典籍,说尧之德,都未下别字,钦 是第一个字。”9221根据 尚书 记载,尧发扬自身才智美德,亲善管理自

31、身所在的氏族部落。当自身氏族部落实现有效管理后,尧能够辩明其他部落管理者的优劣得失,选贤任能,使各邦民众和睦相处。即便是在选择接班人这一问题上,尧也符合“钦”这一德行。尧在位七十年,到了传位的时候,并未传给自己的儿子朱丹,或者是积累了许多功绩的共工,因为尧认为他们不足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当时人们还推举治理洪水的鲧,尧以“钦”告诫鲧,但是鲧治理洪水九年未能完成任务,尧不得不再寻能够继承自己位置的贤人。最后,通过大家的推举,尧选择了舜,还将两个女儿嫁给舜,并以“钦”告诫女儿。对此,朱子说道:“尧舜,也终始是一个敬。如说 钦明文思,颂尧之德,四个字独将这个 敬 做擗初头。”9137朱子根据 尚书

32、的记载,从尧舜的生命经验中提炼出了“敬”的人生境界。尚书赞颂尧之德,主要以“钦明文思”为举,其中首言“钦”。朱110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 年子认为“钦”就是“敬”,所以“钦”的人生境界就是“敬”的人生境界的展现。从儒家哲学发展史看,“儒教自开辟以来,二帝三王述天理,顺人心,治世教民,厚典庸礼之道;后世圣贤遂着书立言,以示后世”93231。即朱子认为,三帝二王所述之理,顺服人心,教民治世,圣贤著书立说,无不是在说一敬字,以告后世天理人情、纲常礼法、人伦秩序之理。但是,天理人欲之间,总有人欲占据上风之时。春秋战国,人世衰乱,方外之士厌一世之纷,畏一身之祸,沉沦空寂、委屈求全于乱世

33、之中。于是,道家老子之学畅发其端,列子庄周、杨朱墨翟之学纷至沓来。孟子以无父无君以辟其异端之学,深究人禽之辩,高扬性善之说。“当汉之初,时君世主皆信其说,而民亦化之”93246。但自后汉以后,“米贼张陵、海岛寇谦之之徒,遂为盗贼”93246。道教张陵、寇谦之大乱儒家“三帝二王之心”,使儒家之“敬”蒙尘遮蔽。五代颓败,佛氏乘虚入中国,朱子对此深恶痛绝,痛心言道:“今说求放心,说来说去,却似释老说入定一般。但彼到此便死了;吾辈却要得此心主宰得定,方赖此做事业,所以不同也。”9216在朱子看来,释老入定工夫所体验的境界,不是求放心真正的境界,而是迷幻在空寂境界中无法自拔。从静坐工夫看,真正的静坐并不

34、是要如坐禅入定,断绝思虑。释老的静坐入定工夫流于空寂,出现偏离的误区。儒家强调“静坐”的关键在于收拾自家精神,目的在于收敛此心,使此心有主,敬持专一。朱子强调对敬的重视,认为圣贤所说的一切言论,都是以“敬”为核心展开的格物致知:“如今看圣贤千言万语,大事小事,莫不本于敬。收拾得自家精神在此,方看得道理尽。看道理不尽,只是不曾专一。.要之,事无小无大,常令自家精神思虑尽在此。”9221可见,儒家对“敬”的理解,在于对此心的主宰,即主宰自我,警醒此心,又见证天理流行,鸢飞鱼跃,收拾自家精神。所以,穷尽事物道理就是敬,反之则不是敬,亦不曾专一。针对如何收敛此心的问题,朱子强调以敬字工夫达到相应的人生

35、境界,认为“古人自少小时便做了这工夫,故方其洒扫时加帚之礼,至于学诗,学乐舞,学弦诵,皆要专一”9232。朱子以六艺做比,指出主敬专一与心不在焉的两种结果,以此突出敬在人生修养中的关键。在他看来,如果不是真切地做出一番持敬工夫,却想要在读书中证见义理,就好比盖房子没有地基、没有房梁做支撑,就不会将儒家经典中的圣人之言与学者所得之理相互关联。若不是真心与专一地做事、读书,这样的读书只是鹦鹉学舌,这样的做事只是得过且过,道理自然不能与此心相合,亦无法警醒此心,只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或是由仁义行的从众者。所以,朱子特别强调学者要与圣贤之心的相互感通与彼此肯定,“今求此心,正为要立个基址,得此心光

36、明,有个存主处,然后为学,便有归着不错。若心杂然昏乱,自无头当,却学从那头去?又何处是收功处?”9232按朱子之义,立基础就是立“钦”,即通过持敬工夫,求得此心,警醒此心,求放心,最终以真切工夫证见天理,敞开“此心光明”的境界。就此心光明一事,从三教辩证看,朱子对佛家所言之光明境界也进行过批判:“今释氏自谓光明,然父子则不知其所谓亲,君臣则不知其所谓义。说他光明,则是乱道!”9223224佛家有借花献佛的故事,比喻法界清净的高洁境界。东汉时期 修行本起经 卷上有言:“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佛放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内外相见。”从佛放光明看,佛家最为重视毗卢遮那。“毗卢遮那”就是太阳的意思,即

37、佛的报身或法身,意译为大日如来、遍照、光明遍照等,最早出自杂阿含经 卷二十二“破坏诸暗冥,光明照虚空,今毗卢遮那,清净光明显”之言。从 华严经 看,华严宗特别强调佛家的光明境界。据 卢舍那佛品,后来唐译 如来现相品 说毗卢遮那佛:“教化无边众生海,卢舍那佛成正觉,放大光明照十方,诸毛孔出化身云,随众生器而开化,令得方便清净道。”在佛家中,毗卢遮那佛依据众生根器的不同选取相应的佛法,为渡化无边众生脱离苦海而努力,使众生修得清净道。朱子认为,佛家所言的光明境界不过是自欺欺人,是灭绝人伦的异端外道之学,佛家“自谓光明,而事事物物元不曾照见。似此光明,亦不济得事”9223。按朱子之义,佛家并不能够在日

38、用常行中教化世人,反而是让人离群索居,让君臣父子不知自我责任,扰乱人伦常道,毁灭礼法。儒家强调的光明境界,不是远离人伦,而是立足人伦秩序。为了敞开儒家的光明境界,朱子援引 诗经 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认为“尝爱古人说得 学有缉熙于光明,此句最好。盖心地本自光第 1 期魏子钦:由朱子论“钦”观其“尧舜之道”111明,只被利欲昏了”9223。从理欲观看,朱子认为,通过不断地学习、去除人欲可以见证天理流行所呈现的境界,而日积月累就能达到光明的境界,达到圣人的境界。正如朱子所说:“今所以为学者,要令其光明处转光明,所以下 缉熙 字。缉,如 缉麻之 缉,连缉不已之意。熙,则训 明 字。心地光

39、明,则此事有此理,此物有此理,自然见得。”9223朱子认为,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不仅需要修养工夫达到澄浊显清的去欲目的,也需要人生境界达到为仁由己的至善状态。对此,圣贤言语说了千万种话、写了千百卷书,看起来参错不齐,千头万绪,即“圣贤之道,如一室然,虽门户不同”9222,但朱子认为其实只是一理,归根到底是在“敬”上用力。综上所述,尧之德“钦”是第一个字。从境界论看,朱子以“钦”阐释“三王二帝之心”,突出“敬”在“尧舜之道”中的核心地位。从三教辩证看,朱子指出释老入定工夫所体验的最高境界,不是真正的光明境界,而是让人迷幻、沉醉并堕落其中,致使学者在空寂境界中而无法自拔。而儒家对光明境界的理解,在

40、于以“敬”主宰此心,警醒此心,收拾自家精神。对此,以朱子特别反对佛家强调的光明境界,认为释氏自谓光明,乃是绝离人世,扰乱人伦,只是乱道。由此,朱子以佛家远离人伦为基准批判其为异端之学,主张以居敬涵养的格物工夫开出缉熙光明之境界。4 结语综 上,为 了 挑 战 佛 道 圣 人 观,朱 子 借尚书“钦”范畴发挥其理学圣人观。从三教辩证看,朱子以“敬”释“钦”。在工夫修养层面,朱子认为,持守“钦”方看得道理尽,反对道家与佛家的持敬工夫。在体用关系层面,朱子认为,圣贤千言万语本于“钦”,释老对本体的认识导致忽略敬贯动静的存在,致使其出现颠倒梦想、体用殊绝的弊病。在境界层面,朱子认为,尧之德“钦”是第一

41、个字,批判了释老的入定工夫与光明境界,主张以“敬”字工夫敞开“缉熙”的光明境界,并以佛家远离人伦为基准批判其为异端之学,就此点出儒家的“尧舜之道”。总之,朱子以“钦”回应三教辩证,不仅揭示出儒家在自家精神上的主体挺立,也揭示其在人伦秩序上的用心,希望通过敬字工夫实现彻上彻下、贯通体用,在上贯形上的同时着落于形下世界。从修养工夫与人生境界看,朱子对“钦”的理学阐释,也揭示出一个道理:圣人可以有过去,囚徒亦可有未来。这就是说,儒家的圣贤气象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通过修养工夫的澄治,落实自身对天理本体的敞开,从而呈现出相应的人生境界。当然,儒家强调的人生境界并不是佛老认同的寂静、涅槃、冥奥精神,而是认为

42、通过关注人伦日用的修养工夫,能够更多地展现所能达到的人生境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圣贤气象可以在两者相互提升的过程中从理想走向现实。参考文献1宋蔡沉.书集传M.王丰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2张京华.“舜文化为中华道德之源”说申论J.武陵学刊,2013(3):9 14.3刘梦溪.敬义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 24.4曾令巍.尚书 格心思想在朱子学中的逻辑演进J.中国哲学史,2018(2):61 66.5尉利工.论朱子的 尚书 学诠释思想J.孔子研究,2013(6):42 48.6蔡方鹿.朱熹 尚书 学的影响和地位J.天府新论,2003(4):11 15

43、.7陈 良 中.朱子尚书学研 究M.北 京:人 民 出 版社,2013.8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陈抗,盛冬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9宋朱子.朱子语类M.宋黎靖德,编.北京:中华书局,2020.10宋程颐,程颢.二程集:下册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1034.11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 朱子新学案(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12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13赖 永 海.圆 觉 经M.徐 敏,译 注.北 京:中 华书局,2010.14陈来.宋明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8 139.15翟奎凤.程朱论“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兼谈理学对经学的选择性凸显及其自我建构J.中国哲学史,2013(3):59 64.16施 晓 风.佛 教“敬”的 内 向 语 义 发 展 与 程 朱 持 敬论J.周易研究,2018(6):89 95.17方立天.佛教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12.编 辑:李 阳编辑部网址: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